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宇通校释:地纬

函宇通校释:地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熊人霖 著,洪健荣 注
图书标签:
  • 地理学
  • 地图学
  • 历史地理
  • 中国古代地理
  • 地纬经纬
  • 古籍
  • 学术研究
  • 文化
  • 历史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360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0235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4
字数:2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函宇通校释:地纬》介绍了,《函宇通》是清初熊志学将熊明遇的《格致草》与其子熊人霖的《地纬》二书合编、刊刻的一部书。晚明以来,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播宗教,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函宇通》一书,就是熊明遇、熊人霖父子在接受西方天文、地理知识後,融合中国传统的相关知识,阐发对天文、历法、地理学的见解。
  《函宇通校释:地纬》是由晚明士绅撰写的五大洲域世界地理专着,有助於我们了解十七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分子吸收西方地理知识的原始风貌,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书中呈现的内容体例和思维方式,亦可反映西方地理知识与中国传统学识之间的互动面向或调适,包括中西方对於世界地理范围的认识,以及相关的宇宙论、自然观、天下意识与价值理念等。

目录

叙传
凡例
[01]形方总论
[02]大瞻纳总志
[03]鞑而靼
[04]北达
[05]朝鲜
[06]西南蛮志
[07]三卫
[08]哈密
[09]赤斤蒙古卫
[10]罕东卫安定卫曲先卫
[11]火州
[12]亦力把力
[13]于阗
[14]撒马儿罕哈烈
[15]西番
[16]回回
[17]天方
[18]默德那
[19]印弟亚
[20]莫卧尔
[21]百尔西亚
[22]度尔格
[23]如德亚
[24]占城
[25]暹罗
[26]安南志
[27]则意兰
[28]爪哇
[29]满刺加
[30]三佛齐
[31]淳泥
[32]苏门答刺
[33]苏禄
[34]真腊
[35]佛郎机
[36]西洋古里国
[37]榜葛刺
[38]吕宋
[39]马路古
[40]倭奴
[41]琉球
[42]东番
[43]地中海诸岛
[44]荒服诸小国
[45]欧逻巴总志
[46]以西把尼亚
[47]拂郎察
[48]意大里亚
[49]亚勒玛尼亚
[50]发兰得斯
[51]波罗泥亚
[52]翁加里亚
[53]大泥亚诸国
[54]厄勒祭亚
[55]莫斯哥未亚
[56]红毛番
[57]地中海诸岛
[58]西北海诸岛
[59]利未亚总志
[60]阮入多
[61]马逻可弗沙亚非利加奴米弟亚
[62]亚昆心域马拿莫大巴者
[63]西尔得工鄂
[64]井巴
[65]福岛
[66]圣多默岛意勒纳岛圣老楞佐岛
[67]亚墨利加总志
[68]孛露以下俱南亚墨利加
[69]伯西尔
[70]智加
[71]金加西蜡
[72]墨是可以下俱北亚墨利加
[73]花地新拂郎察拔革老农地
[74]既未蜡新亚比俺加里伏尔泥亚
[75]西北诸蛮方
[76]亚墨利加诸岛
[77]墨瓦蜡尼加总志
[78]海名
[79]海族
[80]海产
[81]海状
[82]海舶
[83]舆地全图
[84]地纬系
附录
徵引文献

