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

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由才,黄晟,高小峰 等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垃圾
  • 资源化利用
  • 循环经济
  • 环保技术
  • 废物处理
  • 可持续发展
  • 工程技术
  • 绿色建筑
  • 再生材料
  • 环境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49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764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6
字数:3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内容全面,观点新颖,可供从事建筑废物处理处置的企业和建筑废物管理人员、工程人员参阅,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1.作者在书中提出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2.书中的理论通过多个工程应用实例实现了实效落地。
3.内容丰富,便于读者快速了解相关技术,指导实际工作。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8章,介绍了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系统归纳了现有建筑废物再生利用模式,提出了高阶利用理念可行性和主要方式,并通过部分工程应用实例实现了实效落地,旨在我国“十三五”城市矿山中建筑废物的资源化技术、产业链构建和实施提供参考。
本书内容全面,观点新颖,可供从事建筑废物处理处置的企业和建筑废物管理人员、工程人员参阅,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作者简介

赵由才,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二级教授,从事生活垃圾、建筑废物、危险废物和污泥处理与资源化研究与应用,提出矿化垃圾概念和定量化指标体系,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与焚烧发电、建筑废物污染控制、河湖底泥处置、矿化垃圾处理渗滤液、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湿垃圾(餐厨垃圾)及城市与工业污泥化学调理与深度脱水及其卫生填埋、锌铅危险废物碱介质湿法冶金资源化利用、污染土壤无害化等做了系统性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应用。
提出矿化垃圾的概念和定量化指标体系,成功地把矿化垃圾应用于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高效低成本处理;发明了污水厂污泥和工业污水污泥化学调理-弹性软框压滤深度脱水及固化-燃料制造与燃烧及循环卫生填埋技术;烧碱介质中湿法浸取-锌/铅分离-电解从氧化锌矿、炼钢厂烟尘、锌灰、锌冶炼浮渣生产高纯度超细金属锌粉集成技术与成套设备。这些成果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同时,在尾矿精细风力分离分选生产下游原料、甲烷减排与控制、生活垃圾厌氧发酵产氢产甲烷、生活垃圾填埋场和污泥填埋场稳定化过程、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等方面也做出了创新性研究工作,并获得实际应用。

内页插图

目录

1建筑废物概述
1.1建筑废物的定义、来源、分类及组成001
1.1.1建筑废物的定义001
1.1.2建筑废物的特性分析002
1.1.3建筑废物的分类及组成002
1.2建筑废物产生现状及危害004
1.2.1建筑废物产生现状004
1.2.2建筑废物产量估算004
1.2.3建筑废物危害006
1.3国内外建筑废物资源化再利用的现状及研究进展006
1.3.1国内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现状006
1.3.2国外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现状007
1.3.3我国建筑废物资源化与污染防控存在的问题009
1.3.4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010
1.4建筑废物再生利用管理与制度保障012
1.4.1国外建筑废物管理现状012
1.4.2我国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的难题013
1.4.3我国建筑废物再生利用的对策和建议014
参考文献016

2建筑废物再生骨料
2.1再生骨料概述018
2.2再生骨料性能指标与质量等级019
2.2.1再生粗骨料和再生细骨料共有的性能指标019
2.2.2再生粗骨料特有的性能指标022
2.2.3再生细骨料特有的性能指标022
2.2.4再生骨料质量等级023
2.3再生骨料制备技术及工艺设备024
2.3.1再生骨料制备工艺技术流程概述024
2.3.2再生骨料的原料筛选025
2.3.3再生骨料的破碎设备及配置026
2.3.4砂石骨料生产系统036
2.3.5制砂生产线系统046
2.3.6建筑废物破碎生产线系统048
2.4再生骨料标准050
2.4.1国内相关标准050
2.4.2国外相关标准050
参考文献051

3建筑废物再生骨料后续利用技术
3.1再生骨料混凝土053
3.1.1再生骨料混凝土制备工艺053
3.1.2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054
3.2再生骨料砂浆055
3.2.1再生骨料砌筑砂浆055
3.2.2再生骨料抹灰砂浆056
3.2.3再生骨料地面砂浆056
3.2.4我国《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对再生骨料砂浆的基本规定057
3.3再生骨料砌块制备工艺057
3.4新型再生建材墙材成套技术059
3.4.1生态墙板059
3.4.2绿色建材——高效自保温墙体材料062
参考文献065

