上海市九段沙浮游藻类图册 [The Phytoplankton of Shanghai Jiuduansha Wetland]

上海市九段沙浮游藻类图册 [The Phytoplankton of Shanghai Jiuduansha Wetlan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署 编
图书标签:
  • 浮游藻类
  • 上海
  • 九段沙
  • 湿地
  • 图谱
  • 海洋生物
  • 生态学
  • 生物多样性
  • 淡水藻类
  • 环境监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762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127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Phytoplankton of Shanghai Jiuduansha Wetland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0
字数:1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content
1 蓝藻门 Cyanophyta
蓝藻纲 Cyanophyceae/2
色球藻目 Chroococcales/2
微囊藻科 Microcystaceae/2
微囊藻属 Microcystis/2
颤藻目 Oscillatoriales/4
颤藻科 Oscillatoriaceae/4
颤藻属 Oscillatoria/4
节旋藻属 Arthrospira/5
念珠藻目 Nostocales/6
念珠藻科 Nostocaceae/6
鱼腥藻属 Anabaena/6
2 裸藻门 Euglenophyta
裸藻纲 Euglenophyceae/8
裸藻目 Euglenales/8
裸藻科 Euglenaceae/8
裸藻属 Euglena/8
扁裸藻属 Phacus/9
3 金藻门 Chrysophyta
金藻纲 Chrysophyceae/12
金胞藻目 Chrysophyceae/12
硅鞭藻科 Dictyochaceae/12
硅鞭藻属 DictVocha/12
4 甲藻门 Pyrrophyta
甲藻纲 Dinophyceae/』4
多甲藻目 Peridiniales/14
角甲藻科 Ceratiaceae/14
角甲藻属 Ceratium/14
5 绿藻门 Chlorophyta
绿藻纲 Chlorophyceae/18
团藻目 Volvocales/18
团藻科 Volvocaceae/18
实球藻属 Pandorina/18
绿球藻目 Chlorococcales/19
水网藻科 Hydrodictyaceae/19
盘星藻属 Pediastrum/19
栅藻科 Scenedesmaceae/22
栅藻属 Scenedesmus/22
双星藻纲 Zygnematophyceae/ 24
双星藻目 Zygnematales/24
双星藻科 Zygnemataceae/24
转板藻属 Mougeotia/24
水绵属 Spirogyra/24
鼓藻目 Desmidiales/25
鼓藻科 Desmidiaceae/25
新月藻属 Clostrium/25
6 硅藻门 Bacillariophyta
中心纲 Centricae/28
盘状硅藻目 Discoidales/28
直链藻科 Melosiraceae/28
直链藻属 Melosira/28
明盘藻属 Hyalodiscus,32
圆筛藻科 Coscinodiscaceae/33
网筛藻属 Coscinodiscus/33
小环藻属 Cyclotella/39
辐环藻属 Actinocyclus/ 41
罗氏藻属 Roperia/42
辐裥藻属 Actinoptychus/ 43
海链藻科 Thalassiosiraceae/44
海链藻属 Thalassiosira/44
旭氏藻属 Schroderella/45
骨条藻科 Skeletonemaceae/46
骨绦藻霭 Skeletonema/46
棘冠藻科 Corethronaceae/49
棘冠藻属 Corethron/49
管状硅藻同 Rhizosoleniales/50
根管藻科 Rhizosoleniaceae/50
根管藻属 Rhizosolenia/50
盒形硅藻同 Biddulphiales/51
角毛藻科 Chaetoceroceae/51
角毛藻属 Chaetoceros/51
盒形藻科 Biddulphiaceae/53
盒形藻属 Biddulphia/ 53
三角藻属 Triceratium/55
双尾藻属 Ditylum/56
羽纹纲 Pennatae/58
双壳缝目 Biraphidinales/58
舟形藻科 Naviculaceae/58
布纹藻属 Gyrosigma/58
舟形藻属 Navicula/60
斜纹藻属 Pleurosigma/62
双壁藻属 Diploneis,63
美壁藻属 Caloneis/64
桥弯藻科 Cymbellaceae/65
双眉藻属 Amphora/65
桥弯藻属 Cymbella/66
异极藻属 Gomphonema/ 68
无壳缝目 Araphidiales/69
脆杆藻科 Fragilariaceae/69
星杆藻属 Asterionella/69
针杆藻属 Synedra/70
缝舟藻属 Rhaphoneis/72
等片藻属 Diatoma/74
译壳缝目 Monoraphidinales/75
曲壳藻科 Achnanthaceae/75
曲壳藻属 Achnanthes/75
卵形藻科 Cocconeidiceae/76
卵形藻属 Cocconeis/76
管壳缝目 Aulonoraphidinales/77
菱形藻科 Nitzschiaceae/77
杆状藻属 Bacillaria/77
菱形藻科 Nitzschiaceae/78
拟菱形藻属 Pseudo-nitzschia/78
菱形藻属 Nitzschia/79
盘杆藻属 Trvblionella/ 82
双菱藻科 Surirellaceae/84
波缘藻属 Cymatopleura/84
褶盘藻属 Tryblioprychus/85
双菱藻属 Surirella/86
参考文献/ 88
长江口湿地生态系统研究:河流、海岸与城市交汇地带的生物多样性与演变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长江口及周边区域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这一区域地处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中心——上海的门户,同时也是长江携带的巨量泥沙与杭州湾潮汐作用交汇的前沿地带。本书将焦点置于该复杂环境下的水文动力学、沉积物输运、土壤形成过程,以及由此塑造的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 我们不再着眼于微观的浮游藻类分类学,而是将视野拓展至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宏观尺度与动态过程。全书系统梳理了长江径流变化、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如河道疏浚、工程建设)对该区域物理结构产生的影响,并结合长期监测数据,分析了这些环境压力如何驱动湿地植被(如盐沼植物群落)、底栖动物群落乃至鸟类栖息地的空间和时间尺度的变化。 第一章:长江口——地理、水文与地貌的耦合作用 本章详细介绍了长江口区域的地理区位特征,特别是其作为典型的喇叭口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机制。重点分析了长江带来的径流量、悬移质负荷与杭州湾潮汐流速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 1. 