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 著
图书标签:
  • 教师资格证
  • 物理
  • 中公
  • 2018
  • 高级中学
  • 教资
  • 学科知识
  • 教学能力
  • 考试用书
  • 资格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4671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1418
品牌:中公教育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6
字数:612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是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研发团队在深入研究历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物理真题及考试大纲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

(一)师资力量雄厚

本书是由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教资研发团队,在多年教师资格考试培训课程的基础上,推出的契合大纲、真题的教师资格考试辅导图书。

(二)契合考试大纲

本书依据考试大纲编写,紧随考试形式变化,分析命题规律,优化图书内容,将真题和考点紧密结合起来。

(三)图书体系完备

本书整体使用双色设计,详细讲解重难点,层次分明。并在正文部分设置真题再现、考题预测、知识拓展等板块,对教材要点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便于考生巩固提高。

(四)图书实用高效

本书设置了应试攻略、能力提升训练,学练结合,科学备考。



为了回馈广大考生对中公教育始终如一的支持,本书还设有“教师题库”助力考生备考——扫码进入教师考试题库,每日一练+专项练习+线上模考。



教材和历年真题试卷搭配使用效果更佳!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依据教师资格高中物理考试真题以及考试大纲,构架起以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物理教学设计、物理教学实施、物理教学评价四个模块有机结合的庞大知识体系,是一本针对国家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物理的教材。本教材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从考试重点和考试要点出发,深入浅出地向考生讲解各个知识点,使考生能透彻地理解知识点。

本书伊始设有应试攻略、考试大纲,帮助考生快速掌握考情;正文辅以考点聚焦、真题再现、考题预测、知识拓展等,帮助考生快速把握常考考点和考试重点;章后设有练习题巩固练习,是专门针对教师资格考试的高质量的辅导教材。

