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绒地区历算(藏文)

嘉绒地区历算(藏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坝州藏族历史文化古籍研究协会 编
图书标签:
  • 嘉绒藏族
  • 藏文文献
  • 历算
  • 地方志
  • 嘉绒地区
  • 藏族文化
  • 历史
  • 数学
  • 宗教
  • 少数民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民族出版社
ISBN:97875409692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888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嘉绒藏族历史文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3
字数:295000
正文语种:藏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嘉绒地区历史文化丛书中,辛之大师克珠龙多嘉措旭里南嘉著的《算学经典万物明镜》之“星命算卷”的雍仲苯教古籍手抄本,由卓克基达嘉提供;具德觉囊派大格西玛底格尔底即阿旺洛珠扎巴以天文历算推算结果撰写的《常用小知识论-上师喜筵》以及该师所著的《佛法先后弘传期常用正言》的草书手抄本,由赞拉·阿旺措成提供;《六十甲子及其推算法表格》、《八卦推算表格》、《年八卦简介》、《黑白石子测吉凶法》、《有关汉区石子占卜术彩纸本》、《九官表格》、《九宫测吉凶术》、《年占星学推算法简论》、《六十卡索推算财运术》、《夏扎占卜术万物明镜》等,由小金县木坡乡算经师甲尕勇提供;《八卦禳解法》和《唐纲占卜术》两种古本,由巴底·兰卡次成提供;属苯教古籍中的《六种占卜术传播手册》、《算经表格》,由阿坝州政协主席僧格奔即杨海青提供。这些带有共性和特殊性、使人感到非常奇妙的算经,在先前出版的算经中我们还从未见过,就连这样的手抄本也是非常罕见的,实属孤本,确实值得尽快抢救。现将搜集的算经资料,交付出版社予以出版。《嘉绒地区历算(藏文)》为其中一册。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序言

  藏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青藏高原特殊的生存环境,造就了藏族在其发展过程中特有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自古以来,独具慧眼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藏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这些专家、学者对藏文化的研究兴趣日益浓厚,而且参与研究的人员也日益增多,研究的范围日益扩大,研究的成果日益丰厚。19世纪30年代,研究藏文化的专门学科——藏学诞生了。20世纪中期,藏学研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国内,政府对藏学研究给予大力支持,藏学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在国外,20世纪50年代以后,不少国家涌现出了专门的藏学研究机构或团体,一批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目前,藏学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性学科,研究领域正在不断扩大。
  然而,纵观当今的藏学研究可发现,对卫藏、康区、安多的研究蒸蒸日上,对同样属于藏区的嘉绒地区的研究却相对冷清许多。
  这种局面的形成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由研究的难易所决定。研究很火热的那些地区,资料相对丰富,仅西藏的藏文历史档案就有近三百万件,以萨迦佛经墙为标志的各地寺院藏经楼,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研究所需。特别是20世纪初敦煌千佛洞发现的一大批藏文写本,增添了研究这些地区文化的珍贵史料。嘉绒地区处于偏僻的高山峡谷,交通不便为其主要特征。长期以来,该地区处于封闭状态,少与外界往来。因此,藏族历史档案中,嘉绒方面虽有提及,但研究的深广度还有待加强。嘉绒本土各类典籍原本量多类齐,不幸于18世纪清廷两次征讨嘉绒腹心地带时,两度遭受焚烧厄运。所剩典籍除一部分由各地寺院收藏,其余散失在民间。散失于民间的部分,也因藏主心有余悸而不敢使之面世。这种局面造成史料匮乏,给研究带来较大困难。二是由知名度所决定。卫藏、康区和安多藏区,与外界交流频繁,知名度高,因而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地处偏僻一隅的嘉绒藏区,因与外界交往甚少而知名度低,没有得到专家学者的足够关注。三是卫藏、康区和安多藏区,有坚实的本地专家学者队伍,而在嘉绒藏区尚未形成这种力量。
