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译本序 赖德霖 004
前 言 011
第一章 古典主义的基本要素 013
第二章 古典时代的建筑语法 025
第三章 16世纪的建筑语言 048
第四章 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修辞 073
第五章 理性与考古学之光 100
第六章 古典进入现代 119
术语解释 136
古典建筑文献简目 151
插图来源 157
索 引 158
译后记 163
重译本后记 165
《艺术世界:建筑的古典语言》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关于“凝固的音乐”的深度探索。作者用文字为我谱写了一曲关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的交响乐,其中充满了严谨的结构、和谐的旋律和澎湃的激情。我被书中对“形式服从功能”原则的深刻解读所打动,尤其是在理解罗马建筑时。书中对罗马斗兽场、水道、桥梁等实用性建筑的描述,让我看到了古罗马人在工程技术上的非凡成就。但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他更进一步阐述了这些实用性建筑如何通过其设计和规模,来体现罗马帝国的秩序、效率和力量。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公共空间”的论述,无论是古希腊的广场(Agora),还是古罗马的广场(Forum),它们不仅是商业交易和政治集会的场所,更是公民意识和社会归属感的载体。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建造,更是社会组织和人类精神的延伸。它让我看到了,那些看似冰冷的石头,却能够承载如此丰富的人文内涵,能够凝聚起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和情感。
评分老实说,在读《艺术世界:建筑的古典语言》之前,我对“古典”二字总有一种遥远、甚至有些古板的印象。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看到了古典建筑中蕴含的勃勃生机和深刻智慧。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动态,他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通过比较、对比和追溯,让我逐渐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古典建筑是如何相互影响、又如何发展演变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建筑“材料”的讨论。作者不仅仅提到了石头、混凝土等材料的运用,更重要的是,他分析了这些材料的特性是如何影响建筑的形式和风格,以及古人如何巧妙地利用材料的优势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建筑。读到关于古罗马时期混凝土的应用时,我才真正理解了它为何能够为罗马建筑带来如此革命性的突破,使得建造巨大穹顶和复杂结构成为可能。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建筑的伟大,往往离不开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它让我明白,那些永恒的建筑杰作,是人类智慧、技术与自然材料完美结合的产物。
评分读完《艺术世界:建筑的古典语言》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辉煌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作者娓娓道来,将那些曾经矗立在历史长河中的宏伟建筑,用文字赋予了生命。我常常在想象,当那些柱廊、神庙、剧场在阳光下闪耀时,该是怎样一番震撼人心的景象。书中对每一个细节的描绘都极其考究,从多立克柱的朴实无华,到爱奥尼柱的优雅灵动,再到科林斯柱的繁复华丽,每一种风格都仿佛在我眼前栩栩如生。不仅仅是建筑的外部形态,书中还深入探讨了这些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哲学和宗教意义。我惊讶地发现,原来建筑不仅仅是冰冷的石头堆砌,更是人类思想、情感和信仰的具象化表达。例如,帕特农神庙在雅典人心中不仅仅是一座神庙,更是民主、理性和艺术的象征。而罗马的万神庙,其精妙的穹顶设计和光线的运用,又何尝不是古罗马人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对神灵的敬畏呢?作者的叙述方式也非常引人入胜,他并没有枯燥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比喻,将复杂的建筑理论变得浅显易懂。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阐述,比如如何根据地形来设计建筑,如何利用光影来塑造空间感,这些都让我对古人的智慧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文明史的书。它让我看到了古人是如何用他们的创造力,为后世留下了如此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历史、艺术和建筑感兴趣的朋友,相信你们一定会被它深深吸引。
评分《艺术世界:建筑的古典语言》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一次“精神上的朝圣”。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带领我走进了一个由神祇、英雄、哲学家和工程师共同构建的建筑世界。我从来没有想过,那些看似静止的石头建筑,竟然能够承载如此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书中对希腊神庙的解读,不仅仅是分析它们的比例和柱式,更是深入探讨了它们是如何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如何通过建筑的空间布局来呼应神话故事和宗教仪式。我被书中关于“比例”的论述深深吸引,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黄金分割、均齐等概念,以及它们是如何被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从而创造出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读到关于万神庙穹顶的章节时,我久久不能平静。那个直径43.3米的巨大混凝土穹顶,以及穹顶中心那个直径8.7米的“奥库鲁斯”(oculus),仿佛是连接人间与天国的桥梁。书中关于光线如何在万神庙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描述,更是让我惊叹于古罗马人的智慧。这本书让我明白,古典建筑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语言,它在不断地与时代对话,与人类的需求相呼应。
评分翻开《艺术世界:建筑的古典语言》,我仿佛被一股古老而强大的力量所吸引,置身于一个由石头、比例和秩序构建的奇妙世界。这本书带我走进了一个由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以及罗马帝国的宏图壮志共同塑造的建筑语汇。作者对“古典语言”的定义,不仅仅停留在视觉形式上,更深入到了其背后的思想根源。他细致入微地解析了希腊人对于“和谐”(Harmonia)与“比例”(Symmetria)的极致追求,这种追求体现在了神庙的每一根柱子、每一个檐口、每一个拱券之中,仿佛是数字与几何在物质世界的完美映照。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神庙为何采用黄金分割比例的论述,这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古希腊人对宇宙秩序和神圣法则的理解。而罗马人在继承希腊建筑精髓的基础上,又注入了实用主义和帝国扩张的雄心。书中对罗马公共建筑,如斗兽场、浴场、水道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一个强大帝国的规划能力和工程技术。特别是万神庙那无与伦比的巨大穹顶,它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奇迹,更是罗马人征服空间、挑战自然的宣言。作者的笔触充满激情,他让我感受到,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升华。读这本书,我不仅仅在学习建筑知识,更是在学习一种思考世界的方式,一种理解美学原理的方式。它让我明白,那些看似简单甚至古老的建筑形式,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洞察。
