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你不懂数学

别说你不懂数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兵 著
图书标签:
  • 数学普及
  • 趣味数学
  • 数学思维
  • 逻辑思维
  • 科普读物
  • 青少年读物
  • 基础数学
  • 数学启蒙
  • 轻松学习
  • 数学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961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701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8
字数:1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趣味盎然的数学科普著作,从古诗、游戏、理财、艺术、音乐、自然等诸多方面挖掘数学的趣、巧、、美、奇,打开本书你将发现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享受那些曾被忽视的生活乐趣。

内容简介

本书以纪录片式创作手法、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有趣的文字,从数学如诗、数学之趣、数学之巧、数学之美、数学之音、数学之语、数学之奇七个篇章提供了一条了解数学的小径,介绍了斐波那契数列、毕达哥拉斯的音阶表、复利、图论、线性规划、数独、概率应用、密码、拓扑、分形图、混沌理论等伟大的数学思想和系统。从中不仅可以了解诸多数学趣味知识,而且可以学到不少诗歌、音乐、绘画、建筑、设计、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这是一本趣味性极强的“数学入门”科普书。书中避开深奥难懂的概念和推导过程,力求从日常生活或历史典故中引出数学知识,通过深入浅出的阐述,培养读者对数学的兴趣。

作者简介

胡兵,工学博士,现为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访问学者、美国调查性记者和编辑协会会员、美国IEEE协会会员、中国网络传播学会会员。具有广播电视行业和高校双重工作经历,拥有理工科知识背景和传媒行业工作经验。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技术、数据新闻等。
已在《现代传播》 《出版科学》 《科技与出版》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编著了21世纪跨媒体新闻与传播教材《传播技术原理与应用》 《数字媒体传播技术概论》 《全媒体实训平台教程》。参与了两项国家社科项目和多项省级纵向科研技术项目,以及广播电视“产学研”大型横向课题研究。

目录

第一章 数学如诗 1

第一节 寓数于诗 3

一、数字入诗 3

二、以数解意 6

三、融数字与运算为一体的诗歌 8

第二节 融诗于数 10

一、百羊问题 11

二、宝塔装灯 12

三、李白打酒 13

四、百馍百僧 13

五、僧侣人数 14

第三节 诗情数意 15

一、诗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15

二、诗中蕴藏的几何构图 18

第二章 数学之趣 23

第一节 数字游戏 26

一、迷人的幻方 26
二、数独30
三、天煞魔格31
第二节拼图游戏 33
一、七巧板33
二、十五子棋34
三、福斯特的遗嘱37
第三节概率游戏 42
一、庄家会输吗?42
二、我们的生日相同吗? 45
三、蓝色眼睛会消失吗?47

第三章数学之巧 49

第一节我们该如何理财 50
一、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50
二、金钱也是“越老越值钱” 55
三、你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了吗? 57
第二节我们如何分配食物 59
一、如何省钱又保证营养60
二、切蛋糕也有学问63
第三节我们如何规划出行 68
一、怎样散步才能不重复地走过每座桥? 68
二、我应该先去哪里,再到哪儿?69
三、只用四种颜色可以为地图着色吗?72

第四章数学之美 77

第一节美的奥秘——0.618 78
一、“窈窕淑女”与“三庭五眼”79
二、无处不在的黄金比例80
三、军事中的0.618 81
第二节建筑的数学之美 83
一、帕特农神庙与黄金分割83
二、几何图形在建筑中的运用85
三、抽象数学与建筑 88
第三节艺术的数学之美 89
一、绘画与数学89
二、设计与数学91
三、雕塑与数学93
第四节自然界的数学之美 96
一、“天才设计师”96
二、“精算师”97
三、花瓣与数列98
四、生命的螺旋线99

第五章数学之音 103

第一节音乐与数学的内在联系 104
一、三角函数与音乐 104
二、音程与音阶 106
三、节拍 109
第二节毕达哥拉斯与音乐的不解之缘 110
一、琴弦定律110
二、毕达哥拉斯音差常数114
第三节斐波那契数列与音乐 116


一、钢琴与斐波那契数列116
二、斐波那契数列117
三、斐波那契数列在音乐中的应用119
四、数字在音乐中的寓意 121

第六章数学之语 125

第一节文明的载体 126
一、二进制 126
二、十六进制 129
三、七进制 130
四、十二进制 131
五、二十进制 132
六、六十进制 133
七、定位原理与0的发明 134

