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運行論

天體運行論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波] 尼古拉·哥白尼 著,徐萍 譯
圖書標籤:
  • 天文學
  • 天體物理
  • 天體力學
  • 行星運動
  • 宇宙學
  • 觀測天文學
  • 科學史
  • 哥白尼
  • 開普勒
  • 牛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8249454
版次:1
商品編碼:12300010
品牌:讀品聯閤(TASTEFUL READING)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512
字數:352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一、“世界經典科普讀本”係列精選瞭人類科學史和文明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經典著作,包括《幾何原本》《天體運行論》《物種起源》《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基因論》《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相對論》《海陸的起源》《通俗天文學》等。

二、它們是科學創造的結晶,是人類文化的優秀遺産,是經過曆史檢驗的不朽之作,同時也是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載體,具有永恒的價值和意義。

三、名傢名作,全新翻譯,裝幀精美,插圖珍藏版。

四、這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它的發錶成為現代天文學的起點,開啓瞭人類宇宙觀的新紀元!

五、天文學史上的一次革命!徹底推翻“地心說”,首次提齣“日心說”。




內容簡介

《天體運行論》是哥白尼關於自己的天文學說的不朽著作。書中詳細地闡述瞭日心地動學說,不僅提齣瞭嶄新的宇宙圖像,而且對日、月和行星的運動都有嚴格的數學論證和定量探討。由於時代的局限,哥白尼隻是把宇宙的中心從地球移到瞭太陽,並沒有放棄宇宙中心論和宇宙有限論。雖然哥白尼的觀點並不完全正確,但他推翻瞭在天文學上統治瞭幾韆年的地球中心說,是天文學上一次重大的革命,引起瞭人類宇宙觀的革新。

作者簡介

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

波蘭天文學傢、數學傢。1473年齣生於波蘭維斯瓦河畔的托倫市的一個富裕傢庭。18歲就讀於波蘭舊都的剋拉科夫大學,學習醫學期間對天文學産生瞭興趣。成年後的哥白尼大部分時間是在費勞恩譯格大教堂任教士,業餘時間研究天文學。40歲時,他提齣瞭“日心說”,並經過長年的觀察和計算完成瞭這部偉大的著作《天體運行論》。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在弗龍堡辭世,遺骨於2010年5月22日在波蘭弗龍堡大教堂重新下葬。

徐萍

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國際政治學專業博士,曆史學博士後。曾在美國曼斯菲爾德研究中心做過一年訪問學者。著有《新興市場國傢:融入體係還是挑戰格局》《冷戰與東北亞史論》《基辛格均勢戰略研究》《戰爭背麵的戰爭》等書籍,在《國際問題研究》《史學集刊》《社會科學戰綫》等雜誌發錶過多篇學術論文。譯著有《長長的陰影》《極簡世界史》等。


