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孫子兵法》是兵學史上*重要的典籍,《十一傢注孫子/中華國學文庫》是《孫子兵法》*為重要的傳本。
《十一傢注孫子/中華國學文庫》匯集曹操、杜牧、李筌、王皙、梅堯臣、賈林、張預等十一傢注釋,使《孫子兵法》一書的內容更為豐滿。各傢注釋不僅解釋文字、疏通文意,而且加入瞭大量饒有趣味的曆史故事,這樣使對作戰謀略的闡釋不流於單純的說理,如此讀者能更深刻地理解兵傢策略。
《十一傢注孫子/中華國學文庫》所據底本為宋刊本。
內頁插圖
目錄
宋本十一傢注孫子及其流變(代序)
凡例
參引書目
十一傢注孫子捲上
計篇
作戰篇
謀攻篇
形篇
十一傢注孫子捲中
勢篇
虛實篇
軍爭篇
九變篇
行軍篇
十一傢注孫子捲下
地形篇
九地篇
火攻篇
用間篇
附錄
一、孫子本傳
二、注孫子序
三、注孫子序
四、孫子後序
五、十傢注孫子遺說並序
六、孫子集注序
七、孫子兵法序
八、孫子敘錄
九、孫子集注序
前言/序言
《中華國學文庫》的齣版緣起,要從九十年前說起。
1920年,中華書局在創辦人陸費伯鴻先生的主持下,開始編纂《四部備要》。這套匯集三百三十六種典籍的大型叢書,精選經史子集的“最要之書”,校訂成“通行善本”,以精雅的仿宋體鉛字排印。一經推齣,即以其選目實用、文字準確、品相精美、價格低廉的鮮明特點,最大限度地滿足瞭國人研治學問、閱讀典籍的需要,廣受歡迎。叢書中的許多品種,至今仍為常用之書。
新中國成立之後,黨和國傢倡導係統整理中國傳統文獻典籍。六十馀年來,在新的學術理念和新的整理方法的指導下,數韆種古籍得到瞭係統整理,並湧現齣許多精校精注整理本,已成為超越前代的新善本,為學界所必備。
同時,隨著中華民族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快速發展,全社會對中國固有的學術文化——國學,也錶現齣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讓中華文化的優秀成果得到繼承和創新,並在世界範圍內進行傳播和弘揚,普惠全人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曆史使命。當此之時,符閤當代國民閱讀需要的權威的國學經典讀本的齣現,實為當務之急。於是,《中華國學文庫》應運而生。
《中華國學文庫》是我們追慕前賢、服務當代的産物,因此,它自當具備以下三個基本特點:
一、《文庫》所選均為中國學術文化的“最要之書”。舉凡哲學、曆史、文學、宗教、科學、藝術等各類基本典籍,隻要是公認的國學經典,皆在此列。
二、《文庫》所選均為代錶當代最新學術水平的“最善之本”,即經過精校精注的最有品質的整理本。其中既有傳統舊注本的點校整理本,如硃熹《四書章句集注》,也有獲得學界定評的新校新注本,如餘嘉锡《世說新語箋疏》。總之,不以新舊為彆,惟以善本是求。
三、《文庫》所選均以新式標點、簡體橫排刊印。中國古籍嚮以繁體竪排為標準樣式。時至當代,繁體竪排的標準古籍整理方式仍通行於學術界,但絕大多數國人早已習慣於現代通行的簡體橫排的圖書樣式。《文庫》作為服務當代公眾的國學讀本,標準簡體字橫排本自當是恰當的選擇。
《中華國學文庫》將逐年分輯齣版,每輯十種,一次推齣;期以十年,以畢其功。在此,我們誠摯希望得到學術界、齣版界同仁的襄助和廣大讀者的支持。
中華書局自1912年成立,至今已近百歲。我們將《中華國學文庫》當作嚮中華書局百年誕辰敬獻的一份賀禮,更是嚮緻力於中華民族和平崛起、實現復興大業的全國人民敬獻的一份厚禮。我們自當努力,讓《中華國學文庫》當得起這份重任,這份榮譽。
《古籍精粹:孫子兵法思想溯源與傳承》 一、 引言 《孫子兵法》,這部誕生於中國春鞦末期的軍事巨著,曆經兩韆多年的歲月洗禮,至今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它不僅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巔峰之作,更是中華民族智慧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其精闢的論述、深刻的洞察,早已超越瞭單純的軍事範疇,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外交乃至個人修養等各個領域,對世界文明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本書《古籍精粹:孫子兵法思想溯源與傳承》旨在深入挖掘《孫子兵法》的內在價值,探究其思想的源頭流變,梳理其在曆史長河中的傳承脈絡,並嘗試闡釋其在當代社會所具有的現實意義。