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图集(1981-2010)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图集(1981-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热带气旋
  • 气候变化
  • 西北太平洋
  • 气象学
  • 气候图集
  • 海洋气象
  • 台风
  • 气候资料
  • 气象研究
  • 海洋气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930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4851
包装:精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21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图集主要整编了1981-2010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TC)的发生、发展、活动及对我国的影响情况(含港、澳、台地区资料)。由西北太平洋TC活动及TC导致的大风和降水的气候统计专题地图及图表组成。共包含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西北太平洋TC常规活动,含生命史、位置、生成频数、强度、强度变化等;第二部分是关于TC的路径和移动,含移动方向、移动速度、转向及异常路径等;第三部分是关于TC在中国产生的风雨影响,如极值、概率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最后,TC活动特征的常规总结和表也被收录在该本图集中

目录

目录
Contents
I 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和消亡
Genesis, Development and Dissipation of Tropical Cyclones
1 热带气旋的生命史
Lifespan 2
热带气旋生命史
Lifespan of tropical cyclones 2
热带气旋的生成、变性和消亡(1~12月)
Locations of tropical cyclone genesis, extratropical transition, and dissipation (Jan.-Dec.) 4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热带气旋出现的年日数
Annual days with tropical cyclones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d South China Sea 9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热带气旋的逐月日数
Monthly days with tropical cyclones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d South China Sea 9
2 热带气旋的频数
Frequency 10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频数
Annual counts of tropical cyclones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10
南海热带气旋年频数
Annual counts of tropical cyclones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10
热带气旋月频数和日频数
Monthly and daily counts of tropical cyclones (1981-2010) 11
3 热带气旋的强度
Intensity 12
累积气旋能量指数
Accumulated cyclone energy (ACE) 12
各等级热带气旋出现的比例分布
Distribution of percentage of tropical cyclones in each intensity category 16
各等级热带气旋出现的比例
Percentage of tropical cyclones in each intensity category 17
热带气旋强度的频率分布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tropical cyclone intensity 18
4 热带气旋强度的变化
Intensity Change 1 9
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频率分布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tropical cyclone intensity change 19
热带气旋强度的交化
Tropical cyclone intensity change 20
5 双热带气旋和多热带气旋
Binary and Multiple Tropical Cyclones 26
双热带气旋和多热带气旋过程的频数
Frequency of binary and muItiple tropical cyclone 26
双热带气旋和多热带气旋出现的时段
Duration of binary and multiple tropical cyclones 27
双热带气旋和多热带气旋过程期间的频次
Tropical cycclones occurrence frequency during perods with binary and multiple tropical cyclones 30
II 热带气旋的路径和移动
Tracks and Propagation of Tropical Cyclones
1 热带气旋的频次
Occurrence Frequency 34
热带气旋的频次
Trpical cyclone occurrence frequency 34
热带气旋的逐月频次
Monthly tropical cyclone occurrence frecluency 38
2 热带气旋移向和移速
Direction and Speed of Propagation 44
移向的频率分布和各方位平均移速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and mean speeds of different propagation directions 44
逐月移向频率分布和各方位平均移速
Monthly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and mean speeds of different propagation directions 46
移向的频率分布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tropical cyclone propagation direction 60
移速的频率分布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tropical cyclone propagation speed 62
3 热带气旋转向
Recurvature 66
热带气旋转向点的分布
Distribution of tropical cyclone recurving Localions 66
热带气旋转向前后的平均移速和强度