第二节信息的使者 135
一、莫尔斯码 135
二、RSA算法 137

第三节数学悖论 139
一、三次数学危机 140
二、著名的数学悖论 143

第七章数学之奇 149

第一节神奇的克莱因瓶 150

第二节迷人的自相似图形 154
一、科赫曲线 156
二、康托尔集 156
三、皮亚诺曲线 157
四、谢尔宾斯基衬垫、地毯、海绵 157
五、维数与分维 159
六、分形图是高效率的 161
第三节美丽的蝴蝶 162

思考题参考答案 166

参考文献167

精彩书摘

别说你不懂数学
长四万公里,1 公里=2 华里,地球一天自转一周,人随地球自转一天便可日
行八万华里,体现出了一代伟人意气风发的革命豪情。
二、以数解意
相传,郑板桥在山东任知县时,偶见一破旧的大门上贴了一副春联,
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郑板桥随即
派人给这户人家送去衣服、食品等。众吏问何故,郑板桥笑答:上联缺“一”
即缺“衣”;下联少“十”即少“食”;横批“南北”即是“没东西”呀。
数字的妙用何其有趣!
又传,司马相如告别妻子卓文君,离开成都去
长安求取功名,时隔五年,不写家书,心有休妻之念。
后来,他写了一封难为卓文君的信,送往成都。卓文
君接到信后,拆开一看,只见写着“一二三四五六
七八九十百千万万千百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卓文君一看,数字之中唯独没有“亿”,她顿
时明白了司马相如已“无意”于她。她立即用司马
相如给她的“数字”信回写了一首如诉如泣的抒情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抚弹,
八行书无信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我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
万般无奈叫丫鬟。
万语千言把郎怨,百无聊赖,十依阑干,
九九重阳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烧香点烛祭祖问苍天,六月伏天人
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
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梳妆懒,三月






桃花又被风吹散!郎呀郎,巴不得二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读后深受感动,亲自回四川把卓文君接到长安。从此,他一心做
学问,终于成为一代文豪。

诗仙李白曾写过一首《月下独酌》的诗: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在鲜花丛中置一壶酒,自斟独饮,没有亲朋好友相陪。我只有举起杯来邀
请天上的明月。结果“明月、我和影子”也就成了三个人在饮酒了。通过数
字“三人”,我们立刻会想到月仙和影子立刻变成了活生生的人,在同李
白饮酒作乐。此法是神来之笔,独饮的寂寞顿时烟消云散,花间也立刻变
得热闹起来。

再有,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用一个“千山”和一个“万径”,
两个极大的数字凸显环境的静怡和空洞。
接下来又用了两个极小的数字“孤舟”和“独钓”,烘托诗人的寂寞。数字用
在这里,让整首诗更显寂寥之感,使蓑笠翁在寒江雪中成为千古绝唱。



别说你不懂数学
三、融数字与运算为一体的诗歌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词中,一些融数字与运算为一体的数字诗,更是趣味
横生。如下面这首诗:
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波心千佛子。
一个美人映月,人间天上两婵娟。
此诗传说为苏轼的妹妹苏小妹所作。不仅遣词
造句巧,而且还有数学运算在内:上联“千”是“五百”
的两倍,下联“两”也是“一个”的两倍。特别是“人间天上两婵娟”一句,
想象奇特,堪称传世绝句。
下面这联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此联勾出一幅月夜星雁图,其中数字揉进了乘法运算。上联“十四”是“七”
的两倍,下联“一双”是“孤”的两倍。
相传清朝时期,纪晓岚为庆贺乾隆皇帝五十
岁所作的寿联,也以巧嵌数字见功夫:
二万里山河,伊古以来,未闻一朝一统二万里;
五十年圣寿,自今以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此联的下联中,“五十年”加上“九千九百五十年”,即为万年,寓万寿
之意,且上下联首尾分别重复,实乃巧思佳联。

又传,清乾隆五十年,朝廷为了表示国泰民安,把全国65岁以上的老人
请到京城,为他们举行一次盛大宴会。在宴会上,乾隆看见一位老寿星,年
高141岁,非常高兴,就以这位寿星的岁数为题,说出上联,并要纪晓岚对出
下联。