我們並非重復性地解讀字麵含義,而是力求穿透曆史的迷霧,觸摸作者孫武的真切思想,感受其思想體係的獨特魅力,以及後世學者如何傳承、發展並賦予其新的生命力。 二、 思想的源流:春鞦戰國時代的智慧碰撞 《孫子兵法》並非憑空而生,它的産生深刻地烙印著春鞦戰國時期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特徵。那是一個諸侯爭霸、禮崩樂壞的亂世,也是一個思想文化空前活躍的“百傢爭鳴”的黃金時代。 亂世的催生: 戰亂頻仍,各國為瞭生存和擴張,對軍事理論和實踐的需求空前高漲。《孫子兵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它提齣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以及“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戰略原則,對於處在生死存亡邊緣的各國統治者而言,無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和指導意義。孫武本人作為吳國大將,其豐富的實戰經驗為這部兵法的誕生提供瞭堅實的基礎。 諸子百傢的對話: 當時的思想傢們,如孔子、老子、墨子、韓非子等,都在思考如何治理國傢、如何安定天下。雖然他們的關注點和方法各不相同,但都指嚮瞭對社會秩序的重建和人類生存智慧的探索。《孫子兵法》與儒傢、道傢、法傢等思想流派之間,並非完全孤立。例如,其“道”的概念,與老子《道德經》中的“道”有相通之處,都強調事物的內在規律和自然發展。其對“利”的重視,也與法傢對國傢利益的追求有某種契閤。然而,《孫子兵法》以其獨特的軍事視角,將這些哲學思想融入到具體的戰爭實踐中,形成瞭獨樹一幟的智慧體係。 三、 核心思想的辨析與闡釋 《孫子兵法》的偉大之處,在於其思想的係統性、深刻性和實用性。本書將聚焦於以下幾個核心層麵進行深入辨析: “道”的戰略哲學: 孫子將“道”置於“五事七計”之首,強調“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民弗詭也。”這不僅僅是軍事上的號召力,更是對人心凝聚、思想統一的深刻洞察。一個國傢的強大,首先在於其內部的和諧與認同。“道”的意義在於,將戰爭的勝負歸結為民心嚮背,將軍事鬥爭上升到政治和倫理的高度。這與後世許多片麵強調武力的軍事理論形成瞭鮮明對比,體現瞭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人為本”的思想。 “知”的認知範式: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孫子兵法》中最膾炙人口的論斷之一。這裏的“知”,並非簡單的信息收集,而是一種深層次的洞察與分析能力。它要求對敵我雙方的實力、意圖、優劣勢、地形、天時、人心等一切可能影響戰局的因素進行全麵而深入的瞭解。這種認知範式,要求我們在製定任何決策時,都要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和理性的分析之上,避免盲目和衝動。這種“知”的重要性,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顯得尤為突齣。 “勢”的動態控製: 孫子強調“勢”,即“權”與“形”。“勢”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不斷變化的有利局麵,它需要軍事傢去創造、去利用、去把握。《孫子兵法》的許多篇章,如《虛實》、《軍爭》、《地形》等,都在闡述如何通過靈活的戰術、巧妙的布局來形成對我方有利的“勢”,並伺機而動。這是一種強調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戰略思想,反對被動應戰和僵化思維。 “法”的體係構建: “三軍之事,莫重於奬賞,莫大於爵祿;而三軍之士,莫重於賞罰。”孫子將“法”作為治軍的重要手段,強調賞罰分明,製度嚴明。這體現瞭其對軍事組織和紀律的高度重視。然而,孫子的“法”並非冷冰冰的規則,而是與“道”和“勢”相結閤,服務於整體戰略目標的實現。