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电磁脉冲防护技术

雷电电磁脉冲防护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祥超 等 著
图书标签:
  • 电磁脉冲
  • EMP防护
  • 雷电防护
  • 电力系统
  • 电子设备
  • 防护技术
  • 电磁兼容
  • 高压防护
  • 雷电电磁效应
  • 电气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1701
版次:31
商品编码:1228461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页数:352
字数:5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雷电电磁脉冲防护技术》系统地介绍了雷电电磁波的辐射、耦合及其抑制方法。
  《雷电电磁脉冲防护技术》共8章,第一章讲述了雷电放电的基本特性;第二章讲述了雷电放电通道的辐射和温度特性;第三章讲述了天线耦合雷电电磁脉冲的特性;第四章讲述了雷电波的激励下单导体传输线、双导体传输线和多导体传输线的耦合,以及架空线缆、同轴线、双绞线和埋地线缆耦合雷电电磁脉冲的特性分析;第五章讲述了雷电电磁脉冲在各种线缆中的传输;第六、七章分别讲述了低压输电线路和信号线路雷电电磁脉冲的抑制;第八章讲述了电涌保护器应用中存在的老化、劣化和漏电流、续流等问题。《雷电电磁脉冲防护技术》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较宽的专业覆盖面,并注重应用性,以提高学生的防雷装置试验理论与实践能力。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雷电放电特性 1
1.1 雷电通道放电过程 1
1.2 雷电放电的电磁脉冲特性 7
参考文献 10
第二章 雷电放电通道的辐射 11
2.1 雷电放电瞬态辐射理论 11
2.2 雷电放电通道电磁辐射 18
2.3 雷电放电通道电磁辐射等效模型 19
2.4 雷电放电通道的温度特性 25
参考文献 31
第三章 天线耦合雷电电磁脉冲 33
3.1 天线瞬态场响应理论 33
3.2 雷电放电通道电磁辐射试验 40
3.3 接收天线耦合雷电电磁脉冲的抑制 46
参考文献 55
第四章 线缆耦合雷电电磁脉冲 56
4.1 雷电电磁脉冲瞬态场耦合模型 56
4.2 雷电波激励单导体传输线耦合 63
4.3 雷电波激励双导体传输线耦合 68
4.4 雷电波激励多导体传输线耦合 72
4.5 架空线缆耦合雷电电磁脉冲特性分析 77
4.6 同轴线耦合雷电电磁脉冲特性分析 88
4.7 双绞线耦合雷电电磁脉冲特性分析 101
4.8 埋地线缆耦合雷电电磁脉冲特性分析 110
参考文献 121
第五章 雷电电磁脉冲的传输 122
5.1 双导体传输线的电路理论 122
5.2 多导体传输线的电路理论 127
5.3 雷电波的波动方程 136
5.4 架空传输线中雷电电磁脉冲的传输 153
5.5 埋地传输线中雷电电磁脉冲的传输 174
5.6 同轴线中雷电电磁脉冲传输的瞬态响应试验 181
5.7 线路阻抗突变对雷电电磁脉冲传输的影响 187
参考文献 201
第六章 低压输电线路雷电电磁脉冲的抑制 203
6.1 限压型电涌保护器ZnO压敏电阻多片并联的分析 203
6.2 电涌保护器级间能量的配合 212
6.3 电涌保护器后备保护问题 228
参考文献 242
第七章 信号线路雷电电磁脉冲的抑制 244
7.1 信号电涌保护器电路结构分析 244
7.2 信号电涌保护器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258
7.3 1/4λ短路同轴线在雷电防护中的应用 270
参考文献 276
第八章 电涌保护器应用中的关键问题 277
8.1 限压型电涌保护器ZnO压敏电阻的漏电流问题 277
8.2 限压型电涌保护器ZnO压敏电阻劣化、老化的问题 285
8.3 暂态抑制二极管的性能问题 293
8.4 开关型中续流问题 304
8.5 雷电阻尼振荡波冲击下气体放电管击穿性能的问题 331
8.6 固体放电管在组合波发生器冲击下的性能问题 337
参考文献 343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的图书简介,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雷电电磁脉冲防护技术》内容,力求详实且自然流畅: --- 书名:《蔚蓝深处的呼唤: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前沿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深度聚焦于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复杂性、生物多样性现状、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未来保护策略的综合性学术专著。海洋,覆盖地球表面超过百分之七十的蓝色疆域,不仅是地球气候系统的核心调节器,更是无数生命赖以生存的巨大生物基因库。然而,在人类活动日益深入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这片广袤的“蔚蓝深处”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变。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当前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进展,为海洋生态学、资源管理、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者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第一部分: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宏大图景与驱动力 本部分首先勾勒出现代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宏观结构,从热带珊瑚礁的“雨林式”繁盛,到深海热液喷口和冷泉区极端环境下的特有生命奇观,展现了生命在极端压力下展现出的惊人适应性。 