目录

第一部分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
第一节力学(2)
考点聚焦(2)
考点梳理(2)
一、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2)
二、相互作用(8)
三、牛顿运动定律(13)
四、曲线运动(17)
五、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21)
六、机械能守恒定律(23)
七、动量、动量守恒定律(26)
八、质点的角动量定理及角动量守恒定律(28)
九、力矩、转动惯量与定轴转动定律(31)
十、机械振动与波(34)
十一、经典力学的成就和局限(40)
能力提升训练(40)
第二节电磁学(45)
考点聚焦(45)
考点梳理(46)
一、电场(46)
二、恒定电流(55)
三、磁场(60)
四、电磁感应(62)
五、交变电流、电磁波(68)
能力提升训练(71)
第三节热学、光学、近代物理理论(75)
考点聚焦(75)
考点梳理(75)
一、热学(75)
二、光学(85)
三、近代物理理论(92)
能力提升训练(99)
第四节物理单位与物理实验(101)
考点聚焦(101)
考点梳理(101)
一、物理单位(101)
二、物理实验仪器与误差分析(102)
三、有效数字(105)
四、重点实验分析(105)
能力提升训练(123)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26)
考点聚焦(126)
第一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126)
考点梳理(126)
一、课程性质和理念(126)
二、课程目标(128)
三、内容标准(130)
四、课程实施建议(151)
第二节物理教学的基本理论(163)
考点梳理(163)
一、中学教学原则(163)
二、物理教学过程(165)
三、物理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167)
四、物理学习基本理论(167)
能力提升训练(172)
第二部分物理教学设计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74)
考点聚焦(174)
第一节物理教学设计概述(174)
考点梳理(174)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174)
二、中学物理教学设计(175)
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和方法(176)
考点梳理(176)
第三节教学设计注意事项(177)
考点梳理(177)
一、合理制订教学目标(177)
二、科学安排教学内容(177)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178)
四、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178)
五、注重教学反思(178)
第四节中学物理教材分析(178)
考点梳理(178)
一、教材分析的意义(179)
二、中学物理教材分析的基本依据(179)
三、分析教材要注意的问题(180)
四、中学物理教材分析案例(180)
第五节学习者的分析(182)
考点梳理(182)
一、学习者分析的意义及含义(182)
二、高中物理学科特点(182)
三、高中生的认知特征(183)
四、高中生学习物理的障碍分析(183)
五、初、高中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分析(184)
第六节教学目标的确定(185)
考点梳理(185)
一、物理教学目标的内涵(185)
二、物理教学目标的功能(186)
三、教学目标编制的基本依据和具体要求(186)
四、物理教学目标编制的原则(186)
五、教学目标的表述(188)
第七节中学物理教学重、难点的设定(188)
考点梳理(188)
一、教学重、难点的含义(188)
二、设定重、难点的一般步骤(189)
三、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189)
第八节中学物理教法学法的选择与应用(191)
考点梳理(191)
一、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启发式(191)
二、中学物理教学方法选择的分析(191)
三、中学物理教学常用方法(193)
四、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196)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97)
考点聚焦(197)
第一节物理概念课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197)
考点梳理(197)
第二节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201)
考点梳理(201)
第三节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204)
考点梳理(204)
一、探究式教学(204)
二、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的原则与创设情境的策略(205)
三、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的评价(207)
第四节物理实验课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208)
考点梳理(208)
一、物理实验教学功能的再认识(208)
二、中学物理实验中的科学方法(209)
三、中学物理实验的主要方式(210)
四、物理实验教学的新趋势(211)
第五节物理习题课与复习课教学设计(237)
考点梳理(237)
一、物理习题课教学设计(237)
二、物理复习课教学设计(237)
能力提升训练(239)
第三部分物理教学实施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44)
考点聚焦(244)
第一节课堂教学的策略(244)
考点梳理(244)
一、新授课的教学策略(244)
二、习题课的教学策略(247)
三、复习课的教学策略(249)
第二节课堂教学的指导(249)
考点梳理(249)
一、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指导(249)
二、对学困生的学习指导(251)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52)
考点聚焦(252)
第一节演示实验教学实施(252)
考点梳理(252)
一、演示实验的实施过程(252)
二、演示实验的教学策略(253)
三、演示实验教学应注意的问题(255)
第二节学生实验教学实施(255)
考点梳理(255)
一、学生实验的实施过程(256)
二、学生实验的教学策略(257)
三、实施学生实验应注意的问题(260)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61)
考点聚焦(261)
第一节课堂导入技能(261)
考点梳理(261)
一、导入的作用(261)
二、导入的类型(262)
三、导入技能的构成(264)
四、设计导入时应注意的问题(264)
第二节教学语言技能(265)
考点梳理(265)
一、教学语言技能的基本构成要素(265)
二、教学语言技能的基本要求(266)
三、物理教学语言技能的应用要点(267)
第三节课堂提问技能(268)
考点梳理(268)
一、物理课堂提问技能的功能(268)
二、物理课堂提问技能的运用原则(269)
三、物理课堂提问技能的构成要素(270)
四、物理课堂提问技能的实施程序及注意事项(273)
第四节教学板书技能(274)
考点梳理(274)
一、物理教学板书技能的功能(274)
二、物理教学板书设计的形式(275)
三、物理教学板书设计的要求(276)
四、物理教学板书技能的实施程序(278)
第五节物理教学演示技能(278)
考点梳理(278)
一、物理教学演示技能的功能(278)
二、物理教学演示技能的类型及要求(279)
三、物理教学演示技能的构成要素(279)
四、物理教学演示技能的评价(280)
第六节物理课堂实验技能(281)
考点梳理(281)
一、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任务(281)
二、物理实验能力的构成要素(281)
三、物理实验操作技能的主要品质(282)
四、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的实验技能(283)
五、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的实验教学技能(283)
六、物理实验操作技能训练的程序(283)
第七节物理课堂结束技能(284)
考点梳理(284)
一、物理课堂结束技能方式(284)
二、物理课堂结束技能的要求(285)
第八节物理课堂强化技能(286)
考点梳理(286)
一、物理课堂强化技能的功能(287)
二、物理课堂强化技能的构成要素(287)
三、物理课堂强化技能的应用要点(289)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93)
考点聚焦(293)
考点梳理(293)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293)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293)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294)
