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大地测量学

地震大地测量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硕愚 等 著
图书标签:
  • 地震
  • 大地测量学
  • 地球物理
  • 地壳形变
  • 断层
  • 应力
  • 大地测量
  • 地球动力学
  • 灾害
  • 监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9517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4772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791
字数:1203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交叉新兴学科——地震大地测量学,以地震预测的窘困为导向,以50年揭示的自然现象为基础,在地球系统科学框架下,初步实现空间,物理,几何,动力4门现代大地测量学与地震学,地震地质学,固体力学和复杂系统理论交融。提出了“现今变形动力系统演化及其地震行为”等模型和方法,对汶川等地震作再研究;由陈运泰,刘经南院士分别作序。可望促进大陆动力学,地震科学,地震及地质等自然灾害预测。可供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监测预测和管理人员参考,可作为院校本科士,硕士和博士的教材或参考教材。


作者简介

周硕愚,研究员,博导,国务院特贴受领者,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从事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形变与地震预测研究50年,率先提出交叉新兴学科——地震大地测量学的基本概念与结构,与多位作者历经9年完成本书創作,均为开拓与奠基者之一。曾任中国地震学会地壳形变专业委员会付主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形变学科技术协调组组长,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科技委员会主任,《地壳形变与地震》付主编;曾在武大等4所高校为博士,硕士,本科生授课。

目录

第1章 地震大地测量学——一门前沿交叉新学科
第2章 GNSS对现今地壳形变和地震的研究
第3章 中国重力场时间变化监测与地震研究
第4章 地球重力场变化与地球内部运动
第5章 中国大陆地壳垂直运动观测与地震
第6章 断裂系(带)现今地壳运动过程与地震
第7章 地壳形变的InSAR监测
第8章 地形变连续观测与地震的研究
第9章 岩石圈构造运动和地震破裂过程反演
第10章 基于GPS的地震-电离层效应研究
第11章 理解地震大地测量学观测数据
第12章 大陆现今变形动力系统演化与地震行为
第13章 地震大地测量学——强震预测科技途径、问题与展望
第14章 地震大地测量学在地质灾害与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第15章 当代全球对地观测系统的进展