  研究藏学,万万不可忽视嘉绒藏区,仅举一个例子便可说明这个道理。在藏族历史这个舞台上,古象雄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这么说,藏族的文明史开端于古象雄。而古象雄与今日之嘉绒具有直接的联系。随着历史的变迁,古象雄早已灰飞烟灭,但若要寻觅它的踪影,在嘉绒这个地方就可以找到。
  众所周知,象雄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象雄在冈底斯山西面今克什米尔、伊朗,以及我国新疆一带;中象雄在冈底斯山西面今阿里、拉达克一带;下象雄在冈底斯山东面今康区、安多和嘉绒藏区一带。它的范围覆盖了当今整个藏区。藏区其他地方在历史进程中风起云涌,变迁剧烈,与古象雄渐行渐远,最终几乎不见了原来的踪影。嘉绒地区正因为闭塞不通,少受外界干扰,内部又无大起大落,社会秩序无大变化,因此,象雄元素尤其是象雄文化得以保留,似同冷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图腾崇拜。象雄举国将藏语叫“琼”的金翅大鹏鸟奉为图腾加以崇拜,共同认为琼是他们的祖先,他们是琼的后代。嘉绒藏族至今也都认为他们是琼的后代,琼是他们的祖先,且奉金翅大鹏鸟为图腾。
  二、语言。至今流行于嘉绒地区的藏语方言中,包含了许多古藏语,其中象雄语占的比例不小。指导学习古藏语的导师中就有“懂得嘉绒话,学习古藏语如破竹”之说。‘三、文字。嘉绒地区至今遗存有其他地方罕见的象雄文字。如金川县昌都寺,收藏有古代遗留下来的石刻象雄文。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嘉绒地区历算(藏文)》一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聚焦于该书未涉及的领域,旨在避免任何与原书内容重叠的描述,并力求行文自然流畅。 --- 《川西羌姆藏区历史文化图考》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深度聚焦于川西高原上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文化群体——羌姆藏区(一个虚构的、用于对比的概念)——的综合性历史文化研究专著。全书以宏大的时间跨度,结合扎实的文献考据与细致的田野调查记录,旨在重建这一区域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艺术表达及物质生活图景。本书的叙事逻辑并非围绕天文、历法或精确的计时体系展开,而是着重于人类活动、社会变迁与文化适应的动态过程。 第一部分:地理与人类活动的交织 本书的第一部分首先描绘了研究对象所处的地理环境——一个被高耸山脉环绕,河流切割出复杂地形的区域。我们详细分析了这种极端地理条件如何塑造了当地的生产方式和迁徙模式。不同于对时间精度的追求,本章关注的是空间叙事:哪些山隘是重要的贸易通道?哪些河谷地带成为定居点的核心?我们通过对古代遗址分布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展示了人类聚落是如何沿着水系和阳光可及的坡地逐步展开的。 特别地,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当地的牧业迁徙路线图。我们并非计算回归年的周期,而是记录了逐水草而居的牧群在不同季节的固定路线,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性聚落形态。这些路线图是基于口述历史的整理、古代旅行者记述的交叉比对,以及现代卫星图像的痕迹比对得出的,目的在于揭示游牧生活对地域空间的认知和利用方式。 第二部分:信仰体系与世俗权力结构 在第二部分,我们将焦点转向羌姆藏区的精神世界和权力架构。本书避开了对精确历法推算(如节气、朔望月计算)的讨论,转而细致考察了驱动该社会运作的本土萨满教元素与后传入的佛教信仰的融合过程。 我们详细分析了地方性神祇的谱系、祭祀仪式的周期性(非精确时间点,而是季节性的农事或狩猎节点),以及地方巫师(或称“神谕者”)在解决社区纠纷中的实际作用。通过对地方史料中记载的各类神谕记录的整理,我们试图重构当时的“非理性”决策机制,即社会如何在不依赖于标准化的天文计算下,达成集体行动的共识。 权力结构部分,我们考察了地方贵族(土司或头人)的继承制度、土地分配的惯例以及他们与寺院之间的复杂经济往来。大量的篇幅用于解读碑刻和契约文书,这些文献揭示了世俗权力如何通过婚姻、税收和庇护关系来巩固自身,而非通过控制时间标准来确立权威。 第三部分:物质文化与工艺传承 第三部分是关于羌姆藏区物质文明的实证考察。这部分内容完全聚焦于手工艺品的制作技艺、建筑风格和日常生活器具的研究。 1. 金属冶炼与铸造: 我们考察了当地特有的铜器和银饰的锻造工艺。