4建筑废物中其他组分再生利用
4.1旧沥青再生利用066
4.1.1旧沥青再生剂066
4.1.2旧沥青再生工艺068
4.1.3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071
4.2建筑废物中有机物质再生利用073
4.2.1建筑废物中有机物质的主要种类073
4.2.2废旧塑料的再生利用技术工艺074
4.2.3废旧木材的再生利用技术076
4.2.4废旧塑料及木材生产木�菜芨春喜牧�080
4.2.5废旧难降解废物生产复合板材081
参考文献086

5建筑废物再生利用工程示范
5.1都江堰市灾毁建筑废物处理及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工程087
5.2玉树地震建筑废弃物处置与综合利用098
5.3某企业建筑废物资源化处置中心项目103
5.3.1处置中心项目概述103
5.3.2建筑废物资源化处置生产线工艺流程105
5.3.3建筑废物再生利用产品114
5.3.4建筑废物处置项目主体及规划115
5.3.5人力资源配置120
5.4某企业建筑材料再生资源利用中心工程121
5.4.1建筑废物综合处理121
5.4.2建筑废物再生产品类型125
5.4.3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处理工艺功能分区127
5.4.4除尘工艺技术及设备132
5.5某市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137
5.6西部某建筑废物处理厂工程150
5.6.1预处理工序151
5.6.2深加工工序154
5.6.3物料平衡154
5.6.4建筑废物处理工程工艺参数控制及主要设备156
参考文献159

6含重金属建筑废物重金属富集回收
6.1风选富集含铅锌建筑废物160
6.2富集含铅锌建筑粉尘中分离去除杂质氯162
6.3含铅锌建筑粉尘强碱浸出工艺165
6.3.1浸出影响因素分析165
6.3.2微波辅助浸取166
6.3.3超声辅助浸取168
6.3.4压力强化浸取171
6.3.5各种工艺的浸出渣及最佳条件下的金属离子浸出率172
6.4“低电压直流电解�不钚孕糠壑没弧绷讲椒ɑ厥涨�174
6.4.1低电压电解回收174
6.4.2活性锌粉置换回收铅176
6.4.3置换过程的影响因素177
6.5氧化钙添加法回收建筑废物中的铝179
参考文献179

7建筑废物高阶资源化利用
7.1建筑废物的高阶利用180
7.1.1总体思路和原则180
7.1.2建筑废物高阶利用方式181
7.2新型设备的开发184
7.2.1联合粉磨成套设备184
7.2.2原位或移动式再生设备185
7.2.3Rockster移动破碎站产品技术介绍187
7.3建筑废物处理及资源化技术发展趋势189
7.3.1新技术、管理模式发展基本原则189
7.3.2建筑废物层压再生190
7.3.3原位资源化技术190
7.3.4建筑废物处理资源化产业化191
参考文献192

8建筑废物末端填埋处置技术
8.1概述193
8.1.1建筑废物环境危害性193
8.1.2建筑废物填埋场建设的意义194
8.1.3建筑废物填埋场污染研究进展194
8.2建筑废物填埋场选址196
8.2.1选址原则及要求196
8.2.2填埋场选址的方法和程序197
8.2.3场地综合地质勘探197
8.3填埋场总体设计198
8.3.1工程设计内容和规模198
8.3.2运营管理范围198
8.3.3总体设计内容198
8.4填埋工艺201
8.5填埋场填埋作业201
参考文献203

附录
附录一工程施工废弃物再生利用(GB/T 50473—2012)技术规范204
附录二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JGJ/T 240—2011)221