评分《艺术世界:建筑的古典语言》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一场充满启迪的“建筑之旅”。作者以一种极其清晰和富有条理的方式,带领我穿越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殿堂。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节奏”和“韵律”的讨论所吸引。作者通过对柱廊、窗户、拱券等建筑元素的排列和组合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建筑是如何通过重复、变化和对比来创造出视觉上的节奏感和音乐般的韵律。读到关于罗马圆形剧场的设计时,我不仅惊叹于其座位布局如何保证了观众的视野,更被其如何通过层层叠叠的拱券和回廊来营造出一种宏大而富有秩序的空间体验。这本书让我明白,古典建筑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宏伟的体量,更在于其内在的精妙构思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去“阅读”建筑,如何从建筑的每一个局部去理解整体的意图和美学追求。
评分《艺术世界:建筑的古典语言》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明深处的窗户。我原本以为自己对建筑的理解仅限于“好看”或“不好看”,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认识到,建筑是一门有着严谨体系和深厚内涵的艺术。作者以一种极其易于理解的方式,为我揭示了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那些看似神秘的“语言”。他不再是简单地介绍各种柱式,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柱式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以及它们各自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我惊叹于书中对比例和尺度的精妙讲解,例如“人尺”(human scale)的概念,是如何被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使得建筑与人的身体和感官达到完美的契合。读到关于帕特农神庙的章节时,我仿佛亲眼目睹了菲迪亚斯和伊克提诺斯是如何运用数学和光学原理,创造出那座令人叹为观止的神庙。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对视觉错觉的巧妙运用,都让我对古人的智慧感到由衷的敬佩。书中关于罗马建筑的论述同样精彩,作者并没有回避罗马人在技术上的突破,如拱券、穹顶和混凝土的应用,他将这些技术进步与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城市规划紧密联系起来,展现了一个实用、宏大而充满力量的建筑体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任何伟大的建筑,都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是文化、哲学和人类精神的载体。它让我学会用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建筑,去理解那些穿越时空依然闪耀着光辉的古代杰作。
评分坦白讲,一开始我选择《艺术世界:建筑的古典语言》,只是出于对美学的浅层好奇。然而,这本书彻底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看到了建筑背后更深层的智慧和逻辑。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到,他似乎总能找到一个新颖的角度来切入,让我从意想不到的地方获得启发。我最欣赏书中关于“象征意义”的解读。他不仅仅是在介绍建筑的结构和形式,更是在探究这些形式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和政治寓意。例如,希腊神庙的柱式,不仅仅是支撑屋顶的结构,更是象征着某种神圣的力量或秩序。而罗马的凯旋门,不仅仅是军事胜利的纪念碑,更是帝国荣耀和威严的象征。这本书让我明白,古典建筑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其精美的外观,更是因为它们成功地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象的艺术。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建筑,更是开始用心去“听”建筑在诉说着什么,去理解它们与历史、与文化、与人类自身之间的深刻联系。
评分我必须说,《艺术世界:建筑的古典语言》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巨大的惊喜。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没想到读起来却如此引人入胜,仿佛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用生动的语言和我分享他对古老建筑的见解。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灵活,他会时而以考古学家的严谨来分析遗迹,时而又像一位诗人般描绘建筑所带来的诗意。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建筑与“尺度”的讨论。作者不仅解释了古人是如何运用数学来确定建筑的尺寸,更重要的是,他强调了建筑如何通过其尺度来影响人的感知和情感。当读到关于雅典卫城上宏伟的神庙时,我能感受到那种令人敬畏的巨大感;而当读到一些私人住宅的设计时,我又体会到那种温馨舒适的生活气息。书中对罗马公共建筑的描述,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帝国如何通过建筑来彰显其权力和影响力。那些巨大的斗兽场、宏伟的浴场,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娱乐和生活需求,更是古罗马人自信和野心的体现。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建筑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场所,更是人类文明的缩影,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诉说着时代的精神。
评分说实话,在拿起《艺术世界:建筑的古典语言》之前,我对于“古典建筑”的概念,脑海中只有一些模糊的形象:白色的石柱、宏伟的神庙之类的。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一种极其吸引人的方式,将这些“模糊的形象”变成了鲜活的、充满故事的画面。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不是一股脑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引导读者去“观察”,去“感受”。他会让你注意到爱奥尼柱的卷涡饰是如何模仿自然中的植物形态,会让你思考为什么科林斯柱的花叶装饰如此繁复,它又象征着什么。书中对建筑细节的描绘,让我感觉自己仿佛身临其境,能够触摸到那些古老的石材,感受到它们在阳光下的温度。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秩序”的探讨,无论是希腊建筑的均齐、对称,还是罗马建筑的逻辑、功能,都体现了一种对世界本质的理解和追求。作者将这些抽象的“秩序”概念,巧妙地融入到对具体建筑的分析中,让我看到了建筑与哲学、数学之间的深刻联系。读到书中关于古罗马竞技场的设计时,我不仅惊叹于其庞大的规模和精巧的结构,更被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功能和观众体验的考量所打动。这本书让我明白,古典建筑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美学价值,更是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永恒的人类追求,比如对秩序、和谐、理性和力量的向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