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的中国古代科技

文化视野的中国古代科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玉德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科技
  • 科技史
  • 文化史
  • 中国文化
  • 科学史
  • 历史
  • 古代文明
  • 文化视野
  • 科技与文化
  • 中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337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757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2
字数:41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科技史爱好者
本书是作者十多年来教学课程的讲稿,文化史的角度对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状况的总结,主要论述了我国古代科技文明的演变、发展、传播的过程以及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古代科技与近现代科技的流变等,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了我国古代科技的成就。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在华中师范大学多年承担科技史与科技文化课的讲稿,以中华文明史为视角,从文化史的视角出发,论述了我国古代科技文明的演变、传承和传播,以及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古代科技与近现代科技的流变等,全方位的再现了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作者简介

王玉德,男,湖北武汉人,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现兼任湖北省科技史学会会长,湖北省国学会常务副会长、湖北省文化产业会副会长。已出版有《文化学》、《中国五千年生态文化》、《中华文明史稿》、《中华堪舆术》、《孝经与孝文化研究》、《中华神秘文化》等。

精彩书评

本书是作者用文化史的角度对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状况的总结,主要论述了我国古代科技文明的演变、发展、传播的过程以及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古代科技与近现代科技的流变等,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了我国古代科技的成就。

目录

引言I

第一章 科技与文明概说1
一、基本概念2
二、我的科技观11
第二章 中国古代科技的基本文献15
一、综合类文献16
二、专业类文献34
第三章 上古的科技发生63
一、中华史前文明64
二、科技的发生65
三、科技发生中的心理85
四、科技发生中的美学90
第四章 中国古代科技的演进97
一、夏商周的科技:奠基98
二、秦汉的科技:发展102
三、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充实106
四、隋唐的科技:繁盛107
五、宋元的科技:精致110
六、明清的科技:转型113
第五章 中国古代科技的传承119
一、科技信息的传承120
二、科技传承的方式与特点125
三、科技传承中的思想128
四、科技传承中的创新133
五、科技传承中存在的问题138
第六章 中国古代科技的域外传播143
一、传播与科传144
二、纵向的回顾147
三、在亚洲的传播151
四、在欧洲的传播159
五、在其他大洲的传播164
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技的方法169
一、科技方法的形成与特点170
二、古代流行的主要科技方法171
第八章 中国古代宗教迷信与科技189
一、从宗教的童年说起190
二、科技与宗198
第九章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与科技……………………………………………207
一、神话与科技…………………………………………………………………208
二、传说与科技…………………………………………………………………217
三、《西游记》中的神话传说与科技………………………………………221
第十章 中华农耕民族的伦理与科技235
一、中华农耕模式与民族心理236
二、从大余湾看古代的农业科技238
三、《论语》中的科技信息241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思维与科技259
一、传统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260
二、中西哲学之异同265
三、奇谈怪论中的科学268
第十二章 二十四节气与古代科技
一、二十四节气的发明与意义274
二、二十四节气中的科技与养生284
第十三章 《周易》与古代科技297
一、《周易》中的天人哲学298
二、《周易》与天文历法299
三、《周易》与数学物理303
四、《周易》与建筑307
五、《周易》与医学313
六、《周易》与内丹气功326
第十四章 转型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335
一、从李约瑟难题说起336
二、现代科技文明的由来与特征340
三、为什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没能生成现代科技文明344
四、近代中国科技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认识与历程350
第十五章 世界文明视野的科技史359
一、关于世界文明.360
二、世界文明圈的科技传播61
三、博物馆与科技传播374
第十六章 人类的未来文化与科389
一、历史上的未来文化390
二、对末日论的历史审视394
三、当代的未来文化401
主要参考书目……418
后记421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科技与文明概说