目錄

第一捲

第一章?宇宙是球形的 005

第二章?地球也是球形的 005

第三章?大地和水如何構成統一的球體 007

第四章?天體的運動是勻速的、永恒的或復閤的圓周運動 009

第五章?圓周運動對地球是否適宜,地球的位置在何處 011

第六章?天比地大,無可比擬 013

第七章?為什麼古人認為地球靜居於宇宙中心 016

第八章?以往論證的不當和對它們的批駁 017

第九章?能否賦予地球幾種運動,地球是不是宇宙的中心 021

第十章?天球的順序 022

第十一章?地球三重運動的證據 028

第十二章?圓周的弦長 032

第十三章?平麵三角形的邊和角 047

第十四章?球麵三角形 053

第二捲

第一章?圓圈及其名稱 079

第二章?黃道傾角、迴歸綫間的距離以及它們的測量方法 080

第三章?天赤道、黃道與子午圈相交的弧和角;赤經和赤緯對這些弧和角的偏離及其計算 082

第四章?對黃道外任一天體,若黃經、黃緯已知,測定其赤經、赤緯和過中天時黃道度數的方法 089

第五章?地平圈的交點 090

第六章?正午影子的差異 091

第七章?如何相互推求最長的白晝、各次日齣的間距和天球的傾角以及白晝之間的餘差 094

第八章?晝夜的時辰及其劃分 104

第九章?黃道弧段的斜球經度;當黃道任一分度升起時,如何確定在中天的度數 105

第十章?黃道與地平圈的交角 106

第十一章?關於錶格的使用 113

第十二章?通過地平圈的兩極嚮黃道所畫圓的角與弧 114

第十三章?天體的齣沒 115

第十四章?恒星位置的研究和恒星在星錶中的排列 117

第三捲

第一章?二分點與二至點的歲差 152

第二章?證明二分點與二至點歲差不均勻的觀測史 154

第三章?可以說明二分點和黃赤交角移動的假想 158

第四章?振動或天平動如何由圓周運動形成 161

第五章?二分點歲差和黃赤交角不均勻運動的證明 163

第六章?二分點歲差與黃道傾角的均勻行度 167

第七章?二分點的平均歲差與視歲差的最大差值有多大 175

第八章?這些行度之間的個彆差值和錶示這些差值的錶 177

第九章?二分點歲差討論的迴顧與改進 180

第十章?黃赤交角的最大變化有多大 183

第十一章?二分點均勻行度的曆元與非均勻角的測定 185

第十二章?春分點歲差和黃赤交角的計算 187

第十三章?太陽年的長度和非均勻性 189

第十四章?地心運轉的均勻性和平均行度 193

第十五章?證明太陽視運動不均勻性的初步定理 202

第十六章?太陽的視不均勻性 211

第十七章?太陽的第一種差和周年差及其特殊變化的解釋 217

第十八章?黃經均勻行度的分析 219

第十九章?太陽均勻行度的位置與曆元的確定 222

第二十章?拱點飄移對太陽造成的第二種差和雙重差 224

第二十一章?太陽的第二種差的變化有多大 228

第二十二章?怎樣推求太陽遠地點的均勻與非均勻行度 231

第二十三章?太陽近點角的測量及其位置的確定 232

第二十四章?太陽均勻行度和視行度變化的錶格顯示 232

第二十五章?視太陽的計算 234

第二十六章? 可變的自然日 236

第四捲

第一章?古人關於太陰圓周的假說 242

第二章?那些假說的缺陷 244

第三章?關於月球運動的另一種見解 247

第四章?月球的運轉及其行度的詳情 248

第五章?在朔望齣現的月球第一種差的說明 257

第六章?關於月球黃經或近點角均勻行度之論述的

驗證 269

第七章?月球黃經和近點角的曆元 270

第八章?月球的第二種差以及第一本輪與第二本輪的比值 271

第九章?錶現為月球離開第一本輪高拱點的非均勻運動的剩餘變化  272

第十章?如何從給定的均勻行度推求月球的視行度 274

第十一章?月球行差或歸一化的錶格顯示 277

第十二章?月球行度的計算 281

第十三章?如何分析和論證月球的黃緯行度 282

第十四章?月球黃緯近點角的位置 284

第十五章?視差儀的研製 287

第十六章?如何求得月球的視差 289

第十七章?月地距離的測定以及取地球半徑為1單位 時月地距離的數值 291

第十八章?月球的直徑以及在月球通過處地影的直徑 295

第十九章?如何同時推求日和月與地球的距離、它們的直徑以及在月球通過處地影的直徑及其軸綫 296

第二十章?太陽、月亮、地球三個天體的大小及其比較 300

第二十一章?太陽的視直徑及其視差 301

第二十二章?月球的可變視直徑及其視差 302

第二十三章?地影變化可達什麼程度 303

第二十四章?在地平經圈上日月各視差值的錶格顯示 305

第二十五章?太陽和月球視差的計算 313

第二十六章?如何分離黃經和黃緯視差 314

第二十七章?關於月球視差論述的證實 318

第二十八章?日月的平閤與平衝 319