Mean propagation speed and intensity before and after tropical cyclone recurvature 68
4 热带气旋移动的变化
Changes in Propagation 84
热带气旋移动的变化
Changes in propagation 84
5 热带气旋的异常路径
AbnormaI Tracks 90
热带气旋异常路径出现的频次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abnormal tracks 90
III 影响和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
Tropical Cyclones Affecting and Landfalling in China
1 中国近海热带气旋活动
Tropical Cyclones near Coastal China 94
中国近海热带气旋活动的频数
Frequency of tropical cyclones near coastal China 94
中国近海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频率分布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intensity changes for tropical cyclones near coastal China 98
中国近海热带气旋的移动
Tropical cyclone propagation near coastal China 100
2 影响中国的热带气旋
Tropical Cyclones Affecting China 102
热带气旋影响中国期间的生命史
Lifespan stages of tropical cyclones affecting China 102
热带气旋影响中国的频数
Frequency of tropical cyclones affecting China 104
热带气旋影响中国的季节
Seasonality of tropical cyclones affecting China 115
热带气旋影响中国的年日数
Annual days of tropical cyclones affecting China 116
热带气旋影响中国的月日数
Monthly days of tropical cyclones affecting China 120
影响中国热带气旋的源地
Genesis locations of tropical cyclones affecting China 124
影响中国热带气旋的路径
Tracks of tropical cyclones affecling China 126
影响中国热带气旋的强度
intensities of tropical cyclones affecting China 130
3 热带气旋影响申国导致的大凤
Severe Winds Generated by Tropical Cyclones in China 132
导致中国陆域出现大风的热带气旋频数
Counts of tropical cyclones generating severe wind over the land area of China 132
热带气旋导致中国出现大风的极值分布
Extreme winds generated by tropical cyclones in China 138
4 热带气旋影响中国导致的降水
Precipitation Generated by Tropical Cyclones in China 140
热带气旋暴雨的频次
Frequency of torrential rain generated by tropical cyclones 140
热带气旋暴雨的月频次
Monthly frequency of to torrential rain generated by tropical cyclones 142
热带气旋导致中国陆域出现降水时的位置
Locations of tropical cyclones when generating precipitation over the land area of China 158
5 登陆申国的热带气旋
TropicaI Cyclones Landfalling in China 162
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频数
Counts of tropical cyclones landfalling in China 162
热带气旋登陆中国的季节
Seasonality of tropical cyclones landfalling in China 164
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源地
Genesis locations of tropical cyclones landfalling in China 166
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路径和移动
Tracks and propagation of tropical cyclones landfalling in China 168
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强度
Intensity of tropical cyclones landfalling in China 174
IV 热带气脏统计表
Lists of Tropical Cyclones
1 热带气旋窑录
List of Tropical Cyclones 180
2 因灾被除窑的热带气旋
Tropical Cyclones with Names Retired Due to Severe Damage 190
3 双热带气旋相
热带气旋研究的深邃探索:一部未曾提及的专著 书名:全球热带气旋演变与影响:现代观测数据分析(1950-2020) --- 导言:重新审视全球热带气旋系统的复杂性 本书并非《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图集(1981-2010)》的延续或补充,而是一部聚焦于全球尺度热带气旋生命史、能量转化机制及其对区域气候系统长期反馈的综合性研究报告。我们摒弃了特定海域(如西北太平洋)的地理限制,转而采用全球气候模型(GCMs)的再分析数据、卫星遥感技术(特别是微波和红外探测仪的长期记录)以及覆盖全球的气象浮标网络数据,力图构建一个跨越七十年(1950年至2020年)的、统一的热带气旋气候学框架。 本书的核心目标在于剖析热带气旋活动在不同盆地间的异相相关性、分析驱动其全球分布和强度变化的主导气候因子(如ENSO、PDO、MJO等)的非线性影响,并对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热带气旋强度的潜在阈值进行概率性预估。 第一部分:观测基础与方法论革新(1950-2020) 本书的第一个关键区别在于其数据源的广度和时间跨度。我们利用了ERA5、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中经过严格质量控制的位势高度场和海表温度场,并将这些资料与早期手工绘制的台风/飓风报告(Hurricane Alley、JTWC等)进行了交叉验证,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第一章:多源数据融合与偏差校正 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微波辐射廓线(如SSMIS/AMSR-2)来校正早期红外数据对热带对流核心强度的低估问题。特别关注了1980年代中期卫星观测技术飞跃前后的数据“断层”处理。书中包含一个专门的章节讨论了如何量化和移除不同再分析数据集中对最低中心气压(MSLP)和最大持续风速(MWS)的系统性偏差。 