嚴明的法度能夠確保軍隊的戰鬥力,而“道”的凝聚力則能夠激發士兵的戰鬥意誌,形成“勢”的閤力。 四、 傳承與演變:曆史中的“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的生命力,不僅在於其本身的思想深度,更在於它在曆代學者和軍事傢的不斷解讀、傳承與發展中,得以曆久彌新。 曆代注傢的貢獻: 自問世以來,《孫子兵法》便成為兵傢必讀之書,吸引瞭無數的注傢。從曹操的《孫子注》,到唐朝杜牧的《孫子注》,再到宋朝何氏的《孫子注》等,每一代注傢都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礎上,結閤自身的時代特點和戰爭實踐,對《孫子兵法》進行瞭不同角度的解讀。他們或側重於軍事戰術,或側重於政治策略,或側重於哲學義理,極大地豐富瞭《孫子兵法》的思想內涵。這些注疏,本身就構成瞭一部波瀾壯闊的學術史。 軍事實踐中的應用: 《孫子兵法》的思想,深刻地影響瞭中國曆代的軍事指揮和戰爭實踐。從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到唐朝的李靖,再到明朝的戚繼光,以及近代的毛澤東,無數傑齣的軍事傢都從《孫子兵法》中汲取瞭智慧,並將其靈活運用於具體的戰爭中,取得瞭輝煌的成就。他們對《孫子兵法》的理解和運用,也反過來印證瞭這部兵法的強大生命力。 跨越時空的啓示: 隨著時代的發展,《孫子兵法》的意義也在不斷拓展。它所蘊含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在現代國際關係中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其“知己知彼”的原則,在商業競爭、外交談判、個人發展等各個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其對“勢”的把握和對“道”的理解,也為我們理解復雜多變的社會現象提供瞭深刻的視角。 五、 當代價值的重塑與反思 在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全球化進程加速,競爭與閤作並存。我們如何在這樣一個時代,重新審視和利用《孫子兵法》的智慧? 非軍事領域的拓展: 《孫子兵法》的思想,早已超越瞭軍事領域。在商業管理中,如何製定戰略、洞察市場、應對競爭?在人際交往中,如何處理衝突、化解矛盾、贏得信任?在個人成長中,如何規劃目標、把握機遇、實現自我?這些問題,都能在《孫子兵法》中找到深刻的啓示。例如,“避實擊虛”的原則,可以應用於市場定位和産品開發;“攻其不備,齣其不意”的策略,可以應用於營銷推廣和危機公關。 信息時代的“知”與“謀”: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變得更加重要,但也更加復雜。如何在大數據中篩選齣真正有效的信息?如何識彆虛假信息和噪音?《孫子兵法》強調的“深謀遠慮”、“因敵變化而取勝”,在信息時代的“謀”顯得尤為關鍵。它提醒我們,僅僅掌握信息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分析、判斷和運用信息,從而做齣明智的決策。 反思與警惕: 《孫子兵法》作為一部兵書,其核心目標始終是“勝”。在當代,我們更需要警惕過度推崇“鬥爭”而忽視“和平”的傾嚮。理解《孫子兵法》,不應是為瞭煽動衝突,而是為瞭更好地避免衝突,促進和平與發展。其“全勝”的思想,強調的是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而“不戰而屈人之兵”更是將和平作為最高追求。 六、 結語 《孫子兵法》是一部永恒的經典,其思想的魅力穿越時空,曆久彌新。本書《古籍精粹:孫子兵法思想溯源與傳承》緻力於從思想的源頭,到曆史的傳承,再到當代的價值重塑,全方位地展現這部偉大兵法的深邃內涵。我們希望通過深入的辨析與闡釋,引導讀者超越字麵的理解,去感悟孫子智慧的精髓,並將其中的積極因素,融會貫通於我們的學習、工作與生活中,為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繁榮、智慧的世界貢獻一份力量。這部兵法,不僅僅是古代的軍事遺産,更是我們民族智慧的寶庫,是照亮未來之路的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