乾隆帝的上联是: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

纪晓岚的下联是: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上、下两联都是一道多步计算应用题,答案都是141岁。上联的“花
甲”是指60岁,“重开”就是两个60岁,“三七”是21岁,加起来是:
60×2+7×3=141(岁)。下联的“古稀”是指70岁,“双庆”就是两个70岁,
多“一度春秋”就是多1岁,同样是:70×2+1=141(岁)。

再如,相传明代才子伦文叙(1466—1513,字伯畴,号迁冈)曾为苏东坡
的《百鸟归巢图》配诗:

前言/序言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于2014年9月4日发布,
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不分文理科、减少考试科目”等
考试科目改革措施将数学推到了高考的最前沿。一时间,媒体大肆宣传数学乃
“万科之首”“万科之母”等。

不可否认,数学是一门浩瀚的学科,没有人能够完全掌握它。人类从数
数开始逐渐建立了自然数的概念,慢慢地掌握了简单的计算法,并逐渐认识
了最基本、最简单的几何形状,最初算术与几何还没有分开。从公元前5世纪
到17世纪,大约在两千年的时间里,人类逐渐形成了初等数学(常量数学)
的主要分支:算数、几何、代数。变量数学产生于17世纪,大体上经历了两
个决定性的重大步骤:第一步是解析几何的产生;第二步是微积分的出现。从
19世纪上半叶开始,数学发展进入现代阶段,以代数、几何、分析中的深刻
变化为特征。

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数学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广泛应用。自然科学和技
术方面自然离不开数学,目前以“机器学习”为特征的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的
数学基础则是“统计学”“信息论”和“控制论”。在政治、经济、管理、销
售方面也离不开数学,甚至在文学、建筑、音乐、生活中处处都可发现数学的
“影子”。掌握一定程度的数学知识,是今后在世界上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

但是,对于多数人来说,数学往往仅仅作为应付考试的必要科目,而在毕
业后因嫌其无用就很快全忘了。作为一名在“985”高校的文科学院教授理工
课程的老师,我通过多年理工课程的教学,发现很多文科生不是不能学好数学
和理工课程,而是对理工课程有抵触情绪,不愿意去学,骨子里认为它很难,
既然学不会,索性就不学了。究其根源,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数学,在成长过程
中遇到或听到过许多“谈数色变”的事情,因此对数学有一种天生的恐惧。

然而,数学是多彩的、可爱的、有趣的。大家都知道达.芬奇是一位著名
的画家、艺术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数学家。数学是
属于所有人的,绝不仅仅属于伽罗瓦和拉马努金那样的天才。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没有必要要求所有人都具备很高的数学水准。对绝
大多数人来讲,会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关键。当今世界,人类的生活逐
渐地走向集体化和社会化,数学的活跃时代已经到来。

然而,学习数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中。当你在出租车上发现里程表坏了时,
你可以用速度和时间来计算距离。甚至玩游戏、解决谜题等都是爱上数学的好方法。培养发现数学的眼睛和探索习惯,会让你感受到数学在方方面面都
影响着你的生活。这也就是我写这本趣味性“数学入门”书的目的。
学习数学,求快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把数学和速度绑在一起只会对我们的
学习能力起负面作用。学习数学要有毅力,循序渐进、逐步积累。兴趣是毅力
产生的源泉。本书避开深奥难懂的概念和推导过程,采用纪录片式的创作手法,
力求从日常生活或历史典故中引出数学知识。为适应“读图时代”年轻人的阅
读习惯,本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你在悠闲的享受中细细品味数学之美,
在不知不觉中了解那些你所听过数学概念的真正意义。

数学这门学科是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写这本书的难度不在于如何挑
选主题,而在于如何舍弃一些主题;不在于把数学问题写得如何深入透彻,而
在于如何将数学写得简单明了。本书从数学如诗、数学之趣、数学之巧、数学
之美、数学之音、数学之语、数学之奇七个篇章对数学进行审视。阅读此书,
你不需要太多的数学基础,也不必从第一章开始,可以从你最感兴趣的章节开始,在这些数学思想中尽情游览。

我的研究生毛燕华、李珍、何德俊等同学为本书的撰写查阅了大量的参考
书籍和资料,并从文科生的视角对本书的内容编排和难易程度提出了许多宝贵
建议。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们的大力支持,他们建议本书
定位为一本科普读物,而非一本传统的数学教材。在此,对提供支持的所有人
表示深深的感谢!

