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元素常用知识精编

化学元素常用知识精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佘煊彦,袁婉清 著
图书标签:
  • 化学元素
  • 元素周期表
  • 化学知识
  • 科普
  • 学习
  • 教育
  • 化学
  • 精编
  • 基础知识
  • 趣味化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1309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496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36
字数:3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广大青少年、化学爱好者、化学等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1.包含118种元素的发现史、用途、制备方法、生物作用和危险性、化学性质,内容丰富,知识面广。
2.书后所附的元素周期表,在常规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包括元素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常见氧化数、密度、熔点、费电、摩尔体积、电阻系数、热导率等众多参数,信息量大,实用性强。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以化学元素为主线,对各种元素进行了全面、生动的介绍。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全面铺开和重点突出:一是对迄今发现的所有元素进行顺序介绍,二是对重点元素从基本物性参数表、发现故事、制备方法、理化性质、用途和分布、生物作用和危害性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本书适合广大青少年、化学爱好者、化学等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目录

1氢1
2氦4
3锂6
4铍9
5硼11
6碳13
7氮19
8氧21
9氟24
10氖26
11钠28
12镁30
13铝33
14硅35
15磷38
16硫40
17氯44
18氩46
19钾48
20钙50
21钪53
22钛55
23钒58
24铬60
25锰62
26铁64
27钴67
28镍69
29铜71
30锌74
31镓76
32锗79
33砷81
34硒83
35溴85
36氪88
37铷89
38锶92
39钇94
40锆96
41铌98
42钼100
43锝102
44钌104
45铑106
46钯108
47银110
48镉112
49铟114
50锡116
51锑118
52碲120
53碘122
54氙125
55铯126
56钡129
57镧131
58铈133
59镨136
60钕138
61钷140
62钐143
63铕145
64钆147
65铽149
66镝151
67钬154
68铒156
69铥158
70镱160
71镥162
72铪164
73钽166
74钨168
75铼170
76锇172
77铱174
78铂176
79金178
80汞184
81铊186
82铅188
83铋191
84钋193
85砹194
86氡196
87钫197
88镭199
89锕201
90钍202
91镤204
92铀205
93镎206
94钚207
95镅208
96锔209
97锫210
98锎211
99锿212
100镄213
101钔214
102锘214
103铹215
104钅卢216
105钅杜217
106钅喜218
107钅波219
108钅黑220
109钅麦221
110钅达222
111钅仑224
112钅哥225
113钅尔227
114钅夫229
115镆231
116钅立232
117石田233
118234

前言/序言

化学元素处不在,它们组成了世界上已知的所有物质,我们知道的大多数物质都是由其中几种元素组成的。
迄今为止,人类共发现了118种元素,其中有一些是我们很熟悉的,比如氢元素、氧元素、氮元素,由它们组成的氮气、氧气是空气的主要组成部分,组成的水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有一些可能我们没那么熟悉、甚至一点都不了解,比如镧、锕,它们都是如何被发现的?能构成什么物质?都有哪些用途?这些问题会不时萦绕在我们的脑海里,引导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元素的奥秘。深入了解元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也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只有了解了元素,我们才能充分利用元素;只有真正理解了化学元素的科学本质,从中发现其奥秘, 才可以更好地指导实际的应用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笔者编写这本书时怀着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本书可以作为一个引子,使每一位读到这本书的大朋友和小朋友在了解更多关于元素的知识的同时能够增加一些探究元素奥妙的兴趣,如果能达到这个小小的目的,笔者将会深感宽慰!

