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視野的中國古代科技

文化視野的中國古代科技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王玉德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2-25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8033701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757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32
字數:411000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科技史愛好者
本書是作者十多年來教學課程的講稿,文化史的角度對我國古代科技的發展狀況的總結,主要論述瞭我國古代科技文明的演變、發展、傳播的過程以及科技與文化的融閤、古代科技與近現代科技的流變等,全麵而係統的論述瞭我國古代科技的成就。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在華中師範大學多年承擔科技史與科技文化課的講稿,以中華文明史為視角,從文化史的視角齣發,論述瞭我國古代科技文明的演變、傳承和傳播,以及科技與文化的融閤、古代科技與近現代科技的流變等,全方位的再現瞭我國古代的科技成就。

作者簡介

王玉德,男,湖北武漢人,曆史學博士,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曾任華中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院長,現兼任湖北省科技史學會會長,湖北省國學會常務副會長、湖北省文化産業會副會長。已齣版有《文化學》、《中國五韆年生態文化》、《中華文明史稿》、《中華堪輿術》、《孝經與孝文化研究》、《中華神秘文化》等。

精彩書評

本書是作者用文化史的角度對我國古代科技的發展狀況的總結,主要論述瞭我國古代科技文明的演變、發展、傳播的過程以及科技與文化的融閤、古代科技與近現代科技的流變等,全麵而係統的論述瞭我國古代科技的成就。

目錄

引言I

第一章 科技與文明概說1
一、基本概念2
二、我的科技觀11
第二章 中國古代科技的基本文獻15
一、綜閤類文獻16
二、專業類文獻34
第三章 上古的科技發生63
一、中華史前文明64
二、科技的發生65
三、科技發生中的心理85
四、科技發生中的美學90
第四章 中國古代科技的演進97
一、夏商周的科技:奠基98
二、秦漢的科技:發展102
三、魏晉南北朝的科技:充實106
四、隋唐的科技:繁盛107
五、宋元的科技:精緻110
六、明清的科技:轉型113
第五章 中國古代科技的傳承119
一、科技信息的傳承120
二、科技傳承的方式與特點125
三、科技傳承中的思想128
四、科技傳承中的創新133
五、科技傳承中存在的問題138
第六章 中國古代科技的域外傳播143
一、傳播與科傳144
二、縱嚮的迴顧147
三、在亞洲的傳播151
四、在歐洲的傳播159
五、在其他大洲的傳播164
第七章 中國古代科技的方法169
一、科技方法的形成與特點170
二、古代流行的主要科技方法171
第八章 中國古代宗教迷信與科技189
一、從宗教的童年說起190
二、科技與宗198
第九章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與科技……………………………………………207
一、神話與科技…………………………………………………………………208
二、傳說與科技…………………………………………………………………217
三、《西遊記》中的神話傳說與科技………………………………………221
第十章 中華農耕民族的倫理與科技235
一、中華農耕模式與民族心理236
二、從大餘灣看古代的農業科技238
三、《論語》中的科技信息241
第十一章 中國古代哲學思維與科技259
一、傳統哲學思維的基本特徵260
二、中西哲學之異同265
三、奇談怪論中的科學268
第十二章 二十四節氣與古代科技
一、二十四節氣的發明與意義274
二、二十四節氣中的科技與養生284
第十三章 《周易》與古代科技297
一、《周易》中的天人哲學298
二、《周易》與天文曆法299
三、《周易》與數學物理303
四、《周易》與建築307
五、《周易》與醫學313
六、《周易》與內丹氣功326
第十四章 轉型時期的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文明…335
一、從李約瑟難題說起336
二、現代科技文明的由來與特徵340
三、為什麼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沒能生成現代科技文明344
四、近代中國科技從傳統嚮現代轉換的認識與曆程350
第十五章 世界文明視野的科技史359
一、關於世界文明.360
二、世界文明圈的科技傳播61
三、博物館與科技傳播374
第十六章 人類的未來文化與科389
一、曆史上的未來文化390
二、對末日論的曆史審視394
三、當代的未來文化401
主要參考書目……418
後記421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科技與文明概說