第二章:全球热带气旋生命史的识别与分类 摒弃了传统的基于风速的分类(热带低压、热带风暴、飓风/台风),转而采用涡度-散度特征作为生命史识别的关键指标。书中提出了一个“潜在强度指数”(PII),该指数基于环境垂直风切变、海表温度(SST)以及上层空气的相对湿度,用于评估一个扰动在生命周期内达到特定强度的潜力,而非仅仅记录其发生和路径。本书中呈现的图表和统计资料,均基于此PII指数的识别结果,覆盖了南印度洋、南半球西风带外围以及东太平洋等在现有图集中可能被弱化或忽略的区域。 第二部分:全球盆地间的动态耦合与气候驱动力 本书对热带气旋气候学的贡献,在于其对不同海域间相互作用的深入分析。 第三章:跨半球热带气旋活动的反向耦合机制 重点分析了南半球热带气旋季节(11月至次年4月)与北半球休止期活动(5月至10月)之间的能量和动量交换。通过对纬向风场(Zonal Wind Field)的十年平均分析,揭示了在厄尔尼诺事件的特定相位中,大西洋和西太平洋的活动变化如何通过中纬度西风带的振荡,间接影响到南印度洋气旋的生成频率和强度。 第四章:海洋热力学对强度极值的影响 不同于仅关注平均频率,本书深入探讨了极高强度气旋(S5级或等效强度)的生成环境。书中构建了“热力学环境势能”(TAPE)的全球分布图,并将其与热带气旋的发生频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全球范围内,S5级气旋的出现更强烈地依赖于热带海洋深层热量的累积(通过潜热释放潜力体现),而非单纯依赖表层SST的瞬时升高。我们提供了详细的热力学剖面图,展示了在北大西洋、东太平洋和西南印度洋,达到最高强度的气旋在不同垂直层级的热力学特征差异。 第五章:中尺度过程与环境流场的相互作用 本部分探讨了影响热带气旋路径和强度的边界层动力学。书中引入了“环境涡度通量”(EATF)的概念,用以量化环境背景流场如何通过携带的涡度,影响热带气旋的维持和增强。通过对1990年至2010年间,穿越南印度洋海域的强气旋的轨迹回归分析,我们发现,在通过特定经度带时,环境涡度通量的微小变化,往往预示着其后续路径的显著偏折,这在以往仅关注SST的分析中常常被忽略。 第三部分:极端事件分析与未来情景推演 本书的最后部分超越了纯粹的气候描述,进入了对极端事件的概率分析和未来趋势的预估。 第六章:极端热带气旋的年际变率分解 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我们将全球热带气旋活动分解为几个主要的、具有特定时空结构的主模态。我们发现,全球活动的变化并非单一线性趋势,而是由两到三个相互竞争的模态主导,其中一个模态显著关联于区域性的海平面上升与局地热力学条件的变化。本章提供了全球热带气旋活动强度的时间序列分解图,并对比了其与全球平均SST趋势的差异。 第七章:气候变化驱动下的强度阈值分析 利用耦合气候模式的输出(CMIP6集合),本书没有简单地预测“更多”或“更少”的热带气旋,而是聚焦于“更强”的概率。我们基于特定SST阈值(如28.5°C)与垂直风切变(VWS)的联合概率分布,计算了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SSP2-4.5和SSP5-8.5),全球主要热带海域达到五级强度(或更强)的50年重现期强度的变化。结果显示,热带气旋活动的空间范围可能略微收缩,但其潜在强度上限(Potential Intensity Limit)在全球范围内均有显著抬升的趋势。 结论:超越区域图集的全球视野 《全球热带气旋演变与影响:现代观测数据分析(1950-2020)》提供了对全球热带气旋气候学的一次全面、深入且方法论上创新的审视。它通过跨越七十年的多源数据融合、引入先进的动力学指标(如PII和EATF),并结合全球耦合模型的预测,成功地揭示了热带气旋活动在不同海域间的复杂耦合关系以及驱动这些变化的核心气候机制。本书为气象学家、气候学家和防灾减灾专家提供了一个超越特定地理边界的、更具普适性和预测价值的理论框架。本书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和展现的全球尺度结果,与对特定区域(如西北太平洋)的详细气候图集工作在研究范围和侧重点上存在根本区别。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任何记录了特定时期社会和环境变迁的资料都充满好奇。我的兴趣点不在于枯燥的气象数据本身,而在于这些自然现象如何影响了历史进程,以及人们是如何应对和适应这些自然力量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图集(1981-2010)》这个名字,虽然听起来是关于天气,但我相信,在它所记录的三十年里,一定发生过许多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穿越”那些冰冷的数据,让我感受到台风作为一种自然力量,是如何在过去三十年里,重塑了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地理面貌,影响了经济发展,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想知道,是否有过几次特别巨大的台风,给当地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而人们又是如何从中恢复过来的?在书中的图表和数据背后,是否隐藏着那些关于坚韧、关于重建、关于人类与自然搏斗的史诗?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台风对农业、渔业、航运业乃至城市建设等方面影响的线索。或许,它能让我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为什么某些地区会发展出独特的防灾减灾文化,为什么某些历史事件会与极端天气紧密相连。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科学报告,更是一扇窗,让我能够窥见三十年间,人类在西北太平洋这片土地上,与变幻莫测的大自然共舞的历史画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就足够吸引人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图!集!光是这几个字,就足以让我脑海中勾勒出各种壮阔的景象:翻滚的巨浪、呼啸的风声,以及那变幻莫测、力量无穷的热带气旋。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研究爱好者,我一直对西北太平洋这个充满活力的地区的天气系统深感着迷。这个图集,从1981年到2010年的三十年跨度,这可不是一段短暂的时间,这足以涵盖许多重要的气候变化趋势和历史性的台风事件。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厚重的图集中,究竟隐藏着多少关于台风生成、发展、路径以及强度变化的宝贵信息。那些详细的图表、数据分析,以及可能存在的案例研究,都将是理解这个区域气候特征的绝佳窗口。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关于台风频率、强度变化趋势的直观展示,以及不同年份、不同季节台风活动的空间分布差异。如果书中还能够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台风事件进行深入剖析,例如它们的形成环境、生命史以及登陆后的影响,那将是锦上添花。对于那些对气候学、气象学有浓厚兴趣,或者仅仅是想更深入了解台风这股自然力量的读者来说,这本图集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它所蕴含的科学价值和知识深度,绝对值得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评分