编著者
2018年1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同主题图书的详细简介,避开了化学元素知识: --- 《宋代风物志:烟火气中的市井百态》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挖掘宋代社会生活丰富的细节,而非宏大的政治军事叙事。我们聚焦于北宋和南宋时期,从市井烟火气中重建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全书以“物”为引,串联起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部分:舌尖上的宋朝 本部分将详细考察宋代的饮食文化。从士大夫的精致宴饮,到平民百姓的街头小吃,我们探究了当时的食材来源、烹饪技艺和餐饮礼仪。宋代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丰富多样的“外食”文化,本书将通过对《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文献的细致梳理,重现汴京和临安的夜市风情。我们讨论了茶饮的兴起与普及,如何从药用到成为士人雅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点茶、斗茶的详细流程和文化意涵。此外,还涉及粮食贸易、度量衡制度对百姓餐桌的影响。 第二部分:衣冠之变与时尚潮流 宋代的服饰文化体现了内敛而精致的美学取向。本书将分析宋代官员的官服形制演变,特别是“公服”与“常服”的区别,以及其背后体现的礼制精神。对于平民服饰,我们将探讨宋人对手工纺织品的偏爱,如麻、葛、丝绸的运用,以及色彩和纹样的象征意义。时尚不仅限于贵族,市井间的流行风尚也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审美取向。例如,宋代女性的发髻样式、头饰的佩戴方式,都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 第三部分:安居乐业:城市空间与居住哲学 本书将详细描绘宋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如坊市制度的瓦解及其带来的开放性。我们深入考察了当时的建筑材料、居住结构和室内陈设。从士大夫的园林营造,到普通市民的合院式住宅,反映了宋人对“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的追求。城市里的基础设施,如供水系统、消防组织(邻保互助),以及集市的布局,都体现了高度的社会组织能力。本书将对比汴京和临安,分析不同地域的城市文化特征。 第四部分:娱乐消遣与精神生活 宋代是市民娱乐空前繁荣的时代。本章将系统介绍当时的“瓦舍”、“勾栏”等娱乐场所。说书、杂剧、傀儡戏是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力图还原这些艺术形式的现场感。此外,对棋类(如围棋、象戏)、投壶、灯夕、赏花等雅集活动的深入剖析,展现了士人阶层和市民阶层共享的文化娱乐空间。 第五部分:匠心独运:工艺美术与技术革新 宋代的工艺美术达到了中国古代的顶峰。本书将聚焦于三大领域:瓷器、印刷术和家具。我们详细考察了五大名窑的烧制工艺、釉色特点及其背后的文人审美。印刷术的普及如何影响了知识的传播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在家具方面,宋代家具的造型简洁、结构严谨,体现了极高的木工技艺,本书将探讨这些器物如何从实用走向审美的高度。 结语: 通过对这些日常“物事”的梳理,本书试图呈现一个立体、有温度的宋朝,一个充满活力、注重生活品质的古代社会。 --- 《文艺复兴的阴影:中世纪晚期欧洲的社会转型与思想重塑》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光芒万丈的文艺复兴,而是深入挖掘导致其诞生的“中世纪晚期”(约1300年至1500年)欧洲社会所经历的剧烈动荡、转型与深层思想挣扎。我们探讨了黑死病、百年战争和教会大分裂如何撕裂了传统的封建秩序,并在此废墟之上,催生了崭新的社会结构和个人意识。 第一部分:大灾难与社会结构的重构 黑死病不仅是人口学上的灾难,更是社会阶层流动的催化剂。本书分析了瘟疫对农奴制和劳动力市场产生的颠覆性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农民起义(如英国的瓦特·泰勒起义、法国的扎克雷起义)。我们考察了城市自治运动的兴起,以及新兴的行会制度在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这为后来的商业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教会权威的衰落与世俗化思潮 中世纪晚期的教会正经历深刻的内部危机。本书详细分析了阿维尼翁之囚和西部大分裂如何严重损害了教皇的普世权威。在此背景下,世俗君主权力如何借机膨胀,民族国家的雏形如何逐渐显现。我们探讨了威廉·奥卡姆等人的“奥卡姆剃刀”哲学如何冲击经院哲学,为信仰与理性分离打开了空间。 第三部分:城市生活与财富的崛起 意大利城邦,特别是佛罗伦萨、威尼斯和热那亚,成为欧洲变革的前沿阵地。本书关注商业阶层(如美第奇家族)的崛起,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贸易、金融创新(如复式记账法)积累财富。这种基于世俗成就而非神学地位的财富观,对后世的价值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考察了城市中的公共生活、行会赞助的艺术活动,以及市民文化对传统贵族文化的挑战。 第四部分:语言的觉醒与文学的本土化 这是一个拉丁语霸权受到冲击的时代。本书分析了地方方言文学的勃兴,如但丁的《神曲》(尽管早期,但影响深远)、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和薄伽丘的《十日谈》。这些作品不仅使用通俗语言,更将焦点从天堂转向了人类的欲望、情感和世俗经验,为“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进行了新的定义。 第五部分:军事技术的革命与骑士精神的黄昏 火药和新式攻城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形态。坚固的封建城堡在炮火面前变得不堪一击,这直接削弱了地方领主(骑士)的军事实力,进一步强化了国王的中央集权。本书讨论了职业军队的兴起,以及骑士阶层如何在政治和军事上逐渐边缘化,转而依赖宫廷和礼仪来维持其社会地位。 结语: 中世纪晚期并非一个终结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创造力的“过渡期”。正是这些深层的社会动荡、经济重组和思想上的松动,最终为文艺复兴的爆发积蓄了势能,塑造了现代欧洲的底层逻辑。 --- 《气候变迁史:从冰川周期到工业革命的地球系统演变》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提供一部跨越数十万年尺度的地球气候变迁通史,聚焦于驱动地球系统变化的自然力量,以及人类早期活动对局部气候的影响,完全避开对现代工业时代精确的气候模型和政策讨论。 