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 构件工艺设计与制作200 问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 构件工艺设计与制作200 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营 著
图书标签:
  • 装配式混凝土
  • 预制构件
  • 构件设计
  • 工艺制作
  • 建筑工程
  • 混凝土结构
  • 装配式建筑
  • 工程技术
  • 建筑材料
  • 施工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8512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9042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实践与管理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从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制作和施工的人员
本套丛书集20余位的一线专家,结合新的规范规程和工程实践,就当前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在设计、预制、安装、施工、监理和政府监管方面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分析和解答,以期能够帮助当前的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从容应对即将到来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大潮这一革命性变革

内容简介

本书由装配式混凝土构件制作经验丰富的作者团队编著,给出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厂建设、工艺设计和制作过程生产、技术、质量管理的200个常见问题的解答,细化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要求,并兼顾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书中近300幅实例照片多出自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先进的国家和国内厂家,是当前我国装配式混凝土制作领域管理和技术人员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也是装配式混凝土工厂投资者的重要参考书。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郭学明,男,高级工程师,现任全国装饰混凝土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1954年生,祖籍山东,1976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土木系,始于某大型国企从事建筑设计及管理工作,后创办自己的公司,是我国早从事GRC幕墙与建筑装饰构件制作和安装的全国性知名公司。同时也是沈阳兆寰现代建筑构件有限公司的首任董事长,曾引进世界建筑500强之一的日本鹿岛株式会社的全套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构件制作生产线,并多次赴欧洲、美洲等考察装配式建筑技术和生产线,是国内全自动化预制混凝土流水线引进的先行者。对GRC和混凝土装配式建筑有着大量的工程实践应用和深入的研究。从业务需要到兴趣爱好,得以深入细致的游历欧美,对其人文历史和建筑特色也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出版过的作品有《旅途上的建筑——漫步欧洲》《旅途上的建筑——漫步美洲》,主编有《GRC幕墙与建筑装饰构件的设计、制作及安装》《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设计、制作与施工》等重要专业工具书,在业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本书主编李营,男,1983年生,高级工程师。现任科曼建筑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在水泥基预制构件企业从业15年,2010年开始从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和管理工作,曾赴日本鹿岛等装配式建筑企业系统学习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相关技术,并多次赴欧洲考察装配式建筑技术和生产线,是国内全自动化预制混凝土流水线引进的先行者。先后担任过装配式建筑企业工厂厂长,副总经理等。曾参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设计、制作与施工》和《辽宁省装配式建筑地方标准》的编写工作。