索引

前言/序言

近年来,我国每年仅新建房屋施工和旧房拆除两项就产生建筑废物约(2.4~3.6)×108 t,建筑废物产生量占城市废物总量的30%~40%。建筑废物主要由砂浆、混凝土、砖、废金属料、废塑料、竹木材、沥青块、包装材料和其他废物等组成,其中绝大部分建筑废物是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的。目前我国建筑废物配套管理法规欠缺,大量建筑废物仍采用露天堆放和简易填埋的方式处置,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十二五”期间虽已形成建筑废物资源化产业链的雏形,但其资源化产物附加值低、目标市场单一。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在我国处于刚起步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城市矿山开发利用,加快建设建筑垃圾等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系统。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循环发展引领行动〉的通知》中指出“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并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率达到13%的目标。《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通知中指出“加快推动再生资源高效利用及产业规范发展,围绕建筑废弃物等再生资源,加快先进适用回收利用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中指出“推进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示范应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骨料等技术改造升级,到2020年,主要再生资源利用率达到75%;同时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应用,组织开发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装备”。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暂行)》。另外,安徽省印发了《建筑垃圾再生资源化利用试点方案》的通知;河南省颁布了《关于加强城市建筑垃圾管理促进资源化利用的意见》;贵州省发布了《关于加强建筑垃圾管理促进资源化利用的通知》:江西省发布了《关于加强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的通知》;广州市颁布了《广州市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财政补贴资金管理试行办法》,长沙市印发了《长沙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管理办法》,郑州市发布了《加强建筑垃圾管理促进资源化利用工作实施方案》等。为有效推动建筑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结合多年的科研成果以及国内外的相关技术等,编著了《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
本书为《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中的一分册。该书从我国建筑废物的现状出发,通过理论、实际技术和工程应用分析和归纳,全面完整地介绍了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提供了未来建筑废物资源化技术和产业链构建的新思路,为我国“十三五”城市矿山中建筑废物的资源化规划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指导。
本书共分8章。第1章为概述部分,对建筑废物特征进行了介绍,通过我国建筑废物的产生量分析,对建筑废物的资源化可行性进行了评述,并介绍了我国资源化利用模式和国内外资源化产业水平;第2章介绍了建筑废物再生骨料生产过程粉碎、筛分、强化等预处理环节,并对再生骨料材料性能进行了系统的表征和描述;第3章介绍了建筑废物再生骨料后续利用技术,包括建筑废物制造再生混凝土、砂浆、砌块等技术和工艺;第4章针对建筑废物中其他组分(沥青、其他有机质等),阐述其资源化利用途径,包括新型材料再生和复合材料制备;第5章在前几章的基础上,通过几项建筑废物再生利用示范工程,对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过程技术、工艺、设备进行了更详尽的介绍;第6章围绕含重金属污染建筑废物开展有价元素的富集研究;第7章对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和产业化进行了展望;第8章介绍了包括选址、总体设计、作业方式、封场布置等全套建筑废物末端填埋处置技术。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参考性,可供从事建筑废物处理处置、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循环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主要由赵由才、黄晟、高小峰等编著,具体分工如下:第1章由黄晟、高小峰、李杭芬、曾超编著;第2章由孙艳秋、司常钧、鲁官友、周涛、高小峰、周家珍、施永军、张华龙编著;第3章由黄晟、高小峰、杨德志、徐东升编著;第4章由李阳、宋楠编著;第5章由杨德志、徐东升、余毅、陆沈磊、赵由才编著;第6章由李强、谢田、赵由才编著;第7章由张杰、张骏编著;第8章由罗安然、高小峰、黄晟编著。全书后由赵由才统稿、定稿。
本书所列出的所有机械设备和厂家,仅仅是出于全书的完整性和论证性需要,撰写人员和出版社不为这些设备和厂家提供任何保证和推荐,也不为这些机械设备所造成的损失和其他任何问题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另外,本书在编著过程中,参考了相关图书、期刊、论文等中的部分内容,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著者水平和经验有限,书中疏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7年5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中其他分册的图书简介,旨在全面展示该丛书的广阔视野和深度,同时确保不提及《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这一特定分册的内容。 《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 一套系统、前瞻的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全景图景 在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浪潮中,固体废弃物的有效管理与资源化利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治理水平和循环经济发展程度的关键指标。传统的填埋和焚烧方式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与资源约束。