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企業的創新活動既取決於企業內的創新資源與組織,也深受企業外的創新環境、資源等的影響。産業集群內創新主體的創新能力,創新主體之間的互動機製與係統的結構與效率,以及創新環境的支撐等,對産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意義重大。因此,圍繞産業集群構築創新係統,以培育新的産業集群、促進産業集群持續穩定發展,成為新形勢下區域創新政策的重要視點。《基於産業集群理論的創新係統研究》著眼於運用産業集群理論、技術創新理論、係統科學等理論與方法研究創新係統,界定産業集群創新係統的內涵,對産業集群創新係統的運行機理和績效進行分析,並進一步提齣産業集群創新係統的構建思路,對構建相關地區的産業集群創新係統進行實證分析。
作者簡介
吳勇,男,1971年2月齣生,南京曉莊學院商學院副教授。河海大學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博士,南京大學國內訪問學者,研究方嚮為創新管理、物流管理及金融。先後主持瞭三項省部級課題,參與瞭多項國傢課題的研究,與他人共同撰寫瞭兩本專著《服務外包産業與區域經濟發展》《城市水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與對策》,主持編寫瞭《采購管理》教材,還先後在SCI、CSSCI、北大中文核心等各類雜誌中發錶瞭文章多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導論
1.1 研究背景與選題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選題意義
1.2 相關領域研究綜述
1.2.1 創新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1.2.2 創新係統理論研究綜述
1.2.3 産業集群技術創新研究綜述
1.3 研究目標和內容
1.3.1 研究目標
1.3.2 研究內容
1.4 研究方法、思路和創新點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術路綫圖
1.4.3 本書的創新點
第2章 基於産業集群的創新係統理論框架
2.1 産業集群與技術創新的關係分析
2.1.1 産業集群的內涵
2.1.2 産業集群與技術創新的關係
2.1.3 産業集群技術創新模式分析
2.2 産業集群創新係統的內涵與特徵分析
2.2.1 産業集群創新係統的內涵
2.2.2 産業集群創新係統與國傢(區域)創新係統的關係
2.2.3 産業集群創新係統的特徵
2.3 産業集群創新係統的結構和功能
2.3.1 産業集群創新係統的要素分析
2.3.2 産業集群創新係統的結構
2.3.3 産業集群創新係統的功能
2.4 産業集群創新係統的創新機製與環境分析
2.4.1 産業集群創新係統的創新機製
2.4.2 産業集群創新係統的環境分析
2.5 本章小結
第3章 産業集群創新係統的運行分析
3.1 産業集群與創新係統的演化分析
3.1.1 産業集群的演化階段
3.1.2 産業集群創新係統的演化分析
3.1.3 産業集群創新係統演化的自組織特徵
3.2 産業集群的聯結模式分析
3.2.1 基於市場結構的聯結模式
3.2.2 基於內部關聯的聯結模式
3.3 産業集群創新係統運行的動力及影響因素
3.3.1 産業集群技術創新的特點
3.3.2 産業集群技術創新的動力
3.3.3 産業集群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
3.4 産業集群創新係統運行的學習機製
3.4.1 産業集群技術學習的途徑
3.4.2 産業集群技術學習的動力機製
3.5 本章小結
第4章 産業集群創新係統的績效分析
4.1 産業集群技術擴散的績效分析
4.1.1 産業集群技術擴散的特點
4.1.2 産業集群技術擴散的影響因素
4.1.3 産業集群技術擴散的博弈分析
4.2 産業集群與閤作創新的關係分析
4.2.1 産業集群閤作創新的動因分析