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国家,都有本国的科技与文明。科技与文明决定着这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与声誉,决定着这个国家的过去与现在,决定着其民众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影响着这个国家的现在与未来。因此,有必要回顾中华民族古代的科技与文明,发掘之,欣赏之,检讨之,宏扬之。了解与探讨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要从基本的概念入手,从人的观念入手。因此,先作一番概说。
一、概念梳理
(一)“科技”释义
1.“科技”的本义
中国古代无“科学”一词,仅有“科”字。《论语·八佾》:“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比箭,不一定要穿破靶子,因为名人的气力大小不一样,这是古时的规矩)《说文·禾部》:“科,程也。从禾从斗,斗者量也。”程是用于分等级的计量单位。可见,科,就是类,等级的意思。这与拉丁文Familia(科),英文Family(科)的意思相近。在西方,“科”是生物分类系统上所用等级之一,如门,纲,目,科,属,种。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科学”一词由近代日本学界初用于对译英文中的“science”及其它欧洲语言中的相应词汇,欧洲语言中该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为“知识”、“学问”,在近代侧重关于自然的学问。科学一词在中国古汉语中意为“科举之学”。明治时代日本启蒙思想家西周使用“科学”作为“science”的译词。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引用。
“技”,先秦已有此字。《尚书·秦誓》:“人之有技,若己有之。”《荀子·富国》:“故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
“技术”二字,《史记·货殖列传》出现连用,“医方诸食技术之人,焦神极能,为重糈也。”(医家、方术等靠技术吃饭的人,动尽脑筋,为获取食物)
“技术”是什么?从《庄子·养生主》所载庖丁解牛的故事,就可体会到“技术”的含义。庖丁的本领很熟练,“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是分类分割技术。
为什么庖丁能达到如此精湛的“技术”的程度呢?庖丁的解释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因为有这门技术而多么自豪,“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可见,“技术”就是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就是实践某件事情的本领,就是人们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是人们对自然的驾驭。
通过庖丁解牛,我们还可以窥测到背后的科学。中国古代有各种各样的《相牛经》,通过科学观察,判断牛的年龄、体质、疾病,其中还记述了牛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牛的饲养。类似于《相牛经》,还有《相马经》、《相猪经》等,这些相书的知识,不能不说与畜牧学、畜牧医学、营养学有一些关联。这些都可以归纳到古代朴素的科学体系之中。
相传2500年前,春秋时齐国大夫甯戚所撰有《相牛经》,见于《隋书·经籍志》。据《相牛经》记载,相牛有如下要领:眼圆且大,眼白与瞳仁相通,脖长脚大股阔毛短者为佳。《相牛经》又说,母牛毛白乳红则多子,乳疏而黑则无子。母牛一夜粪三堆,一年生一子;一夜只有一堆粪,三年生一子。“上看一张皮,下看四只蹄;前看龙关广,后看屁股齐”。
2.科技的定义
科学,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科学,泛指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晶。它主要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我国学者习惯于称社会科学为人文科学,邓晓芒教授认为,一切科学归根到底都是人学,人文科学是正宗的科学。人文科学为自然科学奠定了基础,自然科学是人文科学在自然领域中的运用。
英国学者梅森曾说:“科学就是人类在历史上积累起来的,有关自然界的相互联系着的技术、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不断发展活动……如果我们要说明科学的过去情形和科学在历史上的成就,我们就会发现很难找到一种能简洁表示的适用于一切时间和地点的科学定义。”③
狭义的科学,指自然科学。英国学者丹皮尔从词源的角度作过考证,他说:“拉丁语Science却是Natural Science(自然科学)的简称。虽然接近的德语对应词Wissenschaft仍然包括一切有系统的学问,不但包括我们所谓的Science,而且包括历史,语言学及哲学。所以,在我们看来,科学可以说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可以说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①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自然科学,泛指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基础科学研究自然界本身的事物及规律,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技术科学是研究技术运用的,如建筑学、冶金学等。有些学科,如医学、工程力学等,则介于两者之间。狭义的自然科学,仅指基础科学。
综上所述:科技指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基础科学研究自然界本身的事物及规律,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技术科学是研究技术运用的,如建筑学、冶金学等。有些学科,如医学、工程力学等,则介于两者之间。《辞海》1979年版:“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辞海》1999年版:“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即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
(二)文化与文明
“文明”与“文化”确实是时下学术界频繁出现的词,而很多书籍和期刊把这两个概念越说越复杂。
1.什么是文化
什么是文化?我们天天都在说文化,但很难用一句话说出文化的定义。人类社会就是这样,简单的东西往往是复杂的东西。复杂的东西往往又是简单的东西。
从字源上说,“文”与“化”在三千年前的卜辞中就已经出现了。文,本义是文错、文饰、纹理。文或纹,是一种自然美。不论是水纹、木纹,还是云纹、蛇纹,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庄子·逍遥游》记载越人“断发纹身”,《水浒传》描写梁山好汉史进为九纹龙,这都有美化的意思。成语有“文过饰非”,意为美化过失。古代学者甚至认为“文”的本质是一种规律,也是一种殊相。唐代李翱《李文公集·杂说》说:“日月星辰经乎天,天之文也。山川草木罗乎地,地之文也。志气语言发乎人,人之文也。”化,这是古代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生克制化,化是一种规律。化,甲骨文像两个人一正一反,表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化,引伸为教化、风化、感化。《说文》:“化,教行也。”古书中早把文、化二字放在同一句子的文献是《周易》,其《贲卦·象传》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明两千年前就有了对文化的初浅认识。文化一词,从表面的词义看,就是文治与教化。汉代的刘向在《说苑·指武》云:“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是以武对外,以文对内。
迄今为止,关于文化的定义是五花八门,但没有任何一个有关文化的定义被所有学者接受。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定义太专门,往往是从某一个方面下的定义。我在这里贡献一个定义供学术界讨论:文化是体现人类思想和实践的现象。这个定义也许可以涵盖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
对文化这个概念,我还要补充说明的是:文化是人创造的,有人类的地方就有文化。文化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世界。文化涉及自然、社会、思维。文化可以分为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个层面。精神文化是狭义的具体的文化。价值观念是精神文化的支撑点。美好的东西是文化,丑陋的东西也是文化。文化不仅有静态的一面,还有动态的一面,即其中包含了交往与冲突。然而,迄今为止的学者在论及关于文化的定义时,都对后者不够注意。
时下还经常听到有人把历史与文化混为一谈。实际上,历史与文化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第一,历史侧重于时间,历史学从纵向考察人类社会。文化侧重于空间,文化学从广角度、多维视野考察社会。第二,历史学侧重于规律的研究,文化学侧重于精神层面的研究。历史学中有文化内容。大历史学构成了文化学。文化学实是放大了的历史学。历史学与文化学有如乳与水的关系。历史学有许多实在的东西,而文化学很容易与其它学科融合。

