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讲义(第3版)

伤寒论讲义(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春祥,李赛美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伤寒论
  • 中医学
  • 临床医学
  • 教材
  • 讲义
  • 张仲景
  • 医学史
  • 传统医学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38594
版次:2
商品编码:1228761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十三五”规划教材 等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6
字数:33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

《伤寒论》是援引外感病以阐述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的经典医著,该书蕴藏的六经辨证体系、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辨证思维方法及严谨而灵活的组方用药法度等,为后世树立了典范,至今仍为医家所重视,成为中医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教材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在全国高等中医药教学管理研究会和专家指导委员会精心指导下,在全国中医院校积极参与下,出版供中医院校本科生使用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此次修订在延续前两版教材内容和体例基础上,力图回归1985年出版的五版教材的风貌,在此原则指导下,本版教材在修订时页相应做了部分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十三五”时期及今后高等中医院校的教学实践要求。


内容简介

本教材以明代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为蓝本。内容取自“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共计10篇,398条,113方。《伤寒论》是以外感病为契机阐述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的经典医著,其开创的六经辨证体系、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辨证思维方法、严谨而灵活的组方用药法度等,都为后世树立了典范,至今仍为医家所重视,成为中医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

为修正前期教材编写字数太多、内容尚欠精练、学生负担过重的缺陷,特编写本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通过本教材的学习,牢固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教材可供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使用。


作者简介

周春祥,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明基医院中医部主任、世界中医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经方分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经方分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理事,南京自然医学会药浴分会主任委员,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伤寒论学科负责人、江苏省学位委员会优秀研究生学位课程负责人。

曾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一项,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先后被确立为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南京自然医学会先进个人,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后主持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江苏省学位委员会课题1项,部省级课题7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目前已其中授权8项。培养硕、博士研究生近百余人,发表论文百余篇, SCI 5篇。主编“十二五”本科规划教材《伤寒论讲义》等教材多部。


李赛美,医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教授,伤寒论教研室主任,临床医学院经典临床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方药量效关系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甘肃继兴文化研究院中医文化委员会首席专家。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伤寒论)学科带头人,国家精品课程《伤寒论》负责人,“中医临床基础”核心成员,国家“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导师。

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 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广东省高校师德先进个人,广东省高校附属医院医德先进个人,南粤巾帼十杰,羊城十大杰出女性,白云区美女医生,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届教学名师等称号。

主持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及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教学课题8项。发表论文190余篇,主编首届研究生规划教材《伤寒论理论与实践》、“十二五”本科规划教材《伤寒论讲义》等教材著作24部,副主编1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成果奖9项。