4.2.2 産業集群對閤作創新的促進
4.2.3 産業集群閤作創新的風險分析
4.3 産業集群閤作創新的績效分析
4.3.1 産業集群閤作創新的過程及基本假設
4.3.2 産業集群閤作創新模型的建立
4.3.3 産業集群閤作創新的博弈分析
4.4 産業集群內企業閤作創新對象的選擇
4.4.1 企業技術創新戰略選擇的重要性
4.4.2 企業技術創新閤作對象的選擇
4.5 本章小結
第5章 産業集群創新係統的構建
5.1 産業集群創新係統的構建原則
5.1.1 産業集群政策的基本原則
5.1.2 産業集群技術創新的戰略方式
5.1.3 産業集群創新係統的構建原則
5.2 産業集群創新係統的構建策略
5.2.1 産業集群創新係統構建的國傢策略
5.2.2 産業集群創新係統構建的區域策略
5.2.3 産業集群創新係統構建的企業策略
5.3 産業集群創新係統的環境建設
5.3.1 優化科技計劃結構實施專項計劃
5.3.2 加快政府支持的産業共性技術研發機構的發展
5.3.3 鼓勵“官産學研用”閤作組織發展
5.3.4 加大對産業聯盟發展的引導和支持力度
5.3.5 促進産業共性技術市場的發展
5.4 本章小結
第6章 蘇州市産業集群創新係統的發展
6.1 蘇州市産業集群現狀分析
6.1.1 蘇州市概況
6.1.2 蘇州市産業集群發展現狀
6.2 蘇州市産業集群創新的績效分析
6.2.1 蘇州市産業集群的技術創新績效
6.2.2 蘇州市産業集群的技術擴散績效
6.3 蘇州市産業集群創新係統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
6.3.1 存在的問題
6.3.2 發展對策
6.4 本章小結
第7章 結論與展望
7.1 本書的主要結論
7.2 進一步研究的展望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所麵臨的發展環境已經發生瞭變化。在國內,我們正在告彆低成本時代進入高成本時代,集群的低成本優勢難以為繼。這是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在上升、土地價格在上漲、生産資料成本在抬升。在國際上,我們正在從貿易的迅速擴張期進入到貿易摩擦的多發期,反傾銷、特保條款等強烈抑製瞭我們建立在低成本基礎上的國際競爭力。國內的高成本時代的來臨將對産業集群的成本優勢産生重大的影響,國際上日益激烈的貿易摩擦雖然是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到這一規模後的一種常態,但也對我國産業集群的發展形成瞭嚴重的衝擊。
根據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競爭優勢分為低層次優勢和高層次優勢。低層次優勢是指建立在廉價的勞動成本和便宜的原料基礎上的競爭優勢,是一種成本優勢。低層次優勢很容易被模仿取代,因為競爭者可以找尋新的廉價生産環境和資源來復製這類競爭優勢,或直接以投資的形式進入來取得競爭優勢,這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尤其明顯。高層次優勢是指建立在高級要素基礎上的以技術優勢為重要載體的競爭優勢,是一種産品差異化優勢,是比較穩固牢靠的競爭優勢。在內外夾擊下的我國産業集群,建立在低成本基礎上的競爭優勢麵臨著國內成本上升和其他低成本國傢或地區的崛起及跨國公司進入的威脅,急需突破技術、人纔的約束,隻有實現從低成本集群嚮創新集群的轉變,纔能建立起高層次競爭優勢,實現産業集群的升級和區域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
企業的創新活動既取決於企業內的創新資源與組織,也深受企業外的創新環境、資源等的影響。産業集群內創新主體的創新能力,創新主體之間的互動機製與係統的結構與效率以及創新環境的支撐等,對産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意義重大。因此,圍繞産業集群構築創新係統,以培育新的産業集群、促進産業集群持續穩定發展,成為新形勢下區域創新政策的重要視點。本書著眼於運用産業集群理論、技術創新理論、係統科學等理論與方法研究創新係統,界定産業集群創新係統的內涵,對産業集群創新係統的運行機理和績效進行分析,並進一步提齣産業集群創新係統的構建思路,對構建蘇州市産業集群創新係統進行案例分析。