第二十九章?日月真閤與真衝的研究 321

第三十章?如何區分在食時齣現的與其他情況下的日月閤衝 322

第三十一章?日月食的食分 323

第三十二章?預測食延時間 324

第五捲

第一章?行星的運行和平均行度 333

第二章?用古人的理論解釋行星的均勻運動和視運動 347

第三章?由地球運動引起的視非均勻性的一般解釋 348

第四章?行星自身運動看起來如何成為非均勻運動 351

第五章?土星運動的推導 355

第六章?對土星新觀測到的另外三次衝日現象 362

第七章?土星運動的分析 372

第八章?土星位置的測定 373

第九章?由地球周年運轉引起的土星視差,以及土星(與地球)的距離 374

第十章?木星運動的說明 378

第十一章?最近觀測到的木星的其他三次衝日現象 383

第十二章?木星均速運動的證實 392

第十三章?木星運動位置的測定 392

第十四章?木星視差及其相對於地球運轉軌道的高度的測定 393

第十五章?火星 397

第十六章?近來觀測到的其他三次火星衝日 402

第十七章?火星運動的證實 408

第十八章?火星位置的確定 408

第十九章?以地球周年運動軌道為單位的火星軌道的大小 409

第二十章?金星 413

第二十一章?地球和金星軌道直徑的比值 415

第二十二章?金星的雙重運動 417

第二十三章?金星運動的分析 419

第二十四章?金星近點角的位置 425

第二十五章?水星 426

第二十六章?水星高、低拱點的位置 429

第二十七章?水星偏心距的大小及其圓周的比值 430

第二十八章?為什麼水星在離近地點為60°附近的距角看起來大於在近地點的距角 435

第二十九章?水星平均行度的分析 437

第三十章?水星運動的最近觀測 441

第三十一章?水星位置的測定 451

第三十二章?進退運動的另一種解釋 451

第三十三章?五顆行星的行差錶 453

第三十四章?如何計算這五顆行星的黃經位置 460

第三十五章?五顆行星的留與逆行 461

第三十六章?如何測定逆行的時間、位置與弧段 467

第六捲

第一章?五顆行星的黃緯偏離的一般解釋 473

第二章?這些行星在黃緯上運動的圓周理論 475

第三章?土星、木星與火星軌道的傾斜度有多大 480

第四章?對這三顆行星其他任何黃緯值的一般解釋 483

第五章?金星和水星的黃緯 485

第六章?與遠地點或近地點的軌道傾角有關的、金星和水星的二級黃緯偏離角 491

第七章?金星和水星這兩顆行星的傾角數值 494

第八章?金星和水星的稱為“偏離”的第三種黃緯 503

第九章?五顆行星黃緯的計算 511


精彩書摘

世界上存在著諸多能夠滋養人類智慧的文學和藝術的研究領域,然而在我看來,最為重要的一點在於,一定要用最強烈的熱愛之情,來對那些充滿美感、頗具價值的領域進行研究。我認為,這一領域就是關於宇宙的神奇運轉問題,其涉及星體的大小、距離、起落以及其他在這一運動中所齣現的所有景象的成因。其最終的研究目標也就是探討宇宙的整體構成。包含所有美好事物的蒼穹非常美麗,難道還有其他事物比它更美麗嗎?有兩個詞匯能夠使這一問題更加清晰:Caelum(天),意思是美麗的雕刻品;Mundus(世界),意思是純淨和優雅。絕大多數哲學傢認為世界就是一位清晰可見的神,因為它的組閤設計實在是太完美瞭。因此,如果就所研究的範疇來衡量各門學科的價值,那麼我現在所關注的這門學科——一些人稱之為天文學,另一些人稱之為占星術,而前人則認為這是數學領域中的頂尖學問——是所有學科領域中最為尖端的,也是值得讓一個自由人從事鑽研的。天文學的研究需要得到數學中所有分支的支撐,包括算術、幾何、光學、測地學、力學,還有其他所有的學科。雖然一切崇高學術研究的目的都是讓人們戒掉惡念,促使人們去追求美好的事物,但是天文學在這些方麵的作用更為突齣。它能夠給人們的思想帶來難以置信的快樂。對於那些投身於自認為具備最好的安排和受到神靈指引的研究中的人們而言,對這些事物的仔細研討必然會激發他們追求更美好的事物,他們也因此一定會去贊美萬物的創造者。他們會認為,一切的幸福都應該歸功於上帝。《聖經》中的《詩篇》不是也在錶明,在從事與上帝相關的工作時,會感覺非常快樂嗎?這一過程,就像馬車一樣,最終會把我們帶嚮對至善至美事物的關注中去。

柏拉圖的觀點是最值得推崇的,他非常深刻地認識到這門學科所能提供的效用和美感——當然也包括它能夠給個人帶來的不計其數的好處。在《法律》一書的第七捲中,他指齣對於這門學科應該給予特彆的重視,因為它能把日子分成年月,因而使國傢能夠保持對於節日和祭祀日期的敏感和重視。柏拉圖也強調,如果某人試圖在分支學科的研究中,否定天文學的作用,那會是十分愚蠢的想法。而想要成為真正的神職人員,如果不懂得關於太陽、月亮,甚至其他星體的知識,那也是不可能的。

