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的重构——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由上海大学组织编写,编委会集中了各学科近百位专家学者,从伦理、法律、就业、教育、安全和国际准则等领域出发,就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及其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影响等重大问题,做了前瞻性的研究和阐述。《秩序的重构——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的特点,一是论述全面。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涉及各个方面,具有广度和深度,本书分为七章,深入影响涉及的各领域展开论述,全面描绘和分析了人工智能对未来社会的积极与消极各方面影响。二是文献丰富,书中大量引用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人工智能的媒体报道、期刊文章、学术专著的有关内容,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人工智能发展和研究的概貌。
金东寒,现任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科协副主席,国防科技奖船舶专业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中船重工集团公司顾问,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内燃机工程》杂志主编。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候补中央委员。
长期从事新型发动机及其动力系统研究与应用开发,先后主持上海市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重点预研、先期技术演示验证和重大型号研制等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20多项,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并在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是我国该领域的开拓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其它奖4项。出版专著一部,发表论文30多篇。
第 1 章 人工智能与各界认知
1. 1 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
1. 2 各界视野中的人工智能
1. 3 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第 2 章 人工智能与伦理道德
2. 1 人工智能对伦理道德的积极影响
2. 2 人工智能引发的伦理冲突与选择困境
2. 3 智能时代的伦理道德建设
第 3 章 人工智能与法律法规
3. 1 对现有法律的挑战
3. 2 政策法规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规制
3. 3 知识产权与相关权利保护
3. 4 技术标准的设定
第 4 章 人工智能与就业
4. 1 产业革命与就业市场的演变
4. 2 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产生的冲击
4. 3 人工智能给就业市场带来的机遇
4. 4 人工智能与劳动者关系的重构
第 5 章 人工智能与教育
5. 1 人工智能开启教育新模式
5. 2 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的对象 、 要求及相关专业建设
5. 3 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的技术与模式
第 6 章 人工智能与安全保障
6. 1 安全威胁的演变
6. 2 人工智能给行业安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6. 3 人工智能带来的新的安全威胁
第 7 章 人工智能与国际准则
7. 1 人工智能对国际准则的冲击
7. 2 人工智能国际准则的演进与元素
7. 3 人工智能国际准则的构建策略
后记
序言
信息技术自上世纪中叶发展以来,已对人类社会生活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加深影响,特别是当信息技术发展到数字化、网络化乃至高级阶段—智能化阶段(人工智能)后,更加速了对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影响,有人甚至预测它将进一步促使人的思维发生变化。
2016年3月,作为课题组顾问,我参加了中国工程院有关人工智能发展的研究工作。5月,我与18位院士一起,向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在我国发展人工智能的院士建议,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与采纳。9月,科技部正式启动我国人工智能规划的研究工作,并邀请我担任规划研究的顾问。在此期间,除了在理论、技术、平台、应用、标准等方面参与讨论、学习外,我进一步感悟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可小觑,而且各相关部门也多次提出对这个问题需要从各种角度予以高度重视。2017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对人类社会影响的研究。
今天,我非常欣慰地看到,上海大学在金东寒校长的领导下,组织了学校的理、工、文、法和社会学科的老师们,在国家规划发布后的仅四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完成了《秩序的重构——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以下简称《秩序的重构》)一书。我认为,这本书的站位选择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维,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重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秩序的重构》一书共分七章,重点论述了人工智能与各界认知、伦理道德、法律法规、就业、教育、安全保障和国际准则,而且每一章都配了漫画,试图让不同专业的读者都有“一目了然”之感受,并希望能启示出各种创意和心意。
我相信,《秩序的重构》一书在出版发行之后,会对国内外有关读者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希望上海大学参与写书的团队能够持续跟踪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特别是不确定性的影响,发挥好上海大学理工学科基础扎实,文、艺、法、社各学科齐全的特有优势,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与水平,并为人才培养作出示范与贡献。
徐匡迪