人類社會的每一個國傢,都有本國的科技與文明。科技與文明決定著這個國傢在世界上的地位與聲譽,決定著這個國傢的過去與現在,決定著其民眾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影響著這個國傢的現在與未來。因此,有必要迴顧中華民族古代的科技與文明,發掘之,欣賞之,檢討之,宏揚之。瞭解與探討中國古代科技與文明,要從基本的概念入手,從人的觀念入手。因此,先作一番概說。
一、概念梳理
(一)“科技”釋義
1.“科技”的本義
中國古代無“科學”一詞,僅有“科”字。《論語·八佾》:“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比箭,不一定要穿破靶子,因為名人的氣力大小不一樣,這是古時的規矩)《說文·禾部》:“科,程也。從禾從鬥,鬥者量也。”程是用於分等級的計量單位。可見,科,就是類,等級的意思。這與拉丁文Familia(科),英文Family(科)的意思相近。在西方,“科”是生物分類係統上所用等級之一,如門,綱,目,科,屬,種。1888年,達爾文曾給科學下過一個定義:“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做齣結論”。“科學”一詞由近代日本學界初用於對譯英文中的“science”及其它歐洲語言中的相應詞匯,歐洲語言中該詞來源於拉丁文“scientia”,意為“知識”、“學問”,在近代側重關於自然的學問。科學一詞在中國古漢語中意為“科舉之學”。明治時代日本啓濛思想傢西周使用“科學”作為“science”的譯詞。到瞭1893年,康有為引進並使用“科學”二字。此後,“科學”二字便在中國廣泛引用。
“技”,先秦已有此字。《尚書·秦誓》:“人之有技,若己有之。”《荀子·富國》:“故百技所成,所以養一人也。”
“技術”二字,《史記·貨殖列傳》齣現連用,“醫方諸食技術之人,焦神極能,為重糈也。”(醫傢、方術等靠技術吃飯的人,動盡腦筋,為獲取食物)
“技術”是什麼?從《莊子·養生主》所載庖丁解牛的故事,就可體會到“技術”的含義。庖丁的本領很熟練,“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閤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是分類分割技術。
為什麼庖丁能達到如此精湛的“技術”的程度呢?庖丁的解釋是:“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摺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韆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庖丁因為有這門技術而多麼自豪,“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誌,善刀而藏之。”可見,“技術”就是實踐中積纍的經驗,就是實踐某件事情的本領,就是人們謀取生活資料的手段,是人們對自然的駕馭。
通過庖丁解牛,我們還可以窺測到背後的科學。中國古代有各種各樣的《相牛經》,通過科學觀察,判斷牛的年齡、體質、疾病,其中還記述瞭牛的身體結構與功能,牛的飼養。類似於《相牛經》,還有《相馬經》、《相豬經》等,這些相書的知識,不能不說與畜牧學、畜牧醫學、營養學有一些關聯。這些都可以歸納到古代樸素的科學體係之中。
相傳2500年前,春鞦時齊國大夫甯戚所撰有《相牛經》,見於《隋書·經籍誌》。據《相牛經》記載,相牛有如下要領:眼圓且大,眼白與瞳仁相通,脖長腳大股闊毛短者為佳。《相牛經》又說,母牛毛白乳紅則多子,乳疏而黑則無子。母牛一夜糞三堆,一年生一子;一夜隻有一堆糞,三年生一子。“上看一張皮,下看四隻蹄;前看龍關廣,後看屁股齊”。
2.科技的定義
科學,這個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科學,泛指人類認識世界的活動,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係,是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結晶。它主要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類。我國學者習慣於稱社會科學為人文科學,鄧曉芒教授認為,一切科學歸根到底都是人學,人文科學是正宗的科學。人文科學為自然科學奠定瞭基礎,自然科學是人文科學在自然領域中的運用。
英國學者梅森曾說:“科學就是人類在曆史上積纍起來的,有關自然界的相互聯係著的技術、經驗和理論知識的不斷發展活動……如果我們要說明科學的過去情形和科學在曆史上的成就,我們就會發現很難找到一種能簡潔錶示的適用於一切時間和地點的科學定義。”③
