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龙门山植物图鉴

四川龙门山植物图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磊,梁恩才,缪宁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图鉴
  • 四川
  • 龙门山
  • 植物学
  • 生物多样性
  • 野外生存
  • 科普
  • 自然
  • 生态
  • 植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90094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499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2
字数:44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四川龙门山山脉地处成都平原西北、青藏高原东缘,是成都平原与川西高原的天然界线。山体受强烈褶皱和断裂影响,形成了从平原向高原过渡的独特地形地貌,从而造就了该区域独特的和丰富的植被类型。近年来,我们对地处龙门山山脉的四川白水河、龙溪虹口、小寨子沟、九顶山等保护区进行了持续性的野外调查,拍摄了*能反映植物鉴别特征的照片,辅以主要形态学鉴别特征的简洁描述,整理编辑成册。我们期待本图鉴可以为在龙门山地区从事植物研究、生态保护、林业、园林、环境教育等工作的人员提供一本简洁、明快的口袋书,方便读者朋友快速掌握植物的识别特征。
  《四川龙门山植物图鉴》的植物分类系统采用秦仁昌分类系统(蕨类植物)、《中国植物志(第七卷)》(裸子植物)和恩格勒分类系统(种子植物),中文名和拉丁名主要参考Flora of China(FOC)。
  《四川龙门山植物图鉴》收录的植物主要包括该地区常见、珍稀、特有的植物种类,共包括150科458属711种。其中,蕨类植物17科19属25种,裸子植物9科15属17种,被子植物124科424属669种。
  本图鉴是在《四川白水河***自然保护区植物及植被多样性调查》(16H0597)的项目资助下完成。

内页插图

目录

一、龙门山常见植物分科检索表

二、植物简介
石松科Lycopodiaceae
木贼科Equisetaceae
瓶尔小草科Ophioglossaceae
紫萁科Osnmndaceae
海金沙科Lygodiaceae
里白科Gleicheniaceae
蕨科Pteridiaceae
凤尾蕨科Pteridaceae
中国蕨科Sinopteridaceae
铁线蕨科Adiantaceae
裸子蕨科Hemionitidaceae
铁角蕨科Aspleniaceae
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
乌毛蕨科Blechnaceae
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槲蕨科Drynariaceae
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
苏铁科Cycadaceae
银杏科Ginkgoaceae
南洋杉科Araucariaceae
松科Pinaceae
杉科Taxodiaceae
柏科Cupressaceae
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
红豆杉科Taxaceae
麻黄科Ephedraceae
三白草科Saumraceae
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
杨柳科Salicaceae
胡桃科Juglandaceae
桦木科Betulaceac
壳斗科Fagaceae
榆科Ulmaceae
桑科Moraceae
荨麻科Urticaceae
桑寄生科Loranthaceae
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
蛇菰科Balanophoraceae
蓼科Polygonaceae
藜科Chenopodiaceae
苋科Amaranthaceae
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
商陆科Phytolaccaceae
马齿苋科Portulacaceae
茜草科Rubiaceae
忍冬科Caprif01iaceae
败酱科valerianaceae
五福花科Adoxaceae
川续断科Dipsacaceae
葫芦科Cucurbitaceae
桔梗科Campanulaceae
菊科Compositae
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
泽泻科A1ismataceae
禾本科Gramineae
莎草科Cyperaceae
棕榈科Palmae
天南星科Araceae
鸭跖草科Commelinaceae
灯心草科Juncaceae
百合科Liliaceae
石蒜科Amaryllidaceae
薯蓣科Dioscoreaceae
鸢尾科Iridaceae
姜科Zingiberaceae
兰科0rchidaceae