2017年12月5日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未来感,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配上抽象的光线线条,仿佛在预示着即将展开的关于人工智能的深刻探讨。书名“秩序的重构”本身就带着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让人忍不住去思考,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结构,是否真的坚不可摧?当智能不再仅仅是工具,而是能够学习、创造、甚至对人类价值观产生影响的存在时,我们现有的规则、法律、伦理,乃至我们最基本的社会交往方式,又将面临怎样的洗礼?我尤其对其中可能探讨的,人工智能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感到好奇,比如如何通过AI优化城市管理、交通调度,甚至是司法公正的实现,这其中既有机遇,也伴随着潜在的风险,比如算法歧视、隐私泄露等等。当然,更让我期待的是,作者是否会触及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和经济结构的颠覆性影响,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由此带来的社会转型挑战,是拥抱变革,还是寻求保守?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是一场关于我们自身未来的哲学思辨,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
评分“秩序的重构”——这四个字,充满了力量感和预示性。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对人工智能与社会互动这一主题有着浓厚的兴趣。我总觉得,技术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人类社会的需求、欲望和冲突交织在一起。这本书的标题,仿佛点明了一个核心问题:当我们赋予机器越来越高的智能,它们是否会开始参与甚至主导我们社会的“秩序”构建?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AI在司法判决、医疗诊断、甚至社会治理等领域所带来的“重构”可能性。例如,AI能否比人类法官更公正、更高效地审理案件?AI生成的医疗方案是否能真正为患者带来最佳利益?书中是否有关于AI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扮演角色的讨论,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权力转移和问责难题?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见解,帮助我理解这个正在加速到来的智能时代,以及我们作为个体,应该如何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秩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评分这本《秩序的重构——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的书名,让我联想到很多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的猜想。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人工智能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我们选择的商品,到我们接收的信息,再到我们与他人的互动模式,都可能被AI深度影响。书名中的“重构”二字,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对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介绍,而是对其如何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并最终导致社会结构、运作方式甚至价值观发生深刻改变的探讨。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AI在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中的作用的论述,例如,AI聊天机器人是否会成为我们孤独的慰藉,但同时又削弱了我们现实社交的能力?或者AI在情感识别和辅助方面的应用,是否会让我们更了解自己,但也更容易被操纵?我对书中关于AI与艺术、文化、甚至哲学观念的碰撞,也充满了好奇,人工智能的出现,是否会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的定义,以及何为“创造力”。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扇通往未来的窗口,能帮助我更清晰地看到那个正在人工智能浪潮中不断被重塑的世界。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第一个联想到的便是科幻电影里那些描绘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未来场景,但这本书似乎更加 grounded(脚踏实地),更侧重于人工智能对我们当下以及可见未来的现实影响。书名中的“秩序的重构”几个字,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在讨论AI本身的技术突破,更是在分析AI如何渗透到社会肌理的方方面面,重塑我们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例如,AI驱动的个性化推荐算法,已经在悄悄改变我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消费习惯;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线的普及,正在重新定义“工作”的含义。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对于AI在教育领域的潜在应用会有怎样的论述,是否能为我们提供更公平、更有效的学习途径,或者仅仅是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还有,AI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兴起,是否会挑战人类的独特性和创造力?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认真思考的书,因为它关乎的不是某个特定群体,而是我们共同的未来生活图景,以及我们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就像是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时,也要审视它可能带来的深刻变革。我个人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关于“秩序的重构”这一概念,它暗示着一种自下而上或者自上而下的全新社会组织模式的出现。比如,在国际政治层面,AI驱动的信息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是否会改变国家之间的博弈方式?在国家内部,AI在国家安全、边境控制、甚至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中,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这其中是否存在被滥用的风险,比如监控的过度扩张,个人自由的被压缩?我也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AI在伦理道德层面的困境,当AI能够自主做出关乎生命、公平的决定时,我们该如何为其设定道德底线?是基于功利主义,还是 deontological ethics(义务论伦理学)?这本书的深度,让我预感到它会是一次对我们现有认知体系的有力冲击,迫使我们跳出舒适区,去面对一个正在被AI重塑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