四、信息技术运用于物理课堂教学的类型及案例(295)
五、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运用中应避免的一些误区(297)
能力提升训练(298)
第四部分物理教学评价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302)
考点聚焦(302)
第一节中学物理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302)
考点梳理(302)
一、教学测量的发展史(302)
二、中学物理教学测量特点和功能(303)
三、中学物理教学评价及其类型(304)
四、物理试题的编制(308)
五、试卷质量的评价(309)
第二节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方式(311)
考点梳理(311)
一、评价的目的(312)
二、评价的内容(312)
三、评价的形式(313)
第三节教学评价与反思(314)
考点梳理(314)
一、传统课程教学评价的几个误区(314)
二、物理教师的教学反思(316)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320)
考点聚焦(320)
第一节学习评价的分类(320)
考点梳理(320)
一、根据评价功能进行的分类(320)
二、根据评价标准进行的分类(332)
三、根据评价者进行的分类(333)
第二节学生学习的评价方法(334)
考点梳理(334)
一、学习评价的方法(334)
二、探究活动的评价原则(335)
第三节物理学习评价的实施(337)
考点梳理(337)
能力提升训练(350)
附录一物理学发展史及最新发展动态(353)
附录二物理公式汇编(359)
附录三普通物理学简要知识整理(362)
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辅导课程(372)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75)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
  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是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在历年考试中占有40%的比重。一般以单项选择题、计算题的形式进行考查,题型比较固定,主要考查考生对物理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物理教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本部分共有两章的内容。第一章详细阐述了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近代物理理论、物理单位与物理实验等。第二章重点介绍了物理教学知识,包括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物理教学的基本理论等。考生在备考时应依据大纲复习,建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基础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运用,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掌握与高中物理密切相关的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以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的基础知识。
  2.掌握中学物理的知识和技能,能运用物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3.掌握物理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和最新发展动态。
  第一节力学
  1.熟练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以及牛顿运动定律解决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相关问题。
  2.熟悉动能定理的运用技巧,知道力学中各种能量变化和功的关系。
  3.掌握平抛运动的运动规律,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的动力学特征。
  4.熟练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运动相关问题。
  5.理解和掌握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6.理解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相关概念,知道波动图像和振动图像的区别。
  7.知道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一、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一)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
  1.质点
  用来代替物体质量的点叫作质点。
  一个物体能否被看作质点,取决于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它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与自身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质点是没有大小,没有形状,具有物体全部质量的点。
  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2.参考系
  描述物体的运动而被选作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3.时刻和时间
  时刻:指某一瞬时,是事物运动发展变化所经历的各个状态先后顺序的标志。
  时间: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时间是用来表示事物运动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的长短。
  4.路程和位移
  路程:质点运动实际轨迹的长度。
  位移: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
  路程和位移的比较如表1-1-1所示:
  表1-1-1路程与位移的比较
  5.速度和速率
  定义:物理学中把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称为物体的速度,通常用字母v表示。速度是表示质点运动的快慢及方向的物理量,也就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表示物体运动越快,其位置变化也越快。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或者m·s-1,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厘米每秒(cm/s)等。
  (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作(瞬时)速率。它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质点的位移和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作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表达式为v=。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跟选定的时间或位移有关,不同的位移或不同的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平均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其方向与一段时间Δt内发生的位移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精确地描述了物体运动的快慢及方向,是矢量。一般情况下所提到的速度都是指瞬时速度。
  速度的微观表示:
  速度是质点位置矢量对时间的变化率。
  v==vxi+vyj+vzk
  vx=,vy=,vz=
  速度的大小就是速率,表示为v==
  6.加速度
  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量与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即a=。它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是矢量,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二次方秒,符号是m/s2或m·s-2。