目录


前言
第1 章PC 构件制作工艺与工厂设计 1
1什么是装配式混凝土建筑? 1
2PC 构件有多少种类? 2
3制作PC 构件有几种工艺? 5
4什么是固定模台工艺? 6
5什么是流动模台工艺? 8
6什么是自动流水线工艺? 9
7什么是预应力工艺? 12
8什么是立模工艺? 13
9各种工艺对各类构件的适宜性与经济性如何? 14
10如何选择适宜的工艺? 18
11如何设计固定模台工艺并选择设备与设施? 19
12如何设计流动模台工艺并选择设备与设施? 24
13如何选择自动流水线工艺及设备? 28
14如何设计预应力工艺并选择设备与设施? 31
15如何设计立模工艺并选择设备与设施? 35
16钢筋加工工艺有几种类型? 如何选择适宜的工艺和设备? 36
17如何选择、设计混凝土搅拌系统、运送系统和出料设施? 39
18PC 工厂设计需考虑哪些因素? 41
19生产规模与厂房、场地和总用地面积大致是怎样的关系? 42
20如何根据生产规模和品种进行工艺设备配置? 44
21如何进行PC 工厂平面布置? 46
22如何设计构件在厂内的运输路线与运输方式? 47
23PC 工厂的厂房、场地、道路有哪些基本要求? 48
24水电汽消耗与生产规模是怎样的对应关系? 如何设置水电汽等能源设施? 49
25PC 工厂需要准备哪些常用工具? 50
26PC 工厂试验室须具备哪些试验能力和设备仪器? 如何保持检定合格? 51
27PC 工厂生产规模与劳动组织与人员数量是怎样的关系? 54
28PC 工厂需要哪些管理、技术岗位和技术工种? 哪些岗位须持证上岗? 55
第2 章PC 工厂生产管理 56
29PC 构件生产管理有哪些主要内容? 56
30如何编制生产计划? 56
31如何确定模具数量与模具完成时间? 如何确定模具加工方式? 60
32如何编制材料、配件、工具计划? 60
33如何编制劳动力计划? 61
34如何编制设备使用计划? 62
35如何保证生产线及其设备完好运行? 62
36如何分配、布置构件存放场地? 64
第3 章PC 工厂技术管理 65
37PC 构件制作技术管理有哪些内容? 有哪些关键环节? 65
38如何制订技术管理流程, 进行常态化技术管理? 66
39PC 工厂如何对构件制作图进行消化、会审? 68
40如何进行PC 构件制作的技术交底? 69
41什么情况下工厂需要绘制构件详图? 包括哪些内容? 70
42PC 构件制作须进行哪些技术方案设计? 71
43如何固定灌浆套筒、波纹管、浆锚孔内模、预埋件、预留孔内模、机电预埋管线
与线盒等? 74
44为什么必须进行套筒灌浆连接接头抗拉强度试验? 如何进行? 77
45如何进行构件脱模起吊和翻转工艺设计? 如何设计吊架、吊索和其他吊具? 如何
检验? 78
46如何进行构件厂内运输与装卸工艺设计? 86
47形成粗糙面有哪些工艺方法? 87
48如何设计构件存放方案? 88
49如何制订半成品和成品构件的保护措施? 91
50吊装、运输敞口、L 形和其他异形构件时如何设置临时加固措施? 是否需埋置预
埋件? 93
51冬季制作构件须采取什么措施? 94
52如何制订技术档案形式与归档程序? 94
53如何设计和植入构件编码标识系统? 98
54PC 构件制作须编制哪些操作规程、岗位标准? 如何进行培训? 100
第4 章PC 构件材料与配件 102
55PC 构件主要材料与配件有哪些? 102
56如何确保采购质量? 103
57如何进行灌浆套筒的验收、检验与保管? 104
58如何进行金属波纹管的验收、检验与保管? 105
59如何进行夹芯保温构件拉结件的验收、检验与保管? 106
60如何验收、检验和保管水泥? 107
61如何验收、检验和保管钢材? 109
62如何进行混凝土掺合料的验收、检验与保管? 110
63如何进行外加剂的验收、检验与保管? 111
64如何进行骨料的验收、检验与保管? 111
65如何进行构件制作用水和养护用水的检验? 112
66如何进行内掺颜料的验收、检验与保管? 112
67如何进行水泥用钢纤维和有机纤维的验收、检验与保管? 113
68如何进行夹芯保温构件所用保温材料的验收、检验与保管? 114
69如何进行外加工预埋件的验收、检验与保管? 114
70如何进行预应力钢筋锚具、夹具、连接器的检验? 115
71如何选择脱模剂? 如何验收、检验与保管? 115
72如何选择钢筋间隔件? 如何检验? 117
73如何对反打石材进行排版? 如何进行石材、挂钩、隔离剂的验收、检验与
保管? 117
74如何排版反打瓷砖? 如何对特殊尺寸进行订制? 如何验收、检验与保管? 118
75如何进行防雷引下线的验收、检验与保管? 119
76如何对埋置在PC 构件中的水电管线和埋设物进行验收、检验与保管? 120
77如何选择、验收PC 墙板一体化用的窗户? 如何保管? 120
78如何协调材料供货与生产进度的顺畅对接? 121
第5 章PC 构件模具的设计与制作 122
79PC 构件模具有几种类型? 用什么材质? 122
80模具类型与PC 构件类型是怎样的适用关系? 如何选用? 123
81模具设计的依据、要求与内容是什么? 126
82模具制作有哪些基本要求? 128
83固定模台工艺使用哪些模具? 如何设计、制作? 129
84流动模台工艺使用哪些模具? 如何设计、制作? 133
85自动生产线工艺使用哪些模具? 如何设计、制作? 135
86立模工艺使用哪些模具? 如何设计、制作? 135
87独立模具如何设计、制作? 135
88预应力构件模具如何设计、制作? 137
89常见模具有哪些基本构造? 主要连接方式是怎样的? 138
90如何设计和制作复杂PC 构件的模具? 141
