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製度研究》針對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問題,從中國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發展曆程入手,基於中國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製度現狀,探討瞭中國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製度政策,分析瞭發達國傢推進員工持股製度經驗藉鑒,剖析瞭中國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製度典型案例,構建瞭中國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製度體係,提齣瞭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的政策建議。
作者簡介
許英傑,生於1986年,河南省鹿邑縣人,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博士後,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先後就讀於華中師範大學、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得理學學士、經濟學碩士和管理學博士學位。主持“}昆閤所有製企業員T持股機製研究”(博士後基金特彆資助)、“國有企業T資決定機製研究”(中國勞科院重點課題)、“京津冀社會保障政策統籌協調和經辦一體化研究”(天津社科聯)等課題,參與“競爭性國有企業混閤所有製改革研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評價與推進機製研究”(社科基金)等多項國傢社會科學基金或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參與“中國房地産市場監測報告研究”(財政部)、“中央企業社會責任推進機製研究”(國資委課題)等多項課題研究。編著或翻譯(參與)《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好的、壞的和醜陋的》《企業社會責任評價研究:反思、重構與實證》《陝西省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國創業發展研究報告(創業藍皮書)》等專著。在《中國經濟問題》《經濟體製改革》《經濟管理》等各類刊物發錶學術論文30餘篇。
石穎,生於1989年,河北唐山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嚮為戰略管理、企業跨國並購和國有企業改革。曾參與“東北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混閤所有製改革中的公司治理問題研究”“大數據對企業非市場戰略的影響研究”等多項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參與撰寫或校訂《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藍皮書(2013)》《從混沌世界走嚮另一個混沌世界:戰略管理理論述評》《西方經典管理理論》等多項專著,在《經濟體製改革》等各類刊物發錶學術論文數篇,作為主要研究人員參與“太原市供水集團工人崗位評價研究”“義烏市供電公司員工社會責任行為製度體係研究”等項目研究。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導言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
第二節 基本概念和理論基礎
第三節 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第四節 重點難點和主要創新
本章小結
第二章 中國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製度發展曆程
第一節 集資型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階段
第二節 正規型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階段
第三節 激勵型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階段
第四節 綜閤型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階段
本章小結
第三章 中國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製度現狀
第一節 中國混閤所有製企業狀況
第二節 中國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製度狀況
本章小結
第四章 中國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製度政策
第一節 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頂層製度設計
第二節 國務院國資委員工持股製度政策
第三節 證券監管部門員工持股製度政策
第四節 我國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製度政策評析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發達國傢推進員工持股製度經驗藉鑒
第一節 美國企業員工持股製度經驗
第二節 英國企業員工持股製度經驗
第三節 日本企業員工持股製度經驗
第四節 國外企業員工持股製度比較
本章小結
第六章 中國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製度典型實踐
第一節 東部地區(山東黃金)典型企業實踐
第二節 中部地區(海螺水泥)典型企業實踐
第三節 西部地區(西寜特鋼)典型企業實踐
第四節 東北地區(東北製藥)典型企業實踐
第五節 四人區域典型企業實踐比較
本章小結
第七章 中國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製度體係構建
第一節 中國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製度體係前置部分
第二節 中國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製度體係主體部分
第三節 中國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製度體係後置部分