前言/序言


地震大地测量学:理论、方法与应用 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现代大地测量学在地震研究领域的核心理论、前沿技术与实际应用。本书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的地球物理模型构建到高精度实时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力求为地质学家、大地测量学家、地球物理学家以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本系统、权威的参考手册。 第一部分:大地测量学基础与地球动力学背景 第一章:大地测量学的基本原理与历史沿革 本章首先回顾了大地测量的基本概念,包括地球参考框架的建立、高程系统的确定以及空间定位技术的演变。重点介绍了现代大地测量学所依赖的几个关键理论基础,如大地坐标系、测地学基本方程组的推导及其在区域性构造研究中的应用。我们将深入探讨从传统的天文大地测量到现代卫星大地测量的技术飞跃,特别是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技术如何彻底改变我们对地壳形变的观测能力。 第二章:地球物理背景:构造板块运动与地震成因 理解地震大地测量学的应用前提,必须首先掌握地球动力学的基本知识。本章将详细阐述板块构造理论,分析全球主要地震带的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内容包括地幔对流、板块边界的类型(汇聚型、离散型、转换型)以及应力积累与释放的物理过程。特别关注如何利用地质记录和古地磁数据来重建历史上的构造运动,为现代形变监测提供长期背景。 第三章:地球形变观测的基本物理模型 形变观测的最终目标是将测得的空间位移转化为对地球内部物理过程的认识。本章详细介绍描述地球弹性形变和粘滞形变的数学模型,包括弹性体的应力-应变关系、泊松比对形变场的反演影响。重点讲解了大地测量观测数据(如GPS位移场)如何与地震断层模型(如滑移分布模型)进行耦合,并引入了粘弹性后地震形变(Post-seismic Deformation)的理论框架,这是理解地震周期性行为的关键。 第二部分:现代大地测量观测技术与数据处理 第四章: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GNSS是当前最主要的地震形变监测手段。本章深入讲解了GNSS原理,包括卫星信号的传播、大气延迟修正(对流层与电离层)、多路径效应的抑制。重点阐述了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网络的设计、数据处理策略(如双差分、精密单点定位PPP),以及如何从海量的GNSS观测数据中提取出毫米级的地壳形变速率和瞬时形变。此外,将详细介绍用于快速地震响应的实时(Real-Time Kinematic, RTK)和近实时GNSS技术。 第五章:卫星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技术 InSAR作为一种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技术,在地震形变监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章详述了InSAR的基本成像原理,包括雷达几何、干涉图的生成与相位解缠。重点分析了差分InSAR(DInSAR)技术如何精确测量地震形变场,并探讨了大气延迟、轨道误差和时间失相干性对形变监测精度的影响。还将介绍合成孔径雷达层析(Tomo-InSAR)在三维形变分析中的潜力。 第六章:其他辅助观测技术:水准测量与重力测量 虽然GNSS和InSAR占据主导地位,但传统和新兴的辅助技术仍不可或缺。本章探讨了高精度数字水准技术在垂直形变监测中的应用和限制。同时,详细介绍了重力测量(包括绝对重力与相对重力)在监测地下介质密度变化(与地下水或岩浆活动相关)中的作用,并讨论了如何将重力数据与形变数据结合进行地球物理反演。 第三部分:地震形变场的分析与地震灾害评估 第七章:断层形变场的反演与参数估计 本章是连接观测数据与地震物理机制的核心。我们将介绍如何利用弹性半空间模型(如Okada模型)和更复杂的半空间模型来反演地震破裂的几何参数(断层滑动角、走向、倾向)和滑动量分布。深入讨论了基于最小二乘法、卡尔曼滤波以及贝叶斯方法的形变场反演技术,并对模型的非唯一性和不确定性进行了量化分析。 第八章:地震形变与余滑/粘滞后效应的识别 强震事件后,地壳形变并不会立即停止。本章专注于识别和量化地震后的余滑(Afterslip)和粘滞后效应。通过长时间序列的GNSS和InSAR数据,应用粘弹性模型来区分弹性应变积累和粘滞介质的松弛过程。这对于预测余震和评估中长期构造应力再分配至关重要。 第九章:大地测量学在地震灾害评估与预警中的应用 本章聚焦于大地测量数据在地震灾害管理中的实际贡献。内容包括:如何利用实时GNSS数据提高地震早期预警系统的性能;地震发生后,利用InSAR和GNSS快速生成地表破裂和同震位移图,为灾后快速评估和救援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最后,讨论了大地测量学在评估基础设施(如大坝、桥梁、核电站)抗震能力和进行场地稳定性分析中的作用。 第四部分:前沿研究与未来展望 第十章:多源数据融合与大数据处理 现代大地测量面临海量数据的挑战。本章探讨了将GNSS、InSAR、VLBI(甚长基线干涉测量)以及倾斜仪等不同尺度的、不同时间分辨率的数据进行有效融合的技术,以构建更高精度、更高时间分辨率的地球形变图像。引入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法在形变信号分离和噪声抑制方面的最新进展。 第十一章:高精度时间同步与地球参考系的维持 地震大地测量对时间同步和参考系稳定性有极高要求。本章将介绍原子钟技术、时间频率传递技术,以及如何利用脉冲星计时(PTA)等技术来维持未来地球参考系的长期稳定性,确保形变观测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结论与展望 总结当前地震大地测量学的主要成就,并展望未来十年该领域可能突破的方向,包括新型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引入、更精细的地壳介质本构模型的建立以及对深源地震过程的更深入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把精心雕琢的钥匙,试图开启通往地球内部奥秘的大门。我被书中的那种严谨和一丝不苟深深吸引,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为我揭示一个曾经被掩埋的真相。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地质构造的细腻描绘,那种对岩层运动、地壳变形的深入剖析,让我仿佛能亲眼看到地球在缓慢而又不可阻挡地呼吸和变化。书中的案例分析更是精彩绝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观测紧密结合,让我对地震发生机制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复杂的测量技术,虽然有时会感到力不从心,但每一次的豁然开朗都带来巨大的满足感。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地震大地测量学,更是在传递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一种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和探索精神的态度。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我走得更远,去发现更多隐藏在地球表面之下的秘密,去感受那种科学求索带来的震撼与魅力。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以为它会是一篇关于如何预测地震、如何减少损失的实用指南,结果发现我的期待似乎有点偏差。它更像是一篇关于地球本身“体检报告”的解读,只不过这份报告是用数学、物理和地质学的语言写成的。书里详尽地介绍了各种大地测量的方法,从最古老的测量技术到最前沿的卫星定位系统,每一种都描述得非常细致。我尝试着去理解为什么这些测量对于研究地震如此重要,以及它们是如何帮助科学家们“听”到地球的“心跳”。虽然我并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但书中的一些比喻和解释,让我对那些复杂的概念有了模糊的认知。我发现,原来我们脚下这片坚实的土地,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静止不动,它一直在发生着我们肉眼难以察觉的细微变化。这本书让我对地球有了更深的敬畏,也让我明白了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想象。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深邃的学术论文集,里面汇聚了众多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我被其中包含的精炼而又严谨的论证过程深深吸引,仿佛每一句话都经过了无数次的推敲和验证。书中的数据和图表,虽然初看令人望而却步,但细细品味,却能从中解读出地球运动的复杂规律。我尝试着去理解作者们是如何将遥感技术、GPS数据以及地震波形分析等多种手段融为一体,来描绘地球形变的轨迹。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让我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集成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地球板块运动的详细论述印象深刻,那些关于应力积累、能量释放的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一场宏大的地质演变史诗之中。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大地测量学的书,它更像是一个窗口,让我得以窥见地球科学研究的冰山一角,感受那种探索未知的求知热情。

评分

这本书,用一种我从未接触过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我对“大地”这个词的理解。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测量土地、划分地界的技术手册,结果它带我走进了一个更加宏大的时空维度。书中关于地球构造、板块漂移的论述,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不断运动着的星球。那些关于地壳形变、应力累积的科学解释,虽然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概念,但书中的一些图解和模型,却能直观地展示出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巨大力量。我尝试着去理解,为什么每一次微小的地表变化,都可能预示着一场巨大的能量释放。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对地球的认识,远未达到尽头,而每一次的科学探索,都是在试图揭开更多隐藏的谜团。我无法完全理解书中的所有细节,但这本书无疑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有了更加敬畏和好奇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感,我一开始抱着学习的心态翻开,结果发现自己简直是误打误撞闯入了一个庞大的知识迷宫。书里充斥着各种我完全陌生的术语和公式,什么“大地水准面”、“形变”、“断层错动”之类的,感觉就像在啃一本来自另一个宇宙的百科全书。我努力试图跟上作者的思路,从那些密密麻麻的图表和数据中寻找蛛丝马迹,但往往刚理解了一个概念,作者就又跳到了下一个更深奥的领域。我甚至怀疑,是不是我过去的学习基础实在太薄弱了,导致我连最基本的概念都抓不住。我尝试着去找一些更基础的入门材料,但发现它们的内容似乎又和这本书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挑战,一种智力上的极限运动,让我深刻体会到自己在科学探索道路上的渺小和不足。我不知道这本书的真正读者会从中获得什么,但我知道,至少我,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但也隐约感受到了一种遥远而又令人敬畏的智慧的光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