91如何设计和制作装饰一体化PC 构件的模具? 142
92模具制作有哪些质量要点? 143
93模具尺寸误差的检验标准是什么? 144
94如何对套筒、预埋件和出筋进行定位? 145
95套筒、孔洞模具、预埋件定位的检验标准是什么? 146
96与PC 构件一体的窗框在模具上如何固定? 146
97新模具制作的首个PC 构件如何检验? 147
98如何进行模具标识? 149
99模具远距离运输需注意什么? 什么情况下需要包装? 149
100如何保持模台完好? 如何堵塞固定边模的孔洞? 150
101如何维修、改用模具? 150
102如何存放、保管模具? 151
第6 章PC 构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52
103如何计算混凝土配置强度? 152
104PC 构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有哪些要求? 153
105如何设计高强度等级混凝土配合比? 154
106如何设计装饰混凝土配合比? 154
107如何设计轻质或保温混凝土配合比? 155
第7 章PC 构件钢筋与预埋件加工 156
108PC 构件钢筋加工有哪些方式? 有哪些基本要求? 156
109自动化加工钢筋须注意哪些问题? 158
110人工加工钢筋须注意哪些问题? 158
111人工加工钢筋如何进行读图、翻样、下料? 159
112如何加工异形钢筋? 159
113钢筋连接有哪些方式? 有什么要求? 160
114钢筋锚固板加工有什么要求? 161
115如何加工敷设局部加强筋? 162
116如何检验钢筋加工? 164
117钢筋骨架制作须注意什么? 验收标准如何? 164
118预埋件加工、防锈蚀有什么要求? 166
119预埋件制作如何检验? 允许偏差是多少? 166
120钢筋骨架运输须注意什么? 167
第8 章PC 构件制作 168
121构件制作有哪些工序? 168
122固定模台制作作业有什么特点和要点? 169
123流动模台制作作业有什么特点和要点? 170
124全自动生产线制作作业有什么特点和要点? 171
125立模制作作业有什么特点和要点? 171
126制作作业开始前须进行哪些准备? 173
127如何进行模具组装、检查? 有什么具体要求和标准? 175
128如何进行门窗框安装? 177
129如何进行模具清扫? 178
130如何涂刷脱模剂、缓凝剂? 179
131如何铺设、固定反打石材和瓷砖? 180
132如何制作面层装饰混凝土? 183
133如何进行钢筋入模作业? 布置、安放钢筋间隔件? 184
134如何固定、检查套筒、波纹管、孔洞内模、预埋件? 186
135如何架立外伸钢筋? 188
136如何布置、固定机电管线和预埋物? 188
137如何进行钢筋、预埋件等隐蔽工程验收? 如何填写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如何
建立照片、视频电子档案? 189
138混凝土搅拌有什么要求? 191
139混凝土运送有什么要求? 192
140混凝土浇筑需注意什么? 193
141如何铺设填充减重材料? 197
142如何埋设信息芯片? 198
143混凝土浇筑面的表面处理有什么要求? 198
144夹芯保温生产要点是什么? 198
145不同制作工艺如何进行构件养护? 养护常见问题是什么? 201
146脱模作业须注意什么? 202
147粗糙面作业有什么要求? 忘记涂缓凝剂有什么补救办法? 203
148如何进行构件表面处理和修补? 203
149构件出现裂缝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处理? 205
150预应力构件如何制作? 206
第9 章PC 构件吊运、存放与运输 212
151PC 构件脱模起吊、翻转作业要点是什么? 212
152PC 构件厂内运输作业须注意什么? 213
153脱模后构件如何进行质检? 不合格品如何处置? 214
154PC 构件存放作业要点是什么? 215
155如何进行构件存放区管理? 218
156PC 构件半成品和成品如何进行保护? 有装饰面层的构件如何进行保护? 219
157PC 构件装车作业要点是什么? 220
158PC 构件运输须注意什么? 221
第10 章PC 构件制作质量管理与验收 224
159PC 工厂如何进行质量管理? PC 工厂质量管理体系有什么特点? 重点是
什么? 224
160如何进行PC 构件制作全过程质量控制? 226
161PC 构件制作过程各个环节质量检验有哪些检验项目? 用什么检验工具? 226
162如何记录质量检验结果? 哪些作业环节需要照片或视频存档? 237
163怎样执行模具检验、首件检验和逐件检验制度? 首件检验与逐件检验有什么
区别? 237
164各个工序环节如何进行自检? 如何进行工序间检查、移交? 237
165PC 构件如何进行质量评定? 238
166PC 构件的外观缺陷包括什么? 如何避免? 238
167外观缺陷如何评定? 240
168如何保证PC 构件尺寸精度? 240
169PC 构件尺寸的允许偏差是多少? 如何检验? 240
170如何检查伸出钢筋、套筒、预埋件、预留孔等? 245
171如何检查粗糙面、键槽? 245
172如何检查预制构件表面面砖和石材反打? 245
173如何检验混凝土强度? 246
174如何检查夹芯保温板制作质量和拉结件埋置质量? 246
175如何检查夹芯保温板的保温材料铺设质量? 247
1