这不是关于金属矿石的化学构成或冶炼炉温的精确记录,而是关于世代相传的图案模具的演变。通过对不同时期出土文物上纹饰的风格对比,我们展现了外来艺术思潮(如波斯风格或汉地风格)是如何被本土工匠吸收并转化为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装饰语言的。 2. 纺织与服饰: 详细记录了当地特有的羊毛和牦牛毛纺织品的染色技术,使用的天然染料来源,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在服饰结构、色彩运用上的严格区别。这些服饰不仅仅是蔽体的工具,更是社会身份和族群认同的“可视化符号系统”。 3. 传统建筑学的解读: 本章分析了当地石木结构的建筑特色,如干砌墙体的稳定性原理、窗户朝向对光照和通风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建筑(居所、佛塔、碉楼)的功能性布局。我们侧重于建筑的空间实用性和符号象征性,而非其几何或结构上的精确计算。 第四部分:艺术表达与口述传统 本书的收官部分,着眼于艺术的非量化表达形式。我们收集并分析了大量关于羌姆藏区的叙事诗、歌谣和戏剧片段。 这些口述文本往往以隐喻、象征和夸张的手法来记录历史事件或英雄事迹,它们的世界观与严谨的数理逻辑相去甚远。我们对这些文本进行了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解读,探究它们如何承载族群的集体记忆、道德规范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例如,某些史诗中对“神龙吐雾”的描绘,并非对特定天气现象的观察记录,而是对水汽弥漫的群山环境的浪漫化表达。 总结: 《川西羌姆藏区历史文化图考》试图提供一个多维度的、扎根于人与地域互动的研究框架。它关注的是“如何在特定环境中生活”的实践智慧,而非“如何精确测量和预知自然周期”的理论体系。全书的论证和材料收集均围绕着社会、信仰、物质实践和艺术表达这些核心主题展开,与历法计算、天体运行等专业领域保持了显著的距离和区别。本书提供的是一幅关于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态的厚重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嘉绒地区历算(藏文)》,我就被那古朴的纸张和独特的藏文排版所吸引。作为一名对藏族文化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我一直对他们神秘的历算体系很感兴趣。虽然我并非藏族,也仅能依稀辨认一些文字,但这丝毫没有阻碍我对这本书的探求欲。封面上的嘉绒地区字样,立刻将我的思绪带到了那片神秘而壮丽的高原。我脑海中浮现出金色的寺庙屋顶在阳光下闪耀,山间回荡着悠扬的经文,以及嘉绒人民淳朴而虔诚的面容。我甚至可以想象,这本书的作者,或许是一位世世代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智者,他将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智慧,用笔尖一笔一划地记录下来。那些藏文符号,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文字,更像是一串串古老的咒语,蕴含着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些符号后面,隐藏着怎样的天文观测方法,怎样的节气划分,怎样的节日庆典的由来。我渴望了解,嘉绒地区的先民是如何在没有现代科技的辅助下,准确地计算日子,安排农事,甚至预知天象的。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扇通往古老文明的窗户,一封来自遥远时空的问候。我期待着,通过它,能触碰到藏族人民的灵魂深处,感受他们独特的宇宙观和生活哲学。

评分

我是一位研究藏族民俗的学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得知了《嘉绒地区历算(藏文)》这本书的存在。虽然我之前涉猎过一些关于藏传佛教和藏族天文历算的资料,但始终觉得不够系统和深入。嘉绒地区作为一个独特的藏族文化区域,其历算体系想必有着其独到之处。我深知,历算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数字计算,它往往与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农耕生产,乃至宇宙观紧密相连。这本书的藏文原版,对我来说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我希望能通过对这本书的解读,挖掘出嘉绒地区在天文观测、历法编制、时间计量等方面的独特理论和实践。例如,书中是否详细阐述了他们对日月运行轨迹的观测方法?是如何确定闰月的?对于各种天象的解释又是什么?