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A架構:服務和微服務分析及設計(原書第2版)

SOA架構:服務和微服務分析及設計(原書第2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托馬斯·埃爾(Thomas Erl) 著,李東 譯
圖書標籤:
  • SOA
  • 微服務
  • 架構設計
  • 服務分析
  • 企業架構
  • 分布式係統
  • 軟件架構
  • 雲計算
  • REST
  • API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82618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7302
品牌:機工齣版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架構師書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8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一直以來都是在SOA、麵嚮服務和服務技術方麵的、端到端的教程。如今,已經更新到第2版,正式引入微服務和微任務抽象,作為麵嚮服務架構及其相關服務層的一部分。新版的案例研究示例和圖例進一步闡釋和定位微服務模型,並與更傳統的服務類型相關聯。本書可作為應用架構師、企業架構師、軟件開發人員以及任何有興趣瞭解或負責設計與實現現代、麵嚮服務解決方案的IT專業人士的參考書。

目錄

目錄
譯者序
緻謝
第1章 概述 1
1.1 本書中如何使用模式 2
1.2 涵蓋第1版主題的係列書籍 2
1.3 本書的組織形式 3
1.4 原則、約束條件和設計模式 4
1.5 附加信息 5
第2章 案例研究背景知識 7
2.1 如何應用案例研究 7
2.2 案例研究背景1:Transit Line Systems, Inc. 7
2.3 案例研究背景2:Midwest University Association 7
第一部分 基本原理
第3章 理解麵嚮服務 10
3.1 麵嚮服務簡介 10
3.1.1 業務自動化中的服務 11
3.1.2 服務是能力的集閤 12
3.1.3 麵嚮服務是一種設計範式 13
3.1.4 麵嚮服務的設計原則 15
3.2 麵嚮服務所解決的問題 16
3.2.1 竪井式應用架構 16
3.2.2 大量的浪費 18
3.2.3 缺乏效率 18
3.2.4 企業膨脹 19
3.2.5 産生復雜的基礎設施和錯綜復雜的企業架構 19
3.2.6 係統間集成成為永恒的挑戰 20
3.2.7 麵嚮服務的需求 20
3.2.8 增加大量可復用解決方案邏輯 21
3.2.9 削減應用個性化業務邏輯 21
3.2.10 削減業務邏輯的總量 22
3.2.11 本徵互操作性 22
3.3 麵嚮服務對企業的影響 23
3.3.1 麵嚮服務和“應用”的概念 23
3.3.2 麵嚮服務和“集成”的概念 24
3.3.3 服務組閤 25
3.4 麵嚮服務計算的目的和優勢 26
3.4.1 增強本徵互操作性 27
3.4.2 增強聯閤 28
3.4.3 增加供應商多元化選擇 29
3.4.4 同步提升業務與技術領域 30
3.4.5 提高投資迴報率 31
3.4.6 提高組織的業務敏捷性 32
3.4.7 減少IT成本 34
3.5 麵嚮服務的4個支撐點 34
3.5.1 團隊閤作 36
3.5.2 教育 36
3.5.3 紀律 36
3.5.4 平衡範圍 37
第4章 理解麵嚮服務架構 39
4.1 SOA的4個特性 40
4.1.1 業務驅動 40
4.1.2 供應商中立 41
4.1.3 企業中心化 42
4.1.4 組閤中心化 44
4.1.5 設計優先級 45
4.2 SOA的4種常見類型 46
4.2.1 服務架構 47
4.2.2 服務組閤架構 50
4.2.3 服務目錄架構 55
4.2.4 麵嚮服務的企業架構 58
4.3 麵嚮服務和SOA的最終結果 58
4.4 SOA項目和生命周期 60
4.4.1 方法論和項目交付的策略 62
4.4.2 SOA項目階段 62
4.4.3 SOA項目采用的計劃 65
4.4.4 服務目錄分析 65
4.4.5 麵嚮服務分析 (服務建模) 66
4.4.6 麵嚮服務設計(服務契約) 68
4.4.7 服務邏輯設計 69
4.4.8 服務開發 69
4.4.9 服務測試 69
4.4.10 服務部署和維護 71
4.4.11 服務使用和監控 71
4.4.12 服務發現 72
4.4.13 服務版本控製和退役 72
4.4.14 項目階段和組織角色 72
第5章 理解服務與微服務的層次 74
5.1 服務層次簡介 74
5.1.1 服務模型和服務層次 74
5.1.2 服務和候選服務能力 76
5.2 分解業務問題 76
5.2.1 功能分解 76
5.2.2 服務封裝 76
5.2.3 不可知上下文 76
5.2.4 不可知能力 79
5.2.5 功能抽象 79
5.2.6 實體抽象 80
5.2.7 非不可知上下文 80
5.2.8 微任務抽象和微服務 81
5.2.9 流程抽象和任務服務 81
5.3 構建麵嚮服務的解決方案 84
5.3.1 麵嚮服務和服務組閤 84
5.3.2 能力組閤和能力再組閤 84
5.3.3 邏輯集中與服務規範化 90
第二部分 麵嚮服務的分析與設計
第6章 Web服務及微服務的分析與建模 94
6.1 Web服務建模過程 94
6.1.1 步驟1:分解業務流程(使之成為細粒度操作) 95
6.1.2 步驟2:過濾不適操作 98
6.1.3 步驟3:定義候選實體服務 99
6.1.4 步驟4:識彆特定流程邏輯 101
6.1.5 步驟5:應用麵嚮服務 102
6.1.6 步驟6:識彆候選服務組閤 102
6.1.7 步驟7:分析處理需求 103
6.1.8 步驟8:定義候選公共服務 104
6.1.9 步驟9:定義候選微服務 105
6.1.10 步驟10:應用麵嚮服務 106
6.1.11 步驟11:修訂候選服務組閤 106
6.1.12 步驟12:修訂候選能力分組 106
第7章 REST服務及微服務的分析與建模 107
7.1 REST服務建模過程 107
7.1.1 步驟1:分解業務流程(使之成為細粒度操作) 109
7.1.2 步驟2:濾掉不適操作 109
7.1.3 步驟3:定義候選實體服務 110
7.1.4 步驟4:識彆特定流程邏輯 112
7.1.5 步驟5:識彆資源 113
7.1.6 步驟6:將服務能力與資源和方法相關聯 114
7.1.7 步驟7:應用麵嚮服務 116
7.1.8 步驟8:識彆候選服務組閤 117
7.1.9 步驟9:分析處理需求 118
7.1.10 步驟10:定義候選公共服務(並且關聯資源和方法) 119
7.1.11 步驟11:定義候選微服務(並且關聯資源和方法) 121
7.1.12 步驟12:應用麵嚮服務 121
7.1.13 步驟13:修訂候選服務組閤 121
7.1.14 步驟14:修改資源定義和候選能力分組 122
7.2 附加因素 123
7.2.1 統一契約建模和REST服務目錄建模 123
7.2.2 REST約束條件和統一契約建模 125
7.2.3 REST服務能力粒度 125
7.2.4 資源與實體 126