前言/序言

前言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由此,我国每年将建造几亿平方米的装配式建筑,这将是人类建筑史上,特别是装配式建筑史上史无前例的大事件,它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速度、前所未有的规模、前所未有的跨度和前所未有的难度,我国建筑行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
国外装配式建筑发达国家是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实践和管理经验的逐步积累才发展起来的,大多都是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才达到30%以上比例。我们要用10年时间走完其他国家半个多世纪的路,需要学的知识和需要做的工作非常多,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和管理者的需求将非常巨大。
本书是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设计、制作与施工》(郭学明主编)为基础,以国家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为依据,细化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要求,又扩展了内容和知识。通过问答的形式系统介绍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PC构件的制作工艺与工厂设计、工厂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PC构件的材料、模具、钢筋加工、构件制作、堆放与运输、成本及工厂安全文明生产等内容。
本书编著者大多是近年来从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研发、制作、和企业管理等工作。我多年来一直从事水泥基预制构件的生产、技术与管理工作,专门去日本鹿岛集团和多家PC构件工厂接受系统培训,多次去欧洲考察,近年来先后担任PC工厂厂长、PC企业负责技术的副总;副主编叶汉河十多年来从事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企业管理工作,多次去国外考察、调研,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现为上海城业管桩构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参编者张玉波多年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现为沈阳兆寰现代建筑构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参编者叶贤博十年来主要从事混凝土预制构件制作的技术与管理工作,现为现为上海城业管桩构件有限公司总经理PC构件厂厂长;参编者张健多年从事混凝土构件制作的技术与管理工作,现担任现为沈阳兆寰现代建筑构件有限公司PC构件厂厂长;参编者梁晓艳现任石家庄山泰公司设计总监,从事水泥基预制构件(GRC)行业设计多年,经验丰富,曾参与编写《GRC幕墙与建筑装饰构件的设计、制作及安装》一书,参与绘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设计、制作与施工》一书的部分图样。
本书共分12章。
第1章详细介绍了装配式建筑的基本概念、PC构件类型与生产工艺等。
第2章主要介绍了PC工厂生产管理有哪些内容、如何编制生产计划、布置构件存放场地等。
第3章主要介绍了PC工厂技术管理有哪些内容、PC 构件制作须编制哪些操作规程、岗位标准等。
第4章主要介绍了生产PC构件所用的材料和配件、如何验收和保管。
第5章重点介绍了PC构件模具的制作、基本要求与检查要点。
第6章介绍了PC构件不同混凝土的配合比计算。
第7章主要介绍了钢筋加工工艺、钢筋骨架运输注意要点。
第8章重点介绍了PC构件的制作包括:各种PC构件工艺制作要点和重点。
第9章介绍了PC构件的吊运、堆放和运输等要点。
第10章主要介绍了PC构件质量管理和验收、 PC 构件有哪些归档资料等。
第11章主要介绍了PC构件的制作成本有哪些构成、如何降低生产成本等。
第12章主要介绍了PC构件工厂安全和文明生产要点。
丛书主编郭学明先生不仅指导作者团队搭建本书框架,还对全书进行了两轮详细审核,提出了诸多修改意见,是本书主要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我是本书第1章(部分内容引自《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设计、制作与施工》第1章,编写者 许德民)、第2章、第7章、第9章、第11章(其中第11章部分内容引自《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设计、制作与施工》第25章,编写者 许德民)的编写者,作为主编,做了牵头及协调工作;叶汉河与叶贤博是第3章(部分内容引自《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设计、制作与施工》第13章,编写者 郭学明)、第5章(部分内容引自《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设计、制作与施工》第15章,编写者 李营)、第8章(其中第8章部分内容引自《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设计、制作与施工》第17章,编写者 李营)的编写者;张健是第4章(部分内容引自《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设计、制作与施工》第3章,编写者 张玉波)、第6章、第10章、第12章的编写者;张玉波在文字排版,资料、照片的整理方面做了很多实质性的工作;梁晓艳负责了本书的绘图和表格制作。
在沈阳装配式建筑大潮中,我有幸参与了引进日本技术、研发、设计、等工作,感谢沈阳兆寰现代建筑产业园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学明先生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这样的信任使我有机会积累了经验,包括教训。
本书虽然是我们几个作者完成的,但是整个系列丛书20多位作者是一个团队,我们建立了微信群共同讨论问题、分享成果,在此感谢其他册的编著者对本册书提出的有价值的编写意见。