水文动力机制:通过对多年潮位数据、潮流场模拟的分析,阐明了枯水期与丰水期水流方向和强度的季节性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泥沙的再悬浮与沉积模式。讨论了不同水体(江水、海水、咸潮)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盐度梯度区,这是决定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分布的关键物理因素。 2. 泥沙沉积与地貌演化:基于高分辨率地形数据和地层学研究,重建了近五十年长江口沙洲群(如崇明岛、长兴岛及小型沙嘴)的增生、侧向迁移和并合过程。探讨了泥沙物质的来源(如长江中下游侵蚀区、近岸海域)及其在湿地内部的重新分配规律,为理解湿地基质的动态平衡提供了地质学基础。 3. 河口动力与海岸带响应:分析了大规模工程(如航道维护、围垦活动)对自然岸线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软质沉积物在波浪和潮流的共同作用下,如何形成具有特定抗冲强度的滩地结构,并探讨了这些结构对未来海岸带保护策略的启示。 第二章:湿地土壤与基质的地球化学过程 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是其独特的沉积物基质。本章侧重于解析长江口湿地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调控作用。 1. 沉积物理化性质:对不同生境(潮间带泥滩、盐沼草甸、河流汊道)的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有机质含量测定和比表面积计算。阐明了有机质的来源(陆源输入与自生贡献的比例),以及粒径分布对污染物吸附和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2. 营养盐的循环与调控:深入研究了氮(N)、磷(P)、硅(Si)在沉积物-水体界面上的迁移转化过程。重点分析了厌氧条件下反硝化、硫酸盐还原等关键微生物过程对氮素耗散的贡献,以及磷在氧化还原梯度下的释放与固定机制。强调了铁锰氧化物在稳定沉积物中营养盐库中的作用。 3. 微量元素与潜在污染物:评估了区域工业和城市发展带来的重金属(如汞、铅、镉)在湿地沉积物中的富集特征及其环境风险。通过活性指标(如生物有效性分数)来反映污染物在食物网中潜在的传递风险,而非仅仅关注其总量分布。 第三章:湿地植被群落的结构与功能适应性 本章聚焦于构建湿地生态系统上层结构的植物群落,研究它们如何适应高盐度、周期性淹水和不稳定的基质环境。 1. 盐沼植被的演替与空间格局:采用遥感影像分析与地面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精确描绘了以互花米草、碱蓬、芦苇等优势种为主的盐沼植被带的垂直分带规律。研究了不同植被盖度对地表粗糙度、风速和泥沙捕获效率的影响,从而量化了植被在稳定海岸线中的生态工程价值。 2. 植物的生理生态响应:通过盆栽实验和野外观测,解析了优势物种在盐胁迫、淹水胁迫下的生理适应机制,包括离子稳态调节、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以及光合效率的变化。对比了不同生长阶段植株的生物量分配策略及其对碳汇潜力的影响。 3. 植被对水文过程的反馈:探讨了茂密的植被群落如何通过改变水流动力学(降低水流速度)、增加有机质输入,反过来影响其下覆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和土壤的含氧量,形成一种动态的植被-地貌协同演化机制。 第四章:底栖动物群落与湿地食物网的连接 本章转向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动物组成,特别是生活在沉积物中的无脊椎动物(底栖动物),它们是连接初级生产者与上层捕食者的重要环节。 1. 底栖群落的结构与多样性:对长江口主要滩涂区域进行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采样,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如多毛类、双壳类、甲壳类)的物种组成、密度和生物量在不同盐度区和沉积物类型上的分布差异。识别了指示特定环境条件的“指示物种”。 2. 生物扰动作用:研究了底栖生物(如钻孔的蟹类和蠕动的蠕虫)对沉积物孔隙结构、氧化还原界面深度以及有机质矿化速率的影响。量化了生物扰动对沉积物中养分释放速率的贡献,强调了生物活性在物质循环中的关键作用。 3. 食物网初探: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delta^{13} ext{C}$ 和 $delta^{15} ext{N}$),初步描绘了湿地生态系统内初级生产者(藻类、植被碎屑)到初级消费者(底栖动物)的能量流动路径。揭示了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如物质循环和食物生产)的驱动力来源。 第五章:人类活动对湿地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评估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着眼于快速城市化和工程活动对长江口湿地长期可持续性的影响,并提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管理建议。 1. 土地利用变化与栖息地破碎化:利用遥感影像序列,量化了过去三十年间,湿地向耕地、工业用地或水产养殖的转化速率。分析了这种变化如何导致栖息地破碎化,对依赖大面积连续滩涂的涉禽类和洄游生物种群产生了何种压力。 2. 水质压力与生态负荷:评估了来自上游和城市排放的营养物质、有机污染物对湿地水体和沉积物造成的富营养化和污染负荷。探讨了在潮汐水动力作用下,这些污染物在河口湾内的迁移和最终归宿。 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量化:基于前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数据,尝试对长江口湿地提供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如碳汇、水质净化、海岸防护)进行初步的价值评估,为制定区域生态红线和可持续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综合运用了海洋学、土壤学、植物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旨在为理解和保护这一复杂而关键的河口湿地提供一个整体的、动态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常年与湿地生态打交道的科研工作者,我对这类区域性、专业性极强的物种图鉴一直抱有很高的关注度。这本书的系统性梳理工作,从物种的分类、形态描述到生态习性的介绍,展现出极强的专业深度。它绝非简单地罗列图片和名称,而是建立了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让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学生,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九段沙区域浮游藻类的特征。尤其在关键物种的描述部分,那种近乎苛刻的细节考量,体现了编纂团队深厚的学术功底。这种严谨的态度,是确保图册在实际科研和教学应用中可靠性的基石。可以说,它为未来在此特定湿地进行更深入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和水质评估,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和可信的基准线。