但是,這門學科雖然比人文科學更為神聖,探索的領域也更為高級深奧,其實也麵臨諸多睏難和睏境。這種睏境主要來源於它的原理和假設(希臘人稱其為“假想”)。許多從事這一學科研究的人使用的運算方法不盡相同,因此他們之間的觀點也是不一樣的。而且,他們無法通過精確的運算對恒星的運行軌跡和行星的運轉進行界定,甚至連基本的瞭解都做不到。他們所能做到的,就是通過時間的推移,在他們能夠接觸到的早期觀測資料的協助下,把這些知識傳遞下來。來自亞曆山大城的剋洛狄阿斯·托勒密,他憑藉細心、勤奮以及對400多年來觀察數據的完美應用,在這方麵做得比他人要傑齣得多,他把這門學科推嚮瞭一個巔峰,似乎已經沒有什麼需要填補的空白瞭。但是,我們會發現很多的事實、運動與他的論斷並不相符,這都是在他之後被發現的,也有一些是他的知識領域未能涉及的。在談到太陽的迴歸年的時候,普魯塔爾赫說到“星體的運動已經超越瞭天文學傢們的創造”。在這裏,我以年本身為例來說明這一問題。人們對於它的看法差異很大已是眾所周知,以至於人們幾乎要放棄對它進行精確測量的打算瞭。同理,其他星球的運轉也是如此。但是,在上帝的幫助下,我將竭盡全力對這些問題進行更加詳盡的研究。沒有上帝的幫助,我將一事無成。這門學科的創始人離開我們的時間越長,為發展我們的事業所需要的幫助就越多。而且,我可以肯定,相對於我的那些前輩們,我的研究範疇將極大地擴展,當然這些研究是站立在前人的肩膀之上纔能夠完成的,因為正是他們開闢瞭通往這些研究領域的道路。


第一章 宇宙是球形的

文章一開始,我必須指齣的一點,即宇宙是球形的。我之所以做齣這樣的推斷,是因為球形是所有形狀中最完美的,並且它是一個既不能增又不能減的整體,不需要任何接口;或者,也許是因為這種形狀容量巨大,特彆適閤包容和保有萬物;甚至,也可能是因為宇宙的各個組成部分,如太陽、月亮和星星都是這樣的形狀;或者,也是因為世界上的每個事物,例如水滴和其他的液體,都被塑造成這種形狀。因此,似乎沒有人能夠否認,一切神賜的物體都應該是這種形狀。


第二章 地球也是球形的

地球也是球形的,因為它也是從各個方位嚮中心方嚮匯集,但是它看起來並非一個完美的球體,這主要是因為凸起的山峰和凹陷的河榖,但其實它們隻是在很小的程度上對球形有所改變。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的方式證明這一點。對於一個從任何地點齣發嚮北方旅行的人而言,這一軸綫的北端每天都在升高,而與其對應的部分則每天相應地降落,升高和降落的程度是相同的。北部的星星看起來好像不會降落,而南部的星星看起來也不會升高。因此,老人星在意大利是看不到的,但是在埃及就能夠看到。在意大利,能夠看見波江座的最後一顆星星,但是在更加寒冷的地區則看不到。相反地,對於一個從任何地點齣發嚮南旅行的人來說,這些星星在天空中逐步升高,而那些在我們看來在不斷升高的星星則處於下降狀態。

而且,天極的這種高度變化與人類在地上的行走距離基本是一緻的,而這種狀況隻有在球形的狀態下纔可能發生。這也就錶明,大地同樣局限在兩極之間,因此它必然是球形的。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東部的居民無法看到我們這裏傍晚的日、月食,而西部的居民也無法欣賞在早晨齣現的日、月食。而住在中間區域的居民,會早於西部的居民看到傍晚的日、月食,而晚於東部的居民看到早晨的日、月食。

更進一步來說,航海傢們一定會瞭解到,大海也必然呈現同樣的形狀。例如,當站在船的甲闆上無法看到陸地的時候,卻可能在船上桅杆的頂端看到它。相反,如果在桅杆的頂端綁上一個發光的物體,那麼站在岸邊的人會發現,隨著船隻距離岸邊越來越遠,其光度是逐漸減弱的,最終消失不見,就好像船隻已經沉沒瞭一樣。

而且,我們也知道,水的自然流淌方嚮是嚮低處流動,這同泥土的流動趨嚮是一緻的,因此海水的流動不會超過岸邊的最高點。這樣我們就能夠理解,一旦陸地浮齣海麵,它就比海麵離地球中心更遠。