目录

总论

1

一、 《伤寒论》的作者及其成书的时代背景 / 1


二、 《伤寒论》的沿革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2


三、 《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 / 2


四、 伤寒的涵义 / 3


五、 《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 3


六、 六经病的传变 / 4


七、 《伤寒论》的治则 / 5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6

概说 / 6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 7


一、 太阳病提纲 / 7


二、 太阳病分类 / 7


三、 太阳病传变 / 9


四、 太阳病愈期 / 10


五、 辨病发阴阳 / 11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 / 11


一、 太阳中风证 / 11


二、 太阳伤寒证 / 17


三、 表郁轻证 / 22


第三节太阳病兼证 / 25


一、 太阳中风兼证 / 25


二、 太阳伤寒兼证 / 30


第四节太阳病变证 / 36


一、 变治纲要 / 36



二、 证候分类 / 38


第五节太阳病疑似证 / 78


一、 十枣汤证 / 78


二、 瓜蒂散证 / 79


附: 备考原文 / 80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83

概说 / 83


第一节阳明病纲要 / 84


一、 阳明病提纲 / 84


二、 阳明病分类及传变 / 85


三、 阳明病外候 / 87


四、 阳明病愈期 / 87


五、 阳明病愈后 / 88


第二节阳明病本证 / 89


一、 阳明病气分证 / 89


二、 阳明病血分证 / 103


第三节阳明病兼证 / 105


一、 阳明病兼表证 / 105


二、 阳明病兼里证 / 105


第四节阳明病疑似证 / 110


附: 备考原文 / 111



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12

概说 / 112


第一节少阳病纲要 / 113


一、 少阳病提纲 / 113


二、 少阳病分类及治禁 / 113


三、 少阳病传变 / 114


四、 少阳病愈期 / 115


第二节少阳病本证 / 115


一、 足少阳胆证 / 115


二、 手少阳三焦证 / 122


第三节少阳病兼证 / 124


一、 柴胡桂枝汤证 / 124



二、 柴胡加芒硝汤证 / 125


三、 大柴胡汤证 / 126


附: 备考原文 / 127



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28

概说 / 128


第一节太阴病纲要 / 129


一、 太阴病提纲 / 129


二、 太阴病传变 / 129


三、 太阴病愈期 / 130


第二节太阴病本证 / 130


一、 虚寒证 / 130


二、 气滞络瘀证 / 131


第三节太阴病兼证 / 133


第四节太阴病变证 / 133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35

概说 / 135


第一节少阴病纲要 / 136


一、 少阴病提纲 / 136


二、 少阴病治禁 / 136


三、 少阴病愈期 / 137


四、 少阴病预后 / 137


第二节少阴病本证 / 139


一、 少阴寒化证 / 139


二、 少阴热化证 / 146


第三节少阴病兼证 / 148


一、 少阴兼表证 / 148


二、 少阴三急下 / 149


第四节少阴病变证 / 150


一、 热移膀胱证 / 150


二、 伤津动血证 / 150


第五节少阴咽痛证 / 151


一、 猪肤汤证 / 151


二、 甘草汤证、桔梗汤证 / 151



三、 苦酒汤证 / 152


四、 半夏散及汤证 / 153


第六节少阴病疑似证 / 153


一、 吴茱萸汤证 / 153


二、 四逆散证 / 154


附: 备考原文 / 155



第六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156

概说 / 156


第一节厥阴病纲要 / 157


一、 厥阴病提纲 / 157


二、 厥阴病愈期 / 158


三、 厥阴病预后 / 158


第二节脏腑经络范畴厥阴病 / 160


一、 本证 / 160


二、 疑似证 / 165


第三节阴阳学说范畴厥阴病 / 168


一、 辨厥热胜复证 / 168


二、 辨厥证 / 170


第四节辨呕哕下利证 / 174


一、 辨呕证 / 174


二、 辨哕证 / 175


三、 辨下利证 / 175


附: 备考原文 / 176



第七章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177

概说 / 177


第一节霍乱病的证候特征 / 178


第二节霍乱病分类与证治 / 178


一、 五苓散与理中丸证 / 178


二、 四逆汤证 / 180


三、 四逆加人参汤证 / 180


四、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 / 181


五、 桂枝汤证 / 182


附: 备考原文 / 183




第八章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184

概说 / 184


第一节阴阳易病证治 / 184


第二节差后劳复病证治 / 185


一、 枳实栀子豉汤证 / 185


二、 小柴胡汤证 / 186


三、 牡蛎泽泻散证 / 186


四、 理中丸证 / 187


五、 竹叶石膏汤证 / 188


六、 差后微烦证 / 188



附录一关于《伤寒论》中药物剂量的几点说明


189



附录二主要参考书目

190



附录三条文索引

192



附录四方剂索引

196


前言/序言

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

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开创至今历六十年。一甲子朝花夕拾,六十年砥砺前行,实现了长足发展,不仅健全了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创新了中医药高等教育模式,也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人才,履行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职能和使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材作为中医药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也伴随着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从少到多,从粗到精,一纲多本,形式多样,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于1964年受国家卫生部委托出版全国中医院校试用教材迄今,肩负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医院校教材建设和出版的重任,产生了一大批学术深厚、内涵丰富、文辞隽永、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优秀教材。尤其是1985年出版的全国统编高等医学院校中医教材(第五版),至今仍被誉为中医教材之经典而蜚声海内外。

