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是指“以浅显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对“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普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规划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我国科技创新工作将“围绕夯实创新的群众和社会基础,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全面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的提升;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科普信息化,培育发展科普产业;推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各类科研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增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文化”。《“十三五”国家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规划》提出了“十三五”期间重点开展的任务:提升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普创作研发传播能力、加强重点领域科普工作、推动科普产业发展、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加强国防科普能力建设。
科普统计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重要举措,是了解和掌握全国科普工作状况的重要数据基础。通过科普统计和统计数据分析,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科普政策、法律法规及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工作提供支持,也可以让广大公众及时了解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现状。自全国科普统计工作开展以来,发布的数据成为社会各界了解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状况的重要窗口,成为国内外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普遍引用的数据。
2017年第11次全国科普统计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包括发改、教育、科技管理、工信、民委、公安、国土资源、环保、农业、文化、卫生计生、质检、新闻出版广电、安监、林业、旅游、地震、气象、粮食、科协、共青团、工会、妇联和中科院等31个部门的中央、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四级单位。统计时间为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统计内容涉及科普人员、科普经费、科普场地、科普传媒、科普活动和创新创业中的科普六大类指标。
全国科普统计由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负责牵头组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具体实施并承担数据汇总和分析工作,中央、国务院相关部门负责本系统及直属机构的科普统计,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组织协调开展本地区的科普统计。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邱成利同志负责全书的策划和综述部分的撰写。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佟贺丰、黄东流、于洁、曹燕、徐峰、龚春红、赵婧等同志负责具体的统计工作及本书相关章节的撰写。《中国科普统计2017年版》一书是对第11次全国科普统计数据的全面解析。全书共分为7个部分:综述、科普人员、科普场地、科普经费、科普传媒、科普活动和创新创业中的科普。书中收录了“2016年度全国科普工作统计调查方案”及2010—2016年的分类统计数据。
科普统计数据是反映我国科普工作状况的重要指标数据。从2004年的试统计开始,全国科普统计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为了更加真实、有效地反映全国科普事业的发展状况,科普统计方案、统计范围和统计指标处于适度调整、变动的过程之中。统计范围的变化会造成数据分析中有关变化率的计算并不是基于相同的统计口径。一些指标数据的变化就受到此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解读、引用此类数据时须注意相关信息。
科普统计是科技统计中的一个专项统计。同时,由于水平和时间所限,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衷心感谢各地、各部门及相关单位和个人对科普统计提供的支持和帮助。
 
综    述 1
1  科普人员 10
1.1  科普人员概况 10
1.1.1  科普人员类别 11
1.1.2  科普人员分级构成 12
1.1.3  科普人员区域分布 13
1.2  各省科普人员分布 17
1.2.1  各省科普人员总量 17
1.2.2  各省科普人员分类构成 20
1.3  部门科普人员分布 26
1.3.1  部门科普人员数量 26
1.3.2  部门科普人员分类构成 28
2  科普场地 33
2.1  科技馆 33
2.1.1  科技馆总体情况 34
2.1.2  科技馆的地区分布 36
2.1.3  科技馆的部门分布 38
2.2  科学技术类博物馆 40
2.2.1  科学技术类博物馆总体情况 40
2.2.2  科学技术类博物馆的地区分布 41
2.2.3  科学技术类博物馆的部门分布 43
2.3  青少年科技馆站 44
2.4  公共场所科普宣传设施 46
2.4.1  科普画廊 46
2.4.2  城市社区科普(技)专用活动室 48
2.4.3  农村科普(技)活动场地 50
2.4.4  科普宣传专用车 52
3  科普经费 54
3.1  科普经费概况 55
3.1.1  科普经费筹集 55
3.1.2  科普经费使用 57
3.2  各省科普经费筹集及使用 59
3.2.1  科普经费筹集 60
3.2.2  科普经费使用 66
3.3  部门科普经费筹集及使用 70
3.3.1  科普经费筹集 70
3.3.2  科普经费使用 73
4  科普传媒 76
4.1  科普图书、期刊和科技类报纸 76
4.1.1  科普图书 76
4.1.2  科普期刊 83
4.1.3  科技类报纸 84
4.2  电台、电视台科普(技)节目 84
4.2.1  电台科普(技)节目 85
4.2.2  电视台科普(技)节目 86
4.3  科普(技)音像制品及网站 87
4.3.1  科普(技)音像制品 87
4.3.2  科普网站 88
4.4  科普读物和资料 90
5  科普活动 92
5.1  科技活动周 93
5.1.1  科普专题活动 95
5.1.2  科技活动周经费 99
5.2  科普(技)讲座、展览和竞赛 103
5.2.1  整体概况 103
5.2.2  科普(技)讲座 103
5.2.3  科普(技)展览 107
5.2.4  科普(技)竞赛 108
5.3  青少年科普活动 110
5.3.1  青少年科普活动概况 110
5.3.2  青少年科技兴趣小组 110
5.3.3  科技夏(冬)令营 112
5.4  大学、科研机构向社会开放情况 113
5.5  科普国际交流 115
5.6  实用技术培训 116
5.7  重大科普活动 117
6  创新创业中的科普 118
6.1  创新创业科普活动的载体 118
6.2  科普活动助推创新创业 120
附录1  2016年度全国科普统计调查方案 123
附录2  2016年全国科普统计分类数据统计表 138
附录3  2015年全国科普统计分类数据统计表 159
附录4  2014年全国科普统计分类数据统计表 180