最后,还要感谢读者——你!如果你阅读完此书,能对数学产生一点兴趣,
不再害怕数学,从此慢慢爱上数学,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数学人”。这对我将
是莫大的欣慰!

胡兵

2017 年10 月于广州大学城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历史的褶皱:从古文明到现代思潮的深度回望》的图书简介。 --- 历史的褶皱:从古文明到现代思潮的深度回望 导言:时间的长河与人类的足迹 人类文明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由无数个选择、冲突、辉煌与衰落的瞬间交织而成。我们常常习惯于将历史视为一条笔直的线性叙事,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张错综复杂的织物,充满了被忽略的细微纹理和深刻的结构性褶皱。 《历史的褶皱》并非一部传统的通史著作。它摒弃了对宏大事件的简单罗列,转而深入挖掘那些塑造了人类文明走向的关键性“断裂点”与“转折隘口”。本书旨在通过聚焦于不同时代和地域中,那些常常被简化或边缘化的议题,来重构我们对历史进程的理解,揭示看似不相关的事件之间隐藏的因果联系。我们将跨越数千年,从尼罗河畔的象形文字到数字时代的全球互联,审视人类在信仰、权力、生产与知识领域中不断进行的艰难求索与迭代。 第一部分:文明的黎明与基石的构建(公元前 3000 年 – 公元 500 年) 本部分着眼于人类社会从原始状态迈向复杂组织的初始阶段,探讨文明的根本性要素是如何被塑造和固化的。 楔形文字下的秩序与神谕 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城邦孕育了最早的城市管理体系和成文法典。我们不只关注《汉谟拉比法典》的条文本身,而是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社会阶层结构、水利灌溉的需求如何催生了集权管理,以及“神授”权威如何成为维护早期社会稳定的意识形态工具。这里探讨的是,技术需求如何塑造了早期的政治蓝图。 哲学的觉醒与城邦的悖论 古希腊的雅典民主是人类政治思想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但它的光芒也投下了深刻的阴影。本章详细考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如何服务于或挑战了城邦的现实结构。我们将分析,一个建立在公民权狭窄基础上的“自由”体系,如何不可避免地依赖于奴隶劳动和对外部的排他性,揭示“理性”话语在实践中遭遇的伦理困境与结构性矛盾。 帝国的高效与崩溃的内因 罗马帝国的扩张是古代世界力量投射的极致体现。本书将从军事组织、工程学奇迹(如渡槽和道路系统)入手,分析这种无与伦比的组织能力是如何在后期被过度拉伸和异化。我们着重探讨了财政体系的膨胀、地方精英的离心倾向,以及一个庞大官僚体系在缺乏有效信息反馈机制时所暴露出的僵化与脆弱性,超越了简单的“蛮族入侵”叙事。 第二部分:信仰的交锋与区域性整合(公元 500 年 – 1500 年) 中世纪并非一个停滞的“黑暗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剧烈张力和文化融合的过渡期。本部分侧重于宗教信仰作为核心组织力量,以及全球贸易网络在局部地区开始重构的进程。 拜占庭的遗产与伊斯兰世界的知识传承 在欧洲文明经历碎片化的同时,东罗马帝国(拜占庭)艰难地维系着古典的知识火种。与之并行,伊斯兰文明在七、八世纪的征服浪潮中,不仅吸收了波斯和希腊的知识,更在代数、医学和天文学领域取得了革命性突破。本章对比了两种文明在保存和发展知识的方式上的差异,强调了开放性与保守性在文化传承中的辩证作用。 丝绸之路的重塑与世界体系的雏形 蒙古帝国的短暂统一,意外地激活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贸易和信息流动。本书细致分析了香料、丝绸和瘟疫(黑死病)在不同社会结构中的传播轨迹。这不是一个关于征服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全球供应链(即便在早期形态下)如何影响地方经济、政治权力分配乃至人口结构的案例研究。 封建制度的韧性与农民的反抗 在西欧,封建契约构成了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我们深入探究了庄园经济下劳动力与土地之间的复杂关系,并研究了例如“扎克起义”等农民反抗运动的深层动因。这些反抗并非简单的暴动,而是对既有权力分配、税负结构以及社会流动性丧失的集体回应。 第三部分:大变革的漩涡与现代性的生成(公元 1500 年 – 1900 年) 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与科学革命,共同构成了现代世界不可逆转的基调。本部分关注结构性的认知转变如何引发了权力的重组。 印刷术的革命与知识的民主化陷阱 古腾堡的印刷术无疑是信息传播的加速器。