SOA架構:服務和微服務分析及設計(原書第2版) 擁抱敏捷與靈活,構建未來就緒的復雜係統 在快速變化的數字時代,企業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如何高效整閤分散的應用係統,如何為用戶提供無縫、個性化的體驗,以及如何在大規模並發訪問下保持係統的穩定與彈性。傳統的單體式應用開發模式日益顯得笨重和低效,難以滿足現代業務發展的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麵嚮服務的架構(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應運而生,它以其對鬆耦閤、可重用和標準化的倡導,為企業構建更具適應性和可擴展性的IT基礎設施奠定瞭堅實的基礎。而微服務架構,作為SOA理念的演進和實踐,則以其更小的服務單元、更獨立的技術棧和更敏捷的部署方式,進一步釋放瞭企業創新的潛能。 本書《SOA架構:服務和微服務分析及設計(原書第2版)》正是深入探討這兩大關鍵架構模式的權威指南。它不僅僅是對概念的羅列,更是對如何將這些強大的架構思想付諸實踐,以及在實際項目中如何進行分析、設計和實施的全麵解析。本書旨在為架構師、係統設計師、開發人員和IT經理提供一套清晰、係統且實用的方法論,幫助他們理解SOA和微服務背後的核心原理,掌握設計和構建高效、可維護、可擴展的分布式係統的關鍵技能。 第一部分:SOA的基石——理解服務的本質與價值 在深入探討微服務之前,我們必須先牢固掌握SOA的精髓。本書的開篇將帶領讀者迴到SOA的起點,從根本上理解“服務”的定義、特性及其在企業IT中的重要性。我們將詳細剖析服務的四大基本屬性:可發現性(Discoverability),確保服務能夠被找到並理解其用途;可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通過標準化的通信協議和數據格式實現不同係統間的無縫交互;可組閤性(Composability),將離散的服務組閤成更復雜的業務流程;自治性(Autonomy),服務在邏輯和物理上獨立,擁有自己的數據和邏輯,能夠獨立演進。 本書將深入探討SOA的核心原則,例如: 業務目標驅動(Business Agnostic): 服務的設計應優先考慮業務需求,而非特定技術的實現細節。 麵嚮領域(Domain-Oriented): 服務應圍繞特定的業務領域或功能進行劃分,確保其內聚性和明確的職責。 標準契約(Standard Contract): 服務之間通過定義清晰、穩定且可獨立演進的接口進行通信,減少耦閤。 鬆耦閤(Loose Coupling): 服務之間僅依賴於公共接口,最小化彼此的依賴性,允許獨立修改和部署。 抽象(Abstraction): 服務隱藏其內部實現細節,隻暴露必要的功能接口。 可重用性(Reusability): 設計良好的服務可以被多個業務流程或應用重復使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可組閤性(Composability): 服務可以通過編排或協同工作,實現更復雜的業務場景。 不可變性(In-time Immutability): 在通信過程中,數據的狀態不應隨意改變,確保數據的完整性。 本書將通過一係列真實世界的案例,闡述SOA如何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如何通過服務化整閤遺留係統,實現數據共享和業務流程自動化;如何構建企業服務總綫(ESB)作為 SOA 的核心集成骨乾,實現異構係統間的通信與轉換;以及如何在 SOA 的框架下,提升 IT 係統的靈活性、可擴展性和響應速度。讀者將學會如何從業務流程齣發,識彆和定義潛在的服務,以及如何設計這些服務的接口和交互模式。 第二部分:微服務——SOA的現代演繹與實踐 在SOA的基礎上,微服務架構應運而生,它將服務拆分成更小的、獨立的單元,並在組織、技術和部署上都朝著更輕量級、更敏捷的方嚮演進。本書將係統地解析微服務架構的核心特徵,包括: 單一職責原則(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 每個微服務都應專注於一個明確的、單一的業務能力。 獨立部署(Independently Deployable): 每個微服務都可以獨立於其他服務進行構建、測試和部署,極大地提高瞭開發和部署的效率。 去中心化治理(Decentralized Governance): 微服務團隊可以自由選擇最適閤其特定服務技術棧,實現技術多樣性和最佳實踐。 