前言/序言

引言

人类的历史,本质上是科技的进步史。一部中华历史,就是不断从事科学发明创造的历史。科学史是历史巨树的主干,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结晶。从一定意义上说,科技史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元点。
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史,必须执其两端,一端是科技,另一端是文明。要把中国科技史的基本线索放在中华文明的演进、甚至人类文明的演进中认识,即科技史必须回归到人文,回归到文明,回归到社会现实。迄今为止的科技史著作,往往单纯地陈述科技,忽略科技的文明载体,因此,使我们不易看到科技的社会属性。本书试图改变这种情况,把两端联系起来。其实,把科技与文明结合起来研究,这也是笔者迫不得已的事情。笔者长期从事中国历史文化的探讨,对文明史有一些知识积累,如果讲述科技史,必然会进入到文明史视野。如果专门讲科技史,取于理工科知识的严重欠缺,笔者未必能够胜任。
通观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有三个门径:一是按时期了解科技,如从历代王朝入手。二是从科技的类别入手,如农业、天历、医学、建筑、地理、数学等。三是从跨学科的专题入手,如科技与神话、科技与文献等。本书采用第三个门径,兼顾前两个门径,以文化视野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所谓文化视野,就是文化的角度、方法、原则、范围。文者,名词,优雅之谓也。化者,动词,变化、同化、融化、进化之谓也。文化视野是动态的、学理的、多元的、宏观的角度。
了解中国古代科技,至少应当注意四个维度:第一是时间维度:从文明史演进的角度,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从每个时期的大背景探究科技,不要孤立的看待一个科学家、科技事项。第二是空间维度:从比较的角度,要开展横向比较,与其它文明圈的科技比。第三是结构维度:从层次关系的角度,要学会分层次了解科技,即从链接性的逻辑关系展开说明,如天文历法、地理、农业、水利、建筑等。第四是质地维度:从内容与思想的角度,要学会评判与分析科技,观点应实事求是,不要夸大,也不要虚无,适当为宜。
本书的重点在科技,文化不过是讲科技的背景。因此,读者除查阅书末附的主要参考文献之外,建议读五本(其中有若干分册)相关著作: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75年。此书以中、英、日、俄、法、德、西班牙等多种文字翻译,中国台湾和大陆就有四种《中国科学技术史》译本出版,在中国和世界享有盛誉,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综合研究的第一座丰碑。但由于语言与文化的隔膜,李约瑟在一些文献的解读上欠准确,有些结论缺少实验的支撑。
卢嘉锡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2005年。全套书共30卷,每卷60万字以上,有通史类5卷,工具书类6卷,分科史19卷。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学、医学、水利、机械、建筑、桥梁、矿冶、纺织、陶瓷、造纸印刷、交通、军事科技、计量。如:罗桂环、汪子春:《中国科学技术史·生物学卷》,科学出版社,2005年。
路甬祥:《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此书分为上、中、下3册,共44讲,是卢嘉锡30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精华版。写讲稿的学者有:国际科学史学会主席刘钝、数学史的郭书春和田淼、物理学史的戴念祖、研究天文学史的江晓原、地学史的汪前进、农学史的曾雄生、生物学史的罗桂环、医学史的廖育群,研究四大发明的樊嘉禄(造纸术)、韩琦(印刷术)、王兆春(火药)、戴念祖(指南针与罗盘),研究陶瓷技术史的李文杰,纺织技术史的赵丰,建筑技术史的傅熹年,矿冶技术史的华觉明,机械技术史的张柏春,水利技术史的周魁一,交通技术史的戴吾三、席龙飞和孙机,军事技术史的王兆春、钟少异。
杜石然等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1982年。其内容是按王朝的时间顺序,突出科技史的规律,叙述了科技的萌芽、积累、奠基、形成、充实、发展、高峰、缓慢发展、接纳西学等史实。字句简洁,层次清楚,在学界有一定的影响。