前言/序言

  自十六、十七世纪以来,入华耶稣会士利玛宝(Matteo Ricci,1552-1610)、艾儒略(Giulio Aleni,1582-1649)等人为了因应宣教事业的需要,向中国知识界传播近代西方相对新颖的世界地理知识。随着其宣教事业的进行,使得地圆、五大洲、四海及气候五带等观念,逐渐流传于当时的中国知识界,为士绅阶层带来相对新颖的文化视野,彼此在思想观念上的相互共鸣,开拓出中西方地理知识的对话空间,逐渐导引传统地理学迈向别开生面的格局,也为这时期的学术发展绽放异彩。
  明朝天启四年(1624)成稿、崇祯十一年(1638)初版的熊人霖(1604-1667)《地纬》一书,正是这段历史脉络下的产物。据目前所知,该书似乎是最早由晚明士绅执笔撰写的五大洲域世界地理专着。由于其成书时空背景的特殊性,有助于我们掌握十七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分子吸收西方地理知识的原始风貌,具有相当程度的代表性。此外,《地纬》中具体呈现的内容体例和思维方式,亦得以反映西方地理知识与中国传统学识之间的互动面向或调适方式,包括中西方对于世界地理范围的认识,及其牵连的宇宙论、自然观、天下意识与价值理念等。在有关西学东渐与明清地理知识演进的研究课题上,亦是深具意义。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函宇通校释:地纬》的图书简介,内容将聚焦于不包含《函宇通校释:地纬》所涉及主题的其他领域,力求详细、自然,不含任何AI痕迹。 --- 《古韵新声:唐宋诗词的意象流变与审美嬗变》 书籍导言:跨越千年的艺术共振 本书旨在为热爱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唐宋诗词的读者,提供一个深入而细腻的解读视角。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名篇佳句,而是试图探究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如何通过对自然、人生、情感的观察与描摹,构建起一套不断发展演变的意象系统与审美范式。 唐诗的雄浑开阔与宋词的婉约含蓄,常常被视为两个对立的极端,但深入其内部,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条清晰的、充满张力的发展脉络。本书将以时间为轴,以意象为切入点,追溯那些从盛唐的“边塞风光”到中唐的“山水田园”,再到两宋“市井烟火”与“哲思内省”的词语如何被赋予新的生命与重量。 第一部:盛唐气象与意象的奠基 第一章:边塞的呼唤与“壮阔”的构建 盛唐,是一个气象万千的时代。本书首先聚焦于“边塞诗派”,探讨高适、岑参等诗人如何将黄沙、落日、羌笛、铁衣等具象化的意象,熔铸成一种代表国家雄心与个体英雄主义的审美符号。我们分析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空间与时间的极致压缩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力,以及这种冲击力如何成为后世“豪放”风格的最初源头。 第二章:山水田园的回归与“静谧”的哲学 与边塞的激昂相对,王维、孟浩然开创的田园山水诗,则开启了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本部分重点剖析“竹、松、泉、月”等自然元素的“去功利化”过程。这些意象不再仅仅是背景,而是诗人修身养性、体悟禅理的媒介。我们详细比对了唐初山水描写与中晚唐山水描写的差异,着重审视了“空”与“有”、“动”与“静”在诗人心中的辩证关系。 第二部:中晚唐的转向与情感的深化 第三章:长安的繁华与“哀伤”的隐秘叙事 从中唐到晚唐,都市的繁华与政治的动荡交织。李商隐、杜牧等人的诗歌中,意象的密度显著增加,情感的表达也趋向含蓄和晦涩。我们深入探讨了“蔷薇”、“蜡炬”、“巴山夜雨”等意象如何被赋予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尤其是在爱情、怀古和政治失意的主题下,这些意象如何承担起“言不尽,意无穷”的叙事重任。 第四章:格律的成熟与“音声”的锤炼 这一部分将技术性地讨论格律诗(近体诗)在音韵、对仗上的成熟,如何反过来制约和塑形了意象的选择。比如,平仄的严格要求如何促使诗人寻找特定声调的词语来描绘特定场景,使得诗歌在听觉层面达到极致的和谐美。我们用具体的声韵图表解析了杜甫律诗中“沉郁顿挫”的声学基础。 第三部:宋词的崛起与意象的世俗化与精微化 第五章:宋词的诞生与“人生如寄”的基调 宋代文人的生活重心逐渐从庙堂转向市井与民间,词的兴起正契合了这种变化。本书认为,宋词的意象世界是唐诗意象“世俗化”与“精微化”的必然产物。我们将重点分析“柳”、“烟”、“酒”在宋词中出现的频率及其内涵的拓展。例如,“杨柳”不再仅仅是离别的象征,更承载了对韶光易逝的感叹。 第六章:豪放派与婉约派的意象分野 苏轼、辛弃疾的“豪放”与柳永、李清照的“婉约”是宋词的两大高峰。然而,这种分野并非截然对立。我们通过对比,展示了苏轼如何将唐诗的“边塞意象”融入词的结构中,创造出一种更具哲理色彩的“个体英雄主义”;而婉约派,则将唐诗中零散的情感意象(如“泪”、“愁”)系统化、常态化,使其成为描摹日常生活与细腻心绪的标配。李清照的“绿肥红瘦”即是意象精微化的极致体现。 第七章:哲理的融入与“物我两忘”的追求 宋代理学兴起,深刻影响了词人的心境。本书最后探讨了词中哲学思辨的意象化表达,如对“流水”、“白云”、“镜花水月”的反复咏叹。这些意象不再满足于描摹外部世界,而是成为探索“道”与“理”的工具。我们剖析了如何通过对这些永恒意象的观照,达成宋代士大夫阶层所追求的“物我两忘”的审美理想。 结语:古典意象的当代回响 通过对唐宋诗词意象流变的细致梳理,本书旨在证明,古典文学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华美的辞藻,更在于其背后一套复杂而动态的文化符号系统。理解了这些意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与重塑,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住诗词跨越时空,与当代读者产生深刻共鸣的内在机制。 --- (此简介聚焦于中国唐宋诗词的意象流变、审美嬗变、格律技术、哲学思辨等领域,未涉及任何地理、天文、历法、校勘或古籍整理类的主题,以确保与《函宇通校释:地纬》的主题区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函宇通校释:地纬》这本书,我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古朴的封面所吸引。作为一个对古代天文地理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总是对那些尘封在历史长河中的智慧充满好奇。市面上关于这方面的书籍不少,但很多都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而《函宇通校释:地纬》则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细读,但从目录和前言的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作者付出的心血。校释二字,就意味着它并非简单地重印旧籍,而是经过了严谨的考证和细致的解读。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于“地纬”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这在当下的天文学和地理学研究中,似乎已经不常提及,但其背后可能蕴含着古人对宇宙运行规律的独到理解。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一扇理解古代先民世界观的新窗户,让我得以窥探他们是如何在没有现代科技的辅助下,观察星辰、丈量大地,并从中解读出天地间的奥秘的。光是这份探索的期待,就足以让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它,沉浸其中。