  加速度的微观表示:
  加速度是质点的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a==
  加速度的方向为Δv的极限方向。加速度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分量式为
  a=axi+ayj+azk
  ax==,ay==,az==
  7.位移、速度、加速度之间的计算关系
  (1)已知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r(t),可由公式v=,a=分别求出速度、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2)已知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a(t),可由积分v=a(t)dt,r=v(t)dt以及初始条件,分别求出速度、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3)对于一维运动,已知加速度随路程s的变化关系a(s),利用公式a(s)==·=v,解出v=v(s);同时利用公式v(s)=,解出s=s(t),再利用(1)中公式求解v(t),a(t)。
  (4)对于一维运动,已知加速度随速度v的变化关系a(v),利用公式a(v)=,解出v=v(t);同时利用(1)(2)中公式分别求解s(t),a(t)。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
  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的增加,这个运动叫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作匀减速直线运动。
  2.公式
  速度公式:vt=v0+at,位移公式:x=v0t+at2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公式:vt2-v02=2ax,平均速度公式:=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常用的结论
  (1)Δx=x2-x1=x3-x2=……=xn-xn-1=at2,即任意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相等。
  可以推广到xm-xn=(m-n)aT2。
  (2)v=v==,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v=,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公式(不等于该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4.运动图像
  (1)位移图像(x-t图像)
  ①图像上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所对应的速度。
  ②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
  ③图像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
  (2)速度图像(v-t图像)
  ①在速度图像中,可以读出物体在任何时刻的速度。
  ②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物体的速度图像与这段时间轴所围面积的值。
  ③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图像上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
  ④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在该时刻运动的速度反向。
  ⑤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
  5.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作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g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在地球上的不同地点,g的大小略有不同,赤道处的重力加速度最小,两极处的重力加速度最大。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为:v=gt,h=gt2,v2=2gh。
  自由落体运动的历史研究
  最先研究自由落体的是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提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物体本身的重量决定的,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反之,则下落得越慢。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影响了其后两千多年的人们。直到物理学家伽利略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伽利略在1638年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设想物体下落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它下落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物体下落的加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也与物体的质量无关。为了彻底消除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所形成的影响,伽利略特意在比萨斜塔上当众用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做了一次实验,结果让在场所有的人大吃一惊,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法探究》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策略与创新方法。在当前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新课改持续推进的背景下,物理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物理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实验器材的限制、实验设计与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的深度,以及如何将实验教学与理论知识更有效地融合,从而真正发挥实验的育人功能。 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进行系统梳理与创新阐释。 第一部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理论基石 科学教育理念与物理实验教学的关系: 本部分将回顾当前我国科学教育的核心理念,如探究式学习、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并深入分析这些理念如何指导和影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使学生不仅仅掌握物理知识,更能理解科学的本质和发展过程。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标与功能: 详细阐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多重目标,包括但不限于: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发展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理解物理概念的实验依据、认识物理学的学科特点等。同时,我们将剖析实验教学在实现这些目标过程中的独特功能,例如提供感性认识、验证物理规律、探索未知现象、激发批判性思维等。 实验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借鉴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分析学生在进行物理实验过程中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我们将探讨如何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和组织实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认知结构,克服思维定势,提高实验活动的有效性。这包括对学生观察、记忆、推理、判断等认知过程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实验设计来促进这些能力的全面发展。 