拉丁名索引
中文名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四川龙门山山脉地处成都平原西北、青藏高原东缘,是成都平原与川西高原的天然界线。山体受强烈褶皱和断裂影响,形成了从平原向高原过渡的独特地形地貌,从而造就了该区域独特的和丰富的植被类型。近年来,我们对地处龙门山山脉的四川白水河、龙溪虹口、小寨子沟、九顶山等保护区进行了持续性的野外调查,拍摄了最能反映植物鉴别特征的照片,辅以主要形态学鉴别特征的简洁描述,整理编辑成册。我们期待本图鉴可以为在龙门山地区从事植物研究、生态保护、林业、园林、环境教育等工作的人员提供一本简洁、明快的口袋书,方便读者朋友快速掌握植物的识别特征。
  本图鉴的植物分类系统采用秦仁昌分类系统(蕨类植物)、《中国植物志(第七卷)》(裸子植物)和恩格勒分类系统(种子植物),中文名和拉丁名主要参考Flora of China(FOC)。收录的植物主要包括该地区常见、珍稀、特有的植物种类,共包括150科458属711种。其中,蕨类植物17科19属25种,裸子植物9科15属17种,被子植物124科424属669种。
  本图鉴是在《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及植被多样性调查》(16H0597)的项目资助下完成。本图鉴得以顺利出版,要特别感谢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全体同仁们对我们的大力支持和协助!感谢冉江洪教授和刘建全教授在本图鉴准备和编撰过程中的帮助和支持!感谢陶文静、马瑞、孙玉娟、金燕、李晓丽等年轻朋友在本图鉴相关工作中所做出的倾情奉献!
好的,以下是一篇关于《四川龙门山植物图鉴》之外的,内容翔实且不提及该书的图书简介。 --- 书名:巴蜀秘境:川西高山湿地生态研究与保育实践 作者:李明远 编著 出版社:西南科学文献出版社 装帧:精装 / 函套 页数:约 1200 页(正文)+ 300 页(图册) 定价:RMB 1280.00 --- 内容提要:穿越云端之上的生命史诗 《巴蜀秘境:川西高山湿地生态研究与保育实践》是一部汇集了近二十年来中国西部地区,特别是川西高原地带高海拔湿地生态系统长期监测、深入科学考察与前沿保护策略的集大成之作。本书不仅是一部详尽的科学专著,更是一部记录独特地理奇观与生物多样性演化历程的恢弘史诗。 本书的主体研究区域集中于岷江上游、大渡河中游以及金沙江上游流域的特定海拔区间(3000米至4500米)所形成的高山沼泽、喀斯特湿地以及冰碛湖泊群落。这些地区因其极端的气候条件、复杂的地质构造和独特的水文循环,孕育出了地球上最为脆弱同时也最具韧性的生态系统之一。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基础环境、生态系统构建、生物多样性专题、人类活动影响及适应性管理五大部分,辅以一个近千幅高清彩色照片和科学制图组成的独立图册。 第一部分:基础环境的重构——地质、气候与水文动力学 本部分着重于构建川西高山湿地环境的物理基础。研究团队通过多源遥感数据、实地钻探和长期气象站监测,重构了研究区过去五十年来的气候变迁模型。重点阐述了冰川退缩、冻土融化如何直接驱动地表水文路径的改变,并分析了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湿地补给源的稳定性和水化学特性。 特别是对区域内特有的“喀斯特石林-湿地耦合系统”的分析,揭示了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复杂交换机制,为理解该地区水源涵养能力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章节中详细列出了不同海拔梯度下年均温、降水量、蒸散量以及无霜期的精确数据,是进行区域生态规划的基础参考。 第二部分:高山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解析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聚焦于湿地的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生态过程。研究采用了基于样地监测、同位素示踪和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相结合的方法。 2.1 植被群落的垂直分异:从草甸到泥炭地 详细记录了湿地植被从低海拔的灌丛草甸向高海拔的藓类-莎草类泥炭沼泽的演替序列。书中辨识和分类了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苔藓、莎草、禾本科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生物量分配和净初级生产力(NPP)。特别关注了泥炭地中关键生物的固碳速率研究,提供了精确到克的碳储量和碳循环数据。 2.2 湿地水生生态的隐秘世界 对湿地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群落、底栖动物以及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分析。通过对水体营养盐(氮磷钾)的季节性波动研究,揭示了高山湿地对外界污染输入的敏感性。书中首次公开了一批针对该区域特有鱼类(如某些适应低温环境的鳅科鱼类)的繁殖生态学数据。 2.3 关键物种的生理生态适应性 本节深入探讨了生活在极端环境下的旗舰物种(如特有的高山杜鹃、高山柳以及某些珍稀的食虫植物)的生理机制。通过光合作用效率测定、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分析,解释了它们如何在高紫外线、短生长期和永久冻土边缘稳定生存。 第三部分:生物多样性专题——高海拔脊椎动物的家园 本书超越了基础的植被调查,将研究触角延伸至该区域的野生动物资源,特别是那些依赖高山湿地生存的珍稀物种。 3.1 湿地鸟类的迁徙廊道与越冬策略 重点追踪了数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如黑颈鹤的夏季繁殖种群、斑头雁的停歇地)的活动轨迹。通过卫星遥感标记技术,系统绘制了其在不同湿地单元间的能量消耗与资源利用模型,为建立跨区域的湿地保护网络提供了科学依据。 3.2 珍稀哺乳动物的栖息地利用 分析了雪豹、藏羚羊(在较低海拔湿地边缘活动时段)等大型哺乳动物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依赖程度。研究量化了湿地草料的可利用性如何影响其种群密度和繁殖成功率。 第四部分:人类活动影响与适应性保育策略 在气候变化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双重压力下,川西高山湿地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部分聚焦于风险评估与对策制定。 4.1 旅游业与牧业对湿地承载力的冲击评估 通过对关键湿地的长期监测,量化了季节性放牧强度和生态旅游活动对植被盖度、水土流失和水质的影响。提出了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湿地承载力动态评估方法。 4.2 适应性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 详细介绍了针对退化泥炭地、季节性干涸沼泽的创新性恢复技术,包括非工程化生物修复、水文路径调控以及本土物种的引种驯化实践。书中收录了多个成功的湿地恢复示范工程的案例分析,包括具体的操作步骤、成本核算与长期监测结果。 4.3 区域社区共管模式的探索 本部分强调了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地方治理实践的重要性。详细阐述了与当地藏族、羌族社区合作,共同建立湿地资源巡护队伍、推广可持续生计模式的经验,旨在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公平的平衡发展。 附录:高山湿地核心数据汇编与图册 全书附带一个独立装帧的图册,内含: 1. 物种识别图谱: 精选的100种优势植物、50种代表性动物的野外识别特征图及生态照片。 2. 地理信息图集: 1:50000的湿地分布图、水文模型图及不同年份植被覆盖度对比图。 3. 长期监测数据库索引: 涵盖气温、水位、物种丰度等核心数据的结构化列表。 --- 本书适合对象: 湿地生态学、地理科学、自然资源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领域的科研人员、政府规划部门的决策者,以及对中国西部高山自然景观抱有浓厚兴趣的专业人士和深度自然爱好者。它提供了一个理解和保护这片“亚洲水塔”上极端生态系统的全面、深入的科学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第一次翻阅《四川龙门山植物图鉴》时,我仿佛置身于一片未知的植物王国。这本书以其精美的插图和严谨的文字,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龙门山丰富植物世界的窗口。我不是植物学专家,但这本书的科普性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其中的内容。那些描绘得栩栩如生的植物图片,让我仿佛能闻到它们淡淡的香气,感受到它们在风中摇曳的身姿。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植物生存环境的描述,它不仅展示了植物本身的美,更揭示了它们与这片土地之间深刻的联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龙门山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生态系统。它让我对大自然产生了更深的敬畏之心,也激发了我对植物学的浓厚兴趣。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许多自然爱好者、摄影师和户外探险者的宝贵财富,它将带领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龙门山的自然之美。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四川龙门山植物图鉴》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我平时对植物的兴趣不算浓厚,更多的是一种偶然的接触。但是,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本精心编排的画册,配合着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我尤其喜欢它的排版设计,干净利落,重点突出,不会让你在浩瀚的信息中迷失方向。每一种植物都有一个独立的版面,上面是清晰的彩色照片,下方是关于它的一些基本信息。我尝试着去辨认一些常见的植物,发现书中的描述和实际的观察相当吻合。虽然我记不住所有的植物名称,但通过阅读,我开始对龙门山一带的植物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慢慢体会到它们的独特之处。这本书让我感觉,认识植物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有好的引导,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乐趣。它像一个耐心的老师,循循善诱,让我开始注意到身边的绿色生命,也开始思考它们存在的意义。