《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应运而生,它并非仅仅关注某一特定类别的废物处理,而是一套全面、系统、深入探讨现代废物资源化核心技术与未来发展方向的专业化丛书。 本丛书汇集了环境工程、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生物技术等多个交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经验,旨在为环境工程师、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以及相关产业从业者提供一个全面、权威的技术参考平台。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核心指导思想,力求构建一个从源头减量到终端高值化利用的完整技术链条。 丛书结构与核心内容概述 本丛书结构清晰,涵盖了当前社会面临的主要固体废弃物种类,并针对每类废物的特性,深入剖析了其关键的资源化技术路径。 第一卷:城市生活垃圾的深度处理与能源化利用 本卷聚焦于产量最大、成分最复杂的城市生活垃圾(MSW)。内容详尽阐述了垃圾预处理(分选、破碎、干燥)的优化技术,重点介绍了先进的厌氧消化技术在有机质资源化中的应用,以及生物燃料(如沼气、生物柴油)的制备工艺。同时,对垃圾热解、气化等非传统焚烧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探讨了如何最大限度地从复杂基质中回收能源和化学品,降低二次污染的风险。特别关注了残渣的稳定化处理及其在建材领域的潜在应用。 第二卷:工业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与无害化资源回收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因其高毒性、强腐蚀性等特性,对环境安全构成长期威胁。本卷系统梳理了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储存规范与运输要求。技术层面,深入探讨了针对重金属污染的稳定化/固化技术、有机污染物的高效销毁技术(如超临界水氧化、高级氧化技术)。核心内容在于如何安全、高效地从电子废弃物、冶炼渣等复杂工业废弃物中提取有价金属,实现闭路循环,如湿法冶金与火法冶金的耦合应用。 第三卷:废塑料的高效化学循环与高值化利用 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焦点。本卷摒弃了传统的机械回收的局限性,着重介绍了颠覆性的化学回收技术。内容涵盖了聚合物的解聚反应机理(如醇解、水解、氨解),如何将废弃塑料高效转化为单体或中间化学品,实现真正的“从塑料到塑料”的循环。此外,还详细介绍了熔融/挤出过程中的添加剂改性技术、反应性挤出工艺,以及利用非晶态废塑料制备特种碳材料和燃料的创新路径。 第四卷:废弃电子电气设备(WEEE)的精细化拆解与稀有金属提取 电子垃圾是名副其实的“城市矿山”。本卷系统介绍了WEEE的自动化拆解流程设计,包括无损、半无损拆解设备的技术规范。技术重点放在了贵金属(金、银、铂族金属)和稀有金属(如稀土元素、钴、锂)的高效分离与富集技术。内容包括了从印刷电路板(PCB)中浸出液的优化、选择性萃取剂的应用,以及电化学沉积技术在贵金属回收纯化中的应用,力求将资源回收率提升至极限。 第五卷:农业废弃物与生物质能源的综合转化技术 针对农业生产中大量产生的秸秆、畜禽粪便等生物质废弃物,本卷着重探讨了其环境友好的利用途径。内容细致地比较了不同生物质的预处理方法(物理、化学、生物),以提高其后续转化的效率。核心技术包括了高效厌氧发酵生产沼气、纤维素水解制备第二代生物燃料(乙醇),以及利用热化学方法将木质素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如炭黑、芳香族化合物)的技术方案。还涉及了生物质炭化技术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 第六卷:工业废渣与副产物的多相态资源化利用 本卷关注的是在采矿、冶金、电力等行业中产生的大宗工业废渣,如粉煤灰、钢渣、冶炼炉渣等。重点在于如何克服这些材料的稳定性与活性限制,将其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内容涵盖了渣料的矿化反应机理研究,在高性能混凝土、地质稳定剂、道路材料中的应用案例。此外,还探讨了利用这些富含特定元素的废渣作为催化剂载体或吸附材料的创新技术。 丛书的独特价值 《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技术的广度,更在于其深度和前瞻性。每一分册都强调了技术经济性分析(TEA)和全生命周期评价(LCA),确保所介绍的技术路线不仅环保,而且具有实际的工程可行性和市场竞争力。本丛书致力于打破不同行业间的技术壁垒,促进跨学科的协同创新,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无废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技术支撑。它代表着当代废物处理领域从末端治理向前端优化与循环经济闭环构建的深刻变革。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无意中翻到这本《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时,我内心还是挺期待的。毕竟,“废物利用”这个词,现在听起来就充满了潜力和环保意义,再加上“建筑废物”,感觉内容会非常贴合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 我是一名在建筑设计行业工作多年的从业者,我一直关注着绿色建筑和可持续设计的理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建筑废物在设计阶段如何考虑和利用的思路。比如,在设计方案中,如何预先规划好建筑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如何选择那些更容易被回收的材料,以及如何设计便于拆解和分类的建筑结构。 我也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新型环保建筑材料的介绍,这些材料可能是由建筑废物加工而成,或者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较小。我希望能够了解这些材料的性能、应用范围以及在设计中如何运用它们,从而创造出更具可持续性的建筑作品。 然而,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它的内容似乎更多地聚焦在建筑废物“后期处理”和“再生利用”的技术层面,而对于“设计源头”的引导和“材料选择”的策略,着墨不多。虽然这本书对各种再生材料的生产工艺、性能指标以及应用案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无疑是很有价值的,但它似乎忽略了在设计阶段就介入,从源头上减少废物产生的重要性。 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更全面地将设计理念、材料科学和废物处理技术融为一体,提供一个更完整的闭环解决方案。比如,书中是否可以提供一些设计指南,列出一些在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以及一些评估建筑材料环境影响的工具或方法。 总的来说,这本书在技术层面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对于从事建筑废物处理和再生利用的工程师、技术人员来说,会非常有帮助。但对于我这样的建筑设计师而言,它可能无法完全满足我对于“源头控制”和“绿色设计”的深入探究需求。