領域驅動設計(Domain-Driven Design, DDD): DDD 是微服務設計的核心方法論,它強調將微服務與業務領域緊密結閤,通過限界上下文(Bounded Context)來劃分服務的邊界。本書將詳細介紹如何運用DDD來識彆和設計微服務。 麵嚮失敗的設計(Design for Failure): 分布式係統 inherently 存在失敗的可能性,微服務架構需要設計容錯機製,例如熔斷(Circuit Breaker)、降級(Degradation)和超時(Timeout),以確保係統的健壯性。 本書將深入探討構建微服務架構所麵臨的關鍵挑戰,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案: 服務發現(Service Discovery): 如何讓微服務之間能夠動態地找到彼此,本書將介紹常用的服務注冊與發現模式,如客戶端發現和服務器端發現。 API網關(API Gateway): 作為微服務架構的統一入口,API網關如何處理請求路由、身份驗證、限流、日誌記錄等功能,提升係統的安全性和可管理性。 分布式事務(Distributed Transactions): 在分布式環境下,如何保證數據的一緻性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本書將探討最終一緻性(Eventual Consistency)等解決方案,例如使用 Saga 模式。 服務間通信(Inter-Service Communication): 同步通信(REST, gRPC)與異步通信(消息隊列)的權衡與選擇,以及如何設計健壯的通信協議。 數據管理(Data Management): 每個微服務通常擁有自己的獨立數據庫,如何處理跨服務的數據查詢和一緻性保證。 可觀察性(Observability): 在復雜的微服務係統中,如何進行日誌聚閤、分布式追蹤(Distributed Tracing)和度量(Metrics)收集,以監控和診斷係統問題。 自動化運維(Automated Operations): CI/CD(持續集成/持續部署)流水綫的構建、容器化技術(Docker, Kubernetes)的應用,以及基礎設施即代碼(Infrastructure as Code)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分析與設計——將理論付諸實踐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介紹概念,更在於提供一套係統性的分析和設計方法。我們將引導讀者學習如何: 識彆業務需求與服務邊界: 從宏觀的業務流程齣發,運用 DDD 等方法論,識彆齣獨立的業務能力,並將其轉化為微服務的候選。 定義服務接口與契約: 學習如何設計清晰、穩定、版本化的服務接口,確保服務的可維護性和兼容性。 選擇閤適的技術棧: 瞭解不同技術在微服務開發中的應用場景,以及如何根據業務需求做齣技術選型。 設計數據模型與一緻性策略: 針對獨立數據庫的模式,設計數據模型,並選擇閤適的一緻性方案。 考慮非功能性需求: 在設計階段就將性能、安全性、可伸縮性、可用性等非功能性需求納入考量。 演進式架構(Evolutionary Architecture): 認識到架構並非一成不變,本書將介紹如何設計能夠隨著業務發展而演進的架構。 第四部分:實踐與趨勢——迎接未來的挑戰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聚焦於實踐經驗的總結以及行業發展趨勢的探討。我們將結閤大量實際項目中的成功與失敗案例,提煉齣可操作的實踐建議。同時,本書也將展望未來,探討諸如Serverless、事件驅動架構(Event-Driven Architecture, EDA)、雲原生(Cloud Native)等新興技術和理念如何進一步推動服務化和微服務的發展,以及如何構建更具彈性、智能化和可持續性的下一代IT係統。 《SOA架構:服務和微服務分析及設計(原書第2版)》是一本為希望深入理解和服務化、微服務架構,並將其成功應用於實際項目的專業人士量身打造的指南。它將幫助您構建齣能夠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具備強大創新能力的企業級應用。無論您是剛剛接觸架構設計,還是希望深化對分布式係統的理解,本書都將為您提供寶貴的知識和實用的工具。

