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為全麵客觀地反映國內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現狀,為政府、進齣口企業及相關各方提供參考,自2006年開始,國傢質檢總局會同全國技術性貿易措施部際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每年組織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對我企業産生影響的調查工作並編寫《中國技術性貿易措施年度報告》。《年度報告》成為國內全方位呈現國內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文獻。2017年的調查工作在保障原有成績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省份調查數據的統計代錶性。結閤各省企業分布特點,通過增加樣本企業數量,提升省份數據精確度,更加貼近區域經濟的關注需求。《中國技術性貿易措施年度報告(2017)》共分為4個部分。第一章為中國技術性貿易措施;第二章為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第三章為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對中國齣口企業影響情況調查報告;第四章為中國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情況。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中國技術性貿易措施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主要TBT措施
第三節 主要SPS措施
第二章 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主要貿易國傢技術性貿易措施
第三章 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對中國齣口影響情況調查報告
第一節 齣口貿易損失分析
第二節 企業應對成本分析
第三節 受影響企業範圍分析
第四節 企業遭遇措施情況分析
第五節 企業應對情況分析
第四章 應對圍外技術性貿易措施情況
第一節 對國外重,TBT措施的評議
第二節 對國外重點SPS措施的評議
附件 調查問捲
前言/序言
中國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認真履行義務,積極享受權利,對外貿易不斷增長。WTO作為多邊國際貿易組織,緻力於減少並消除各種關稅與非關稅措施對國際貿易造成的不利影響,構建公平與自由的國際貿易環境。隨著全球關稅水平的不斷下降,非關稅措施,特彆是技術性貿易措施對國際貿易的影響越來越大。
技術性貿易措施主要涉及WT()《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TBT協定)中的技術法規、標準、閤格評定程序(TBT措施)與《關於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定》(SPS協定)中的動物衛生、植物衛生與食品安全措施(SPS措施)。一方麵,技術性貿易措施的製定以保護國傢安全、保護人類和動植物生命和健康、保護環境及防止欺詐行為等為目標,具有閤理性。另一方麵,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實施客觀上會對國際貿易産生一定的影響,甚至被用作變相限製進口、進行貿易保護的工具,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據WTO統計,2016年,WTO成員通報瞭新製/修訂的TBT措施2336項、SPS措施1392項,TBT措施年通報數量較2015年有較大增長,SPS措施年通報數量較2015年基本持平。
自2013年起,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據海關統計,2016年,我國進齣口總值24.33萬億元,比2015年下降0.9%。其中,齣口13.84萬億元,下降2%;進口10.49萬億元,增長0.6%;貿易順差3.35萬億元,收窄9.I%。以美元計,齣口2.09萬億美元,下降7.7%;進口1.59萬億美元,下降5.5%。外貿形勢依然嚴峻復雜,下行壓力增大。國傢質檢總局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16年,中國有34.1%的齣口企業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影響,比2015年下降瞭5.9%;企業為適應進口國要求進行技術改造、檢驗、檢疫、認證等新增成本為2047.4億元,占同期齣口額的1.5%;因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導緻我齣口産品被國外扣留、銷毀、退貨等直接損失為3265.6億元,同比下降2550.3億元,占同期齣口額的2.4%。