第三章 大地和水如何構成統一的球體

海水環繞大地,四處流動,最終填滿瞭所有地勢低窪的地方。當然,水的體積比土地要小一些,否則整片大地都要淹沒於海水之中,因為它們都傾嚮於中心,當然這受製於它們的重量,因此纔會留下部分土地,還有到處散落的島嶼,這樣生物纔有瞭生存的空間。人口密集的國傢是什麼?大陸又是什麼?究其根本,就是一個更大的島嶼罷瞭。逍遙學派的學者們認為水的體積大約是陸地的10倍,他們的結論來源於,在元素轉換的時候,一份土可以液化為大約10份的水,在這一點上,我們不應該聽從他們的結論。他們還認為,因為大地內部有空心的區域,因此就重量而言,各處並不是相同的,因此大地在一定程度上凸起,導緻重量的重心與幾何形狀的中心是不同的。他們之所以會犯這樣的錯誤,是由於缺乏幾何學的相關知識。他們不瞭解這樣的事實,隻要地球上的某些土地保持乾燥的狀態,水的體積就不可能達到土地的體積的7倍,除非土地偏離瞭其重心,讓位給似乎更具有重量的水。球的體積與其直徑的立方成正比。因此,如果地球上水與大地的體積比為7比1,那地球的直徑就不會大於從中心到水的邊界的距離。因此,水的體積不可能比大地的體積大9倍。我們也可以進一步得齣結論,地球的重心與幾何的中心並無差彆,因為從海洋嚮陸地的方位,凸起的部位並非一直連續增加的。否則,陸地上的海水就會被排光,也就不會有內陸海和遼闊的海灣齣現。而且,從海岸邊開始,海水的深度會逐漸增加,於是乘船遠航的水手們就不會遇見島嶼以及任何形式的陸地。大傢現在也知道,如果以人居住的地點為中心的話,埃及和紅海之間的距離也不過是兩海裏a。與之相反的是,托勒密在《地理學》一書中,把可以居住的地域以及周邊的範圍進行瞭擴展。在他留作未知土地的子午綫以外的地方,近代人又補充上瞭中國以及經度達60°的遼闊土地。這樣人類可以居住的土地範圍等於又擴大瞭,遠遠超過瞭海洋的範圍。在這些地區之外還應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國王在我們這一時代發現的島嶼加上,特彆是應該把美洲(這是以發現這一土地的船長命名的)囊括進來。人們認為美洲是第二個比較適閤人類居住的區域,其規模大小還沒有定論,當然還有許多其他未知的島嶼,因此對於對稱體的存在,我們實在不應該感到驚奇。用幾何學來論證美洲大陸的位置,使我們相信,美洲和印度的恒河流域正好處於直徑的兩端。

綜上所述,我認為事實已經很清晰瞭,陸地和海洋的重心是相同的,它與地球的幾何中心重閤。因為陸地更重一些,它的縫隙裏麵注滿瞭水,所以雖然在錶麵看來水域覆蓋的麵積更大一些,但實際上它的體積還是小於陸地的。

於是,陸地和環繞它的水域的形狀就像地球的投影。當月食的時候,大陸的影子就會形成一個完美的圓。因此,大地並非如恩培多剋勒和阿那剋西美尼所說的那樣是一個平麵,也並非如留基伯所說的是一個鼓形;它也並非如赫拉剋利特所說的呈碗的形狀,或者如德謨剋利特所說的呈凹弧麵形,或者像阿那剋西曼德所想象齣來的柱狀體,同時也不是色諾芬尼所構建齣來的下邊部分無限延長,而密度在嚮著底部削減。大地的形狀就是非常完美的圓球形狀,就像哲學傢們所構建齣來的那樣。


第四章 天體的運動是勻速的、永恒的或復閤的圓周運動

在這之後,我們就能夠迴想起天體的運動是圓周運動,因為球體的運動就是在圓圈上鏇轉。圓球通過這種運動錶明其具有最為簡單的物體的形狀,我們既發現不瞭它的起點,也不知道它的終點,兩者之間無法進行明確的區分,而且球體正是鏇轉形成的。

但是由於天上的球體非常多,其運動的軌跡也是多種多樣的。在一切運動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周日運動,也就是希臘人所說的νυχθ?μερον,實際上就是晝夜交替的現象。通過這種運動,他們設想整個宇宙(地球除外)都是從東嚮西進行鏇轉的。這一運動被認定為所有運動的公共量度,因為我們在衡量時間的時候主要是依據天數來進行計算的。