评分

当我在书店的角落里看到这套《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特别是其中一本关于“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的书名时,我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我一直对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建筑垃圾的处理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是一名正在攻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我的研究方向就与建筑材料的再生和再利用有关。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最新研究动态、前沿技术进展以及权威理论指导的书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各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不同类型建筑废物的化学成分分析、物理特性研究,各种再生材料的性能评估,以及在新建工程中应用再生材料的技术要求和标准。 我尤其关注的是那些能够带来突破性进展的新技术,比如利用生物技术处理建筑废弃物,或者开发出新型的建筑材料,能够更有效地吸收和转化这些废物。我也想了解,目前国际上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成功案例,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然而,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它更侧重于对现有技术的梳理和对行业现状的描述。虽然这本书涵盖了许多基础理论知识和政策法规,对于构建一个全面的认知框架很有帮助,但对于我这种需要深入探究具体技术细节的研究者来说,似乎显得有些“浅尝辄止”。 我期待的书中内容,应该包含更详尽的实验数据、复杂的数学模型,以及对各种处理工艺的深入剖析。比如,针对某种特定类型的建筑垃圾,应该有详细的工艺流程图,清晰地标明各个环节的参数设置,以及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和解决方案。这本书提供的知识,更像是一种“入门级的科普”,而不是“高级进阶指南”。 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宏观层面提供了丰富的见解,对于初学者或需要了解行业全貌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本不错的选择。但对于我这样需要在前沿技术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研究生来说,这本书所能提供的支持,尚不足以满足我对于深度和广度的需求。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图饰,主色调是沉稳的蓝色和绿色,给人一种专业、可靠的感觉。我最初被它的书名吸引,因为“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这个大方向一直是我比较关注的领域,尤其当它具体到“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时,我就觉得这可能是一本非常贴近实际、解决行业痛点的著作。 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建筑垃圾处理的新思路和新技术。我的工作涉及工程项目的后期收尾,经常会面对大量的建筑废料,如何高效、环保地处理这些废料一直是头疼的问题。我尤其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的具体操作方法,比如如何将拆除下来的混凝土、砖石转化为再生骨料,又或者如何处理废旧钢筋、木材等材料。 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似乎与我最初的期待有所偏差。它更侧重于宏观层面的政策解读、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以及一些理论性的技术探讨。虽然这些内容也有其价值,但对于我这种需要直接解决实际操作问题的读者来说,确实显得有些“纸上谈兵”。我期待的是能看到一些详细的技术参数、工艺流程图、甚至是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能够指导我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落地执行。 我尝试着去理解作者的思路,或许这本书的定位是为政策制定者、行业研究者或者技术研发人员提供理论基础和宏观指导。对于他们而言,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脉络和关键技术瓶颈可能更为重要。但对我而言,更像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者说“知其所以然,但不知其所以然”地如何“然”。