第一部分:深度时间:地球的冰川循环 我们首先追溯遥远的地质年代,探讨米兰科维奇循环——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如何成为驱动地球进入和退出冰河时代的主要自然因素。本书详细描述了第四纪冰川期与间冰期的交替特征,分析了古气候学家如何通过海洋沉积物、冰芯钻探和树木年轮等自然记录(代理指标)来重建过去的气候状态。 第二部分:全新世的稳定与早期人类的适应 全新世(约一万年前至今)的相对温暖与稳定,为人属的文明提供了关键的温床。本章考察了在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期间,局部气候波动对早期农业的萌芽、人类迁徙路线(如白令陆桥的消失与重现)和早期定居模式的影响。我们关注的是,在没有化石燃料驱动的时代,洪水、干旱、火山爆发等自然事件如何重塑早期文明的兴衰。 第三部分:中世纪暖期与小冰期:自然波动的主导 本书将重点剖析近两千年内的两个重要自然气候阶段:中世纪暖期(约950年至1250年)和紧随其后的小冰期(约1300年至1850年)。我们收集了世界各地关于农业收成、河流结冰、葡萄种植带北移/南移的文献记录,分析了这些气候波动对不同区域(如北欧的维京殖民、亚洲季风区的雨量变化)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直接、非人为驱动的影响。 第四部分:古气候记录中的火山与太阳活动 太阳辐射强度的周期性变化,以及大规模火山喷发(如坦博拉火山爆发)对全球气温的短期和中期影响,是自然气候变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冰芯中的硫酸盐层和树木年轮的密度变化,来量化这些重大自然灾害对全球能量平衡的扰动。 第五部分:史前与古代的气候灾难 本章聚焦于那些因气候突变而导致的古代文明危机。例如,对特定时期干旱导致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衰落、青铜时代晚期崩溃的假说探讨,以及古代季风带降雨模式的长期变化如何影响了河流文明的生存极限。这些案例展示了在缺乏现代技术干预的情况下,气候变化如何直接决定了人类聚落的存亡。 结语: 通过回顾地球系统自身的巨大惯性和对自然的反馈机制,本书旨在为理解当代气候变化提供一个深厚的历史和地质学背景,认识到气候的变动是宇宙间永恒的自然法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感受,就像在夏日的午后,品尝一杯沁人心脾的冷饮,带着一丝清凉,又饱含着丰富的层次。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元素与人类文明”的叙述。它不仅仅是罗列元素在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而是将这些元素与人类历史进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铜和锡的冶炼催生了青铜时代,铁的广泛应用开启了铁器时代,而现代社会更是离不开石油化工、半导体产业中各种元素的支撑。作者用一种宏大的视角,展现了化学元素如何塑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这种宏观的叙事方式让我对化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不再认为化学是孤立的学科,而是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基石。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科学家们探索元素的趣闻轶事,比如门捷列夫是如何在梦中构思出元素周期表的,或者居里夫人是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提炼出镭的。这些故事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感受到了科学家们为了科学进步所付出的执着与奉献。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历史对话,与科学对话,让我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我这次的阅读体验真是跌宕起伏,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场知识的“过山车”。一开始,我被书中的一些基础概念吸引,比如元素周期表是如何形成的,各种族的元素有什么共同特征等等。作者的讲解逻辑清晰,循序渐进,让我觉得掌握这些并不难。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到一些关于元素化合物反应的章节时,突然觉得有点吃力。那些复杂的化学方程式,各种反应条件和产物的描述,虽然严谨,但对于我这种化学“小白”来说,确实需要反复琢磨,有时候甚至要查阅一些额外的资料才能勉强跟上思路。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挑战,才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并没有把所有东西都“喂”给你,而是鼓励你去思考,去探索。我特别欣赏书中那些“思考题”和“延伸阅读”的部分,它们能引导我去挖掘更深层次的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虽然过程中有困难,但每当我成功理解一个复杂的反应机理,或者弄懂一个看似晦涩的化学现象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就像一位严谨而又不失引导的老师,它不会因为你的基础薄弱而放弃你,反而会通过一些有挑战性的内容,激发你不断前进的动力。所以,如果你不介意付出一些努力,渴望真正地理解化学背后的逻辑,那么这本书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走入了一个知识的“宝藏洞穴”,每翻开一页,都可能挖掘出意想不到的惊喜。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稀有元素”和“放射性元素”的章节。这些元素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不常见,但它们却在现代科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比如,稀土元素在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放射性元素虽然带有危险性,但它们在医学诊断、癌症治疗、核能发电等方面也发挥着巨大的价值。作者在介绍这些元素时,没有回避它们的复杂性和潜在风险,而是用一种非常客观和科学的态度,详细阐述了它们的特性、制备方法、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前景。我从中了解到了许多我之前闻所未闻的尖端科技,比如核磁共振成像所依赖的稀有同位素,或者癌症治疗中使用的伽马射线。这种知识的拓展让我感到非常兴奋,也对人类科技的进步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激发了我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无限遐想。