2006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在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管理研究会的精心指导下,在全国各中医药院校的积极参与下,组织出版了供中医药院校本科生使用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以下简称“精编教材”),并于2011年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这套教材融汇了历版优秀教材之精华,遵循“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同时高度契合国家执业医师考核制度改革和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的要求,在组织策划、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反复论证,层层把关,使“精编教材”在内容编写、版式设计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均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凸显了“精炼、创新、适用”的编写初衷,获得了全国中医药院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2016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印发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颁布了《中医药法》和《〈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把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打造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文化强国、“走出去”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都需要中医药发挥资源优势和核心作用。面对新时期中医药“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总体要求,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更加主动地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为此,精编教材的编写将继续秉持“为院校提供服务、为行业打造精品”的工作要旨,在全国中医院校中广泛征求意见,多方听取要求,全面汲取经验,经过近一年的精心准备工作,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启动了第三版的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和完善将在保持“精编教材”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经典、精炼、新颖、实用”的特点,并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系列讲话精神,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坚持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立足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遵循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律和中医药教育规律,深化中医药特色的人文素养和思想情操教育,从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

同时,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管理研究会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将不断深化高等中医药教材研究,在新版精编教材的编写组织中,努力将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与中医药发展的现实目标及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健康中国”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断完善高等中医药教材体系和丰富教材品种,创新、拓展相关课程教材,以更好地适应“十三五”时期及今后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学实践要求,从而进一步地提高我国高等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能力,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教材的编写出版需要在实践检验中不断完善,诚恳地希望广大中医药院校师生和读者在教学实践或使用中对本套教材提出宝贵意见,以敦促我们不断提高。

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教学管理研究会理事长

2016年12月



《古韵中医:方剂溯源与临床应用》 在中国数千年的医药历史长河中,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精湛的临床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方剂,作为中医理论的实践载体,更是凝聚了历代医家的智慧结晶,是辨证施治、扶正祛邪的利器。本书旨在深入浅出地剖析经典中医方剂的组方原理、药物配伍、功用主治,并结合当代临床实际,探讨其在现代疾病治疗中的创新性应用,以期帮助读者构建坚实的方剂学理论基础,提升临床辨证论治能力。 第一部分:方剂理论基石 本部分将从宏观层面梳理方剂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脉络。首先,我们将追溯方剂学的源起,从《黄帝内经》的“方”与“药”的初步论述,到《伤寒杂病论》方证辨证体系的建立,再到历代医家对方剂学的丰富与发展,勾勒出方剂学逐步走向成熟的轨迹。 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方剂的构成要素。方剂并非简单的药物堆砌,而是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每味药物在方剂中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相互配合,协同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我们将详细解析君药如何确立主治,臣药如何协助君药增强疗效或针对兼证,佐药如何调和诸药或引药达病所,使药如何减缓毒性或增强疗效。通过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解,读者将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方剂的精妙之处。 接着,本书将重点阐释方剂的分类方法。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如按功用分类(如解表剂、泻下剂、和解剂等)、按病机分类(如寒邪方剂、热邪方剂、湿邪方剂等)、按剂型分类(如汤剂、丸剂、散剂等),我们将逐一介绍各类方剂的特点和代表方剂,帮助读者建立起清晰的方剂知识框架。 第二部分:经典方剂深度解析 本部分将精选历代医家临床常用、疗效卓著的经典方剂,进行深度解析。我们不仅会列出方剂的组成与用量,更会重点挖掘其背后的辨证要点、药物组合逻辑、以及临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解表剂: 以“麻黄汤”、“桂枝汤”为例,深入分析其针对不同表证(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的辨别方法,以及药物的升降浮沉与解表功效的内在联系。 泻下剂: 通过“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等方剂,阐述其在治疗不同性质便秘(如实证便秘、虚证便秘)时的辨证要领,以及峻下、缓下等不同泻下策略的应用。 和解剂: 以“小柴胡汤”为例,解析其在治疗少阳证、寒热往来时的独特组方,以及柴胡、黄芩等药物的相互制约与协同作用。 补益剂: 重点介绍“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等方剂,分析其针对不同虚证(如脾气虚、肾阴虚)的辨治思路,以及补而不滞、补而不燥的药物运用技巧。 祛湿剂: 以“五苓散”、“平胃散”为例,阐述其在治疗不同湿证(如水湿内停、脾虚湿阻)时的辨治要点,以及利水渗湿、燥湿健脾等不同治法的应用。 活血化瘀剂: 通过“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方剂,探讨其在治疗血瘀证时的辨证要领,以及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等药物的配伍原则。 在解析每一首方剂时,我们都会力求做到: 1. 溯源考证: 追溯方剂的原始出处,了解其在经典著作中的原文描述,以及历代医家的注解与发挥。 2. 药物分析: 详细分析方中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量与炮制,以及其在方剂中的具体作用。 3. 配伍机理: 深入剖析君臣佐使的配伍之道,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等,从而掌握方剂的整体疗效是如何产生的。 4. 辨证要点: 提炼出辨别该方剂证候的关键要点,包括症状、体征、舌脉等,指导临床准确辨证。 5. 临床应用: 结合现代临床常见病症,分析该方剂在治疗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包括加减变化、临证发挥等,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第三部分:方剂现代临床应用与创新 中医方剂的生命力在于其与时俱进的临床实践。本部分将目光聚焦于经典方剂在当代医学中的应用拓展与创新。 辨证与现代疾病的结合: 探讨如何运用中医方剂的辨证思维,去认识和治疗现代社会日益多发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亚健康状态等。我们将重点分析这些疾病在中医辨证体系中的归属,以及相应经典方剂的应用潜力。 方剂的加减与化裁: 强调临床辨证的灵活性,指导读者在掌握经典方剂的基础上,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对原方进行合理的加减变化,以期达到更精准的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的思路: 探讨在现代医学框架下,如何将中医方剂与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实现协同增效,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方剂研究的新进展: 简要介绍当前中医方剂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如方剂的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研究、以及现代中药制剂的开发等,展示方剂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其发展的新趋势。 本书特色: 体系清晰,逻辑严谨: 从理论到实践,层层递进,构建完整的方剂学知识体系。 内容翔实,案例丰富: 深入解析每一首方剂的内在机理,并辅以生动详实的临床案例。 语言通俗,易于理解: 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术语,力求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复杂的医学原理。 强调辨证,注重实践: 引导读者掌握辨证论治的核心思维,提升临床实际运用能力。 兼顾经典与现代: 在传承经典理论的同时,积极探索方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创新应用。 本书适合于中医药院校师生、临床中医师、中药研究人员,以及对中国传统医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通过阅读本书,您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医方剂的智慧,掌握运用方剂治病救人的技能,进一步发扬光大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