感谢沈阳兆寰现代建筑产业园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德民先生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和照片,用于本书;感谢沈阳兆寰公司田仙花翻译了有关日本资料;感谢北京思达建茂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郝志强先生、副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构件工艺设计与制作200问》 一、 书籍背景与定位 在国家大力推动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以其高效、环保、质量可控等优势,正迅速成为建筑行业的新兴主流。然而,与传统现浇混凝土建筑相比,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构件的设计、制作、连接等环节有着更为精细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提出了新的挑战。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构件工艺设计与制作200问》一书,正是应时代发展之需,紧密围绕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核心环节——构件的工艺设计与制作,精心编撰而成。本书旨在为从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生产、施工、监理及相关教学科研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本实用性强、内容详实、解答精准的参考工具书。它不仅能够帮助读者系统掌握装配式混凝土构件从图纸深化到工厂生产的每一个关键工艺点,更能通过“问答”的形式,直击实践中常遇到的疑难杂症,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有效提升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的生产效率、工程质量和整体经济效益。 本书的定位是“实用性”与“专业性”并重。它不是一本理论堆砌的教材,而是来源于一线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致力于解决实际生产和设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本书的内容聚焦于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的工艺细节,力求做到“言简意赅,要点突出”,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需要的信息。 二、 内容框架与亮点 本书围绕“构件工艺设计与制作”这一核心主题,构建了严谨且全面的内容框架,力求覆盖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生命周期的主要环节。整体内容按照逻辑顺序,从基础概念、设计考量,到具体的制作工艺、质量控制,再到最后的成品检验,层层递进。 (一) 基础理论与设计要点: 在进入具体的工艺环节之前,本书首先回顾并梳理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基础理论,重点阐述了构件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的工艺性因素。这部分内容旨在建立读者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基本原理的认知,并强调在设计源头融入工艺考量的重要性。 设计原则与规范解读: 详细解读现行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规范中关于装配式混凝土构件设计的要求,例如《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等,强调设计细节如何影响后续的生产制造。 构件类型与连接方式: 详细介绍预制混凝土墙板、叠合梁、叠合板、楼梯、阳台、构件外围护结构等常见构件的类型特点,以及不同连接节点的设计要点,如套筒灌浆连接、螺栓连接、焊接连接等,并从工艺角度分析其优劣。 钢筋布置与预埋件设计: 重点讲解构件内部钢筋的布置原则,特别是考虑模具限制、振捣便利性等因素时的钢筋排布技巧。同时,详细阐述预埋件(如吊装构件的吊环、连接构件的锚栓、电气预埋盒等)的设计与固定方式,确保其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发生移位。 模板与模具设计考量: 强调模板(模具)的选型、设计与制作对构件尺寸精度、表面平整度、棱角完整性等至关重要。介绍不同类型模板(如钢模板、木模板、组合模板)的特点及其在构件制作中的应用。 (二) 构件生产工艺详解: 这部分是本书的重中之重,通过“200问”的形式,深入剖析了装配式混凝土构件在工厂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关键工艺。每一问都力求直击具体操作,提供明确指导。 混凝土配合比与拌合: 讲解适用于装配式构件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如何选择合适的骨料、水泥、外加剂等,以及拌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确保混凝土的流动性、强度和耐久性。 钢筋加工与绑扎: 详细介绍钢筋的下料、弯折、焊接、绑扎等工序,重点讲解如何根据构件图纸精确定位钢筋位置,如何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以及如何进行复杂的钢筋网格组装。 模板(模具)制作与安装: 涵盖模板(模具)的精度要求、表面处理、脱模剂的选择与涂刷,以及在生产线上的安装、固定与拆卸工艺,确保生产过程的流畅与构件尺寸的准确。 混凝土浇筑与振捣: 细致阐述不同类型构件的混凝土浇筑方法、顺序与高度控制,以及针对不同构件形状和钢筋密集程度的振捣技巧,避免出现蜂窝、麻面、欠振、过振等质量问题。 养护与脱模: 讲解混凝土构件的早期养护方法(如自然养护、蒸养、蓄热养护等)及其对强度增长的影响,以及科学合理的脱模时机与操作方法,防止构件因过早或不当脱模而损伤。 表面处理与后处理: 介绍构件出模后的表面修补、平整度处理、凿毛、防锈处理(如钢筋外露部位)、打磨等工艺,以及为后续连接和安装做好准备。 构件的翻转、堆放与转运: 详细阐述大尺寸、重型构件的安全翻转、码放高度、堆放方式以及装车、运输过程中的固定与保护措施,防止运输过程中对构件造成损坏。 预埋件安装与固定: 针对预埋件,详细讲解其在钢筋绑扎完成或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进行安装的工艺,以及如何确保其位置准确、牢固可靠。 (三) 质量控制与检验: 本书同样高度重视质量控制,将质量检查贯穿于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并提供了详细的检验标准和方法。 原材料质量控制: 强调对水泥、砂、石、钢筋、外加剂等原材料的进场检验和质量控制。 生产过程质量监控: 详细列举生产过程中需要重点监控的工艺参数,如混凝土坍落度、温度、凝结时间、养护温度、湿度等。 构件成品检验: 详细介绍构件成品出厂前的各项检测项目,包括外观质量检查、尺寸偏差检测、钢筋保护层厚度复核、强度检测(如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预埋件位置准确性检查等,并给出具体的检验方法和允许偏差范围。 常见质量问题分析与预防: 针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质量缺陷(如蜂窝、麻面、裂缝、尺寸偏差、强度不足等),深入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供切实有效的预防和纠正措施。 (四) 特殊构件与创新工艺: 除了通用构件的工艺外,本书还对一些特殊构件的设计与制作工艺进行了探讨,并关注行业内的创新技术。 