接下來,我們還會看到相反的運動,也就是從西嚮東的鏇轉。我指的是太陽、月亮和五大行星的運行。通過這種方式,太陽給瞭我們年的概念,月亮給齣瞭月的概念,這些都是最為常見的時間周期。其他的五大行星也有各自的運行軌跡。但是,很明顯,這些運動與第一種運動有很多的不同之處。第一,它們並沒有沿著與第一種運動相同的兩極運轉,而是沿著黃道的方嚮運轉,其運轉是傾斜的。第二,它們的運轉並不是均勻的,因為太陽和月亮的運行有時慢些,有時又快一些,而其他的五大行星的運轉有時是逆嚮的,有時還會暫停。太陽的運動是沿著其軌跡徑直嚮前的,但是行星們有時還會逆行和停留。太陽徑直前行,行星有時嚮南,有時嚮北,這也是它們被叫作“行星”的原因。還有一個事實可以補充,它們有時距離地球較近(這時它們處於近地點),有時又距離地球很遠(這時它們處於遠地點)。

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這些運動是圓周形的運動,或者是由許多圓周組成的復閤運動。雖然它們的運動並不特彆規律,但是仍然遵循著同樣的法則,並且有周期性的反復。如果不是圓周運動的話,那麼這種情形是不會齣現的,因為隻有圓周運動纔能夠使物體迴歸到過去的位置。例如,由圓周運動組閤而成的復閤圓周運動促使太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晝夜長度,這最終導緻瞭四季的齣現。許多運動都被組閤進這種運動裏麵,因為僅僅一個簡單的球體不可能帶動某個天體的不規則運動。為什麼會齣現這樣不規律的運動呢?其或者基於內部的不穩定性,或者基於外部的不穩定性,再有就是運行中物體的變化。但是理智告訴我們,這些想法並不可信,因為在完美情況下形成的天體不應該存在如此的不足和缺陷。因此,實際的情況很可能是,這些星體的運動本來是非常規律的,但是其呈現給我們的則是非規律的狀態。而導緻這種誤差的原因,可能是它們有著與地球不同的圓周運行極點,也可能是地球並不是它們進行圓周運轉的中心。當我們從地球上進行觀察的時候,我們的眼睛與其運行軌道的距離並不是固定不變的。這樣,由於距離的變化,當它們靠近我們的時候,我們就覺得它們大一些,當它們的距離遠一些的時候,我們就覺得它們小一些,這在光學中是已經被證明的道理。同理,由於不同的觀測距離,即使在同一時間段內,它們的運動看起來也是不均等的。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證明地球與宇宙的關係,以避免我們在研究宇宙中最高的天體之時,忽略瞭與我們關係最密切的事物,也避免由於同樣的無知和失誤,把屬於地球的事物歸之於天體。



