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通论――刷新网络空间安全观

安全通论――刷新网络空间安全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义先 著
图书标签:
  • 网络安全
  • 信息安全
  • 安全通论
  • 网络空间安全
  • 安全观
  • 安全意识
  • 威胁情报
  • 安全防护
  • 风险管理
  • 安全架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3412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952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补天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92
字数:4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信息网络人员,用于刷新安全观(忽略数学证明,都能看懂);非信息网络的所有科技人员,通过读此书,也能充分体会

《安全通论》出自信息安全领域知名专家、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畅销书《安全简史》作者杨义先,历时数载精心制作,积淀安全知识之精华。本书不但可以刷新读者的安全观,而且有助于摆脱信息安全界目前“头痛医头,足痛医足,盲人摸象”的现状,让读者有机会鸟瞰整个网络空间安全。如果忽略掉书中的具体数学证明,那么安全界的所有人员都能读懂此书,并从中受益。

内容简介

本书构建了一套网络空间安全的统一基础理论体系,在理工科范围内(不含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几乎没有任何限制(如设备、环境和人员等)的前提下,揭示了黑客攻防和安全演化的若干基本规律。这些规律可以适用于网络空间安全的各主要分支。特别是本书介绍了系统安全经络的普遍存在性、黑客的离散随机变量本质、红客维护安全熵的目标核心、在各种情况下(单挑、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红客与黑客对抗的可达极限、安全攻防的宏观和中观动态行为数学特征、红客与黑客的直接与间接对抗的演化规律、网络空间安全的生态发展量化规律等。读者不要被书中大量的数学公式吓倒,如果忽略书中的具体数学证明(即假定证明的正确性),那么安全界的所有人员都能读懂此书,并从中受益。

作者简介

杨义先,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首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教学名师、国家教学团队(“信息安全”)带头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现任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主任、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筹)主任、中国密码学会副理事长。他长期从事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科研、教学和成果转化工作。他创立的网络空间安全的统一理论“安全通论”和高级科普《安全简史》,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被各种媒体和网友广泛转载、转发。曾获得荣誉: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第四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科技奖、首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北京青年五四奖章、第三届北京十大杰出青年、“有可能影响中国21世纪的IT青年人物”。钮心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主要研究领域有:信息安全、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数字内容及其安全等。她主持完成了国家863项目“伪装式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信息伪装与信息检测算法及应用研究”“信息隐藏分析理论与技术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她的研究成果获得过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通信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以及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她在包括IEEE Trans.on AES、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电子学报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出版著作六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六项,已获授权两项。