海陆交错带的生命温床: 深入剖析红树林、盐沼和河口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功能。这些区域不仅是许多洄游性鱼类和甲壳类动物的育幼场,更是重要的碳汇和海岸带缓冲带。我们将探讨潮汐、盐度梯度和沉积物特性如何共同塑造了这些区域独特的物种组成和生态过程。 中层海洋的“生物泵”机制: 重点阐述浮游生物群落(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微生物)在海洋碳循环和食物网基础构建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对光合作用效率、营养物质限制以及生物泵输送效率的量化分析,揭示其对全球碳排放格局的间接影响。 深海栖息地的测绘与分类: 随着深潜技术的发展,我们对深海平原、海山链、海沟等区域的了解日益深入。本章详述了深海生物群落的特征,包括生物发光现象的生态学意义,以及它们如何适应高压、低温和完全黑暗的环境。特别关注近年来发现的,基于化学能而非光能的生态系统——热液和冷泉群落的独特性。 第二部分:全球性压力下的生态系统响应与退化机制 本部分将焦点转向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多维度冲击,并从生态生理学和种群动态学的角度分析生物群落的响应。 海洋酸化对钙化生物的影响: 详细介绍大气二氧化碳持续增加如何导致海水pH值下降,并着重分析这对珊瑚、翼足类(海洋食物网的关键环节)以及有壳浮游生物的钙化速率、骨骼结构强度和生存率造成的生理学挑战。 温度升高与物种地理分布的重塑: 探讨气候变暖如何驱动物种向两极或更深水域迁移(“海洋物种大迁移”现象)。分析这种迁移对本地生态系统的“入侵”效应,以及由此导致的竞争失衡和生物群落结构简化问题。 塑料污染的生态毒理学: 这是一个日益紧迫的议题。本书不仅统计了微塑料在海洋食物网中的富集程度,更探讨了其在生物体内的吸收、代谢途径,以及对生殖、免疫和行为学产生的潜在长期影响。同时,分析了塑料在特定地理区域(如太平洋垃圾带或深海沉积物)的聚集模式。 过度捕捞的结构性后果: 区别于单纯的生物量减少,本章强调过度捕捞对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多样性”的破坏。通过对目标鱼种、非目标物种(兼捕)以及生态系统“顶端捕食者”移除效应的分析,论证捕捞压力如何导致“营养级联”的崩溃和生态系统主导性的改变。 第三部分:保护、修复与可持续管理的创新策略 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后,本书转向构建面向未来的、基于科学证据的海洋管理和保护框架。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空间规划(MSP): 介绍MSP的原理和实施案例。它要求在地理空间上整合保护区设置、资源开采许可、航运路线和旅游活动,以实现多目标的最优平衡,而非仅依赖于孤立的物种保护。 遗传保护学在海洋物种恢复中的应用: 探讨如何利用基因组学技术评估种群的遗传健康度、识别适应关键环境变化的“热点基因”,并将这些信息应用于人工增殖和野外放流的策略优化,以增强物种对未来环境变化的抵抗力。 蓝色经济与生态责任的融合: 审视可持续水产养殖、负责任的渔业管理(如配额制度的改进)以及基于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方法。强调将生态价值内部化到经济决策中的必要性。 深海资源勘探的伦理与监管: 鉴于深海采矿活动的潜在兴起,本章深入分析了在缺乏完整生态基线数据的情况下,如何建立前瞻性的环境风险评估框架和国际监管机制,确保对地球最后一片“荒野”的审慎开发。 本书特点: 本书汇集了全球顶尖海洋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辅以大量最新的卫星遥感数据、深潜器观测记录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图表。语言力求严谨而富有洞察力,适合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海洋环境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关心地球生命未来的人士深入研读。它不仅是一份现状报告,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行动蓝图。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标准和规范有强迫症的读者,我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它对国际和国内相关标准的引用和解读去的。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标准编号,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个标准背后的技术逻辑和适用场景,尤其是在比较不同国际标准间的差异时,作者的分析视角非常独到和客观。例如,书中对电磁屏蔽效能(SE)的测试方法进行了详尽的对比,解释了自由场测试与泄漏测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对于我进行实验室搭建和效果评估工作非常有指导意义。语言风格上,这本书保持了一种高度的专业性和冷静的分析态度,没有过多的情绪化表达,所有论断都有坚实的数据和严密的逻辑支撑。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我手头的一些工程图纸去思考如何应用书中的知识点,那种知识与实践在脑海中碰撞的感觉,是阅读其他理论书籍难以获得的。