《星辰之歌:人類對宇宙秩序的追尋》 一部追溯人類觀測宇宙、構建世界圖景的宏大史詩 本書並非一部專業的科學教科書,而是一部深入探討人類文明進程中,對於“我們在宇宙中處於何種位置”這一終極命題進行思考、探索與論證的文化史畫捲。它以時間為經,以思想流派為緯,細膩描摹瞭人類如何從最初的神秘主義想象,逐步走嚮基於理性與數學的精確描述,最終構建起我們今日所認知的天體圖景的麯摺曆程。 第一捲:混沌與秩序的黎明——古代世界的宇宙觀 人類文明的初期,天空是神祇的居所,星辰的運行是命運的預兆。本捲將首先聚焦於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埃及,以及早期中國等文明如何利用天文現象指導農業生産與宗教祭祀。我們將詳細考察巴比倫的觀測記錄如何奠定瞭早期周期性預測的基礎,以及古埃及人如何將天狼星的偕日升與尼羅河的泛濫聯係起來,構建齣他們獨有的時間尺度和宇宙秩序。 重點章節將剖析古希臘哲學傢們對宇宙本質的首次係統性追問。從泰勒斯“水是萬物之源”的樸素自然觀,到畢達哥拉斯學派發現的“音樂與數學中的和諧”,宇宙的秩序感首次被提升到哲學思辨的高度。隨後,我們將深入解析柏拉圖的“完美幾何”理念如何深刻影響瞭後世的天文學模型,並著重闡述瞭亞裏士多德的“四元素說”與“勻速圓周運動”的宇宙論——一個地心說體係的哲學與物理學基礎是如何建立起來的,以及為何這種看似樸素的結構能夠統治人類思維長達一韆多年。 第二捲:天球的精雕細琢——地心說的鼎盛與精確化 隨著觀測精度的提高,簡單模型已無法解釋肉眼可見的天體運動,特彆是行星的“逆行”現象。本捲將詳盡敘述托勒密(Ptolemy)的貢獻。我們不會聚焦於其數學模型的具體推導,而是探討其背後的“工具理性”:為瞭保存“完美的天體必須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哲學前提,人類如何創造齣本輪、均輪、偏心點等一係列復雜的幾何工具,以“修補”日益暴露其局限性的地心宇宙模型。這一部分將展現齣人類智慧在維護既有框架時所能達到的極緻精妙與復雜性。 同時,本捲也會關注伊斯蘭黃金時代的天文學成就。來自巴格達、開羅和科爾多瓦的學者們,如何在繼承和翻譯古希臘遺産的基礎上,對托密勒斯的模型進行修正和改進,特彆是他們對子午儀等觀測儀器的發展,為後世的觀測革命積纍瞭必要的經驗和數據基礎。 第三捲:地平綫的顛覆——從哥白尼到開普勒的範式革命 人類曆史上最劇烈的思維變革之一,便是對自身在宇宙中地位的重新定位。本捲將細緻勾勒這一“哥白尼式革命”的醞釀與爆發。 我們將探討哥白尼(Copernicus)提齣日心說的動機——並非完全基於更精確的觀測,而是源於對數學對稱性的審美追求和對亞裏士多德物理學的內在不滿。 隨後,本書將聚焦於布拉赫(Tycho Brahe)這位偉大的觀測傢。他一生中收集到的、未被任何現有模型完全解釋的、前所未有的高精度觀測數據,成為瞭推翻舊秩序的鐵證。 關鍵的轉摺點在於開普勒(Kepler)。本書將重點分析他如何利用布拉赫的數據,曆經多年的掙紮與計算,最終放棄瞭“天體運行必須是完美的圓”這一根深蒂固的信念。我們將闡釋開普勒三大定律的劃時代意義:它們首次用簡潔的、基於橢圓軌跡的數學形式,徹底描述瞭行星運動的規律,為牛頓的下一步物理學綜閤鋪平瞭道路。 第四捲:宇宙的機械化與統一——從望遠鏡到萬有引力 望遠鏡的發明是觀測史上的裏程碑。本捲將描繪伽利略(Galilei)如何用他自製的望遠鏡觀察到月球錶麵的不完美、木星的衛星以及金星的相位,這些直接的視覺證據,如何成為摧毀亞裏士多德“完美天體”和地心說的緻命一擊。 本書的第四捲高潮是牛頓(Newton)的登場。我們將探討他如何超越瞭純粹的描述性數學模型,將地球上的物理定律(如落體運動)推廣到整個天體係統。萬有引力定律的建立,不僅僅是一個天文成就,它標誌著宇宙觀從描述性的“幾何模型”時代,徹底進入瞭基於“物理力學”的統一解釋時代。天體不再是受“目的”驅使的完美實體,而是遵循普適的、可計算的力的作用。 結語:在無垠中的定位 在本書的最後部分,我們將簡要迴顧從伽利略到拉格朗日等後繼者如何利用牛頓的框架,進一步完善瞭對太陽係動力學的理解。本書旨在呈現的,不是某個特定模型的精確公式,而是人類心智如何從對天空的敬畏、到試圖用幾何去捕捉其規律、再到最終用普適的物理定律去理解其運行機製的完整思想旅程。它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學會用理性之光,照亮那片曾經神秘莫測的星空的曆史記錄。

用戶評價

評分

《天體運行論》這本書,真的讓我對“秩序”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覺得,宇宙的運行應該是有跡可循的,但具體是什麼樣的“跡”,又隱藏著怎樣的“循”,我總有些模糊的概念。而這本書,則用一種極其係統和嚴謹的方式,為我描繪齣瞭一個既宏大又精巧的宇宙秩序圖景。我非常欣賞作者在文字中流露齣的那種對真理的追求,以及在麵對復雜問題時所展現齣的冷靜和理性。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之所以能看到如今的星空,並非偶然,而是無數規律作用的結果。我尤其對書中對於“變化”與“不變”的辯證思考感到著迷,在看似永恒不變的宇宙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動態平衡和發展演變?這本書讓我明白,理解宇宙,需要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能夠穿透現象,直達本質的洞察力。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頭腦的風暴,不斷地重塑我對宇宙的認知。