用戶評價

評分

在閱讀《SOA架構:服務和微服務分析及設計(原書第2版)》之前,我曾對SOA和微服務這兩種概念感到模糊不清,隻知道它們是當下IT架構中熱門的討論話題。這本書的齣現,可以說是我解開這個謎團的鑰匙。它並非泛泛而談,而是深入到每一個細節,從最基礎的服務定義、契約設計,到復雜的協調、編排,再到更具彈性的微服務拆分原則、獨立部署策略,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書中對於服務間通信模式的對比分析,無論是同步還是異步,RESTful還是RPC,都給齣瞭清晰的優劣勢和適用場景,讓我能根據實際需求做齣更明智的技術選型。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SOA和微服務在實際落地中可能遇到的挑戰,例如服務治理的復雜性、數據一緻性的難題,以及如何進行有效的版本管理和灰度發布。他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我能夠從彆人的成功和失敗中汲取經驗,少走彎路。這本書的語言雖然專業,但作者的寫作功力使其讀起來並不枯燥,反而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架構師在娓娓道來,引導我一步步構建起對現代分布式係統架構的深刻理解。

評分

《SOA架構:服務和微服務分析及設計(原書第2版)》在我的閱讀清單中屬於那種“相見恨晚”的書籍。作為一名在傳統單體應用中摸爬滾打多年的開發人員,麵對日益增長的業務需求和技術挑戰,我深切體會到瞭單體架構的瓶頸。這本書就如同及時雨,它係統地梳理瞭從SOA到微服務演進的脈絡,並提供瞭清晰的設計思路和方法論。我尤其看重書中關於“如何優雅地進行服務拆分”的章節,作者通過對業務領域、數據邊界的深入分析,給齣瞭切實可行的拆分策略,避免瞭許多團隊在實踐中遇到的“拆瞭又閤,閤瞭又拆”的睏境。書中對於服務間通信、數據一緻性、分布式追蹤等關鍵技術點的講解,不僅深入淺齣,更提供瞭大量的實戰建議,讓我能快速掌握核心要點,並將其應用於實際工作中。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技術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它能夠重塑你的思維模式,讓你從“如何寫代碼”轉變為“如何設計係統”。對於那些渴望突破技術瓶頸,擁抱現代化架構的開發者而言,這本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評分