异形构件与复杂构件的制作: 针对一些非标准、异形或结构复杂的构件,介绍其在设计和制作上的特殊工艺考量。 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构件的制作: 针对使用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的装配式构件,探讨其在配合比、拌合、浇筑、养护等方面的工艺要求。 绿色环保的生产工艺: 介绍一些在生产过程中注重节能减排、废料回收利用的绿色工艺。 三、 独特的“问答”形式 本书最大的特色和亮点在于其独特的“200问”结构。这种形式并非简单的将知识点罗列,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将抽象的工艺要求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问答。这种形式的优势体现在: 问题导向,直击痛点: 每一问都代表着一个在装配式混凝土构件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预制墙板钢筋密集区域如何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叠合梁底板的脱模剂选择有什么要求?”、“灌浆套筒连接时,如何控制灌浆料的流动性和密实度?”等等。 答案精准,实用性强: 针对每个问题,本书都提供了清晰、准确、具有可操作性的解答。解答内容紧密结合行业规范、技术标准和一线实践经验,力求为读者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条理清晰,易于查阅: “200问”的结构使得本书内容条理清晰,便于读者根据自己遇到的具体问题快速定位并找到答案,大大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 知识点全面,系统性强: 虽然以问答形式呈现,但通过200个问题的覆盖,本书依然能够系统地梳理和呈现装配式混凝土构件工艺设计与制作的全过程,让读者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能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启发思考,促进创新: 针对一些复杂问题,本书的解答不仅提供了解决方法,也可能启发读者从更深层次思考工艺优化和技术创新。 四、 适用读者群体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构件工艺设计与制作200问》是一本面向广泛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主要包括: 建筑工程设计人员: 尤其是从事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的工程师,能够从中了解构件的工艺限制,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设计的可制造性。 预制构件生产企业技术人员: 包括生产经理、工艺工程师、车间主任、质检员等,能够为他们提供日常生产指导和质量控制依据。 施工现场管理及技术人员: 负责构件安装、连接的技术人员,能够对构件的质量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为安装提供技术支持。 项目管理人员: 了解构件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要点,有助于更好地进行项目进度和质量管理。 工程监理人员: 作为审查构件质量的依据,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履行监理职责。 建筑类院校的教师和学生: 作为教学补充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的生产实践。 从事装配式建筑行业相关的咨询、研发人员: 了解行业现状和技术难点,为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五、 结语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构件工艺设计与制作200问》以其独特的视角、翔实的内容和实用的问答形式,致力于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本书的出版,不仅能够帮助广大从业人员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难题,更能推动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质量水平的提升,为我国建筑业的绿色化、智能化转型贡献一份力量。本书将是您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领域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装配式混凝土建筑 构件工艺设计与制作200问》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技术手册,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图表。然而,当我翻阅了几页之后,立刻被它严谨的逻辑、清晰的条理和丰富的案例所吸引。书中关于构件的防火、防水、保温等性能要求,以及如何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讨论构件的防火性能时,书中不仅介绍了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规范,还详细阐述了混凝土的防火机理,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混凝土配合比、增加阻燃材料等方式来提高构件的耐火极限。这对于我们理解建筑物的安全性能至关重要。同样,在防水和保温方面,书中也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和技术方案,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防水材料、如何进行构件的接缝处理,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构件设计来提高其保温隔热性能。这些内容对于提高建筑物的舒适度和能源效率具有直接的帮助。我特别欣赏书中在分析每一个问题时,都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并提供详细的图文说明和实际工程案例。这使得原本复杂的技术问题变得通俗易懂,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应用。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构件制作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建造安全、舒适、节能的高品质建筑的指南。它能够帮助我们从更宏观的层面理解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优势,并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提供宝贵的参考。