周谷城担任顾问,乔卫平任总监纂,没设总主编的《中华文明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全书十卷,内容从史前一直讲到近代,每卷都涉及断代文明史的方方面面,也有科技史的内容。信息量大,也有可读性。
从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科学与民主两大旗帜引领着中华民族奋进。我们有必要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加强对科技史的研究,彰显先民在科技发明中的卓越贡献,再创新的篇章。历史的经验使我们有理由相信,科学仍将是中华民族前进的引擎,我们一定能把中华文明推向新的高度!
《尘封的旋律:西方早期音乐理论的流变与美学探索》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古希腊至文艺复兴早期,西方音乐理论体系的起源、演变及其背后的哲学、数学与美学基础。我们聚焦于毕达哥拉斯音律的奠基性作用,考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音乐的灵魂”的论述,并追踪中世纪“四艺”(Quadrivium)中音乐学的地位。重点研究了格里高利圣咏的结构特性,以及圭多·达莱佐对记谱法的革命性贡献。全书旨在揭示,在技术规范尚未成熟的阶段,西方音乐思想如何通过对宇宙和谐、情感表达和信仰载体的三重思考,构建起一套复杂而精微的理论框架。 --- 第一章:源头:毕达哥拉斯的宇宙与音程的数学结构 本书的探寻始于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与克罗顿学派的交汇点。我们不从宏观的历史叙事入手,而是直接潜入奠基性的数学思考。毕达哥拉斯及其追随者对音乐理论的贡献,并非在于记录了多少曲调,而在于他们首次将音乐从纯粹的听觉现象提升为可以量化的、基于自然规律的科学。 1.1 单弦与和谐的发现: 详细考证了毕达哥拉斯通过单根琴弦的振动与分割,如何推导出八度(2:1)、五度(3:2)和四度(4:3)这三个基本和谐音程。这一发现的意义,在于它将音乐行为与宇宙秩序(Kosmos)建立了直接的、数字化的联系。我们将分析毕氏学派如何运用“音程的纯粹性”来解释行星运行的“天体和声”,并探讨这种模型对早期西方形而上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1.2 音律的困境与中庸: 重点分析了毕氏音律体系的内在张力。尽管其和谐音程纯净,但在实际的音阶构建中,特别是“毕达哥拉斯大 সপ্ত度”(即连续五度叠加后产生的音高与理论八度之间的微小差异,即“蛇行”现象)如何引发了后世理论家的修正欲望。我们将探讨这一数学上的“不完备性”如何刺激了后来的调律学发展,以及“音程比例”如何成为西方理论的永恒主题。 第二章:哲学的回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与“精神的共鸣” 音乐理论在古希腊并非单纯的技术手册,而是哲学探讨的核心部分。本章关注理性主义者如何将音乐视为连接灵魂与理念世界的媒介。 2.1 《理想国》中的音乐伦理: 深入剖析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不同调式(如多利亚调式、弗里吉亚调式)的道德属性划分。我们考察他如何认为某些音乐结构能够培养公民的美德(如勇气与节制),而另一些则会导致灵魂的混乱。这种“音乐伦理学”的视角,对后世教会音乐的规范产生了间接影响。 2.2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与情感释放: 对比柏拉图的理想主义,我们分析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和《政治学》中对“模仿”(Mimesis)的阐释。他认为音乐的价值在于其对人类情感(如怜悯与恐惧)的有效再现和净化(Catharsis)。这一理论为后世音乐表达的“效力”提供了早期的理论辩护。 2.3 声音的物理学与“和声的空气”: 简要介绍托勒密的《乐书》(Harmonics),作为古典时期理论的集大成者。重点探讨托勒密如何试图整合毕氏的纯粹数学与感知经验,引入了“音区”(Tone)的概念,为中世纪音乐学研究奠定了重要的文献基础。 第三章:中世纪的转折:从“艺术”到“圣仪”的结构重塑 随着基督教的兴起,音乐理论的中心从世俗的哲学思辨转向了服务于礼拜仪式的需要。这标志着理论重心从“音程比例”向“组织结构”的转移。 3.1 四艺体系中的音乐学(Musica Speculativa): 详细阐述了古典“博雅七艺”被简化为“三艺”(文法、修辞、逻辑)和“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的结构。