评分

老实说,我最初是被朋友推荐才开始接触这本书的,他对这本书的评价极高,尤其是称赞其在工程实践层面给出的指导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我主要关注的是工业控制系统的电磁兼容性问题,因为我们厂里的自动化设备经常受到一些无法解释的瞬时干扰,导致生产线短暂中断。这本书的第三部分内容,我几乎是逐字逐句地啃下来的。它不仅系统地梳理了不同防护等级的标准,还针对特定工业环境(比如高噪声的冶金车间)给出了具体的加固建议。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浪涌保护器选型和安装位置的详细论述,那些精确到欧姆和纳秒级的参数分析,让我对如何构建一个可靠的防护链条有了全新的认识。它没有停留在宏观的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了电缆的绞合方式、连接点的处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但恰恰是这些细节决定了最终的防护效果。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理论指导实践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

评分

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跨学科学习平台。它巧妙地融合了电磁学基础、材料科学、系统工程乃至信息安全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点。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系统级防护”时所采取的整体论述框架。作者强调,防护并非简单地叠加多个器件,而是一个包含源头抑制、路径阻断和末端保护的有机整体。书中关于电磁兼容性(EMC)测试环境的构建和校准流程的描述,详细到令人赞叹,包括对环境背景噪声的评估和对测试设备的溯源要求,这无疑是为工程界提供了一份高质量的参考手册。这本书的论述层层递进,从最基本的物理效应,到复杂的系统架构设计,再到实际部署中的维护策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闭环。它不仅是技术手册,更像是对现代电子系统脆弱性的一次深刻反思和系统性防御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不像有些技术书籍那样生硬地堆砌公式和规范,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娓娓道来他的经验总结。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案例时的手法,通过回顾几次著名的电磁干扰事件,反向推导出当前防护技术存在的薄弱环节,这种“以史为鉴”的方法,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警示意味。读完关于高空电磁脉冲(HEMP)的章节后,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们日常依赖的电网和通信基础设施是多么的脆弱。作者没有回避技术难题,而是坦诚地探讨了现有技术在应对极端事件时的局限性,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比如基于新材料的吸收技术等,这给我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启发。整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既能满足资深专业人士的深入求知欲,也对初学者构筑完整的知识框架大有裨益。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配上闪烁的电流线条,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电力系统和电子设备的保护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自然灾害或者人为干扰可能导致电磁脉冲威胁日益增加的今天,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非常及时的视角。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深度解析。我记得书中似乎有一章详细介绍了电磁波的传播特性,以及它们是如何对敏感电子元件造成损害的。作者的文字功底很扎实,用词准确却又不失生动,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甚至能让人在理解复杂物理现象的同时,体会到一种科学的魅力。尤其是关于接地和屏蔽技术的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让我在理解这些防护措施时,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明白了其背后的电磁场原理。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图文并茂,很多示意图都非常清晰,对于我这种偏爱视觉化学习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