狹義的科學,指自然科學。英國學者丹皮爾從詞源的角度作過考證,他說:“拉丁語Science卻是Natural Science(自然科學)的簡稱。雖然接近的德語對應詞Wissenschaft仍然包括一切有係統的學問,不但包括我們所謂的Science,而且包括曆史,語言學及哲學。所以,在我們看來,科學可以說是關於自然現象的有條理的知識,可以說是對於錶達自然現象的各種概念之間的關係的理性研究。”①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科學,主要指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自然科學,泛指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基礎科學研究自然界本身的事物及規律,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等。技術科學是研究技術運用的,如建築學、冶金學等。有些學科,如醫學、工程力學等,則介於兩者之間。狹義的自然科學,僅指基礎科學。
綜上所述:科技指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基礎科學研究自然界本身的事物及規律,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等。技術科學是研究技術運用的,如建築學、冶金學等。有些學科,如醫學、工程力學等,則介於兩者之間。《辭海》1979年版:“科學是關於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係,它是適應人們生産鬥爭和階級鬥爭的需要而産生和發展的,它是人們實踐經驗的結晶。”《辭海》1999年版:“科學:運用範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的規律的知識體係。科學即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知識體係。
(二)文化與文明
“文明”與“文化”確實是時下學術界頻繁齣現的詞,而很多書籍和期刊把這兩個概念越說越復雜。
1.什麼是文化
什麼是文化?我們天天都在說文化,但很難用一句話說齣文化的定義。人類社會就是這樣,簡單的東西往往是復雜的東西。復雜的東西往往又是簡單的東西。
從字源上說,“文”與“化”在三韆年前的蔔辭中就已經齣現瞭。文,本義是文錯、文飾、紋理。文或紋,是一種自然美。不論是水紋、木紋,還是雲紋、蛇紋,都給人以美的享受。《莊子·逍遙遊》記載越人“斷發紋身”,《水滸傳》描寫梁山好漢史進為九紋龍,這都有美化的意思。成語有“文過飾非”,意為美化過失。古代學者甚至認為“文”的本質是一種規律,也是一種殊相。唐代李翱《李文公集·雜說》說:“日月星辰經乎天,天之文也。山川草木羅乎地,地之文也。誌氣語言發乎人,人之文也。”化,這是古代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古人認為萬事萬物都有生剋製化,化是一種規律。化,甲骨文像兩個人一正一反,錶示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麵。化,引伸為教化、風化、感化。《說文》:“化,教行也。”古書中早把文、化二字放在同一句子的文獻是《周易》,其《賁卦·象傳》雲:“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說明兩韆年前就有瞭對文化的初淺認識。文化一詞,從錶麵的詞義看,就是文治與教化。漢代的劉嚮在《說苑·指武》雲:“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這是以武對外,以文對內。
迄今為止,關於文化的定義是五花八門,但沒有任何一個有關文化的定義被所有學者接受。究其原因在於這些定義太專門,往往是從某一個方麵下的定義。我在這裏貢獻一個定義供學術界討論:文化是體現人類思想和實踐的現象。這個定義也許可以涵蓋人們通常所說的文化。
對文化這個概念,我還要補充說明的是:文化是人創造的,有人類的地方就有文化。文化的主體是人,客體是世界。文化涉及自然、社會、思維。文化可以分為物質、精神、製度、行為四個層麵。精神文化是狹義的具體的文化。價值觀念是精神文化的支撐點。美好的東西是文化,醜陋的東西也是文化。文化不僅有靜態的一麵,還有動態的一麵,即其中包含瞭交往與衝突。然而,迄今為止的學者在論及關於文化的定義時,都對後者不夠注意。
時下還經常聽到有人把曆史與文化混為一談。實際上,曆史與文化既有聯係,也有區彆。第一,曆史側重於時間,曆史學從縱嚮考察人類社會。文化側重於空間,文化學從廣角度、多維視野考察社會。第二,曆史學側重於規律的研究,文化學側重於精神層麵的研究。曆史學中有文化內容。大曆史學構成瞭文化學。文化學實是放大瞭的曆史學。曆史學與文化學有如乳與水的關係。曆史學有許多實在的東西,而文化學很容易與其它學科融閤。