目录

第1章 信息安全再认识 / 1
第1节 安全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 2
第2节 从哲学角度看安全 / 5
第3节 安全面面观 / 9
第4节 安全系统的耗散结构演化 / 15
第5节 信息安全回头看 / 23
第2章 安全经络图 / 27
第1节 不安全事件的素分解 / 27
第2节 经络图的逻辑分解 / 32
第3节 几点说明 / 36
第3章 黑客 / 39
第1节 黑客的最佳攻击战术 / 39
第2节 黑客的最佳攻击战略 / 50
第3节 黑客生态的演变规律 / 63
第4节 小结与畅想 / 82
第4章 红客 / 87
第1节 漏洞的主观和客观描述 / 88
第2节 安全熵及其时变性 / 93
第3节 最佳红客 / 101
第4节 小结 / 108
第5章 红客与黑客的单挑对抗极限 / 111
第1节 单挑盲对抗的极限 / 111
第2节 单挑非盲对抗极限之“石头剪刀布” / 124
第3节 非盲对抗极限之“童趣游戏” / 131
第4节 单挑非盲对抗极限之“行酒令” / 140
第5节 小结与说明 / 150
第6章 红客与黑客的多方对抗极限 / 153
第1节 多攻一的可达极限 / 154
第2节 一攻多的可达极限 / 159
第3节 攻防一体星状网的可达极限 / 162
第4节 攻防一体榕树网的可达极限 / 169
第5节 攻防一体全连通网络的可达极限 / 170
第6节 小结与答疑 / 171
第7章 信息论、博弈论与安全通论的融合 / 175
第1节 信息论与博弈论的再认识 / 175
第2节 博弈论核心凝练 / 178
第3节 信息论核心凝炼 / 183
第4节 三论融合 / 185
第5节 几点反省 / 195
第8章 对话的数学理论 / 199
第1节 协作式对话(通信)与问题的提出 / 199
第2节 骂架式对话 / 203
第3节 辩论式对话 / 204
第4节 几句闲话 / 214
第9章 沙盘演练的最佳攻防策略 / 217
第1节 最佳攻防策略与武器库的丰富和淘汰原则 / 217
第2节 最佳攻防策略的计算 / 230
第3节 几点注解 / 234
第10章 安全对抗的宏观描述 / 237
第1节 充分竞争的共性 / 237
第2节 攻防一体的“经济学”模型 / 239
第3节 寻找“看不见的手” / 245
第4节 小结与邀请 / 253
第11章 安全对抗的中观描述 / 255
第1节 为什么需要中观画像 / 255
第2节 安全对抗的耗散行为 / 257
第3节 安全态势中观画像的解释 / 263
第4节 类比的闲话 / 266
第12章 红客与黑客间接对抗的演化规律 / 269
第1节 进化论的启示 / 269
第2节 攻防的演化模型与轨迹 / 272
第3节 攻防演化的稳定性分析 / 281
第4节 四要素小结 / 283
第13章 网络安全生态学 / 285
第1节 生物学榜样 / 285
第2节 “黑客+用户”生态学 / 287
第3节 “黑客+红客”生态学 / 294
第4节 “用户+红客”生态学 / 297
第5节 “黑客+用户+红客”生态学 / 298
第6节 安全攻防小结 / 302
第14章 计算机病毒的行为分析 / 307
第1节 计算机病毒与生物病毒 / 307
第2节 死亡型病毒的动力学分析 / 309
第3节 康复型病毒的动力学分析 / 311
第4节 免疫型病毒的动力学分析 / 313
第5节 开机和关机对免疫型病毒的影响 / 316
第6节 预防措施的效果分析 / 318
第7节 有潜伏期的恶意病毒态势 / 319
第8节 他山之石的启示 / 320
第15章 谣言的传播规律 / 323
第1节 谣言的武器性质 / 323
第2节 一个机构内的谣言动力学 / 324
第3节 多个机构内的谣言动力学 / 334
第4节 小结与感想 / 337
第16章 民意的演化规律 / 339
第1节 一个传说的启发 / 339
第2节 民意结构的动力学方程 / 340
第3节 民意主方程的定态解 / 346
第4节 民意福克-普朗克方程的定态解 / 350
第5节 几点说明 / 353
跋 / 357
信息安全心理学(或黑客心理学) / 357
信息安全管理学 / 366
参考文献 / 375

前言/序言

前 言

开天辟地生易经,合纵连横信息论;安全世界诸侯乱,谁成一统谁成神。

所谓“安全通论”,顾名思义,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安全基础理论。此书的范围,指理工科范围,即不含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此书的安全含义,就是指信息安全或网络空间安全。

你肯定会怀疑,这样的理论存在吗?答案当然是存在,不但存在,而且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不但存在了数千年,而且还在不断具体化,不断突破新领域,不断涌现新版本。不信你看,早在人类还没有文字的时候,伏羲就用几根小棍子摆出了八卦图,这可以说是人类历史的第一部,也是涉及面最广的一部“安全通论”了。后来,约在3200年前,周文王(公元前1152年—公元前1056年)又对伏羲的“安全通论”进行了“改版”,写成了64卦的《易经》,于是完成了指导宇宙万事万物的

“安全通论”。再后来,又过了约1000年,孔子对《易经》进行了精心注解,并将其作为群经之首。如果将“吉”看作安全,将“凶”看作不安全的话,那么《易经》这部“安全通论”的“核心定理”便可以总结为“吉中有凶,凶中含吉;凶极吉来,吉极有凶”。对该“核心定理”,周文王虽未给出精确的数学证明,但是数千年来的事实已多次反复证明了其正确性!它甚至已经演化成了辩证法的精髓:物极必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易经》还是中华文化之源。可见,安全通论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

在医学领域,第一部“安全通论”叫《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先秦至西汉年间(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8年)。虽然该书作者不详,但它的“核心定理”却是很明确的,即阴阳五行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或“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当然,也可以形象地总结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只不过此处将“不生病”看作安全,将“生病”看作不安全而已。

