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曾两度开启:1900 年 12 月 14 日和 1928 年 8 月 26 日。
1900 年 12 月 14 日,马克斯?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会的例会上做了有关“紫外灾难”问题解决方案的报告。他指出,原子只有在不连续跃迁的过程中才会触发能量损失。这一新的理论观点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中的第一块,最终在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将物理学引向量子力学这一新的发展领域。1928 年 8 月 26 日,在夏季之末,巴克?罗杰斯在通俗科幻杂志《惊奇故事》上完成了他的处女秀。
创刊于 1926 年的《惊奇故事》,是第一本专门刊载科幻故事的杂志,出版人雨果?根斯巴克将此类故事命名为“科幻小说” 。该刊的座右铭是:“今日奇谈怪论……明日冷酷现实”。普朗克的突破性研究标志着一个新兴科学领域的诞生,它是一个属于“书呆子”的研究领域。而巴克?罗杰斯的登场则开启了极客们想象中的未来世界。(我在此声明,作为一位痴迷于科幻小说和漫画书的物理学教授,我既是书呆子,又是极客。)a
20 世纪初,科学技术取得了迅猛发展,电报、电话和汽车的发明颠覆了我们的时空观,技术使世界不断浓缩。因此,《惊奇故事》的读者在 1928 年会对个人飞行座驾和分解射线的成功发明抱有期待, 也许不足为奇。
菲利普?弗朗西斯?诺兰在他的中篇小说《大决战——公元 2419 年》(Armageddon 2419 A. D.)中描写了巴克?罗杰斯的第一次冒险, 这篇小说发表在《惊奇故事》杂志的 1928 年 8 月刊上。次年,安东尼?罗杰斯这位 20 世纪兼 25 世纪的公民形象,以连环漫画的形式被刊登在多家报纸上,因此获得了“巴克?罗杰斯”的绰号。在探索斯克兰顿附近的一处废弃矿洞时,前空军军官巴克?罗杰斯因吸入了某种泄漏气体而进入假死状态,直到 25 世纪才苏醒,并且很快就适应了新时代的生活。诺兰笔下这位去到未来的英雄,就像马克?吐温笔下穿越回到亚瑟王朝的康州美国佬一样足智多谋。
在故事中,凭借未来世界的武器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培养的军事才能,罗杰斯与一众士兵共同抵抗来自亚洲的邪恶“匈奴”侵略者,这些侵略者在 22 世纪早期征服了美国。事实上,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刊登在通俗科幻杂志上的很多故事中都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它们对未来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保持乐观,对国际(或星系)关系的发展却保持悲观。
进入 21 世纪,我们仍然在期待能飞的汽车、喷气飞行背包、圆顶水下城市和机器人私人助理。对此,你可能和我一样沮丧。自 20 世纪 30 年代起,
那些通俗科幻杂志和漫画书就向我们许诺:至 2000年,人类将摆脱日常琐事和地球引力的束缚,迎来一个“乌托邦”式的闪亮新世界。跟今日的现实相比,我们发现,50 年前的那些预言真是把我们骗得不轻。
不过……也不尽然。2010 年,我们可以和地球另一端的人即时无线通信;笔记本电脑的计算能力远超科幻小说中房屋大小的计算机;我们可以利用核磁共振成像做出医学诊断,而不是靠开刀一窥究竟;从自动提款机到苹果手机,触摸屏随处可见。每天,我们接触到的自动化设备数量惊人,尽管它们当中没有哪个跟机器人罗比相似a。
这些美好的预测错在哪里呢?简单来说,他们预测了一场能源革命,而我们的革命却发生在信息领域。科幻小说中的喷气飞行背包和死光(death rays),需要以可储存巨大能量的轻型设备为前提。而作为常用储电设备的电池,其性能则受限于电池内部原子的化学和电学性质。尽管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在研发新型储能系统方面足智多谋,却终究无法改变原子的属性。相对而言,信息只需要一个存储媒介和相应的智能解析。
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个对科学充满好奇但又对复杂公式感到头疼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真正让我理解量子力学的书。《魔鬼物理学2:迷人又有趣的量子力学》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做得非常出色。作者的笔触非常轻松,带着一种孩童般的好奇心,去探索这个我们看不见的微观世界。他不会用高深的术语把你吓跑,而是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慢慢地引导你走进量子力学的殿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量子叠加态的描述,他用了一个我从未想过的角度来解释,让我瞬间就明白了为什么“猫”既可能活着又可能死去。还有量子纠缠,作者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释了这种“鬼魅般的超距作用”,让我觉得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某种我们能感知到的神秘联系。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乐趣和挑战。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知识的敬畏和对未知的好奇,深深地感染了我。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书,更是一份关于探索精神的礼物。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场思维的盛宴,让我对物理学的理解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虽然书名听起来可能有点吓人,但实际阅读体验却是令人惊喜的!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有趣的方式,将那些原本复杂晦涩的量子力学概念娓娓道来。我一直以为量子力学是只有极少数天才才能理解的神秘领域,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这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微观世界里探险。