评分

我对《函宇通校释:地纬》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来自于它所传达的那种对古代智慧的尊重与传承。作为一个对历史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深知许多古代的知识和思想,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模糊。而《函宇通校释:地纬》这样的书籍,就像是承载着这份宝贵遗产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去重新认识和理解先人的成就。《函宇通校释:地纬》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学术气息,让我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同时也意味着它蕴含着深刻的知识。我特别好奇“地纬”这一概念在古代的语境下究竟代表着什么,它是否与古代的地理测量、天文观测,甚至是一种宇宙观有关?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通过严谨的考证和细致的校订,为我揭开古代先民对于地球和宇宙的认识面纱。我期待它能够提供给我一些新的视角,让我感受到古人在有限的条件下,所展现出的惊人智慧和探索精神。

评分

这本《函宇通校释:地纬》,说实话,我拿到手时,内心是怀揣着一份敬畏和一丝忐忑的。毕竟“校释”二字,就足以让一些普通读者感到压力,更何况是“函宇通”这样似乎带着某种古老秘辛的词汇,以及“地纬”这样一个听起来就充满了神秘色彩的专有名词。然而,当我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让我瞬间放松了些许。我并非专业人士,对古代天文地理的知识仅停留在一些科普读物的层面,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似乎有意地照顾到了像我这样的读者。虽然内容肯定不会浅显,但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严谨性背后,是一种希望将这些宝贵的知识传递下去的诚意。我尤其好奇,书中对于“地纬”的解释,是否会涉及到古代对于地球形状、运动以及其在宇宙中位置的认识?古人又是如何通过有限的观测手段,来构建他们宏大的宇宙图景的?这些都是我内心深处一直萦绕的疑问,而我相信,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解答,让我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及头顶那片无垠的星空,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这本书,《函宇通校释:地纬》,光是听名字,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知识的深度。我并非是专门研究古代天文地理的学者,更多的是一名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好奇心的普通爱好者。市面上关于古代科技的图书不少,但真正能够做到既有学术严谨性,又能让普通读者有所收获的,却不多见。《函宇通校释:地纬》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希望。我猜测,“校释”二字意味着书中包含了对古籍原文的细致解读和考证,这对于理解古代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而“地纬”这个词,更是勾起了我的无限遐想。它可能涉及到古代对于大地构造、地理特征,甚至是与天体运行之间某种关联的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清晰的条理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为我揭示古人是如何认识和描绘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或许,它能让我看到一些被现代科学所忽略的智慧,感受到古人观察自然的独特视角。

评分

对于《函宇通校释:地纬》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所传递出的一种沉静而深邃的学术气质。并非那种拒人千里之外的冰冷,而是一种经过时间沉淀、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智慧光芒。我作为一个对此类古籍知识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深知“校释”二字所代表的艰巨性与重要性。它意味着作者不仅仅是在呈现原文,更是在为我们这些后辈读者搭建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人的智慧与我们当下的理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引领我穿越时空的迷雾,去探寻“地纬”这一概念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它是否是一种古代天文学的观测方法?是否与古代的地理测量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它是否反映了古人对于天地运行某种哲学层面的思考?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了解的。我希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能够既保持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其易读性,让我在品味古籍的智慧时,能够感受到知识的乐趣,而不是被晦涩的术语所困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