在军事领域,第一部“安全通论”叫《孙子兵法》,它成书于2500多年前。如果将“胜”看作安全,将“败”看作不安全,那么孙武的“安全通论”本身就已非常精练,区区6000余字含有13篇基本法则: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当然,现在孙武“安全通论”的应用已经不仅仅限于军事领域了,甚至成为当代商家的必读经典,因为商场如战场嘛。

古人在不同领域,从不同层次和深度创立了各种版本的“安全通论”,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其实,即使到了近代和现代,人类也还在继续着这方面的探索。

约250年前,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也撰写了一部非常著名、一直畅销至今的“安全通论”,简称《国富论》。在激烈的自由市场竞争中,如果将“竞争成功”看作安全,而将“竞争失败”看作不安全,那么亚当?斯密的“安全通论”便可形象地概括为一句话:看不见的手。更详细地说,就是“人人都试图用其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获得最大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清楚增进的公共福利有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安乐和个人利益,但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就会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达到另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个人的利益,却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效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亚当?斯密“安全通论”中的各种改进和充实层出不穷,甚至已经发展成多门学科,如数量经济学、经济数学、一般均衡理论等。

约150年前,达尔文创立的“进化论”其实就是生物界的“安全通论”。如果将生物种群的“灭绝”看作不安全,“生存”看作安全,那么达尔文“安全通论”的“核心定理”便可以总结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或“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当然,达尔文“安全通论”的影响力已经不仅仅限于生物界了,甚至跨越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世界观。

前面介绍的所有“安全通论”案例,大多出自人文或社科领域。但是,别误会,其实“安全通论”在自然科学界也比比皆是。

完全由抽象数学公式写成的“安全通论”,名叫“博弈论”,它由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等科学家于1944年最终创立,它已成为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重要内容。如果将斗争(或竞争)中的“获胜”当作安全,“失败”当作不安全(当然,这里的“安全”或“不安全”不再有明显的界限,而是由具体的数字量化描述,行话叫“收益函数”或“权重”),那么冯?诺依曼“安全通论”就主要研究公式化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对抗游戏中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及其优化策略等。该理论的核心定理便是著名的“纳什均衡定理”。如今,冯?诺依曼“安全通论”已被生物学家用来理解和预测进化论的某些结果;被经济学家用作标准分析工具之一,并在金融学、证券学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被社会科学家用于处理国际关系、政治学、军事战略等学科的重要问题。

在现代通信中,如果将“1比特信息被无误差地传输到收信端,比如1传成1或0传成0”看作安全,而将“信息被传错,即1传成0或0传成1”看作不安全,那么此种情形下的“安全通论”便是众所周知的“信息论”,它于1948年由天才科学家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创立。该理论的核心只有两个定理,其一是“信道编码定理”,其二是“信源编码定理”。如今,香农“安全通论”已经成为IT领域的“指路明灯”,其重要性怎么描述也不过分。如果没有它,人类可能就无法进入所谓的信息时代、数字时代或网络时代。

如果将系统(准确地说是系统中的信息)的“失控”看作不安全,将“受控”看作安全,那么与之相应的“安全通论”便是如雷贯耳的“控制论”(其实应该叫“赛博学”),它由诺伯特?维纳等于1948年创立。虽然维纳版的“安全通论”没有明确的“核心定理”,但是它却再一次彻底刷新了人类的世界观,揭示了系统的信息变换和控制过程。虽然一般系统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三要素,但是维纳却只把物质和能量看作系统工作的必要前提,并不追究系统到底由什么物质构造或能量如何转换等,而是着眼于信息方面,研究系统行为方式的一般规律,特别是动态系统在变化的环境中如何保持平衡或稳定状态,即“受控”中有“失控”、“失控”中含“受控”的《易经》思想。与其他只研究特定物态系统,只揭示某一领域具体规律的专门科学相比较,维纳版“安全通论”是一门带有普遍性的横断科学,其思想和方法已渗透到了几乎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

其实,在不同领域,为了不同目的,人们还创立了多种其他版本的“安全通论”,包括但不限于:1968年贝塔朗菲等创立的“一般系统论”,1969年普里戈金等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20世纪70年代哈肯等创立的“协同学理论”,艾肯等创立的“超循环理论”,塞曼等创立的“突变论”;此外,还有诸如“混沌理论”“分形理论”等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纳入“安全通论”的范畴。