本章小結
第八章 主要結論、政策建議
第一節 主要結論
第二節 政策建議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推進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製度是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做齣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黨和國傢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全麵深化改革和全麵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工作重點之一。為瞭給黨和國傢製定科學的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製度政策提供理論支撐,從而推動我國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製度實踐,筆者就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製度問題開展瞭全麵、深入的研究,以期構建符閤我國國情的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製度體係。為此,筆者對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製度概念、發展曆程、現狀、政府政策、發達國傢經驗、我國典型實踐以及製度體係構建進行瞭全麵、深入的研究。
在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製度概念方麵,筆者將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製度看作是混閤所有製企業和員工持股製度兩個關鍵詞的結閤,是指在混閤所有製企業中所推行的員工持股製度。其概念可以被界定為,在保護國有資産安全的前提下,以混閤所有製企業為基本對象的,以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為目標群體的資金募集機製、利益分享機製、長期激勵機製和公司治理的參與機製,通過使員工持有混閤所有製企業的股份,實現員工的勞動提供者和資本所有者的雙重身份,從而使員工不僅能夠通過提供勞動獲得工資,也使員工作為資本提供者而取得混閤所有製企業的未來收益權以及經營決策權。
在我國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製度發展曆程方麵,筆者將我國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製度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分彆為集資型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階段(1984-1993年)、正規型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階段(1993~2002年)、激勵型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階段(2003~2012年)和綜閤型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階段(2013年至今)。其中,集資型階段推進員工持股製度的主要目的是從內部員工募集資金,解決公司生産運營過程中的資金缺口問題,主要開展企業是早期進行股份製試點的國有企業;正規型階段不僅聚焦於募集資金發展生産,更重要的是通過推動員工參與員工持股製度設計提高員工的收入,提升員工工作的積極性;激勵型階段更加注重形成對於員工持股製度的參與人員的長期激勵,以管理層為核心目標群體;綜閤型階段開啓於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混閤所有製”和“企業員工持股製度”首次結閤在一起,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製度成為我國混閤所有製企業改革乃至全麵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助推器”。
在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製度現狀方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整體國民經濟中混閤所有製經濟成分不斷提升。從量的角度來看,混閤所有製經濟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為研究樣本,2014年,混閤所有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占所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的比例已經達到將近30%,混閤所有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産總額占所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産總額的比例將近五成,混閤所有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總額占所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總額的比例超過40%(41.43%),混閤所有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占所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的比例達到43.36%。從質的角度來看,不僅我國沒有進行混閤所有製改革的國有企業存在巨大的改革和發展空間。而且我國已經推進混閤所有製改革的混閤所有製企業也依然存在極大的改革空間。聚焦到我國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製度,我國整體處於較低水平,1998年我國上市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數量相對最高,涉及股份有51.70億股,之後就一直處於下降態勢,截至2011年,通過混閤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製度持有的股份再次降低為0.01億股;從企業數量來看,我國上市混閤所有製企業推進員工持股製度的企業也處於較低水平。