评分

我是一名建筑行业的爱好者,对各种新型的建筑技术都抱有浓厚的兴趣。《装配式混凝土建筑 构件工艺设计与制作200问》这本书,让我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技术讲解,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探险,让我一步步揭开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构件从设计到制作的神秘面纱。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每一个“问”的详细解答,它就像是在和我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将我脑海中那些模糊的概念一一梳理清晰。比如,关于构件的接缝处理,书中不仅解释了不同接缝的作用,还详细描述了各种接缝的处理工艺,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保证接缝的严密性和耐久性。这让我对装配式建筑的“整体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还涉及到了构件的表面处理、颜色、纹理等美学方面的要求,这让我意识到,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在建筑的美学表现力方面,也同样具有巨大的潜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构件的生产过程的描述,它让我仿佛置身于现代化的工厂车间,亲眼目睹着一个个精美的构件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从精密的模具设计,到高精度的钢筋绑扎,再到混凝土的精准浇筑和科学养护,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智慧和匠心。我感觉,这本书让我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了解,从“知道有这么一种技术”上升到了“理解其精髓和价值”。它让我看到了未来建筑的可能性,也激发了我对这一领域更深入探索的兴趣。

评分

在日常的设计工作中,我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装配式混凝土建筑 构件工艺设计与制作200问》这本书,就像一位全能的“智囊团”,能够为我提供及时、准确的答案。书中关于构件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设计,以及如何根据实际工程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构件类型和连接方式,都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例如,在设计海滨建筑时,如何应对海洋环境的腐蚀性,对混凝土构件的耐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选择抗腐蚀性能优良的混凝土材料、加强钢筋保护层、以及采取特殊的表面处理等措施,来提高构件的耐久性。这为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应对复杂的工程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样,在寒冷地区或炎热地区,构件的保温隔热性能也至关重要。书中关于如何通过优化构件的结构设计、采用复合保温材料等方式来提高构件的保温隔热效果,也给了我很多实用的建议。我尤其欣赏书中在介绍某种工艺或设计方法时,都会追溯其背后的原理和依据,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技术要点。这使得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技术的本质,并在实际应用中进行灵活的变通和创新。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更像是一本“思想的启迪者”,能够帮助我不断地拓展设计思路,提升设计水平,从而为业主提供更优质、更具竞争力的设计方案。

评分

我在一个小型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将这种新的建造方式应用到我们的设计项目中。《装配式混凝土建筑 构件工艺设计与制作200问》这本书,从书名上看,觉得可能会比较偏重于施工现场的操作层面,但当我仔细阅读后,发现它在设计理念和前期策划方面的价值也同样凸显。书中对于构件的标准化、模数化设计原则的阐述,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构件需要标准化,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标准化体系的优劣,以及如何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构件的通用性、互换性和系列化,从而为后续的生产制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对于我们设计单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前期指导。此外,书中在讨论构件的连接设计时,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思路。它不仅仅是提供几种连接节点图例,而是从结构安全性、施工便捷性和经济性等多个维度,对不同的连接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分析。这有助于我们在设计阶段就选择最适合项目需求的连接方案,避免在后续施工阶段出现问题。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构件尺寸精度、表面质量和允许偏差的规定。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对于保证装配式建筑的整体质量和美观度至关重要。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可以有效减少返工和修改,提高设计效率。我感觉,这本书在设计和制作的衔接方面做得非常好,它能够帮助我们设计人员更好地理解构件的制作工艺,从而在设计阶段就做出更合理、更具可操作性的设计。这对于我们提升设计质量,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

作为一名在海外工作的工程师,我一直关注着中国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建筑 构件工艺设计与制作200问》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书中对于国际上先进的构件设计理念和制作工艺的介绍,虽然不是这本书的重点,但其内在的借鉴意义不容忽视。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构件的耐久性设计和性能提升方面的探讨。在海外,对于建筑物的耐久性要求非常高,而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长期性能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构件的质量和制作工艺。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控制养护条件、加强钢筋保护层等措施来提高构件的抗腐蚀能力和耐久性。这对于我们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如何提高建筑物的长期使用性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此外,书中对于构件的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方面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海外的劳动力成本较高,但通过精益化的生产管理和工艺优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仍然能够实现成本效益。书中提到的关于模具设计、自动化生产、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质量追溯等内容,都对我们启发很大。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中国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写照,它也代表了中国在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的进步和创新。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学习中国先进经验的窗口,也为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装配式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评分

我是一名对建筑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充满好奇的大学讲师,一直致力于将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的工程实践引入课堂。《装配式混凝土建筑 构件工艺设计与制作200问》这本书,尽管书名看似聚焦于“工艺设计与制作”,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材料科学原理、结构力学分析以及工程管理理念,都让我觉得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书中对于混凝土材料本身的性能要求,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配合比、掺加外加剂来达到设计所需的强度、耐久性和抗裂性能,都有着非常细致的论述。这对于我们讲授混凝土科学相关课程非常有启发。此外,书中在讨论构件的设计时,也常常会涉及到结构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比如构件的受力特点、变形控制、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构件截面和配筋来提高其承载能力和经济性。这为我在课堂上讲解结构力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鲜活的案例。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不同构件连接方式的深入分析,它不仅仅是罗列几种连接方式,而是从材料力学的角度,分析了不同连接方式的传力机制、应力分布以及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这对于我们培养学生对结构整体性、连接可靠性的认识非常有帮助。另外,书中还触及到了构件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化、模块化设计理念,以及如何通过精益生产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这些内容与当前工程管理领域的热点话题不谋而合,能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素材。我感觉,这本书是一本极具学术价值和工程实践意义的参考书,它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精髓,并将这些知识有效地传达给我的学生。

评分

我是一名在建筑行业一线工作的技术员,日常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施工。坦白说,接触到《装配式混凝土建筑 构件工艺设计与制作200问》这本书之前,我对构件的制作工艺流程,特别是其精细化的环节,了解得并不是特别全面。《装配式混凝土建筑 构件工艺设计与制作200问》这本书,从书名上看,以为是那种比较简略的问答集,但实际内容让我大吃一惊。它把很多在施工现场我们常常会遇到的、但又不太容易找到标准答案的问题,都给剖析得很透彻。比如说,关于预制构件在运输和吊装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书中就给出了非常详细的指导,包括不同类型构件的支撑方式、堆码要求,以及在恶劣天气下的应对策略。这对于减少运输和安装过程中构件的损坏,降低返工成本,非常有帮助。还有,关于构件的连接部位,书中不仅讲了理论上的设计要求,还深入到施工现场如何精确放样、如何进行焊接或螺栓连接的细节操作,以及如何进行连接部位的质量验收。这些都是我们一线工人最关心,也是最需要掌握的实际操作技巧。书中的一些图示也非常直观,很多复杂的工艺流程,通过图示就能一目了然。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比如构件表面的处理、伸缩缝的处理、止水带的安装等等,都有专门的章节进行讲解。这些细节的掌握,对于保证装配式建筑的整体质量和耐久性至关重要。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技术人员来说,就像是一本“随身携带的专家”,它能够帮助我们在遇到具体技术难题时,快速找到可靠的解决方案,提升我们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评分