我是一名在某沿海城市长大的普通居民,从小就对“台风”这个词充满了敬畏。每当夏天来临,新闻里播报着台风的形成和路径,家家户户都会开始紧张地准备,加固门窗,储备物资。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有些台风会那么强,带来如此大的破坏?为什么它们会选择特定的路线登陆?我并不是什么气象专家,但这本书的名字——《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图集(1981-2010)》——听起来就非常专业,非常“硬核”,但我又隐隐觉得,它或许能解答我心中长久以来的疑问。我幻想书中会有那种一目了然的地图,上面标记着不同年份的台风轨迹,颜色深浅代表着强度,或许还能看到一些“静止”的图,展示台风在某个区域徘徊不去的景象。我希望它能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解释台风形成的“秘密”,比如需要什么样的海水温度、大气条件才能孕育出这样的风暴。如果里面有关于我们这个地区台风情况的详细介绍,比如历史上哪些年份台风特别多,哪些台风路径对我们影响最大,那我就更有代入感了。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为什么有些台风在海面上就消失了,有些却能一路深入内陆。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给专业人士看的,也能让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对这种强大的自然现象有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它。

评分

我是一名旅行博主,特别喜欢探索那些充满异域风情和自然奇观的地方。西北太平洋地区,尤其是那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地带,是我一直想要深入体验的旅行目的地。然而,我也深知,这个地区也是世界上台风多发地带,旅行的季节选择和对当地天气的了解至关重要。我最近偶然看到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图集(1981-2010)》这个书名,虽然听起来很学术,但我却从中看到了一种潜在的实用价值。我希望这本书里会有那种直观的地图,能让我一眼就看出哪些月份是台风高发季,哪些区域受台风侵袭的风险最高。如果它能以一种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展示出不同年份台风活动的大致规律,比如某个时期台风似乎特别“活跃”,或者某些年份台风的“偏爱”路径,那对我的旅行规划将是巨大的帮助。我设想,通过了解这些信息,我就可以更好地选择我的旅行时间和目的地,避开台风季,或者至少对可能遇到的天气有所准备。我不想被突如其来的台风打乱行程,更不想遇到危险。这本书,也许能让我对这个迷人的地区有一个更安全、更周全的认识。它就像是一本“旅行天气指南”,帮助我提前了解“敌人”的“作战规律”,从而更好地享受旅程。

评分

作为一名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学者,我对任何能够提供区域性气候数据和趋势分析的资料都非常重视。西北太平洋地区是全球热带气旋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之一,其气候特征的精确描绘对于理解全球气候系统、预测极端天气事件以及制定相应的减灾防灾策略至关重要。《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图集(1981-2010)》这个标题,预示着它将是一份基于长期观测数据的权威性参考。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系统性的气候统计信息,例如不同月份、不同区域的热带气旋生成频率、强度分布(例如,不同Saffir-Simpson等级的台风数量)、移动速度和生命史长度的统计数据。我对书中是否包含对热带气旋活动的空间变化趋势的探讨特别感兴趣,例如,是否存在某些区域的热带气旋活动在过去三十年里呈增强或减弱的趋势,以及这种变化是否与全球气候变暖等宏观背景因素有关。此外,对于影响区域气候的背景场(如海表温度、大气环流异常)与热带气旋活动之间关系的分析,如果书中有所涉及,将极具学术价值。我也会关注书中是否对一些特殊类型或具有重大影响的热带气旋事件进行了案例分析,以便从中学习其形成和演变的机制。这本书对我进行科研工作,特别是关于气候变化对热带气旋影响的研究,无疑会提供宝贵的实证基础和数据支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