前言/序言

引言

人類的曆史,本質上是科技的進步史。一部中華曆史,就是不斷從事科學發明創造的曆史。科學史是曆史巨樹的主乾,是人類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結晶。從一定意義上說,科技史是人類全部曆史的元點。
瞭解中國古代科技史,必須執其兩端,一端是科技,另一端是文明。要把中國科技史的基本綫索放在中華文明的演進、甚至人類文明的演進中認識,即科技史必須迴歸到人文,迴歸到文明,迴歸到社會現實。迄今為止的科技史著作,往往單純地陳述科技,忽略科技的文明載體,因此,使我們不易看到科技的社會屬性。本書試圖改變這種情況,把兩端聯係起來。其實,把科技與文明結閤起來研究,這也是筆者迫不得已的事情。筆者長期從事中國曆史文化的探討,對文明史有一些知識積纍,如果講述科技史,必然會進入到文明史視野。如果專門講科技史,取於理工科知識的嚴重欠缺,筆者未必能夠勝任。
通觀中國古代科技,主要有三個門徑:一是按時期瞭解科技,如從曆代王朝入手。二是從科技的類彆入手,如農業、天曆、醫學、建築、地理、數學等。三是從跨學科的專題入手,如科技與神話、科技與文獻等。本書采用第三個門徑,兼顧前兩個門徑,以文化視野研究中國古代科技。所謂文化視野,就是文化的角度、方法、原則、範圍。文者,名詞,優雅之謂也。化者,動詞,變化、同化、融化、進化之謂也。文化視野是動態的、學理的、多元的、宏觀的角度。
瞭解中國古代科技,至少應當注意四個維度:第一是時間維度:從文明史演進的角度,要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從每個時期的大背景探究科技,不要孤立的看待一個科學傢、科技事項。第二是空間維度:從比較的角度,要開展橫嚮比較,與其它文明圈的科技比。第三是結構維度:從層次關係的角度,要學會分層次瞭解科技,即從鏈接性的邏輯關係展開說明,如天文曆法、地理、農業、水利、建築等。第四是質地維度:從內容與思想的角度,要學會評判與分析科技,觀點應實事求是,不要誇大,也不要虛無,適當為宜。
本書的重點在科技,文化不過是講科技的背景。因此,讀者除查閱書末附的主要參考文獻之外,建議讀五本(其中有若乾分冊)相關著作: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科學齣版社1975年。此書以中、英、日、俄、法、德、西班牙等多種文字翻譯,中國颱灣和大陸就有四種《中國科學技術史》譯本齣版,在中國和世界享有盛譽,是中國古代科技史綜閤研究的第一座豐碑。但由於語言與文化的隔膜,李約瑟在一些文獻的解讀上欠準確,有些結論缺少實驗的支撐。
盧嘉锡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科學齣版社2005年。全套書共30捲,每捲60萬字以上,有通史類5捲,工具書類6捲,分科史19捲。包括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地學、生物學、農學、醫學、水利、機械、建築、橋梁、礦冶、紡織、陶瓷、造紙印刷、交通、軍事科技、計量。如:羅桂環、汪子春:《中國科學技術史·生物學捲》,科學齣版社,2005年。
路甬祥:《走進殿堂的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海交通大學齣版社2009年。此書分為上、中、下3冊,共44講,是盧嘉锡30捲本《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精華版。寫講稿的學者有:國際科學史學會主席劉鈍、數學史的郭書春和田淼、物理學史的戴念祖、研究天文學史的江曉原、地學史的汪前進、農學史的曾雄生、生物學史的羅桂環、醫學史的廖育群,研究四大發明的樊嘉祿(造紙術)、韓琦(印刷術)、王兆春(火藥)、戴念祖(指南針與羅盤),研究陶瓷技術史的李文傑,紡織技術史的趙豐,建築技術史的傅熹年,礦冶技術史的華覺明,機械技術史的張柏春,水利技術史的周魁一,交通技術史的戴吾三、席龍飛和孫機,軍事技術史的王兆春、鍾少異。
杜石然等編:《中國科學技術史稿》,科學齣版社1982年。其內容是按王朝的時間順序,突齣科技史的規律,敘述瞭科技的萌芽、積纍、奠基、形成、充實、發展、高峰、緩慢發展、接納西學等史實。字句簡潔,層次清楚,在學界有一定的影響。
周榖城擔任顧問,喬衛平任總監纂,沒設總主編的《中華文明史》,河北教育齣版社1989年。全書十捲,內容從史前一直講到近代,每捲都涉及斷代文明史的方方麵麵,也有科技史的內容。信息量大,也有可讀性。
從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科學與民主兩大旗幟引領著中華民族奮進。我們有必要更多地瞭解中國古代的科技,加強對科技史的研究,彰顯先民在科技發明中的卓越貢獻,再創新的篇章。曆史的經驗使我們有理由相信,科學仍將是中華民族前進的引擎,我們一定能把中華文明推嚮新的高度!
文化視野的中國古代科技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文化視野的中國古代科技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文化視野的中國古代科技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文化視野的中國古代科技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文化視野的中國古代科技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