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轉型期中國大城市空間結構演變機理與調控研究》在對國內外相關研究迴顧和相關理論溯源的基礎上,界定瞭城市空間結構的內涵和外延,形成瞭“雙層次、四維度、七要素”理論模型和轉型城市空間研究範式。在理論模型和空間範式的基礎上,該書著眼於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特殊轉型時期,以北京和天津等城市為研究對象,從生態係統、建築結構、土地利用、産業結構、人口分布及社會結構等角度對轉型期大城市空間結構演變特徵和演變機理進行瞭廣泛探討。最後,立足理想城市空間的價值取嚮和時代睏境,提齣中國轉型期大城市空間結構調控策略。
作者簡介
耿建忠,男,1982年生,山東濟寜人。先後畢業於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北京師範大學,獲人文地理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嚮為城市與區域規劃、産業經濟和資源環境科學。現任農業部對外經濟閤作中心非洲閤作處副處長、副研究員。參與中國與歐洲國傢、非洲國傢農業閤作相關領域管理、研究和規劃谘詢工作。主持和參與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國際閤作項目、外交部中國一中東歐研究基金、河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等研究課題及區域規劃項目40餘項。在《經濟地理》、《乾旱區資源與環境》、《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城市問題》、《城市發展研究》等期刊發錶多篇學術論文。
趙小芳,女,1980年生,祖籍山東東明,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後。2012年任教於魯東大學商學院,主要承擔((經濟地理學》、《國際金融》、《中國區域經濟問題》、《物流管理概論》等課程教學工作。主要研究方嚮:區域經濟學與産業經濟學。主要成果主著《海峽西岸經濟區區域經濟差異及其發展研究》、《中國溝域經濟機理與發展模式研究》等書,曾在《城市問題》、《乾旱區資源與環境》、《科技進步與對策》、《生態經濟》等學術期刊發錶多篇學術論文;參與《區域經濟學》修編工作;主持煙颱市社科項目1項,校級立項課題1項;曾參與多項國傢、省級、地區級科研規劃項目,主要涉及領域: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及旅遊規劃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1.2 研究內容與研究思路
1.3 本書結構
第2章 國內外相關研究進展及問題
2.1 轉型期研究進展
2.2 城市空間結構研究進展
2.3 轉型期城市空間結構研究進展
2.4 主要問題
2.5 本章小結
第3章 理論溯源、語境解讀與範式建構
3.1 理論溯源
3.2 轉型期語境解讀
3.3 範式建構
3.4 主要實證城市概述
3.5 本章小結
第4章 轉型期大城市空間結構演變特徵
4.1 生態空間演變分析
4.2 實體空間演變分析
4.3 經濟空間演變分析
4.4 社會空間演變分析
4.5 文化空間演變分析
4.6 虛擬空問演變分析
4.7 圍閤空間演變分析
4.8 空間擴散與外溢分析
4.9 空間演變的綜閤框架
4.10 本章小結
第5章 轉型期大城市空間結構演變機理
5.1 全球層麵:生産方式的深刻變革
5.2 國傢層麵:體製轉型與要素重組
5.3 區域層麵:資源約束與區域導嚮
5.4 地方層麵:政府乾預與經營城市
5.5 個體層麵:多元主體調節與自組織
5.6 演變機理的綜閤框架
5.7 本章小結
第6章 轉型期大城市空間結構調控對策
6.1 理想城市空間的價值取嚮
6.2 城市空間的內在訴求與時代睏境
6.3 大城市空間結構調控對策
6.4 空間調控的綜閤框架
6.5 本章小結
第7章 結論與展望
7.1 主要結論
7.2 進一步研究展望
附錄 1982-2000年北京市街區變遷對應關係錶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城市空間結構是城市地理學和城市規劃學理論研究的核心內容,轉型期是城市空間研究的時代背景和基本語境。轉型期大城市空間結構演變機理與優化調控是城市研究的重要領域,也是當前城市發展與城市規劃亟須探索的重要問題。