用户评价

评分

3. 拿到《伤寒论讲义(第3版)》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厚重”。不是说它有多重,而是它所承载的知识分量,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经过了长期的沉淀和打磨。我是一名正在读中医学本科的学生,伤寒论一直是我学习中的一道坎。课本上的讲解总是过于精简,而市面上的一些辅导书又往往过于强调速成,缺乏系统性。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的体系构建得非常清晰,从伤寒论的源流讲起,到六经辨证,再到具体的方剂应用,每一个环节都循序渐进,衔接自然。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语言精炼而富有力量,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方剂时,那种“情景再现”式的解读。他会先描述典型的临床证候,然后分析这个证候出现的病理基础,最后才引出方药,并详细讲解每一味药在方剂中的作用。这种“由证入方”的模式,非常符合临床思维的逻辑,让我能够真正理解“方从证立,治随证变”的精髓。此外,书中还对历代名家的重要论述进行了梳理和评析,这对于拓展我们的视野,理解伤寒论的不同学派非常有帮助。我已经开始带着这本书,对照着张仲景的原著一起研读,感觉收获巨大,很多以前不理解的地方,现在都豁然开朗了。

评分

10. 这本《伤寒论讲义(第3版)》带给我的,是一种“启迪”。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的引导。作者在讲解伤寒论时,不仅仅是把条文和方药摆在那里,更重要的是,他会引导你去思考,去探究。他会提出一些问题,让你去思考,为什么张仲景会这样写?为什么这个方子要这样配伍?这种“提问式”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的积极性。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书中对于“少阴病”的讲解,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咽干、不渴、脉微细”这些症状,而是深入地分析了少阴病“阴寒内盛”的病机,以及“阳气欲绝”的危险性。他还会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通过“温阳散寒”的方法来挽救垂危的阳气。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讲解,让我对伤寒论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中医学习的道路,让我看到了伤寒论的无穷魅力,也让我对未来的中医学习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