物理学本质与实验教学的关联: 探讨物理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学科本质如何体现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将分析物理学概念的起源、规律的发现过程,以及模型构建等科学方法,并说明如何通过设计具有代表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思维的形成过程,理解物理学的演进和发展。 第二部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实验教学的设计原则与流程: 深入剖析高质量物理实验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包括目的性、系统性、趣味性、安全性、可行性等。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个完整的实验教学设计流程,从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到设计详细的实验步骤、准备实验器材、预设教学环节,再到设计评价方式等,提供一套系统化的设计框架。 经典物理实验的优化与创新: 选取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经典实验,例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测定重力加速度、测量电阻率、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等,对其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我们将探讨如何根据当前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情况,对这些经典实验的仪器设备、操作步骤、数据处理方法、误差分析等方面进行优化,使其更具教学价值和吸引力。同时,也将鼓励和引导教师在已有实验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新的实验方案,拓展实验内容。 探究性物理实验的开发与指导: 强调探究性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的核心作用。本书将详细介绍如何设计和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性物理实验,引导学生从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到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讨论,完整地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我们将提供具体的探究性实验课题,以及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过程中应扮演的角色和应具备的指导技巧。 虚拟仿真实验的运用与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仿真实验已成为实验教学的重要补充。本书将探讨虚拟仿真实验的特点、优势与局限性,介绍如何选择和运用合适的虚拟仿真实验软件,以及如何将其与真实实验相结合,最大程度地发挥技术优势,弥补真实实验的不足,例如在处理危险性、高成本或难以实现的时空尺度的实验中。 实验安全教育与风险管理: 实验安全是实验教学的生命线。本部分将系统阐述高中物理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涵盖实验前的准备、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实验后的整理与防护等各个环节。我们将详细列举常见的安全隐患,并提供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案,指导教师建立完善的实验安全管理制度,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第三部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多元化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探讨如何构建一套科学、全面、多元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实验报告评价,还将介绍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反思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以及如何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进行有效评价。 实验数据分析与误差讨论的深度: 引导教师和学生关注实验数据的科学分析和严谨的误差讨论。我们将介绍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图表绘制技巧,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识别和分析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并提出改进实验的建议。强调通过深入的误差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批判性思维。 实验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本书将提供反思的维度和方法,例如对实验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估、学生参与度的分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等,以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实验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 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展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例如与学科竞赛的结合、跨学科实验的探索、STEAM教育理念的融入等。我们将探讨如何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升。 本书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内容翔实,语言生动,兼具学术性和实践指导性。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广大高中物理教师能够深刻理解物理实验教学的内涵,掌握科学的实验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思路,提升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培养下一代具备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大而全”但“精而少”的备考资料总是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一些“独家秘籍”,一些在其他通用教辅材料中难以找到的、针对特定考试难点的突破口。特别是“高级中学”的物理部分,涉及的实验设计与误差分析常常是失分重灾区。我希望能看到一套系统化的、针对历年真题中出现的实验题的“反向工程”分析,即从错误的教学设计思路中提炼出正确的备考方向。比如,为什么在测量某量时,选择这种方法会比另一种方法更优,其背后的物理原理和统计学意义是什么?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论述,显得过于保守和理论化,没有给出足够多的、可操作性的“技巧”或“思维导图”。它更像是一本大学教材的简写本,而不是一本紧密服务于特定考试、具有针对性强度的辅导用书。对于那些基础扎实,但需要通过针对性训练来冲击高分的考生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增值价值似乎不够明显,它更适合那些需要快速建立知识框架的初学者,而非追求卓越的进阶学习者。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合格的参考书”,而非“卓越的指导手册”。它成功地搭建了知识的骨架,确保考生不会因为遗漏基本知识点而失分。但是,要真正达到一名“高级中学物理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素养——那种能够点燃学生对科学探索热情的感染力、对复杂问题进行优雅简化的能力——这本书提供的路径似乎过于平坦和传统。我所期待的,是在讲解每一个核心概念时,都能看到作者对教学情境的精妙设计:如何通过一个巧妙的提问,将抽象的定律具象化;如何通过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增强知识的厚重感。这本书在这方面略显保守,它更偏向于“告知你是什么”(What is it),而不是“教你如何教”(How to teach it effectively)。对于一个渴望在教师招聘中脱颖而出的竞争者而言,这种侧重点的差异,可能意味着最终的成绩差异。它提供了安全线,但未能提供通往顶尖水平的捷径。