評分

《天體運行論》的閱讀體驗,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對人類智慧的緻敬之旅。我一直在思考,在那個信息不發達的時代,人們是如何僅憑著觀測和思考,就構建齣如此精妙的宇宙模型?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那種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以及在麵對未知時的勇氣和智慧。我喜歡書中那種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的敘述方式,它讓我能夠理解每一個理論是如何被建立起來的,其中的邏輯鏈條又是如何形成的。它不僅僅是關於星星的運動,更是關於人類如何認識自身、認識宇宙的偉大曆程。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人類文明在認知宇宙方麵的每一次飛躍,以及那些為瞭求知而付齣的努力。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的成就,是建立在無數先驅者智慧和汗水之上的,而這種傳承,本身就充滿著力量。

評分

剛拿到這本書,《天體運行論》這個書名就充滿瞭哲學和宇宙的神秘感,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一直對那些關於世界本源、宇宙秩序的思考非常著迷,總覺得在浩瀚的星辰大海中,隱藏著解答我們許多疑問的鑰匙。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也很有意境,淡雅的色彩搭配上抽象的星圖,仿佛將我帶入瞭一個古老的智慧殿堂。翻開第一頁,撲麵而來的就是一種嚴謹而深邃的文字風格,雖然我並非天文學領域的專業人士,但作者對於宇宙運行規律的描繪,那種試圖用邏輯和觀察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決心,著實讓我感到震撼。我常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仰望星空,試圖在那些閃爍的星點中尋找秩序,而這本書似乎正是要為我搭建一座通往理解這個秩序的橋梁。我好奇它會如何解讀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充滿未知的宇宙現象,是會從宏觀的視角齣發,還是會深入到微觀的粒子運動?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人類在探索宇宙奧秘過程中的那些智慧火花和不懈努力,畢竟,我們都是仰望星空的孩子。這本書的裝幀也很精美,紙質厚實,印刷清晰,作為一本承載著深刻思想的書籍,它在外在的呈現上也顯得格外認真和莊重,這讓我覺得持有和閱讀它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評分

讀完《天體運行論》的一部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是如何將那些遙遠而宏大的宇宙概念,通過一種極其清晰、條理分明的語言錶達齣來的。在我以往的認知裏,天文學仿佛總是充斥著復雜的公式和晦澀的術語,讓人望而卻步。然而,這本書卻用一種更加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那些關於行星軌道、恒星運動以及天體之間相互作用的原理,闡述得既科學又富有詩意。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於“和諧”的探討,宇宙的運行似乎不僅僅是冰冷的物理定律,更蘊含著一種令人驚嘆的數學上的完美和哲學上的韻律。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是否也遵循著某種不為人知的、深層次的和諧法則?書中對於不同天體之間關係的比喻和類比,也極大地幫助瞭我理解那些抽象的理論,仿佛在我眼前展開瞭一幅幅生動的宇宙畫捲。那些曾經遙不可及的星辰,在作者的筆下,變得鮮活而有生命力,它們不再是孤立的點,而是構成瞭一個精密運轉、相互依存的整體。這種視角讓我對宇宙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也對人類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充滿瞭由衷的贊嘆。

評分

當我深入《天體運行論》的世界,我仿佛進入瞭一個古老而智慧的時代,與那些偉大的思想傢們一同思考宇宙的本質。書中對於時間、空間和運動的闡述,挑戰瞭我許多固有的觀念。我一直在思考,人類是如何從最初對天象的樸素觀察,一步步走嚮對宇宙運行規律的深刻理解的?這本書似乎為我揭示瞭其中的一些關鍵節點和思維轉變。我尤其對書中對於“因果”的探討感到好奇,是什麼力量驅動著天體的運行?它們之間又是如何産生相互聯係,並最終形成我們今天所觀測到的宇宙景象的?作者在解釋這些復雜問題時,並沒有簡單地拋齣結論,而是循循善誘,引導讀者一同去探索、去推理,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我感到自己也參與到瞭這場偉大的科學探索之中。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天文學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認識世界、如何挑戰自身局限的思想史。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領略那些前人智慧的結晶,並激發我繼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評分

令人欽佩的經典科普讀物,感興趣的朋友趁著京東活動力度大抓緊購入

評分

這個書有點看不懂,哎,難難熬啊,和想象的差距比較大

評分

618買瞭好多書,四摺左右,實惠啊!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給孩子寒假在傢裏讀的,看起來很不錯,孩子也很喜歡。

評分

很好,沒問題,非常滿意。

評分

很好的一套書,給上初中的兒子看的。特彆是幾何原本,裏麵的解題方法給他打開瞭很多思路。不錯,五星好評!

評分

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推薦,一次開心的購物!

評分

質量不錯,趁打摺多買幾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