《跨越邊界:融閤與共贏的現代企業組織形態探索》 內容簡介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與中國深化市場化改革的宏大背景下,企業組織形態的創新與演進,已成為驅動經濟增長、提升企業活力與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本書《跨越邊界:融閤與共贏的現代企業組織形態探索》並非聚焦於某個特定製度下的企業員工持股計劃,而是以更廣闊的視野,深入剖析和描繪當前中國企業在所有製結構多元化、資本運作復雜化以及人力資本價值日益凸顯的時代語境下,所湧現齣的各種新型、融閤性的組織形態。本書旨在為理解現代企業如何打破傳統界限,實現股東、員工、管理層乃至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價值共創與利益共享,提供一套係統性的理論框架與實踐洞察。 本書的寫作初衷,源於對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國有、民營、外資等不同所有製經濟體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以及它們之間如何通過股權、管理、技術、市場等多種形式進行深度融閤的觀察。我們看到,傳統意義上涇涇分明的企業類型正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靈活、開放、具有戰略穿透力的組織模式。這種“跨越邊界”的趨勢,不僅體現在所有權層麵的混閤,更深刻地影響著企業的治理結構、激勵機製、文化塑造以及戰略決策。 第一部分:現代企業組織形態的演進邏輯與多元化趨勢 在這一部分,我們將首先梳理現代企業組織形態演進的曆史脈絡,特彆是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以來,企業所有製結構從單一走嚮多元,再到深度融閤的內在驅動力。我們將探討市場化改革、資本要素的自由流動、全球化競爭壓力以及技術進步等因素,如何共同促成瞭企業組織形態的多元化。 從“姓公姓私”到“所有權模糊”: 分析國有企業改革中的混閤所有製探索,民營企業産權的規範化與外部融資,以及外資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本土化與閤作,這些都打破瞭原有的標簽化分類。 資本融閤的邏輯: 深入研究不同資本(股權投資、戰略投資、産業資本、財務資本)在企業中的滲透與結閤,以及這些資本的結閤如何重塑企業的控製權、經營權與風險分擔機製。 戰略聯盟與産業整閤: 探討企業通過並購重組、閤資閤作、産業鏈延伸等方式,跨越企業邊界,形成新的戰略聯閤體與産業生態圈,以此實現規模效應、技術互補與市場協同。 要素流動的重塑: 關注人纔、技術、信息等非資本要素在不同所有製企業之間的流動與價值實現,以及這種流動如何催生新的組織模式。 第二部分:融閤型企業的治理結構與權力動態 傳統的公司治理理論往往圍繞單一所有者結構展開,然而,當企業擁有多元化的股東、復雜的股權關係以及員工成為重要的權益持有者時,治理結構將麵臨全新的挑戰。本部分將深入剖析融閤型企業的治理實踐。 多元股東下的權力平衡: 研究國有股、民營股、戰略投資者的持股比例、議事權以及在董事會、監事會中的代錶權如何相互製約與平衡,以及如何構建有效的溝通與決策機製。 管理層角色的演變: 探討在股權多元化背景下,職業經理人如何從單純的受托者轉變為戰略參與者甚至成為激勵目標,以及如何建立與不同股東群體利益相符的管理層激勵與約束機製。 員工權益的製度化保障: 即使本書不專門探討員工持股,但也會在這一部分提及,在多元化企業中,如何通過工會、職工代錶大會、信息披露、參與決策等多種方式,保障員工的閤法權益,並將其視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信息透明與閤規管理: 分析在復雜股權結構下,如何確保企業信息披露的真實、準確、完整,以及如何建立適應多元化股權結構的內部控製與風險管理體係。 第三部分:價值共享的激勵機製與企業文化重塑 激發員工的積極性與創造力,是企業實現持續發展的核心。在融閤型企業中,如何設計有效的激勵機製,使其能夠觸及所有參與者,實現價值的共享,是關鍵所在。 超越傳統薪酬的激勵模式: 探討非股權激勵,如績效奬金、期權(即使不直接是員工持股)、項目激勵、培訓與發展機會,以及精神激勵等,如何與不同層級、不同貢獻的員工需求相結閤。 利益共享的原則與實踐: 在不局限於員工持股的前提下,分析企業如何通過利潤分享計劃、項目分紅、成果奬勵等方式,讓員工分享企業發展帶來的紅利,並構建“共創、共享”的價值理念。 企業文化的融閤與重塑: 探討在跨越所有製、跨越企業邊界的融閤過程中,如何構建一種開放、包容、協作、創新的企業文化,以消弭不同背景員工之間的隔閡,形成共同的價值認同與行為準則。 績效評估與發展路徑: 研究如何建立科學、公正的績效評估體係,並為員工提供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使其能夠與企業共同成長。 第四部分:融閤型企業的戰略選擇與風險管理 融閤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並存。本部分將聚焦融閤型企業在戰略製定、資源配置以及風險應對方麵的特點。 協同效應的最大化: 分析不同資本、不同技術、不同市場渠道的融閤,如何能夠産生超越簡單疊加的協同效應,並將其轉化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戰略的靈活性與適應性: 探討在動態變化的市場環境中,融閤型企業如何保持戰略的靈活性,快速響應市場變化,並有效整閤內外部資源以支持戰略的實施。 風險識彆與分散: 分析融閤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各種風險,如控製權爭奪、利益衝突、文化衝突、信息不對稱等,並探討有效的風險識彆、評估與管理策略。 創新與變革的驅動: 融閤為企業帶來瞭新的視角與資源,本部分將探討如何利用這種優勢,驅動企業在産品、技術、管理、商業模式等方麵的持續創新。 結論:邁嚮開放共贏的未來企業組織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為讀者勾勒齣一幅現代企業組織形態的未來圖景。我們相信,未來的企業將更加開放、更加融閤、更加注重多方利益的平衡與共贏。這種“跨越邊界”的探索,不僅是企業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跨越邊界:融閤與共贏的現代企業組織形態探索》將以嚴謹的學術分析,結閤鮮活的案例,深入淺齣地闡釋這些復雜的議題。本書適閤企業管理者、人力資源專傢、投資分析師、政策研究者以及對現代企業組織形態感興趣的廣大讀者。它將幫助您理解當下中國企業變革的深層邏輯,洞察未來的發展趨勢,並為企業自身的戰略調整與管理創新提供寶貴的啓示。本書不迴避復雜性,不迴避挑戰,但始終指嚮“融閤”帶來的新機遇與“共贏”的美好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