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四川龙门山山脉地处成都平原西北、青藏高原东缘,是成都平原与川西高原的天然界线。山体受强烈褶皱和断裂影响,形成了从平原向高原过渡的独特地形地貌,从而造就了该区域独特的和丰富的植被类型。近年来,我们对地处龙门山山脉的四川白水河、龙溪虹口、小寨子沟、九顶山等保护区进行了持续性的野外调查,拍摄了*能反映植物鉴别特征的照片,辅以主要形态学鉴别特征的简洁描述,整理编辑成册。我们期待本图鉴可以为在龙门山地区从事植物研究、生态保护、林业、园林、环境教育等工作的人员提供一本简洁、明快的口袋书,方便读者朋友快速掌握植物的识别特征。
《四川龙门山植物图鉴》的植物分类系统采用秦仁昌分类系统(蕨类植物)、《中国植物志(第七卷)》(裸子植物)和恩格勒分类系统(种子植物),中文名和拉丁名主要参考Flora of China(FOC)。
《四川龙门山植物图鉴》收录的植物主要包括该地区常见、珍稀、特有的植物种类,共包括150科458属711种。其中,蕨类植物17科19属25种,裸子植物9科15属17种,被子植物124科424属669种。
本图鉴是在《四川白水河***自然保护区植物及植被多样性调查》(16H0597)的项目资助下完成。
内页插图
目录
一、龙门山常见植物分科检索表
二、植物简介
石松科Lycopodiaceae
木贼科Equisetaceae
瓶尔小草科Ophioglossaceae
紫萁科Osnmndaceae
海金沙科Lygodiaceae
里白科Gleicheniaceae
蕨科Pteridiaceae
凤尾蕨科Pteridaceae
中国蕨科Sinopteridaceae
铁线蕨科Adiantaceae
裸子蕨科Hemionitidaceae
铁角蕨科Aspleniaceae
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
乌毛蕨科Blechnaceae
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槲蕨科Drynariaceae
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
苏铁科Cycadaceae
银杏科Ginkgoaceae
南洋杉科Araucariaceae
松科Pinaceae
杉科Taxodiaceae
柏科Cupressaceae
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
红豆杉科Taxaceae
麻黄科Ephedraceae
三白草科Saumraceae
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
杨柳科Salicaceae
胡桃科Juglandaceae
桦木科Betulaceac
壳斗科Fagaceae
榆科Ulmaceae
桑科Moraceae
荨麻科Urticaceae
桑寄生科Loranthaceae
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
蛇菰科Balanophoraceae
蓼科Polygonaceae
藜科Chenopodiaceae
苋科Amaranthaceae
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
商陆科Phytolaccaceae
马齿苋科Portulacaceae
茜草科Rubiaceae
忍冬科Caprif01iaceae
败酱科valerianaceae
五福花科Adoxaceae
川续断科Dipsacaceae
葫芦科Cucurbitaceae
桔梗科Campanulaceae
菊科Compositae
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
泽泻科A1ismataceae
禾本科Gramineae
莎草科Cyperaceae
棕榈科Palmae
天南星科Araceae
鸭跖草科Commelinaceae
灯心草科Juncaceae
百合科Liliaceae
石蒜科Amaryllidaceae
薯蓣科Dioscoreaceae
鸢尾科Iridaceae
姜科Zingiberaceae
兰科0rchidaceae
拉丁名索引
中文名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四川龙门山山脉地处成都平原西北、青藏高原东缘,是成都平原与川西高原的天然界线。山体受强烈褶皱和断裂影响,形成了从平原向高原过渡的独特地形地貌,从而造就了该区域独特的和丰富的植被类型。近年来,我们对地处龙门山山脉的四川白水河、龙溪虹口、小寨子沟、九顶山等保护区进行了持续性的野外调查,拍摄了最能反映植物鉴别特征的照片,辅以主要形态学鉴别特征的简洁描述,整理编辑成册。我们期待本图鉴可以为在龙门山地区从事植物研究、生态保护、林业、园林、环境教育等工作的人员提供一本简洁、明快的口袋书,方便读者朋友快速掌握植物的识别特征。
本图鉴的植物分类系统采用秦仁昌分类系统(蕨类植物)、《中国植物志(第七卷)》(裸子植物)和恩格勒分类系统(种子植物),中文名和拉丁名主要参考Flora of China(FOC)。收录的植物主要包括该地区常见、珍稀、特有的植物种类,共包括150科458属711种。其中,蕨类植物17科19属25种,裸子植物9科15属17种,被子植物124科424属669种。
本图鉴是在《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及植被多样性调查》(16H0597)的项目资助下完成。本图鉴得以顺利出版,要特别感谢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全体同仁们对我们的大力支持和协助!感谢冉江洪教授和刘建全教授在本图鉴准备和编撰过程中的帮助和支持!感谢陶文静、马瑞、孙玉娟、金燕、李晓丽等年轻朋友在本图鉴相关工作中所做出的倾情奉献!