本書的創新點主要有:①提齣産業集群創新係統的概念並界定其內涵,運用區域經濟理論、係統科學理論等對産業集群創新係統的特徵、結構和功能及其創新機製和環境等進行分析,認為産業集群創新係統是産業集群創新網絡與産業集群創新環境的疊加,其目的在於促進産業集群內知識的積纍、溢齣和共享,為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提供創新平颱;②從市場結構和內部關聯兩個角度研究産業集群的聯結模式,總結産業集群技術創新的特點,分析産業集群創新係統運行的動力和影響因素,研究産業集群技術學習的動力機製,認為産業集群創新係統為技術學習提供瞭空間,為技術學習過程中知識溢齣規製瞭相應的流程;③對産業集群技術擴散的特點和績效進行分析,論述瞭産業集群與閤作創新的關係,運用博弈論方法對産業集群閤作創新的績效進行分析,認為産業集群內企業進行閤作創新有利於增加社會福利,在此基礎上,提齣産業集群內企業技術創新閤作對象的選擇策略;④研究産業集群創新係統的構建原則,分彆從國傢、區域和企業層麵對構建産業集群創新係統進行策略分析,研究産業集群創新係統構建過程中的環境建設問題,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對蘇州市産業集群現狀和産業集群技術創新的績效進行案例分析,提齣構建蘇州市産業集群創新係統的對策及建議。
《知識的河流與經濟的脈搏:現代産業集群的演化、治理與未來展望》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現代産業集群作為區域經濟發展核心驅動力的多維動態演化、治理機製的構建與優化,以及其在全球價值鏈重塑中的戰略地位與未來發展路徑。本書立足於跨學科研究的廣闊視野,融閤瞭經濟地理學、區域經濟學、組織理論、創新管理學和公共政策學的精髓,試圖為理解和構建富有韌性與活力的區域創新生態係統提供一套係統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導。 第一部分:産業集群的理論重塑與空間嵌入 在技術進步日益加速和全球化深度演變的當下,對傳統産業集群概念的再審視顯得尤為迫切。本書首先追溯瞭産業集群理論的演進脈絡,從早期強調地理鄰近性(如馬歇爾的外部經濟)到後來的知識溢齣和網絡結構分析,強調集群不僅僅是地理上的聚集,更是社會性的互動場域。 1.1 知識流動的非綫性動力學: 本部分重點分析瞭知識在集群內部和集群間的流動機製。我們認為,知識流動的效率和形態受到集群內部的社會資本、正式製度安排以及技術基礎設施的深度影響。特彆是,我們引入瞭“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交互模型,探討瞭麵對麵交流、共址學習(Learning-by-doing)和專業化服務體係在促進知識轉化效率中的關鍵作用。不同類型的知識(基礎研究型、應用開發型、市場適應型)在集群中的擴散速度與路徑存在顯著差異,這直接決定瞭集群的創新能力和持續競爭力。 1.2 區域嵌入性與全球價值鏈的交織: 産業集群的生命力不僅在於其內部的緊密聯係,更在於其如何嵌入到更廣闊的區域經濟網絡和全球價值鏈(GVCs)之中。本書細緻剖析瞭集群的“社會嵌入性”和“經濟嵌入性”,揭示瞭地方製度環境(如地方政府的創新支持政策、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如何塑造集群的對外開放程度和對外部資源的吸收能力。我們引入“價值鏈位置”的概念,分析不同發展階段的集群如何通過技術升級和功能重構,從價值鏈的低附加值環節嚮高附加值環節攀升,並探討瞭“離岸創新網絡”(Offshore Innovation Networks)對本土集群的挑戰與機遇。 1.3 異質性與動態能力: 現代集群並非鐵闆一塊,其內部存在顯著的組織異質性。本書強調瞭集群內不同類型企業(如龍頭企業、中小企業、初創企業和專業供應商)的角色分工與動態協調。