书中充斥着各种引人入胜的比喻和类比,比如“薛定谔的猫”那个经典思想实验,作者的解读让我茅塞顿开,瞬间理解了叠加态的奇妙之处。还有量子纠缠,原本觉得这东西太玄乎了,但在作者的笔下,它变得触手可及,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那股神秘的联系。整本书的语言风格轻松幽默,丝毫不枯燥乏味,即使是第一次接触量子力学的人,也能在其中找到乐趣。它不是那种死板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睿智的朋友在和你分享他热爱的知识。我特别喜欢书中穿插的那些历史故事和科学家的趣闻轶事,这些小插曲让原本严肃的科学话题变得更加人性化,也让我对这些伟大的头脑有了更深的敬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对宇宙的奥秘有了更深刻的向往。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超我的预期。原本以为“量子力学”这几个字就足以让我望而却步,但《魔鬼物理学2:迷人又有趣的量子力学》却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这个深奥的学科呈现在我面前。作者的叙事功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他能够将那些最复杂、最抽象的物理概念,用最简洁、最生动的方式进行阐释。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量子叠加和测量问题的讨论,作者没有回避其中的哲学困境,反而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引导读者去思考。他运用了大量的类比和形象的比喻,让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量子现象,变得触手可及。例如,他将量子态比作一种“可能性”,而测量则是一种“选择”,这种解释非常直观,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逻辑。而且,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也非常好,总是在你感觉有点吃力的时候,适时地穿插一些有趣的典故或者作者的个人感悟,让你能够放松下来,继续探索。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次愉快的智力探险。它不仅提升了我对量子力学的理解,更激发了我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评分这套书简直就是我近期阅读体验的“天花板”!尤其是这本《魔鬼物理学2:迷人又有趣的量子力学》,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如此沉迷于一本关于量子物理的书。作者的写作风格真的是太独特了,他就像一个天生的说书人,把那些听起来如同天书一般的概念,讲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我尤其欣赏他处理那些反直觉现象的方式,比如量子隧道效应,听起来就像是超能力,但在作者的解释下,竟然有其严谨的科学依据。他不会一味地堆砌公式和术语,而是选择用最贴近生活、最容易理解的方式来阐述。比如,在解释不确定性原理时,他没有直接抛出海森堡的公式,而是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让我们体会到测量行为本身就会对微观粒子产生影响,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讲解方式,比死记硬背公式要有效得多。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作者个人的思考和对未来科技的展望,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发的思想集。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中获得新的灵感,感受到科学的无穷魅力。这本书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所处的这个世界,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或许隐藏着更为深刻的量子秘密。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量子力学的印象仅限于科幻电影里的“虫洞”和“平行宇宙”,总觉得那是一个离我日常生活很遥远,甚至有些不可思议的领域。然而,《魔鬼物理学2:迷人又有趣的量子力学》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够将那些抽象到令人抓狂的量子概念,转化为我们能够理解甚至产生共鸣的故事。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挑战常识的理论,反而巧妙地运用类比和形象化的语言,将它们一一拆解。比如,书中对波粒二象性的阐述,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类比,让我不再对电子既是粒子又是波感到困惑。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解释“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他对量子力学发展历程中的那些关键实验和理论突破的梳理,让我看到了科学家们如何一步步拨开迷雾,揭示宇宙的真相。这种探索精神,以及背后无数次试错和顿悟,都让我深感震撼。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鼓励我去质疑,去思考,去拥抱那些看起来“不合理”但却真实存在的现象。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文字,仿佛在品味一道精美的哲学大餐。
评分看了前一本
评分买给孩子的,挺喜欢的不错不错
评分很好的图书,是六一儿童节买给儿子看你。
评分质量很好,正版,给孩子的礼物很喜欢。
评分书是正品,物流很快,一直在京东买书。
评分哦哦看哦看哦哦可哦可
评分哦哦看哦看哦哦可哦可
评分还可以。不错。
评分三本一套都买齐了慢慢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