轉型期大城市空間結構急劇演變,催生齣一係列城市問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體製的日漸完善,傳統社會組織方式發生轉型,城市空間分異程度和復雜性空前提升,內城重組與外圍擴張進一步加劇,共同改變著城市的固有麵貌。特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城市化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城市蔓延、人口膨脹、産業重構和社會治理給大城市帶來瞭巨大壓力和挑戰。大城市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重心,其核心地位將得到不斷加強,大城市空間的稀缺性與復雜性也將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把握轉型期這一曆史情境,解構城市空間結構的深刻內涵,揭示城市空間結構的演變特徵與機製,進而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優化調控進行深刻反思和理性迴歸,是當前城市理論和實踐的重要使命。
本書在對國內外相關研究迴顧和相關理論溯源的基礎上,界定瞭城市空間結構的內涵和外延,形成瞭“雙層次、四維度、七要素”理論模型和轉型城市空間研究範式。在理論模型和空間範式的基礎上,本書著眼於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特殊轉型時期,以北京和天津等城市為研究對象,從生態係統、建築結構、土地利用、産業結構、人口分布及社會結構等角度對轉型期大城市空間結構演變特徵和演變機理進行瞭廣泛探討。最後,立足理想城市空間的價值取嚮和時代睏境,提齣中國轉型期大城市空間結構調控策略。
本書主要得齣五個方麵的結論。第一,轉型期是當前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重要語境,城市空間結構可以用“雙層次、四維度、七要素”模型來加以概括。所謂“雙層次”,即城市空間結構的研究應包含城市內部結構以及城市空間與外界的聯係兩個層次。
現代城市規劃與發展:理論、實踐與未來趨勢 本書將深入探討當代城市規劃與發展的核心議題,側重於全球化、信息技術與可持續性發展背景下,城市形態、功能重構及治理模式的深刻變革。全書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旨在為城市管理者、規劃師、政策製定者以及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提供一套係統、前沿且極具實踐指導意義的理論工具與案例參考。 第一部分:全球化與城市形態的重塑 在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傳統城市空間結構正經曆前所未有的衝擊與重塑。本部分將聚焦於全球價值鏈的重組如何影響城市內部的功能分區與形態演變。 1.1 跨國資本流動與城市中心職能的轉移: 深入剖析跨國公司(MNCs)的區位選擇策略,及其對大都市核心商務區(CBD)的溢齣效應和郊區化的影響。探討金融、信息、高新技術等知識密集型産業集聚與空間擴散的內在邏輯。分析全球城市等級體係中,不同層級城市如何通過差異化的産業定位來獲取全球競爭優勢。 1.2 城市群與區域一體化: 考察超大型城市群形成的空間動力學。重點研究基礎設施(特彆是高速交通網絡和數字信息網絡)如何壓縮區域時空距離,促進節點城市間的協同發展。探討在區域一體化進程中,如何平衡中心城市的人口與産業虹吸效應與周邊城市的獨立發展需求,避免“大城市病”的過度蔓延。引入“網絡化區域治理”的概念,討論打破行政壁壘、實現要素自由流動的機製。 1.3 城市邊界的模糊化與“蔓延”現象的再認識: 辯證分析城市外延擴張(Urban Sprawl)的驅動因素,包括住房偏好、土地利用政策和交通模式。不同於傳統的負麵定性,本章將引入情境分析,探討在特定環境下,低密度蔓延是否是適應特定生活方式和産業需求的閤理空間錶達。同時,提齣“功能蔓延”與“空間蔓延”的區彆,側重於功能聯係強度的變化而非簡單的土地覆蓋麵積擴張。 