作为一名项目管理者,我深知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对构件生产制造环节的精细化管控。《装配式混凝土建筑 构件工艺设计与制作200问》这本书,虽然在细节上深入到工艺层面,但其背后所体现的管理思想和风险控制理念,对我来说更具价值。书中对于构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讨论构件生产的各个环节时,书中都会强调关键控制点(KCP)的识别和监控,以及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这与我们项目管理的PDCA循环和风险管理流程非常契合。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建立详细的工艺指导书、操作规程,以及加强人员培训和技能考核,来确保每一个构件都能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生产。这对于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人为错误,提高产品合格率,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另外,书中在讨论构件的进度管理和成本控制时,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如何计算工时和材料成本,而是深入到如何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改进工艺技术来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物料损耗,从而实现整体成本的节约。例如,书中关于模具的设计和维护、混凝土浇筑和养护的效率提升等方面的探讨,都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和成本。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类的书籍,它更像是一本管理类的参考书,通过深入剖析技术细节,来揭示背后的管理逻辑和优化空间。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协调设计、生产、施工各方,确保项目顺利推进的项目管理者来说,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生产制造环节,从而做出更明智的管理决策。

评分

作为一名对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领域抱有极大热情的研究生,我在寻找能够系统梳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构件从设计到制作全过程的文献时,偶然发现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 构件工艺设计与制作200问》。这本书的书名虽然直接,但其内容之丰富、视角之专业,让我感到惊喜。它并非简单的技术手册,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深入理解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核心技术。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构件的模具设计与制造、预制工艺优化、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等方面的内容。书中不仅对各种模具的类型、材料选择、精度要求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还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模具设计来提高生产效率和构件的尺寸稳定性。在预制工艺方面,书中对不同类型的构件,如墙板、楼板、梁、柱等,分别阐述了其在工厂化生产中的具体工艺流程、关键控制点以及可能遇到的技术难点。这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整个预制生产线的设计和运行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关于质量控制的部分,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详细讲解了如何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如何运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方法来确保构件的各项性能指标符合设计要求。例如,书中对混凝土强度的检测、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控制、构件外观质量的评定等都有深入的探讨。我感觉,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上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它能够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工艺流程,又能在微观上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在装配式建筑领域深入研究和创新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能够极大地拓宽我们的视野,深化我们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虽然叫做《装配式混凝土建筑 构件工艺设计与制作200问》,但当我翻开它的时候,立刻就被一股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和严谨的专业态度所吸引。它似乎并非那种“扫盲式”的入门读物,而更像是为已经在这个领域有所涉猎,甚至是正在攻坚克难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学生们量身打造的。书中的问题设置,看似是问答的形式,实则深入到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构件从设计到制作的每一个关键环节,而且触及的深度远超我最初的想象。例如,关于构件的连接节点设计,书中不仅罗列了各种常见的连接方式,更是详细阐述了不同连接方式的受力机理、设计原则、施工要点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讨论某一种节点时,会引用大量的国内外规范、标准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且会对比不同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面对复杂项目、追求高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书中关于构件尺寸精度控制、表面质量要求、钢筋的绑扎、混凝土的浇筑与养护等细节的处理,也都有详尽的论述,甚至连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技巧,都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了清晰的讲解。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解惑宝典”,能够帮助我们系统性地梳理和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避免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它不是那种“告诉你怎么做”,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以及怎么做得更好”的书,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受益匪浅,也更加期待书中其他“200问”能带来的更多启示。

评分

非常好的资料

评分

速度很快,昨天下午下的单,今天中午就收到了,书也包装很好

评分

习惯性好评习惯习惯性好评习惯习惯习惯习惯习惯习惯习惯习惯习惯习惯性好评习惯习惯性好评习惯习惯习惯习惯习惯习惯习惯习惯习惯

评分

习惯性好评习惯习惯性好评习惯习惯习惯习惯习惯习惯习惯习惯习惯习惯性好评习惯习惯性好评习惯习惯习惯习惯习惯习惯习惯习惯习惯

评分

back啦吐了垃圾了阿拉具体情况怎么样呢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吧!?!?

评分

京东的图书一如即往的好

评分

物流很快,书是最新版,没毛病!剩下就是我学习的事了!

评分

学习学习,跟上节奏。

评分

挺好的,已经买了好几次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