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书与《西湖游览志》同时编辑,但各有偏重。《志馀》专门采撷史实逸闻,介绍风俗物产,将明中叶前期杭州之人文之事几近包囊,尤其书中所记名人趣谈、里巷传说,更为后世戏曲小说家采择。此次点校,选取善本,并参诸版本,应是迄今为止学界较为全面的一次,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属于《南宋及都城临安研究系列丛书·古籍整理》内一种。
《西湖游览志馀》二十六卷,主要围绕南宋临安与西湖,记述有关史事、掌故、轶闻,较详细地介绍了南宋到明代中叶杭州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貌。网罗颇广,叙述详赡,是宋史研究之重要史料。此次点校,我们以嘉靖二十六年初刻本为底本,校以万历十二年范鸣谦补刊本、商维濬增补本、《四库》本,力图对是书进行较为全面地整理。
田汝成(1503—1557),字叔禾,原为钱塘(今杭州)人,因与诗人蒋灼交厚,移家居余杭方山。明嘉靖五年(1526)进士。曾任南京刑部主事、礼部主事等职。曾因违忤帝意遭贬谪。以后又擢为贵州佥事。再调任广西右参军,分守右江。
西湖遊覽志餘目録
序言
點校說明
西湖遊覽志餘卷一
帝王都會
西湖遊覽志餘卷二
帝王都會
西湖遊覽志餘卷三
偏安佚豫
西湖遊覽志餘卷四
佞幸盤荒
西湖遊覽志餘卷五
佞幸盤荒
西湖遊覽志餘卷六
版蕩淒涼
西湖遊覽志餘卷七
賢達高風
西湖遊覽志餘卷八
賢達高風
西湖遊覽志餘卷九
賢達高風
西湖遊覽志餘卷十
才情雅致
西湖遊覽志餘卷十一
才情雅致
西湖遊覽志餘卷十二
才情雅致
西湖遊覽志餘卷十三
才情雅致
西湖遊覽志餘卷十四
方外玄踪
西湖遊覽志餘卷十五
方外玄踪
西湖遊覽志餘卷十六
香奩艷語
西湖遊覽志餘卷十七
藝文賞鑒
西湖遊覽志餘卷十八
藝文賞鑒
西湖遊覽志餘卷十九
術技名家
西湖遊覽志餘卷二十
熙朝樂事
西湖遊覽志餘卷二十一
委巷叢談
西湖遊覽志餘卷二十二
委巷叢談
西湖遊覽志餘卷二十三
委巷叢談
西湖遊覽志餘卷二十四
委巷叢談
西湖遊覽志餘卷二十五
委巷叢談
西湖遊覽志餘卷二十六
幽怪傳疑
附录
西湖遊覽志餘序
重刻西湖遊覽志跋
西湖新志序
四庫全書總目題要
西湖遊覽志後跋
这本《西湖游览志馀》真是让我耳目一新,作为一名自诩的“西湖深度游爱好者”,我本以为我对西湖已了如指掌,无论是春夏秋冬的景致变化,还是那些传诵千古的传说故事,都烂熟于心。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才发现自己之前的认知不过是管中窥豹。作者笔下的西湖,不仅仅是那些著名的景点,更深入挖掘了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中的细微之处。例如,书中对“苏堤春晓”的描绘,没有停留在“一堤烟柳,万点新愁”的泛泛之谈,而是细致地讲述了苏堤的修建历史、不同季节的植被变化,甚至包括了沿堤小贩的吆喝声、游人驻足的姿态,仿佛一股清新的春风拂过,将我带回那个充满诗意的年代。又比如,关于“断桥残雪”的描写,书中并没有过多渲染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而是从地理、气候、视觉等多个角度,分析了断桥在不同天气下的形态特征,甚至探讨了“残雪”一词在不同时代文人心中的意象演变,这种严谨而不失情趣的考证,让我对“断桥”这个名字有了全新的认识。最令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收录了不少关于西湖周边古镇、民俗风情的篇章,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模糊的市井生活,在作者的笔下再次鲜活起来,让我感受到了西湖不仅仅是一处自然风光,更是一片承载着无数生活故事的土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时而婉约细腻,时而豪放洒脱,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如同置身于西湖的山水之间,随作者一同感受那份宁静与活力。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彻底打破对西湖固有印象的奇书。通常我们谈论西湖,脑海里浮现的无非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佳句,或是雷峰塔、三潭印月这些标志性景点。但《西湖游览志馀》却将笔墨聚焦于那些更为“犄角旮旯”的细节,却又因此展现出更立体、更生动的西湖。书中有大量篇幅描写了西湖的水文地质,这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或许显得枯燥,但作者却运用极其生动的语言,将这些科学的知识融入到对景色的描绘中。比如,书中详细解释了西湖水体循环的奥秘,以及不同季节水位变化对周边植被和生态的影响,让我明白了为何西湖在不同时期会有如此独特的风貌。还有对西湖周边古代水利设施的考究,那些被遗忘的堤坝、桥梁,在作者的追溯下,仿佛又重现了昔日的辉煌。更让我赞叹的是,书中对西湖的“声”与“味”也有着独到的捕捉。书中描绘了不同时节、不同地点的声音,从夏夜荷塘的蛙鸣,到冬日寺庙的钟声,再到市集上的叫卖声,仿佛将我置身于一个声音的海洋。而对于“味”,书中也绝不含糊,详细介绍了西湖周边各个时期的特色小吃、酒家菜肴,甚至连制作工艺都略有提及,让我垂涎欲滴。这本书的结构也颇为别致,不像传统的游记那般线性推进,而是跳跃式地在不同主题、不同时间点之间穿梭,但这种跳跃却丝毫不显混乱,反而让我感受到一种流动的美感,如同在西湖边漫步,不经意间便被一处景致吸引,继而又被另一处所打动。