与上面创立不同版本“安全通论”的所有伟人相比,本书作者可能比较渺小了。但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毕竟在赛博时代,在人们一刻也不能离开的网络空间中,以黑客为代表的破坏者们已经把全世界的用户搞得焦头烂额,以至于全球安全专家(红客)随时都在忙于“救火”:黑客造病毒,红客就得杀病毒;黑客破密码,红客就得忙着加密;黑客非法进入系统,红客就得研制防火墙;黑客兵来,红客就得将挡;黑客水来,红客就得土掩。总之,网络空间安全已经被分裂成至少十余个“几乎互不搭界”的分支,网络安全专家也被逼成了“高级工匠”,以至于谁也没精力考虑网络空间安全是否存在统一的基础理论,以及如何建立这样的统一基础理论等核心问题。作者不才,甘愿冒此风险,第一个吃螃蟹,来认真探索构建“网络空间安全基础理论”或“信息安全基础理论”的课题。

因此,本书所指的“安全通论”,实际上是“信息安全通论”或“网络空间安全通论”。但是,一方面为了使书名简洁,另一方面也由于书中的许多思路和方法来自于其他学科的“安全通论”,而且许多结果也能推广到其他学科的“安全通论”,所以采用了“安全通论”作为书名。

虽然本书篇幅已经不小(数百页之多),但我们仍然觉得“安全通论”没有最终完成,因为理想的“安全通论”应该是:

(1)要么像香农的《信息论》那样,仅仅由1篇文章和少数几个(2个)定理搞定。

(2)要么像冯?诺依曼的《博弈论》那样,虽然篇幅巨大(1000多页),但核心定理只有一个(纳什均衡定理)。

那为什么在“安全通论”没有最终成熟之前,我们就决定出版此书呢?原因有四:

(1)到目前为止,本书的某些结果已经足以刷新过去的许多安全观念,有利于网络空间安全的攻防双方改进各自的思路和方法。这也是本书为什么要增加一个副标题“刷新网络空间安全观”的原因。

(2)从纯学术角度看,本书的内容已经画出了一个完整的闭环。虽然这个闭环还不是很完美(主要是不够精练),但却已能自圆其说,一个网络空间安全基础理论体系已经清晰可见。第1章,从理、工、哲、经、管等角度,论述了安全的本质,特别是再次剖析了信息安全,为后续各章指明了方向。第2章,利用数学方法,从“我”的角度,在锁定时间和对象的情况下,将主观问题客观化,抽象地描述了安全本质和逻辑结构,即安全经络图。第3章,揭示了网络空间安全的第一主角(黑客)的本质及其最佳攻击战略、战术和生态演变规律。第4章,揭示了另一主角(红客)的量化实质(安全熵的维护者),用图灵机给出了安全问题的主观和客观描述,并给出了红客是否最佳的判别标准。网络空间安全的核心是“对抗”,接下来的第5~13章,是本书的主体,在第1~4章的基础上,对网络空间中的安全对抗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量化论述,包括各种攻防的可达极限、最佳攻防策略算法、宏观态势、中观态势、对抗的演化规律,以及由红客、黑客和用户三者形成的安全生态演变规律。特别地,发现了“信息论”和“博弈论”的异常密切联系,实现了“三论”融合,还顺便给出了困扰人们数十年的所谓“多用户信息论的信息容量极限计算”的博弈论解。另外,还对维纳提出的“对话问题”首次给出了数学模型和博弈论解答。第14~16章,分别就三种特殊的安全