评分

这本书实在太棒了,我最近刚入手,就被它深深吸引了。作为一个对科学一直充满好奇,但又苦于没有系统知识的学习者来说,这本《化学元素常用知识精编》简直是我的福音。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将化学元素这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每一个元素的介绍,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原子量、熔点、沸点这些数据,更多的是将这些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它们是如何被发现的、以及它们背后有趣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比如,你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食盐(氯化钠)其实是两种非常活跃的元素组成的吗?氯气是一种剧毒气体,而钠是一种遇水会剧烈燃烧的金属,但它们组合在一起却能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书中这种“化繁为简”的处理方式,让我觉得学习化学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甚至还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联想到生活中许多熟悉的物品,然后去书中寻找它们的化学组成,这种知识的连接感让我觉得自己仿佛在玩一场巨大的寻宝游戏。而且,书中的插图和图表也做得非常精美,清晰直观地展示了元素的结构、性质和用途,大大增强了我的理解能力。总而言之,如果你和我一样,想轻松愉快地了解化学世界,那么这本书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如同在静谧的夜晚,仰望星空,感受宇宙的浩瀚与神秘。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元素的周期律”背后深层逻辑的探讨。作者并没有止步于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而是深入挖掘了原子结构、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量子力学、原子轨道等概念的通俗解释,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元素会按照这样的规律排列,为什么同族元素会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而不同周期的元素又会表现出怎样的演变趋势。这种“追根溯源”式的讲解,让我觉得整个化学体系变得更加有条理和逻辑性。它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个相互关联、自洽的整体。书中还提供了一些非常巧妙的比喻和类比,帮助我理解那些抽象的物理概念,比如用“电子的家”来比喻原子轨道,或者用“化学反应的密码”来解释化合价。这些生动的讲解,让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化学最核心的原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化学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邃科学世界的大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