8. 拿到《伤寒论讲义(第3版)》这本书,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条理”。很多时候,学习伤寒论之所以感到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体系庞大,条文众多,如果缺乏清晰的脉络,很容易迷失方向。而这本书,它在整体的框架搭建上做得非常出色。作者首先将伤寒论的内容进行了清晰的划分,比如按照“六经”来讲解,或者按照“辨证”和“用药”来区分。这种逻辑清晰的结构,让我在阅读时,能够很容易地抓住重点,理解每一个部分的联系。尤其是在讲解“阳明病”的时候,作者会把“热盛”这个核心病机贯穿始终,然后细致分析“里热”是如何在不同部位(胃、肠)表现出不同的证候。这种“以病机统证候”的讲解方式,让我对阳明病的理解更加深入。书中还设置了“总结”和“提炼”的部分,在每一个章节的末尾,作者都会对本章的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帮助我们巩固所学。这种“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学习方法,让我在掌握伤寒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起自己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评分

7. 阅读《伤寒论讲义(第3版)》,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温润”。它不像有些书那样,上来就用一些很“硬”的理论,让你感到压力。相反,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和,就像一位长者在给你讲故事,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把那些复杂的知识吸收了进去。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一些“辨证要点”时,所采用的“类比”和“比喻”的手法。他会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那些抽象的医学概念,让你一下子就能理解。例如,在讲解“少阴病”时,作者用“炉火”来比喻少阴君火,形象地说明了少阴病的病机特点。这种生动形象的讲解,让我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乐趣。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一些“临证心得”的内容,作者会分享一些自己在临床中遇到的典型病例,以及他是如何运用伤寒论的理论来指导治疗的。这些真实的案例,让我看到了伤寒论的生命力,也让我对自己的中医学习充满了信心。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医学习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件充满乐趣和成就感的事情。

评分

6. 要说《伤寒论讲义(第3版)》,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就是它所呈现出的“深度”。很多时候,我们学中医,都会有一个误区,就是觉得越是基础的理论,越容易被忽略,或者被简化。然而,伤寒论恰恰是中医的基石,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本书,它并没有因为伤寒论的“古老”而有所懈怠,反而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精髓。作者在论述每一个方剂时,不仅仅是告诉你“这个方子治什么病”,更重要的是,他会告诉你“为什么这个方子能治这个病”,而且会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药性、药理、病机等。这种深挖式的解读,让我对每一个方剂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能更灵活地运用这些方剂。书中关于“太阳病”的讲解,特别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来阐述太阳病的“表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通过“汗法”来调整。这种严谨的论述,让我不再觉得“发汗”是一个简单粗暴的手段,而是充满了智慧和辩证。总之,这本书,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伤寒论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2. 怎么说呢,《伤寒论讲义(第3版)》这本书,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坐在你身边,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跟你娓娓道来那些藏在古籍里的智慧。不是那种卖弄学问,让你听得云里雾里的话,而是那种,你听完之后,觉得“哦,原来是这样啊”,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之前学伤寒论,总是觉得那些条文像是天书,背得头晕脑胀,也找不到个中真意。这本书不一样,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条文和方药,而是把每一条都讲得特别透彻。作者好像能读懂张仲景的心一样,把他当时创作这些条文时的思路、考虑,都一点点地剖析出来。尤其是一些涉及病机变化的部分,作者的讲解特别精彩,他会从阴阳、寒热、虚实这些基本概念出发,告诉你疾病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为什么用这个方子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我最喜欢的是,书中有很多图表,把复杂的病机和方药的对应关系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对我这种比较“形象”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不少作者自己的临床案例,这些真实的故事,让原本冰冷的理论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伤寒论的临床价值。这本书,真的让我对伤寒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亲近感,让我觉得,学习中医,原来可以这么有趣,这么有成就感。