《探寻数字世界的边界:网络空间的新视角与未来挑战》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数字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思维方式。从指尖上的社交互动到宏观的全球经济脉络,网络的触角无处不在,构筑了一个错综复杂、日新月异的数字空间。然而,在这个充满机遇的虚拟世界背后,潜藏着同样巨大的挑战与风险。本书并非对既有安全理论进行简单梳理或概念的堆砌,而是旨在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场关于网络空间深层本质的探索之旅,重新审视我们与数字世界的关系,并为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积蓄力量。 本书的起点,是对“网络空间”这一概念的再辨析。我们不再将之视为单纯的技术集合或信息流动的管道,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演化的、包含技术、社会、经济、政治乃至心理多重维度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个体、组织、国家乃至全球都扮演着各自的角色,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着数字世界的走向。因此,理解网络空间的“安全”,就不能局限于技术层面的防御与攻防,而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视域下进行考量。 本书的叙事将从“连接”的本质入手。网络的出现,最核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时空的桎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连接。这种连接,不仅是人与人、人与信息的连接,更是数据、设备、系统乃至一切数字元素的连接。我们深入剖析这种连接所带来的颠覆性变革,以及它如何重塑了权力结构、经济模式和社会形态。然而,每一个连接的节点,都可能成为潜在的脆弱点。因此,理解连接的“免疫力”,即如何让连接在保持其活力的同时,也能抵御侵蚀和破坏,成为本书关注的第一个核心议题。 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信息”这一网络空间中最核心的“原子”。信息的生产、传播、消费和存储,构成了数字世界运转的基石。然而,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虚假信息的泛滥到数据隐私的泄露,从算法的偏见到智能技术的误导,信息在数字空间中的“健康”状态,直接关系到社会信任、个体权益乃至国家安全。本书将探讨如何建立一套“信息健康管理体系”,其核心在于提升信息的“辨识度”和“可信度”,并探索在去中心化和中心化并存的复杂环境中,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信息传播机制。 从“连接”和“信息”的基石出发,我们进一步深入到“行为”的层面。在网络空间中,个体的行为、组织的策略、国家的博弈,都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并相互作用。行为的安全,关乎数字身份的保护,关乎数字资产的交易,更关乎数字权利的行使。本书将审视网络行为的“边界”问题——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行为是必须被约束的?在追求便利性和效率的同时,如何避免行为的失范和滥用?我们将从伦理、法律、技术等多个角度,探讨构建一个“有序”的网络行为空间的可能性,并深入分析“信任”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和机制来修复和建立数字信任。 网络空间的安全,并非孤立的技术对抗,而是深刻的社会性问题。本书将视角拓展到“社会”维度,探讨数字技术如何影响社会结构、权力分配和公共治理。从数字鸿沟的加剧到网络社群的形成,从全民参与的数字民主到网络空间的“治外法权”,数字时代对社会公平和正义提出了新的考验。我们分析了在数字社会中,个人、社区和国家如何才能在数字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通过协同合作来应对集体性的风险,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包容性”的数字社会,让技术进步惠及每一个人。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们无法回避“演化”这一概念。网络空间并非静止不变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持续演进的动态系统。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新的威胁随之而来,旧的模式被颠覆,新的规则被创造。本书将重点关注网络空间“自适应”和“自愈合”的能力。我们探讨了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如何构建具有“韧性”的安全体系,使其能够预测、抵御、恢复和适应。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应对,更是组织架构、战略规划乃至思维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我们将引入“进化式安全”的概念,强调在动态变化的网络空间中,安全策略和实践必须具备持续学习和进化的能力,以应对那些我们尚未预见到的挑战。 最后,本书将目光聚焦于“未来”。面对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新兴力量的崛起,网络空间的安全格局将发生怎样的深刻变化?当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日益模糊,我们又将如何定义和守护我们的数字存在?本书并非提供预言式的答案,而是致力于激发读者对未来网络空间的想象,并引导大家思考:在构建安全、可靠、普惠的数字未来过程中,我们应该秉持怎样的原则?我们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我们将如何共同塑造一个能够持续繁荣、充满活力的数字地球? 《探寻数字世界的边界:网络空间的新视角与未来挑战》是一次思想的启蒙,一次观念的革新。它鼓励读者跳出狭隘的技术视角,以更全面、更深刻的方式理解网络空间的安全。通过对连接、信息、行为、社会和演化的多维度审视,我们希望能够为每一位身处数字时代的参与者,提供一套更为系统、更为前瞻的思考框架,共同迎接并塑造数字世界的未来。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旨在引发更广泛的讨论,促进不同领域、不同视角的碰撞与融合,最终汇聚成应对数字时代挑战的集体智慧。我们相信,只有深刻理解了网络空间的本质,才能真正把握其发展的脉搏,并最终实现其安全、可持续的演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时,满心期待能学到些实操性的网络安全技巧,但读完后,我发现它带给我的远比技术指导要深刻得多。作者并没有堆砌复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更加哲学化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探讨了网络安全的本质。我之前总觉得安全就是“防”,就是砌高墙、设陷阱,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安全其实是一种“构建”,是一种积极的、协作的、动态的过程。