在这一框架下,音乐(Musica)被归类为纯粹的理论学科——“静观音乐”(Musica Speculativa),其核心是研究音程的数学关系,而非实际演奏。 3.2 格里高利圣咏的“非定型化”: 研究公元6世纪至9世纪间,罗马教会如何统一和规范礼拜音乐。重点分析格里高利圣咏的“自由节奏”与“调式系统”(教会调式)的形成。讨论在缺乏精确记谱法的时代,口头传承如何塑造了这种以“音区”为导向的旋律组织方式,以及这种组织方式如何反映了对神圣语言的庄重表达需求。 3.3 圭多·达莱佐的记谱革命与实践的解放: 这一部分聚焦于11世纪圭多·达莱佐的突破性贡献。我们详细分析“四线谱”的发明(以及“U”和“F”的引入),以及他如何通过“Ut Re Mi Fa Sol La”的唱名法,首次将音高与固定的视觉符号精确关联起来。这不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理论与实践首次实现有效统一的关键一步,为复调音乐的兴起扫清了障碍。 第四章:早期复调的理论困境与“空间感”的萌芽 记谱法的进步必然带来音乐结构复杂度的增加。本章探讨早期复调音乐(如奥尔加农)在理论上遇到的挑战。 4.1 垂直与水平的张力: 考察早期复调(如平铺对位)中,两条或多条独立旋律线(Vox Principalis与Vox Organalis)在理论上如何被调和。重点研究当音程不再局限于纯粹的八度、五度、四度时,理论家如何处理不和谐音程(如二度、七度)的出现与解决。 4.2 节奏的引入与律动的概念: 分析中世纪晚期,随着记谱法对音长记录的需求(如弗兰科的等时记谱法),节奏理论开始从模糊的朗诵规范中分离出来。探讨早期的“模态节奏”(Rhythmic Modes)如何试图将古代的韵律概念强加于音乐结构之上,以及这一尝试的局限性。 4.3 符号学的转向:从“比例”到“记号”: 总结本阶段理论的整体趋势:西方音乐理论逐渐摆脱了对古希腊纯粹数学比例的绝对依赖,转向了更实用、更具有符号学意义的记谱系统。这为文艺复兴时期对“情感表达”和“和声色彩”的回归埋下了伏笔。 结语:理论的未竟之业 《尘封的旋律》最终揭示,西方音乐理论的早期发展是一个不断在“形而上学的和谐”(宇宙秩序)与“可操作的技术”(记谱与调律)之间寻找平衡的过程。这一时期的理论工作,尽管缺乏现代和声学的严密性,却以其深厚的哲学根基和对“纯粹之声”的执着追求,构建了一套独特而迷人的知识体系,为后世西方音乐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智识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是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简单罗列。作者以一种极其宏大且细致的视角,将那些看似零散的技术发明,巧妙地编织进中国数千年波澜壮阔的文化长河之中。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深厚的底蕴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思想熔炉,各种哲学、艺术、社会形态在其中相互激荡,而科技,正是这场伟大熔炼中淬炼出的闪耀金属。书中对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伟大发明,比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但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技术本身的描述,而是着重探讨了它们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乃至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紧密相连的。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详细讲述了天文历法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不仅仅是科学的工具,更是皇权合法性的象征,是连接天人、指导农耕、维系社会秩序的灵魂。这种将科技置于广阔文化背景下审视的方式,让我对“科技”二字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承载着民族精神、历史记忆、与时代脉搏的活生生载体。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能够听到古代工匠的汗水滴落,看到哲学家对宇宙的遐想,感受到整个文明在智慧的火光中跳跃。