评分

这本《四川龙门山植物图鉴》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翻开它,就像推开了一扇通往神秘森林的大门。封面上的那抹葱茏,已经足够引人遐想。我一直对龙门山这片神奇的土地充满好奇,那里不仅有壮丽的山川,更孕育着无数珍贵的生命。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对这片区域植物知识的空白。从那些精美的插图来看,绘制者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每一笔都透着对植物细节的极致追求,无论是花瓣的脉络,还是叶片的锯齿,都描摹得栩栩如生。文字部分更是严谨而科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每一种植物的科属、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甚至还包括了一些药用价值和生态意义。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植物生境的描述,仿佛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它们在岩石缝隙中顽强生长,或是在茂密林下悄然绽放的景象。对于我这样一位业余的植物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它不仅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望,更点燃了我探索自然的激情。我迫不及待地想带着它,走进龙门山的怀抱,去亲眼印证书中的每一份精彩。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惊喜和满足的书。我一直对龙门山的生态环境很感兴趣,尤其是在了解了它在中国地理和生物多样性中的重要地位之后。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介绍当地植物的读物,而《四川龙门山植物图鉴》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合理,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让我能够清晰地了解龙门山地区植物的多样性。我特别欣赏它对每一种植物的详细描述,不仅包含了形态特征,还融入了地理分布、生境偏好等信息,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这本书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我是一个喜欢实地考察的人,这本书无疑会成为我下次去龙门山旅行时的必备指南。我迫不及待地想拿着它,在山间穿行,去寻找那些书中描绘的美丽生灵,去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植物图鉴,更是一份探索龙门山自然奥秘的邀请函,我将欣然赴约。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四川这片土地的自然生态都充满了敬意,尤其是龙门山,那是一片充满生命力的宝地。这本《四川龙门山植物图鉴》,更是将这份敬意具象化,成为了一本承载着知识与美学的读物。我并非科班出身,但出于对自然的热爱,总喜欢在闲暇之余翻阅一些有关植物的书籍。市面上相关的图鉴不少,但很多要么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流于表面,缺乏深度。而这本图鉴,给我的感觉却是恰到好处。它没有用晦涩的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温和而充满魅力的语言,引导读者去认识和理解龙门山独特的植物群落。那些高清的彩图,清晰地展现了每一种植物的形态,让我在脑海中构建起生动的画面。最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涉及了一些当地的植物利用方式,比如某些野菜的食用方法,或是某些草药的传统用途。这不仅仅是一本植物的百科全书,更是一份承载着地域文化和生活智慧的宝藏。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许多像我一样,渴望了解四川自然宝藏的人们的绝佳伴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