评分

1. 终于等来了心心念念的《伤寒论讲义(第3版)》,拿到手的那一刻,简直比收到期待已久的礼物还要激动!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易懂的伤寒论解读。市面上的版本实在太多,要么过于艰涩,让人望而却步;要么过于浅白,又失了精髓。而这一版的出现,简直是解决了我的大难题。书的装帧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厚重的学究气,纸张的触感也十分舒适,阅读体验感直接拉满。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那种对经典的敬畏之心,透过字里行间扑面而来。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每一个方剂时,都会先从经典的条文入手,层层剥茧,分析病机,再细致讲解方药的配伍原理和临床运用。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记忆,而是一场智慧的探索。尤其是对一些难懂的条文,作者常常会旁征博引,引用历代医家的注解,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阐释,让原本模糊的概念瞬间变得清晰明了。这种解读方式,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我感觉我不仅仅是在学习伤寒论,更是在学习如何像一位真正的中医那样去思考问题。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把它带到图书馆,泡上一杯热茶,开始我的伤寒论之旅了。这本书无疑是我今年阅读清单里最重要的一本,也必将成为我中医学习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评分

9. 《伤寒论讲义(第3版)》这本书,它给我的感觉是一种“严谨”。作为一本学术著作,它对细节的把握非常到位。作者在引用张仲景的原著时,都会附上详细的校勘信息,确保了文本的准确性。而在论述每一个方剂时,更是力求精准,对药物的剂量、炮制、配伍的讲究,都阐述得十分清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桂枝汤”时,对于“桂枝”和“芍药”这两个药的“君臣佐使”关系的分析。他会细致地解释,为什么在这个方子里,“桂枝”是君药,它如何发汗解肌,而“芍药”又是臣药,它如何“缓急止痛”。这种对药性、药理的深刻理解,让我觉得,每一个方剂都是经过了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大量的临床验证才形成的。书中还对一些“变方”和“加减”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这对于指导我们在实际临床中灵活运用方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伤寒论,不仅仅是学习“治病的方法”,更是学习一种“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评分

4. 这本《伤寒论讲义(第3版)》,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便是“精炼”。它不像一些厚重的学术专著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大堆理论,让人应接不暇。相反,它以一种非常“瘦身”却又“有料”的方式,直击伤寒论的核心。作者的功力在于,他能在有限的篇幅里,将复杂的概念讲得明明白白,让初学者也能轻松入门。我之前尝试过阅读一些伤寒论的解读,但总觉得“不得要领”,总是在一些细节上纠结,无法把握整体的脉络。而这本书,就像是一位优秀的向导,它会在你迷失方向时,及时地把你拉回主干道,让你清晰地看到伤寒论这座知识宝库的整体轮廓。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解释“六经辨证”时所采用的方法,他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死板的分类,而是强调了“六经”是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概念。这种动态的思维,对于理解伤寒论的灵活性至关重要。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疑难辨析”的栏目,作者对一些历来争议较大的条文或方剂,都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论证严谨,言之有物,让人信服。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而审慎的智者对话,你总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养分。

评分

5. 《伤寒论讲义(第3版)》这本书,它最大的特点,在我看来,就是“实用性”。我之前读伤寒论,更多的是一种“仰望”的姿态,觉得它离我的临床实践太远了。而这本书,它就像是一座桥梁,把张仲景的智慧,生动地连接到了现代的临床实际中。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方剂的时候,都会详细地分析其功用、主治、用法,以及在现代临床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变证、兼证。他还会举出一些具体的医案,这些医案都非常有代表性,能让你看到,那些古老的方剂,在今天依然能发挥出强大的疗效。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少阳病”的辨证时,对于“口苦、咽干、目眩”这几个症状的深入分析。他不仅解释了这些症状的病机,还结合临床,说明了在实际诊断中,需要注意哪些细节,才能准确地把握少阳病的枢纽。这种“讲授”与“实践”的结合,让我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起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工具书”,我把它放在案头,随时可以翻阅,也能从中获得启发。

评分

直的购买,可以学到满多的中医知识。

评分

正确把握中医药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

评分

不错(*?´╰╯`?)?

评分

物流超级快,昨天晚上拍的,早上就到了

评分

东西收到了~,是正品,质量很好,价格也不错,包装很好~,运送过来也没有磕碰,配送速度 给力,京东快递小哥服务态度好,下次还来买,推荐给大家哦~~

评分

很好。。。。。。。。。。。。。。。。。。

评分

书是正品,我喜欢,要多看书学习。

评分

很好的学习用书~

评分

书是正品,我喜欢,要多看书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