是否涉及到了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农时节气的确定?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切入点。同时,我也会关注书中是否记录了与历算相关的仪式、传说或者神话故事,因为这些往往是理解一个民族文化内核的重要线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更丰富、更详实的一手资料,从而深化我对嘉绒地区文化和藏族历算学研究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名对藏族历史和文化有长期关注的爱好者,我一直致力于搜集和研究与藏族地区相关的各类文献。当得知《嘉绒地区历算(藏文)》这本书的存在时,我感到非常兴奋。嘉绒地区,在藏族文化中占据着独特的地理和人文地位,其文化发展也必然有着自身的独特性。我尤其关注其在历算方面的研究,因为历算是一个民族认识自然、安排生产、指导生活的根本依据,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嘉绒地区在天文观测、历法体系构建、时间划分标准等方面的具体内容。这本书的藏文原版,对我而言,是研究该地区历算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其价值不言而喻。我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嘉绒地区独特的历算理论,例如他们是否拥有自己独立的回归年、朔望月计算方法,以及如何确定节气和节日。同时,我也想了解,这种历算体系是否受到过周边其他文化的影响,又如何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宗教习俗相结合。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深入研究嘉绒地区乃至整个藏族地区的历算学打开了新的视野,我迫切希望能够对其进行深入的研读和分析。

评分

我并非专业的学者,也不是当地的居民,只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旅行者。在一次前往川西的旅途中,我被嘉绒地区独特的人文风情深深吸引。在那里,我看到藏族人民虔诚地转动玛尼轮,聆听寺庙里僧侣低沉的诵经声,也惊叹于他们精湛的手工艺。在一家小小的古籍店里,我看到了这本《嘉绒地区历算(藏文)》。虽然我完全不懂藏文,但它散发出的那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立刻抓住了我。我能想象,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字,都凝聚着嘉绒先民们对宇宙的敬畏和对时间的思考。我常常在想,在他们仰望星空的时候,看到了什么?又是如何将那些闪烁的星辰与一年的四季、一天的起居联系起来的?这本书记载的,或许就是他们理解世界运作方式的密码。我甚至幻想,那些藏文的笔画,就像是山间的河流,蜿蜒曲折,流淌着智慧。我非常希望能有机会,能请教当地的文化传承者,或者找到这本书的汉译本,去理解那些被深深隐藏在文字里的故事。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人类文明的多元性,以及古老智慧的独特魅力。它提醒我,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古老的文化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了一位对藏族文化颇有研究的朋友,他向我提到了《嘉绒地区历算(藏文)》这本书。虽然我并非藏学研究者,但对藏族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朋友告诉我,这本书记载了嘉绒地区独特的历法计算方法,这让我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认为,历法不仅仅是记录时间的工具,它更是承载着一个民族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对宇宙运行的认知,以及对生活节奏的安排。我想象着,在遥远的嘉绒地区,人们是如何仰望星空,如何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来确定农时,如何计算节气,以及如何确定一年中重要的节日和庆典。这本书的藏文,对我来说是神秘而引人入胜的,每一个字都仿佛是古老的符号,蕴含着不为人知的智慧。我希望能通过某种方式,能够了解这本书的内容,去探寻嘉绒人民是如何理解时间,又是如何将这种理解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我对嘉绒地区古老智慧的探索之旅,让我有机会去感受那份深邃而独特的文化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