我們運用“動態能力理論”來分析集群如何感知、抓住並重構資源與能力,以應對技術範式轉移(Technological Paradigm Shifts)帶來的衝擊。集群的創新産齣能力,本質上是其整體學習和適應能力的集中體現。 第二部分:集群的治理結構與製度環境 一個成功的産業集群,需要一個有效的治理結構來協調各主體的利益衝突,並提供必要的公共品。本部分聚焦於驅動集群健康發展的組織和製度要素。 2.1 多元利益主體的協同治理模式: 産業集群的治理涉及政府、企業、大學/研究機構以及行業協會等多個主體。本書係統梳理瞭不同治理模式的優劣,包括“政府主導型”、“市場驅動型”和“協同創新網絡型”。我們特彆關注瞭“中介組織”(如行業協會、技術轉移中心)在充當信息傳遞者、信任構建者和資源整閤者方麵的關鍵作用,分析瞭有效的中介機製如何剋服“搭便車”問題和信息不對稱。 2.2 製度質量與地方性製度的塑造力: 製度環境是集群創新的“土壤”。本書深入探討瞭産權保護、勞動關係、金融市場發展等正式製度對集群創新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我們強調瞭“地方性製度”(Informal Institutions)的重要性,包括地方文化傳統、商業道德和信任水平,這些非正式規範往往在促進知識的非正式交流和快速決策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3 公共政策的精準乾預與乾預的邊界: 政府在集群發展中的作用是復雜且微妙的。本書批判性地分析瞭不同類型的區域創新政策(如基礎設施投資、研發補貼、人纔引進計劃)的有效性。我們主張,成功的政策乾預必須遵循“循證導嚮”和“適應性管理”原則,避免“一刀切”的産業政策。同時,我們探討瞭“政策失靈”的根源,特彆是當政府乾預超越其比較優勢領域,阻礙市場自發協調機製時所産生的負麵效應。 第三部分:集群的生命周期、轉型與韌性 産業集群並非永恒不變的實體,它們經曆誕生、成長、成熟乃至衰退的生命周期。理解集群轉型的驅動力,是確保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3.1 集群的演化階段與創新模式切換: 本部分根據技術發展和市場成熟度,將集群的演化劃分為早期(探索性創新主導)、成長期(應用開發和效率提升並重)和成熟期(效率優化與外部擴張)。我們關注集群在不同階段的創新活動重心如何變化,以及從一種“局部最優”的知識結構嚮新的“全球最優”知識結構過渡時所麵臨的路徑依賴和組織慣性。 3.2 應對技術顛覆的集群轉型策略: 麵對顛覆性技術(如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的齣現,傳統優勢集群麵臨“創造性破壞”的挑戰。本書提齣瞭集群轉型的三種主要模式:內部重構(通過內部新部門或新業務綫吸收新技術)、網絡拓展(通過並購或戰略聯盟引入外部新技術能力)和生態係統重塑(通過政府引導,培育全新的互補性産業)。成功的轉型需要集群領導者具備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和強健的跨界資源整閤能力。 3.3 韌性與可持續性: 麵對經濟周期波動、外部衝擊(如貿易戰、疫情)和資源約束,産業集群的“韌性”(Resilience)成為核心議題。本書從集群的“多樣性”(Diversity)、“冗餘性”(Redundancy)和“連接性”(Connectivity)三個維度構建瞭集群韌性評估框架,並分析瞭如何通過建立多樣化的供應商基礎、保持關鍵人纔儲備以及加強跨區域閤作網絡,來增強集群抵禦衝擊並快速恢復的能力,最終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性的和諧發展。 結論與展望 本書最後總結瞭現代産業集群研究的前沿議題,強調瞭理解集群的非綫性、網絡化和製度依賴性特徵的重要性。未來的研究需要更精細的數據和更長期的追蹤,以更好地把握知識、人纔和資本在空間上的流動規律,為區域創新政策的製定提供更加堅實的經驗基礎和理論支撐。本書旨在成為政策製定者、區域規劃師、企業管理者以及相關領域研究人員的有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