然而,书籍的普及并未立即带来启蒙,反而首先被用于巩固新教教义的传播,引发了长期的宗教战争。本章考察了信息批量生产对社会权威的颠覆效应,以及政权和教会如何迅速掌握了审查和控制“印刷品大众”的技巧。 科学革命的社会土壤 伽利略、牛顿等人的科学发现,并非孤立的智力闪光,而是与新兴的商业资本、需要精确导航和计算的航海需求紧密相连。我们探究了实用主义与理论探索的相互滋养,以及科学方法论如何在特定社会(如十七世纪的英国)中获得了制度性的认可和资助。 殖民扩张中的观念工程 欧洲的全球扩张,其核心不仅是武力和资源掠夺,更是对“他者”的系统性建构。本书详述了早期的人类学分类、人种理论的萌芽,以及这些知识工具如何被用来合理化不平等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为后世的帝国主义提供了持续的意识形态支持。 第四部分:技术异化与全球秩序的重塑(1900 年至今) 二十世纪是人类自我毁灭与自我超越达到顶峰的世纪。本部分聚焦于规模化、工业化和信息技术对人类存在的根本性影响。 工业化规模下的“总体战”逻辑 两次世界大战不仅是地理冲突,更是工业化生产效率的终极比拼。我们分析了后勤、动员能力和意识形态宣传如何被提升到与前线战斗同等重要的地位。这种“总体化”的组织逻辑,如何渗透到战后社会的经济规划、教育体系乃至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意识形态的钟摆与后真相的阴影 冷战时期,自由主义与集权主义的对抗,是对人类社会组织模式的终极试验。本书对苏联解体后的世界秩序进行了审视,指出全球化带来的经济整合并未必然导致政治自由化。我们分析了现代媒体技术如何从最初的“解放工具”异化为精确操控公众认知的强大武器,探讨身份政治与信息茧房的形成过程。 资本的无国界与劳动的全球重置 当代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资本的流动性空前高涨,而劳动力的流动性则受到诸多限制。本章探讨了跨国公司、金融工具(如衍生品和高频交易)如何重塑了国家的主权边界和税收能力。这种“时间与空间的价格扭曲”,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不同社会阶层间的财富再分配,并催生出新的全球不平等模式。 结语:在不断的“再发现”中前行 《历史的褶皱》试图提醒读者,历史并非已经完成的陈述,而是不断被新的证据、新的视角和新的危机所激活和修正的过程。我们所继承的每一个社会结构、每一套主流观念,都带着过往的重量和矛盾。理解历史的“褶皱”,就是理解我们自身复杂性的来源,从而更有能力去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现状,并思考人类文明下一阶段的可能走向。 --- 本书适合人群: 对宏大叙事感到倦怠、渴望深入理解文明冲突与演变深层驱动力的历史爱好者、社会学和政治学研究者,以及任何希望在纷繁复杂的现代世界中寻找清晰参照点的思考者。 关键词: 文明起源、权力结构、知识传承、全球化前奏、意识形态建构、社会变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几天我沉迷于一本新书,名字听起来挺有意思的,叫《别说你不懂数学》。虽然名字是这么说的,但我感觉这书写得一点都不“不懂”数学。首先,它的开篇就特别吸引人,作者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公式或者让人望而却步的理论,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比如买菜算账、设计家具尺寸、甚至是理解彩票中奖的概率,来引入数学概念。我之前一直觉得数学是那种离我生活很遥远的东西,只有在课堂上才需要面对。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数学的影子无处不在,它就像一个隐形的助手,悄悄地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的语言风格特别幽默风趣,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他会时不时地抛出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比喻,或者分享一些关于数学家的趣闻轶事,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而是在和一位博学又风趣的朋友聊天。我尤其喜欢他讲到“黄金分割”那一部分,本来以为只是一个抽象的比例,结果他通过解释自然界中的对称美、艺术品中的构图技巧,让我对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甚至在看一些电影海报、建筑设计时,我都能隐约感受到黄金分割的痕迹,这真是太奇妙了!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数学,更是在教我如何用一种更敏锐、更具逻辑性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