评分

这是一次令人惊叹的智识旅程,我必须承认,在阅读《文化视野的中国古代科技》之前,我对中国古代的科技了解,大多停留在课本上的简单介绍,比如四大发明。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中华文明深邃智慧的一扇扇大门。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细节、生动的比喻,将那些古老的智慧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面前。例如,书中对古代建筑的描述,不仅仅是关于木结构、斗拱的原理,更深入地挖掘了其中蕴含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比如“天圆地方”与建筑布局的关系,以及建筑如何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古代医学的章节所打动,它并非简单介绍针灸、汤药,而是将其置于道家养生、阴阳五行等哲学理论框架下进行阐述,展现了中国古代医者“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这种视角让我深深体会到,古代的科技成就,是与当时的思想文化、社会风俗、价值观念融为一体的,它们是那个时代文明最直接、最生动的注脚。读完这本书,我不再认为古代科技是“落后”的,而是充满了令人敬畏的智慧和独特的东方韵味。

评分

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机械的知识点,而是变成了一幅幅生动而复杂的历史画卷。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富有洞察力,他擅长在看似寻常的技术背后,挖掘出其深层的文化意义和人文关怀。例如,书中关于古代农具的演变,不仅仅是记载了犁、耧车等器具的进步,更着重探讨了这些发明如何影响了农业生产模式,如何支撑了庞大的人口,以及如何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结构。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让我对古代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古代天文仪器时,那种将科学观测与占星术、祭祀活动联系起来的分析,这让我看到了科技在当时所扮演的不仅仅是工具的角色,更是权力、信仰和文化认同的载体。书中对古代工艺美术的论述也极具启发性,比如陶瓷、丝绸等,作者不仅分析了其制作工艺的精湛,更追溯了它们在对外贸易、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成为中华文明向世界传播的独特名片。阅读此书,就像与一位博学多才的智者对话,他引导我穿越时空,去感受中国古代科技的温度与灵魂。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友,用温和而充满力量的语言,带我走进了一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中国古代科技的璀璨星河。作者的叙述,与其说是在介绍科技,不如说是在描绘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想象那些古代的工匠、学者,如何在那个没有现代工具的时代,凭借着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书中关于古代机械制造的章节,让我看到了齿轮、杠杆等基本原理在中国古代的巧妙运用,但更让我动容的是,这些技术并非是为了单纯的效率,而是常常与军事防御、农业生产、甚至宫廷的娱乐活动紧密结合,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人文的关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古代的航海技术时,那种将天文、地理、材料科学融为一体的分析,这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人民勇于探索未知、征服海洋的壮丽篇章。这本书没有艰涩的术语,没有枯燥的公式,它用一种诗意而写实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个关于智慧、关于创造、关于一个伟大民族精神的故事,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同和自豪。

评分

《文化视野的中国古代科技》给我带来的,是一场关于“何为智慧”的深刻反思。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本身的演进,而是将这些技术成果置于中国古代社会、哲学、艺术、甚至日常生活的广阔图景中进行审视。我被书中对古代的数学和测量技术的描述所深深吸引,作者并未将其视为纯粹的抽象计算,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如何在建筑、水利、测量土地等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以及这些应用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改造。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古代音乐和乐器制造的论述,作者巧妙地将声学原理、材料选择与当时的哲学思想(如“天人相应”)以及社会礼仪相结合,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不仅仅是功利性的,更是充满审美和精神追求的。读到关于造纸术的部分,我不仅了解了其技术革新,更感受到了它如何为知识的传播、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让我体会到中国古代科技并非是西方科学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根植于自身文化土壤,具有独特生命力和价值体系的智慧结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