评分

这本书的编纂工作量和其背后的组织协调能力,绝对是令人肃然起敬的。要系统地、全面地覆盖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种类繁多的浮游藻类,需要长期的野外采样、实验室的精心培养和鉴定,以及跨学科专家的紧密合作。我很好奇,在如此庞大的数据和图像处理过程中,他们是如何保持如此高度的内聚性和一致性的。从最终呈现的效果来看,信息的传递是极其流畅且无缝衔接的。它不仅是一份研究成果的总结,更像是一个庞大科研团队多年心血的结晶。这种投入和奉献精神,让这本书的每一页都散发着一种无可替代的沉甸甸的学术重量,相信它将成为未来数十年内,研究长江口生态系统的必备参考书。

评分

我记得上次去九段沙考察的时候,那里的水域环境变化之快,让人应接不暇,不同的季节,水体的营养盐状况和光照条件都会催生出截然不同的优势藻类群落。因此,拥有一本能够涵盖这些季节性波动的参考资料就显得至关重要。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它对这种动态变化的捕捉能力上。我注意到,编纂者似乎非常注重记录不同采样点、不同时间段所观察到的典型群落结构,这对于理解区域水生态的健康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快照。它不是一本静态的物种名录,而更像是一部正在讲述中的生态编年史。对于环境工程师而言,能快速地通过图册比对现状,判断水体是否出现了异常的藻华爆发,其效率和准确性都是空前提高的。

评分

从一个普通自然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出乎意料的友好。我原本以为这种专业图册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拉丁文和复杂的专业术语,但事实并非如此。尽管内容专业,但编纂者在引言和关键术语的解释上做得非常到位,使得我这样一个非藻类专业背景的爱好者也能从中获得巨大的乐趣。那些关于藻类如何生存、它们在食物链中的位置、以及它们对水体透明度的影响的科普性描述,写得生动而不失准确。这极大地降低了接触微观生物世界的门槛,让我意识到,即便是那些肉眼不可见的微小生命,其生存斗争和生态角色也同样波澜壮阔,非常值得我们驻足细看。

评分

这本图册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精细度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封面那种沉稳的蓝色调,仿佛直接将人带到了那片广袤的滩涂水域,让人忍不住想要深入了解其间的微观世界。我尤其欣赏内页的排版布局,图文并茂的方式处理得非常巧妙,既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又不会让读者感到视觉疲劳。那些藻类的微观照片,细节之丰富,色彩之准确,简直就像艺术品一样,能看出编纂者在图像采集和后期处理上花费了巨大的心力。对于任何一个对自然科学插图有较高要求的人来说,这本书的视觉呈现无疑是一次极佳的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桌面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致的视觉探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