书中对“安全文化”的阐述,让我深思,很多时候,技术层面的防护固然重要,但如果组织内部缺乏安全意识,缺乏对安全责任的共识,那么再先进的技术也可能形同虚设。它让我认识到,安全不仅仅是IT部门的责任,而是渗透到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员工的日常工作中。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将个体、组织、国家,乃至全球的层面都纳入了考量,展现了网络安全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网络世界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应用,而是能够触及到更深层的结构和逻辑。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标题《安全通论――刷新网络空间安全观》一开始吸引我的,是“刷新”二字,我希望能获得一些全新的视角。这本书确实做到了。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操作具体安全软件的指南,也不是一本罗列网络攻击手段的百科全书。相反,它是一本关于“思想”的书,关于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和构建一个安全的网络世界。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网络安全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一个可以完全“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持续演进、需要不断适应和学习的过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风险管理”的解读,它不再是简单地将风险视为一个需要消除的负面因素,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客观存在,需要通过合理的评估和策略去平衡和应对。它让我意识到,在追求绝对安全的道路上,往往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如何在效率、便利性和安全性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这本书的解读非常深刻,让我对安全有了更理性、更务实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是我之前从未预料到的。我原本以为它会聚焦于如何防御黑客攻击,如何保护数据不被窃取,但它所探讨的内容远不止于此。作者将网络安全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历史和哲学背景下进行审视,让我看到了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演进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关于“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的辨析,以及对“数字主权”和“网络治理”的探讨,都极具启发性。我之前对这些概念只是模糊的印象,读完之后,才算真正理解了它们背后的逻辑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关于“零信任”模型的介绍,让我明白在当今复杂多变的数字环境中,传统的边界安全策略已经显得捉襟见肘,而构建一种无时无刻不在验证的信任机制,才是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这本书的叙述逻辑非常严谨,层次分明,从基础概念的剖析,到具体策略的阐述,再到未来趋势的展望,都环环相扣,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够逐步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原本以为网络安全就是防火墙、杀毒软件,还有那些每天跳出来让我更新的补丁。但读了《安全通论――刷新网络空间安全观》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对网络安全的理解简直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堆砌,更像是一场思想的革命。作者用一种非常宏大且深入的视角,将网络安全的概念从单纯的技术防护,提升到了一个哲学、战略乃至社会学的层面。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安全即信任”的阐述,这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将安全等同于“抵御攻击”的狭隘认知。原来,构建一个真正安全可靠的网络空间,需要的是一种基于透明、责任和协作的信任体系。书中引用了大量现实世界的案例,从个人隐私泄露到国家层面的网络战,都分析得鞭辟入里,让我深刻体会到网络安全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甚至是我们日常的社交方式。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现代社会运行的基石,是不可或缺的“空气”。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获得了一副全新的“透视眼”,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网络世界背后复杂的博弈和深刻的逻辑。

评分

我带着一种学习新技能的期待翻开了这本书,没想到却被它所呈现的全局观深深震撼。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列举各种网络威胁,而是花了很多篇幅去探讨“安全”这个概念本身的演变和内涵。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人为因素”的强调,很多时候我们过度关注技术漏洞,却忽略了人才是最容易被利用的环节。书中通过生动的例子,比如社会工程学攻击,让我认识到,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培养严谨的数字行为习惯,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部署最先进的安全设备。它让我思考,技术只是工具,而真正决定安全边界的,是使用工具的人的认知和决策。而且,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像很多技术书籍那样充斥着晦涩的术语,而是用一种更加通俗易懂,甚至带着点故事性的语言,将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有时候读起来,感觉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分享他的智慧,而不是在读一本冰冷的技术手册。它教会我如何去“思考”安全,而不是仅仅“执行”安全。

评分

很好

评分

哎呀,随便看看啦。随便写写啦!

评分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

评分

副标题有点坑,量子的东西就讲了小几页而已~

评分

考不上北邮的研究生,看看教授写的书吧

评分

不错,不错,大师巨作

评分

书本还可以,内容拿来参考,增长知识。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一本很好的书,杨老师的大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