我一直覺得,架構設計並非一味追求最新最酷的技術,而是在於如何用最閤適的方式解決實際業務問題。而《SOA架構:服務和微服務分析及設計(原書第2版)》恰恰抓住瞭這一點。它提供的分析和設計方法論,不是教你如何成為一個“碼農”,而是如何成為一個具備戰略眼光的“架構師”。書中對於業務領域劃分、限界上下文的界定,以及如何圍繞這些上下文構建獨立的服務,提供瞭非常實用的指導。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討論微服務拆分時,強調的“圍繞業務能力拆分”的原則,這避免瞭許多團隊在實踐中陷入“技術驅動拆分”的誤區。此外,書中對“康威定律”的深入解讀,以及如何通過組織結構和技術架構的協同來加速産品迭代,讓我豁然開朗。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書籍,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構建高內聚、低耦閤、可演進的軟件係統的思想指南。對於想要在企業內部推動服務化轉型,或者正在經曆微服務化浪潮的團隊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理論框架和實踐建議,無疑是寶貴的財富。它幫助我跳齣瞭代碼的束縛,從更高的維度去審視和設計軟件係統。

評分

說實話,在翻閱《SOA架構:服務和微服務分析及設計(原書第2版)》之前,我對“服務”和“微服務”的理解還停留在一些模糊的概念層麵,總感覺它們離我這個前端開發者有些遙遠。然而,這本書的寫作方式非常貼心,它循序漸進,從最基本的“服務是什麼”、“服務的生命周期”開始,逐步深入到如何設計一個“好”的服務,以及如何將龐大的係統拆分成更小、更易於管理的微服務。書中對於API網關、服務注冊與發現、分布式事務等關鍵技術的闡述,雖然涉及後端,但其背後的設計思想和模式,對於理解整個係統的運行邏輯至關重要。我學會瞭如何從一個端到端的視角去思考一個需求是如何被拆解成多個服務的,以及每個服務之間是如何協同工作的。這讓我不再僅僅關注前端的交互和視覺呈現,而是能夠理解並參與到更深層次的係統設計討論中。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讓我看到瞭軟件架構的宏大圖景,也讓我意識到,即使是前端開發者,也需要具備一定的架構意識,纔能更好地與後端團隊協作,共同構建齣健壯、可擴展的係統。

評分

我一直認為,優秀的架構書籍不應該僅僅是技術手冊,更應該具備思想深度和前瞻性。《SOA架構:服務和微服務分析及設計(原書第2版)》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不僅僅是講解SOA和微服務的技術細節,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瞭這兩種架構模式背後的設計哲學和演進邏輯。書中關於“領域驅動設計”在微服務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圍繞業務能力構建服務的理念,對我啓發很大。我開始理解,微服務不是為瞭拆而拆,而是為瞭更好地服務於業務的敏捷性和可伸縮性。作者在書中對“服務契約”的強調,以及如何設計清晰、穩定的API,對於保障服務的可維護性和可演進性至關重要。此外,書中關於“麵嚮服務架構”的演進,特彆是對SOA的最新發展和與微服務的融閤,提供瞭非常清晰的視角,幫助我理清瞭這些概念之間的聯係和區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架構設計是一個持續演進的過程,需要不斷地權衡、取捨,並根據業務需求的變化進行調整。它不僅提升瞭我對技術實現的理解,更提升瞭我對軟件係統整體生命周期的認知。

評分

好書,

評分

紙張太爛瞭。內容還沒看懂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一次關於SOA與微服務的思想之旅

評分

紙張太爛瞭。內容還沒看懂

評分

豐富的文物點點滴滴點點滴滴

評分

好書,

評分

書比較薄,內容不是很詳細。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