第二部分:技術驅動下的城市生活與基礎設施革新 信息與通信技術(ICT)的飛速發展,正在深刻地改變城市居民的活動模式、通勤習慣以及城市基礎設施的運營方式。本部分將係統梳理智慧城市建設的理論基礎與關鍵挑戰。 2.1 數字化轉型與城市活動空間: 研究遠程工作、電子商務和共享經濟對傳統商業空間和居住空間的影響。探討“時空壓縮”現象在城市尺度的體現,即物理距離的重要性相對下降,而連接質量(網絡帶寬、信息可達性)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分析混閤使用(Mixed-Use)的復興,如何通過“15分鍾城市”的理念,在數字連接的輔助下,實現更高程度的空間效率與生活質量。 2.2 智慧基礎設施的規劃與管理: 詳細論述智能交通係統(ITS)、智能電網、水資源管理係統等如何通過數據采集、實時分析和自動化響應,提升城市運行的韌性和效率。重點討論數據治理的挑戰,包括隱私保護、數據孤島問題以及如何確保技術應用能夠公平地惠及所有社會群體,避免“數字鴻溝”在空間上的固化。 2.3 綠色技術與城市生態承載力: 探討氣候變化背景下,城市規劃如何融入低碳轉型目標。分析綠色基礎設施(如城市公園係統、雨水花園、屋頂綠化)在調節城市微氣候、管理地錶徑流方麵的生態服務價值。引入“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在城市韌性規劃中的應用,強調生態係統服務在空間布局中的優先地位。 第三部分:社會公平、治理模式與城市身份構建 城市規劃不僅是空間技術,更是社會政治過程的體現。本部分將從社會學和政治學的視角,審視城市發展中的公平性問題以及治理體係的演變。 3.1 空間不平等與城市更新的社會影響: 深入剖析城市更新(Urban Regeneration)過程中潛在的社會風險,特彆是紳士化(Gentrification)和空間排斥現象。探討如何通過包容性規劃策略,如社區參與式預算、保障性住房的嵌入式配置,確保城市發展成果的共享性。分析不同收入群體、不同族裔群體在城市資源(優質教育、醫療、就業)獲取上的空間差異。 3.2 適應性規劃與敏捷治理: 麵對快速變化的需求(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極端天氣),傳統的、僵化的總體規劃模式麵臨挑戰。本章倡導引入“適應性管理”和“敏捷規劃”的理念,強調規劃過程的迭代性、實驗性與反饋機製的有效性。討論多主體協同治理模式(政府、私營部門、公民社會)在應對復雜城市問題時的作用與權責界定。 3.3 城市文化遺産的保護與活化: 探討在全球化同質化趨勢下,城市如何通過激活其獨特的曆史肌理、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來塑造地方感(Sense of Place)和城市品牌。分析如何平衡曆史保護的剛性要求與現代城市功能活化的需求,避免將曆史街區過度“主題公園化”。 第四部分:前沿方法論與未來展望 本部分將介紹規劃研究與實踐中新興的方法論,並對未來城市發展的潛在圖景進行展望。 4.1 復雜係統理論在城市分析中的應用: 介紹使用網絡分析、基於主體的建模(Agent-Based Modeling, ABM)等復雜係統科學工具,來模擬城市係統的非綫性和湧現現象。演示如何通過這些工具,更精確地預測政策乾預(如交通管製、稅收優惠)對城市空間結構産生的長期纍積效應。 4.2 大數據與城市規劃決策: 評估利用移動通信數據、社交媒體數據、遙感影像等大數據源,進行高精度土地利用/覆蓋分類、人口流動監測和基礎設施負荷評估的潛力與局限。強調將數據驅動的洞察與人類價值觀及倫理考量相結閤的重要性。 4.3 未來城市形態的可能路徑: 總結當前趨勢,探討未來城市可能齣現的“多中心網絡化”、“緊湊型智能生態城”或“混閤型彈性社區”等不同發展路徑。強調規劃師在引導不確定性未來中的關鍵角色,即從“預測者”轉變為“可能性塑造者”。 本書力求在理論深度與實證廣度之間取得平衡,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當代城市復雜性的全新視角,為構建更具韌性、公平性和可持續性的未來城市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與創新的實踐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