為全麵客觀地反映國內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現狀,為政府、進齣口企業及相關各方提供參考,自2006年開始,國傢質檢總局會同全國技術性貿易措施部際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每年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對我國企業産生的影響,組織調查工作並編寫《中國技術性貿易措施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年度報告》)。《年度報告》成為國內唯一全方位呈現國內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權威文獻。2017年的調查工作在保障原有成績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省份調查數據的統計代錶性。結閤各省企業分布特點,通過增加樣本企業數量,提升省份數據精確度,更加貼近區域經濟的關注需求。
《中國技術性貿易措施年度報告(2017)》共分四章:
第一章為中國技術性貿易措施。主要對2016年中國新製/修訂並嚮WTO各成員通報的TBT措施和SPS措施進行瞭梳理總結,就措施的目的、內容等作瞭簡要介紹。
第二章為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對2016年WTO成員通報的TBT措施和SPS措施進行瞭匯總分析,介紹瞭美國、歐盟、日本等54個主要貿易國傢和地區新製/修訂的對中國産品齣口影響較大的TBT措施和SPS措施。
第三章為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對中國齣口影響情況調查報告。在對全國範圍內4073傢齣口企業抽樣調查的基礎上,從行業、齣口目的國傢和地區、齣口省份、企業性質、措施類型等多個角度分析瞭2016年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對中國齣口企業的影響。
第四章為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情況。介紹瞭中國2016年對國外相關TBT措施、SPS措施的評議情況。
中國政府一貫尊重和維護WTO多邊貿易體製,願意本著享受權利與履行義務相結閤的原則,不斷健全和完善本國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體係,提高自身的産品質量和安全水平,保護環境,保護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命健康,保護國內外消費者權益。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對外貿易也進入瞭以穩增長、調結構、提質量為特徵的新時期。防止以技術性貿易措施為手段的貿易保護主義,對於世界經濟的健康發展意義重大。中國願意與其他國傢和地區一起努力,為創造和維護公平、公正、透明的國際貿易環境做齣貢獻。
技術性貿易措施工作是當代國際貿易的熱點。由於編寫組水平有限、時間倉促,不當、不妥甚至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藉此機會,對全國技術性貿易措施部際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企業、協會、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參與,錶示衷心的感謝!
探尋全球經濟脈絡的深度觀察:一部聚焦貿易壁壘與産業格局的智庫報告 書名:全球貿易摩擦與産業結構調整研究報告(2018年版) 引言:後金融危機時代的復雜貿易圖景 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全球經濟格局正經曆著深刻的變革。金融危機後的復蘇進程步履蹣跚,保護主義思潮在全球範圍內再度抬頭,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也深刻地影響著國際貿易的穩定與預期。在此背景下,各國利用各種政策工具重塑本國産業優勢、維護特定市場利益的現象日益普遍。本報告旨在跳脫齣單純的宏觀經濟數據分析,深入剖析這些復雜貿易行為背後的深層動因、實施機製及其對全球産業鏈、供應鏈,乃至特定國傢産業升級戰略所産生的連鎖反應。 本報告將焦點對準那些看似符閤國際規則,實則具有顯著貿易扭麯效應的非關稅壁壘,特彆是那些以“安全”、“環保”、“標準”等名義構建起來的技術性貿易措施(TBTs)及衛生與植物檢疫措施(SPS),以及其他日益隱蔽的、針對特定産業或特定貿易夥伴的貿易限製工具。 第一部分:技術性貿易壁壘(TBTs)的演變與新趨勢 技術性貿易壁壘,作為國傢實施貿易管製的重要手段,其復雜性和隱蔽性正隨著全球治理體係的發展而不斷進化。本報告認為,2017年至2018年間,TBTs呈現齣以下幾個顯著特徵: 一、標準趨同下的差異化解讀與執行: 隨著WTO《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的深入實施,各國在製定技術標準方麵似乎趨嚮於采納國際標準(如ISO、IEC等)。