评分

《别说你不懂数学》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一直以来都对数学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是属于少数天才的领域,和我这样的普通人没什么关系。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根深蒂固的观念。作者以一种非常具有艺术性的方式,将数学的魅力展现在我面前。他并没有上来就讲枯燥的定义,而是从一些非常生活化、非常感性的角度切入。比如,他用“音乐的和谐”、“绘画的比例”来引出数学中的“模式”和“结构”,让我意识到,原来数学的美感和艺术是如此地相通。我特别喜欢他讲到“微积分”那一部分,以往我以为微积分是大学才需要学习的难题,结果他通过讲解“速度的变化”、“面积的累积”,用非常直观的比喻,让我体会到了微积分的精妙之处。仿佛在一瞬间,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数学世界。作者的语言非常流畅,而且带着一种诗意的感觉,让我觉得自己在阅读一本充满智慧的哲学散文,而不是一本枯燥的数学教材。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数学,它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连接世界、理解万物的密码。我感觉自己被点亮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也随之增长。

评分

坦白说,《别说你不懂数学》这本书,我一开始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去翻阅的。毕竟,我的数学基础可以说是相当薄弱,一直以来都觉得跟数学没什么缘分。但这本书却给了我巨大的惊喜。它并非那种陈词滥调地复述课本知识的书,而是以一种非常“不按常理出牌”的方式,引导读者走进数学的世界。作者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在生活中的各种场景,用数学的视角去解读它们。我特别喜欢它关于“函数”的讲解,以往我对函数的理解就是y=ax+b之类的抽象公式,完全不知道它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在这本书里,作者用“投入产出比”、“时间管理”、“人口增长”等一系列生动案例,说明函数是如何描述事物之间变化关系的。我这才明白,原来我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使用着函数模型,只是没有意识到而已。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文笔非常有感染力,他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去讲解那些本应枯燥乏味的数学原理。我能感受到作者对数学的热爱,并且成功地将这种热爱传递给了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数学并非高高在上,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一种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世界的语言。

评分

刚读完《别说你不懂数学》,心里真是百感交集。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文科生”,对数学这种“理科生”的专属领域,总是有种天然的距离感。但这本书,就像一道温暖的光,照亮了我对数学的盲区。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冷冰冰的公式,而是从一些充满人情味的故事切入。比如,他讲述了如何用数学来优化家庭的购物清单,如何通过简单的计算来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甚至是如何理解一些社会现象背后的数学规律。我尤其被他关于“逻辑思维”和“归纳推理”的讲解所打动。他用生活中的一些小小的推理过程,比如猜谜语、分析案件,来阐述数学思维的严谨性。这让我意识到,数学不仅仅是数字和公式,更是一种强大的思维训练。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并且尝试用书中的方法去解答。这种互动性的阅读体验,让我感到非常投入。而且,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细腻,他会在讲解复杂的概念时,穿插一些幽默的段子,或者引用一些名人的话,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乐趣。这本书让我觉得,数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能够帮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更加理性。

评分

我最近刚读完《别说你不懂数学》,说实话,当初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它的书名,带着一种挑战和好奇。我一直觉得自己对数学是“敬而远之”的状态,总觉得那是一门高冷的学科。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把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数学概念,拆解成一个个易于理解的小单元,并且用极其精妙的比喻和故事串联起来。比如,当讲到“统计学”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拿出图表和数据,而是通过一个超市促销活动的例子,来解释平均值、中位数、众数这些概念的实际应用,以及它们在理解数据时的侧重点。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每天接触到的各种排行榜、调查结果,背后都有着严谨的统计学原理在支撑。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阐述“概率论”时,用了大量的游戏和赌博的例子,生动地展示了不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他并没有鼓励大家去赌博,而是通过这些例子,让我们理解什么是“期望值”,以及为什么长期来看,庄家总是赢家。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我觉得学习数学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探索未知的乐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数字的恐惧感大大减弱了,甚至开始主动去观察和思考一些与数学相关的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