附录5  2013年全国科普统计分类数据统计表 199
附录6  2012年全国科普统计分类数据统计表 218
附录7  2011年全国科普统计分类数据统计表 237
附录8  2010年全国科普统计分类数据统计表 256
附录9  国家科普基地名单 275
附录10  全国科技馆名单 278
这本书,我真的花了点时间才找到,之前听说过,但一直没太留意。这次正好有朋友推荐,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手了。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的分量吓了一跳,厚厚的一本,感觉沉甸甸的,知识量肯定不少。打开第一页,就被排版吸引了,不是那种枯燥的文字堆砌,有很多图表和数据可视化,让原本可能很抽象的科普统计变得生动易懂。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空气污染与公众健康”的章节,数据非常详尽,从不同地区的 PM2.5 浓度变化,到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长,再到政府的治理投入和效果评估,都给出了清晰的图表分析。我作为一个普通市民,一直对空气质量非常关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背后大量的研究和数据支撑,也让我对未来的治理方向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只是空气,书中还涉及了其他很多热门的科普话题,比如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航天探索等等,每一个都有专门的统计数据和分析,让我能够更客观地认识这些科技发展的前沿。它不像一些科普读物那样只讲故事,而是真正用数据说话,非常有说服力。
评分我最近在寻找一些关于中国科技发展趋势的资料,偶然间翻到了这本《中国科普统计2017年版》。一开始,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统计学专著,但读了几页之后,我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生动和有价值。书中关于“互联网与科普传播”的章节,简直让我大开眼界。它详细地分析了各种新兴的科普传播渠道,比如短视频、直播、播客等在2017年的发展状况,以及它们在普及科学知识方面的潜力。我看到了很多我平时也经常接触的科普博主和平台,在书中被以数据化的方式呈现,让我对这些内容有了更客观的认识。这本书还特别关注了“科普人才的培养和流动”问题,通过大量数据,揭示了当前科普人才队伍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以及如何构建更完善的科普人才培养体系。这让我意识到,科普不仅仅是科学家的责任,更需要一支专业的科普队伍来推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科普事业在数字化时代的转型和发展,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社会发展和数据分析都颇感兴趣的人来说,《中国科普统计2017年版》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提供了一个非常详尽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科普工作的全貌。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关于“公众对科技信息的信任度”的分析,通过大量的调研数据,它展示了不同人群在面对科技新闻时的态度和看法,以及影响这种信任度的关键因素。这对于理解当下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接受程度,以及如何更有效地进行科学传播,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书中的图表设计非常直观,让我能够迅速抓住核心信息。比如,在分析“科普活动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时,书中给出了不同类型科普活动(如讲座、展览、线上互动等)的参与人数和受访者的满意度评分,这为未来的科普活动组织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依据。这本书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它更是一种洞察,让我们能够看到中国科普事业在2017年的发展脉络和面临的挑战,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关于社会进步的深度探索。
评分作为一名科普爱好者,我一直觉得要了解一个领域的真实发展状况,数据统计是不可或缺的。而《中国科普统计2017年版》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数据库,里面收录了2017年中国科普领域的各种数据,非常全面。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关于“科研人员科普参与度”的章节,里面详细列举了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参与科普活动的比例、形式以及遇到的困难。这让我看到了科学家们在推广科学知识方面所做的努力,也让我意识到,提升科研人员的科普意识和能力,对于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建设至关重要。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是罗列数据,而是通过深入的分析,揭示了数据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和趋势。比如,它在分析“科普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时,就指出了当前科普商业化存在的一些瓶颈,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来克服这些困难。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专业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科普事业的现状,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客观的评价。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中国科普统计2017年版》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觉得可能就是一本枯燥的数据汇编。但翻开之后,我着实被里面的内容惊艳到了。它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梳理了中国科普领域的方方面面,从经费投入、人才队伍、科研成果,到公众的科学素养、科普活动的开展情况,几乎无所不包。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部分,它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揭示了不同地区、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的差异,并尝试探讨了背后的原因。这让我不禁开始反思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出下一代的科学人才。书中的图表制作精良,数据来源可靠,解读清晰,即使是第一次接触这类统计数据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特别留意了关于“科普场馆建设与利用”的统计,看到各地科普场馆的数量、参观人数、以及对公众科学认知的提升效果,让我对科普事业在中国的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本报告,更像是一份中国科普事业的“体检报告”,有成绩,有不足,也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