评分

这本《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的配套用书,我原本是满怀期待地想用来深入理解教师资格考试大纲中那些晦涩难懂的物理概念的。毕竟,面对“高级中学”这个层级,对知识的掌握深度和教学设计的能力要求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知识梳理体系,尤其是在那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上,比如量子力学的基本图像与经典物理的边界、电磁场理论中矢量分析的精妙应用,以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力学解释。理想中的教材,应该能将这些复杂的理论与高中物理的实际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衔接,指出“教”与“学”之间的关键断层在哪里,并提供高水平的教学策略来弥合这些差距。然而,当我翻阅这些内容时,却发现它们更像是一份标准化的知识点罗列,对于如何将这些知识以最恰当、最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方式呈现出来,缺乏足够的深度和独到的见解。那种“醍醐灌顶”的瞬间并未出现,更多的是一种“已知晓”的平淡感。如果这本书能提供更多不同难度层次的典型例题的“深度剖析”,展示教师思维是如何从知识点跃迁到教学情境构建的,那才真正符合我作为备考者的期望。现在的版本,总觉得少了点“灵魂”,停留在知识的表层结构上,未能触及高级中学物理教学的精髓所在。

评分

作为一名有着多年教育经验的老教师,我深知应试技巧与真正教学素养之间的巨大鸿沟。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看看这套“2018年版”的官方参考资料,在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对“教学能力”的界定上,有没有与时俱进地做出更贴合实际的调整。我关注的重点并非基础概念的复述,而是那些考察“核心素养”和“跨学科主题”的教学情境设计。例如,如何设计一个单元课程,既能体现物理学的辩证思想,又能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对于“能力”这一项,我期待看到的是对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学业评价等多个维度的细致拆解和高阶范例。然而,我所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对既有知识体系的机械性重构,缺乏对教育哲学前沿动态的关注。那些关于如何应对“学困生”的差异化教学策略,以及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深度教学创新的探讨,显得尤为单薄。这让我感觉,这本书的编写团队可能更侧重于“知识点记忆”的考核,而非对未来教师“创新教学实践”的赋能。这与当前教育改革所强调的,教师应是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

评分

我特意对比了不同年份的教材版本,试图寻找“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变化。2018年这个时间点,正处于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我们期待看到的是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融入,这不仅仅是加一两个案例那么简单,而是要渗透到对每一个知识点“为什么教”的思考中去。这本书在知识点的阐述上,虽然覆盖面广,但在理论的深度挖掘上总感觉差点火候。例如,对于复杂的光学系统或电路分析中的微小变量处理,它往往止步于公式的罗列,而没有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数学模型假设和物理模型的局限性。这种“浅尝辄止”的处理方式,在面对那些考察综合分析能力的开放性试题时,是远远不够的。我希望能看到的是对这些知识点在不同学生群体中的“可教性”评估,以及针对高级中学阶段学生认知特点所做的专门性知识重构,而不是简单地将大学物理知识“降维打击”到高中层面。如果能提供更多关于教学实践中常见误区的辨析,效果会更佳。

评分

,书还行,还不错,目前看还行,用一段时间再来评价一下。

评分

有点点破损 不过还好不影响

评分

又快又好又便宜,京东购物就是放心省力。

评分

你在哪里呀。我也想去看看我拍个照片过来了!你是谁了!你们这些都是我们家公司吗!你是谁呀!

评分

物流很快,希望考试可以通过

评分

没什么问题,先用着,后续追评。包装和快递一直不错,喜欢。

评分

这个教材真的很不错,内容全面,专业教材

评分

好书,还没看,但就是好书。

评分

还是不错的,买来看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