然而,真正的貿易摩擦往往發生在標準的“采納深度”和“閤規性評估”環節。本研究將詳細分析若乾關鍵行業(如高端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生物技術産品)中,主要貿易夥伴如何利用本土化的解釋、不兼容的測試認證程序(Conformity Assessment Procedures)以及繁瑣的標簽要求,構築事實上的市場準入障礙。特彆關注瞭部分發達經濟體在“産品安全”與“數據本地化要求”相結閤的新型技術壁壘的構建嘗試。 二、綠色標準與氣候政策的貿易化傾嚮: 氣候變化成為全球共識後,各國紛紛齣颱雄心勃勃的減排目標。然而,報告發現,部分國傢正將這些宏偉目標轉化為具有排他性的貿易工具。例如,對進口産品生命周期評估(LCA)的嚴格要求,對生産過程碳足跡的強製披露,以及與碳排放強度掛鈎的邊境調節機製的初步探討。本章將通過案例研究,評估這些“綠色壁壘”對能源密集型産業和傳統製造業國際競爭力的衝擊。 三、數字貿易環境下的新型技術準入門檻: 隨著物聯網、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數據治理和網絡安全問題日益凸顯。報告深入探討瞭各國在數據跨境流動、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方麵的法律法規變化,這些變化如何轉化為對外國技術供應商和數字服務提供商的隱形準入門檻。數據本地化存儲的要求、源代碼審查的強製性,以及對特定加密算法的偏好,已成為影響全球技術供應鏈布局的新興非關稅壁壘。 第二部分:衛生與植物檢疫措施(SPS)的“科學化”包裝 SPS措施本應基於科學證據,以保護人類、動物和植物的生命健康安全。然而,本報告的研究錶明,在敏感的農産品和食品貿易領域,SPS措施的製定和執行存在明顯的“非科學化”傾嚮,或至少是“過度保守化”趨勢。 一、殘留物標準的日益嚴苛與全球供應鏈的重塑: 重點分析瞭在農藥殘留、獸藥殘留以及轉基因成分的檢測標準上,主要貿易方設定的“零容忍”或“默認最低水平”政策,如何迫使齣口國進行大規模的農業生産技術升級,甚至導緻部分高附加值農産品被排除在主流市場之外。報告對比瞭不同國傢對同一物質設定的MRLs(最大殘留限量),揭示瞭其背後的貿易保護意圖。 二、動物疫病風險評估的地域性偏見: 在動物産品貿易中,對特定疾病(如口蹄疫、非洲豬瘟等)的風險區域劃分標準,往往是引發貿易爭端的焦點。本報告將剖析這些風險評估的科學依據與地緣政治考量之間的微妙平衡,特彆關注瞭對特定國傢或地區的“疫病不承認”所帶來的長期貿易鎖定效應。 第三部分:貿易救濟措施的常態化與“武器化”傾嚮 除瞭預設性的技術標準之外,各國利用現有的貿易救濟工具來應對結構性調整壓力的行為也愈發頻繁。 一、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的行業指嚮性: 報告係統梳理瞭2017年全球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的案件分布,發現調查的重心正從傳統的鋼鐵、紡織等領域,轉嚮高科技、新能源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分析瞭在計算“正常價值”和“公共利益”時,各國行政裁量權的使用範圍,以及其對新興市場企業海外投資決策的威懾作用。 二、保障措施(Safeguards)的濫用風險: 在全球貿易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各國對《保障措施協定》的運用更為謹慎和頻繁。本章將重點分析各國如何界定“進口激增”與“嚴重損害”之間的因果關係,以及在確定臨時性限製措施範圍時,是否存在明顯的“選擇性豁免”行為,即優先保護國內受衝擊的特定企業或工會利益。 第四部分:全球産業調整與中國的應對策略反思 本報告的最終目標是服務於宏觀經濟決策者和企業戰略規劃者。麵對上述復雜且不斷變化的貿易壁壘環境,報告提齣以下核心觀點: 1. “閤規成本”已成為新的“關稅壁壘”: 技術的迭代速度要求企業必須持續投入巨額資金用於標準跟蹤、認證和産品改造。對於缺乏資源的中小型企業而言,這一閤規成本已經構成瞭實質性的市場退齣門檻。 2. 供應鏈的“去風險化”與區域化: 貿易摩擦正在加速全球供應鏈的碎片化,企業被迫尋求“近岸化”或“友岸化”的布局,以規避單一國傢政策風險。 3. 構建“技術對話”的戰略框架: 應對TBTs和SPS措施,單純依靠WTO爭端解決機製的漫長周期已不足夠。報告建議構建更具前瞻性、更側重於科學共識和標準前置協調的“雙邊/多邊技術對話機製”,將競爭點前移至標準的製定階段,而非後置於産品上市階段。 結論: 2017年是全球貿易環境從“相對自由化”嚮“戰略競爭”過渡的關鍵一年。技術性貿易措施已不再是貿易體係中的“技術細節”,而是國傢間産業競爭和地緣政治博弈的核心戰場。理解這些壁壘的復雜機製,是維護本國産業健康發展和穩定參與國際貿易的先決條件。本報告力求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立足於事實的分析框架,以幫助讀者穿透日益加厚的貿易迷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