好的,以下是一篇关于《四川龙门山植物图鉴》之外的,内容翔实且不提及该书的图书简介。 --- 书名:巴蜀秘境:川西高山湿地生态研究与保育实践 作者:李明远 编著 出版社:西南科学文献出版社 装帧:精装 / 函套 页数:约 1200 页(正文)+ 300 页(图册) 定价:RMB 1280.00 --- 内容提要:穿越云端之上的生命史诗 《巴蜀秘境:川西高山湿地生态研究与保育实践》是一部汇集了近二十年来中国西部地区,特别是川西高原地带高海拔湿地生态系统长期监测、深入科学考察与前沿保护策略的集大成之作。本书不仅是一部详尽的科学专著,更是一部记录独特地理奇观与生物多样性演化历程的恢弘史诗。 本书的主体研究区域集中于岷江上游、大渡河中游以及金沙江上游流域的特定海拔区间(3000米至4500米)所形成的高山沼泽、喀斯特湿地以及冰碛湖泊群落。这些地区因其极端的气候条件、复杂的地质构造和独特的水文循环,孕育出了地球上最为脆弱同时也最具韧性的生态系统之一。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基础环境、生态系统构建、生物多样性专题、人类活动影响及适应性管理五大部分,辅以一个近千幅高清彩色照片和科学制图组成的独立图册。 第一部分:基础环境的重构——地质、气候与水文动力学 本部分着重于构建川西高山湿地环境的物理基础。研究团队通过多源遥感数据、实地钻探和长期气象站监测,重构了研究区过去五十年来的气候变迁模型。重点阐述了冰川退缩、冻土融化如何直接驱动地表水文路径的改变,并分析了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湿地补给源的稳定性和水化学特性。 特别是对区域内特有的“喀斯特石林-湿地耦合系统”的分析,揭示了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复杂交换机制,为理解该地区水源涵养能力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章节中详细列出了不同海拔梯度下年均温、降水量、蒸散量以及无霜期的精确数据,是进行区域生态规划的基础参考。 第二部分:高山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解析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聚焦于湿地的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生态过程。研究采用了基于样地监测、同位素示踪和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相结合的方法。 2.1 植被群落的垂直分异:从草甸到泥炭地 详细记录了湿地植被从低海拔的灌丛草甸向高海拔的藓类-莎草类泥炭沼泽的演替序列。书中辨识和分类了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苔藓、莎草、禾本科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生物量分配和净初级生产力(NPP)。特别关注了泥炭地中关键生物的固碳速率研究,提供了精确到克的碳储量和碳循环数据。 2.2 湿地水生生态的隐秘世界 对湿地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群落、底栖动物以及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分析。通过对水体营养盐(氮磷钾)的季节性波动研究,揭示了高山湿地对外界污染输入的敏感性。书中首次公开了一批针对该区域特有鱼类(如某些适应低温环境的鳅科鱼类)的繁殖生态学数据。 2.3 关键物种的生理生态适应性 本节深入探讨了生活在极端环境下的旗舰物种(如特有的高山杜鹃、高山柳以及某些珍稀的食虫植物)的生理机制。通过光合作用效率测定、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分析,解释了它们如何在高紫外线、短生长期和永久冻土边缘稳定生存。 第三部分:生物多样性专题——高海拔脊椎动物的家园 本书超越了基础的植被调查,将研究触角延伸至该区域的野生动物资源,特别是那些依赖高山湿地生存的珍稀物种。 3.1 湿地鸟类的迁徙廊道与越冬策略 重点追踪了数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如黑颈鹤的夏季繁殖种群、斑头雁的停歇地)的活动轨迹。通过卫星遥感标记技术,系统绘制了其在不同湿地单元间的能量消耗与资源利用模型,为建立跨区域的湿地保护网络提供了科学依据。 3.2 珍稀哺乳动物的栖息地利用 分析了雪豹、藏羚羊(在较低海拔湿地边缘活动时段)等大型哺乳动物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依赖程度。研究量化了湿地草料的可利用性如何影响其种群密度和繁殖成功率。 第四部分:人类活动影响与适应性保育策略 在气候变化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双重压力下,川西高山湿地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部分聚焦于风险评估与对策制定。 4.1 旅游业与牧业对湿地承载力的冲击评估 通过对关键湿地的长期监测,量化了季节性放牧强度和生态旅游活动对植被盖度、水土流失和水质的影响。提出了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湿地承载力动态评估方法。 4.2 适应性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 详细介绍了针对退化泥炭地、季节性干涸沼泽的创新性恢复技术,包括非工程化生物修复、水文路径调控以及本土物种的引种驯化实践。书中收录了多个成功的湿地恢复示范工程的案例分析,包括具体的操作步骤、成本核算与长期监测结果。 4.3 区域社区共管模式的探索 本部分强调了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地方治理实践的重要性。详细阐述了与当地藏族、羌族社区合作,共同建立湿地资源巡护队伍、推广可持续生计模式的经验,旨在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公平的平衡发展。 附录:高山湿地核心数据汇编与图册 全书附带一个独立装帧的图册,内含: 1. 物种识别图谱: 精选的100种优势植物、50种代表性动物的野外识别特征图及生态照片。 2. 地理信息图集: 1:50000的湿地分布图、水文模型图及不同年份植被覆盖度对比图。 3. 长期监测数据库索引: 涵盖气温、水位、物种丰度等核心数据的结构化列表。 --- 本书适合对象: 湿地生态学、地理科学、自然资源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领域的科研人员、政府规划部门的决策者,以及对中国西部高山自然景观抱有浓厚兴趣的专业人士和深度自然爱好者。它提供了一个理解和保护这片“亚洲水塔”上极端生态系统的全面、深入的科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