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学术性、理论性较强,适合对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宏观层面有深入了解需求的人士。但如果读者和我一样,是需要从实际操作层面寻找解决方案的技术人员或一线从业者,可能还需要结合其他更具实践指导意义的书籍来参考。我希望在未来的版本中,能够看到更多贴近实际应用的技术细节和操作指南,那样会更有价值。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我第一眼觉得它应该会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书。毕竟,现在大家都越来越重视环保,建筑行业的“白色污染”也是个大问题,我一直觉得这块儿肯定有很多技术和方法可以挖掘。 我的职业是一名建筑工程项目的现场管理人员,每天面对的就是大量的拆迁垃圾、装修剩余物,这些东西怎么处理,怎么才能变废为宝,一直是我关心的问题。我特别希望这本书里能有详细讲解不同种类建筑垃圾的成分分析,以及相应的回收处理工艺,比如怎么把废弃的混凝土块儿变成高质量的再生骨料,怎么处理那些旧的玻璃、塑料、金属等等,最好是能有图文并茂的说明,像操作手册一样。 我之前也零星地了解过一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概念,比如再生砖、再生混凝土什么的,但总觉得不够系统,也缺乏深入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把这些分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能够让我理解其中的技术原理,掌握具体的工艺流程,甚至了解不同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可惜的是,当我翻阅这本书时,我发现它更像是对这个领域的一个宏观概览,更多的是在探讨政策导向、市场前景以及一些研究方向。虽然这些内容也挺重要,能够帮助我了解行业的大趋势,但对于我急需解决的“如何做”的问题,这本书提供的具体指导似乎并不足够。 我理解,任何一个技术领域的发展都需要理论指导和宏观规划,这本书可能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出色。但作为一名基层技术人员,我更渴望的是能够直接拿到“菜谱”,知道每一步该怎么操作,每种材料的处理方法是什么,以及最终的产物有什么用,怎么去应用。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赞叹,但或许在“深挖”具体技术细节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起得相当实在,一看就知道是讲什么的。“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这个系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而“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更是直击我这个行业痛点。 我是一名在建筑施工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施工员,平时最头疼的就是工地上的那些垃圾。拆下来的废砖、废混凝土、还有各种包装材料,堆在那里不仅占地方,处理起来也麻烦,还得花钱。我一直觉得,这些东西肯定有再利用的价值,只是我们不知道怎么做,或者没有合适的设备。 我买这本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学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能够指导我们在工地上怎么把这些建筑垃圾分类,怎么处理,怎么变废为宝。比如,能不能把废旧的砖头压碎了,重新做成砖?那些拆下来的混凝土块儿,能不能变成再生骨料,用在新工程里?还有那些装修剩下的木材、塑料、金属,有没有什么好的回收办法?我希望书里能有详细的步骤说明,最好是带点图,一看就能懂的那种。 但是,当我打开书,快速浏览了目录和部分内容后,我发现这本书好像更多的是在讲一些大道理,比如国家有哪些政策支持,这个行业未来会怎么发展,有哪些宏观的技术方向。这些东西听起来挺高大上,但对我这个需要每天和泥土、砖块打交道的人来说,帮助不是特别大。 我感觉这本书的内容,更像是给那些领导、专家看的,让他们了解整体情况。而我们这些一线工人,需要的是更具体的“怎么做”。比如,怎么辨别不同类型的垃圾?怎么操作机器?处理后的材料达到什么标准才能用?这些细节,书里好像不太涉及。 所以,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个“远景规划”,让我看到了建筑垃圾处理的未来,但却没有提供“当下就能用的工具”。我还是得继续在实践中摸索,希望能找到更接地气的技术指导。

评分

书本包装的好,快递很快。

评分

质量好,正品,内容很详实

评分

书的价格合理,只是京东包装的质量太差,袋子已破损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觉得帮助对我的工作很有帮助,物超所值!

评分

有点用,参考一下。。。。。

评分

不错

评分

质量好,正品,内容很详实

评分

不错的货物,不错的货物

评分

书本的质量很好,很厚一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