评分《西湖游览志馀》这本书,可以说是彻底刷新了我对西湖的既有印象,它让我意识到,西湖的美,远不止于那些明信片上的风景。作者的笔触,如同探寻宝藏一般,挖掘出了西湖最深处的细节和最不为人知的角落。书中对西湖“人”的描写,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没有只关注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而是将笔墨更多地投向了那些普通人。比如,书中关于“杨公堤”的描绘,除了介绍其历史典故,还生动地勾勒出了当年工匠们辛勤劳作的身影,以及堤边渔民、商贩的生活场景,让我感受到西湖的脉搏,其实是由这些普通人的汗水和欢笑所驱动的。又比如,书中对一些消失的民俗活动的追溯,那些曾经在西湖边热闹非凡的庙会、节庆,如今只剩下模糊的记忆,但作者却通过细致的考证,将这些鲜活的场景再次呈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饱满、更加立体的西湖。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特别,它既有文人散文的雅致,又不失市井的鲜活,读起来一点也不觉枯燥,反而充满了一种亲切感。作者仿佛一位老友,坐在我身边,指着湖面,跟我讲述着湖水深处的秘密。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地方的美,不在于其有多少壮丽的景观,而在于其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和动人的故事。
评分《西湖游览志馀》这本书,可以说是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西湖的认知。我一直以为,西湖的美,无非是那些被写进诗词歌赋里的风花雪月。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物质化”、极其“实在”的视角,展现了西湖的另一种魅力。作者的笔触,非常注重“细节”。他不仅仅关注那些宏伟的建筑,更关注那些被人们忽略的微小事物。书中关于“石”的描写,就让我印象深刻。他会细致地描绘西湖边那些不起眼的石桥、石碑、甚至是路边的石头,追溯它们的材质、年代、以及背后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西湖这座城市的“骨骼”和“肌理”。书中对“水”的描绘也同样精彩,他不仅仅描述了湖水的清澈与波光粼粼,更深入地探讨了湖水的来源、流向、以及它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让我看到了西湖的“生命线”。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不少关于西湖的“工艺美术”和“器物文化”。那些曾经在西湖周边盛行的丝绸、陶瓷、漆器等,都被作者一一介绍,让我感受到了西湖这座城市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的旅游攻略,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考古发掘”,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让我每一次阅读都收获满满。
评分老实说,我拿到《西湖游览志馀》时,并未抱有多高的期望。市面上的西湖题材书籍琳琅满目,大多是些图文并茂的游记,或是名人诗词的集锦。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深深地吸引了我。它没有刻意去渲染那些耳熟能详的美景,反而将目光投向了西湖那些鲜为人知的角落和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书中对“曲院风荷”的描写,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夏日赏荷的意境,而是深入挖掘了曲院的形成历史,它曾作为皇家酿酒的场所,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风荷又为何成为人们竞相观赏的景致?作者通过考证文献、实地探访,将这些零散的信息串联起来,让我对“曲院风荷”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还有对孤山周边一些不起眼的小径、亭台楼阁的描绘,那些名字可能连很多本地人都叫不上来的地方,在作者的笔下却焕发出了生机。他会讲述这些地方曾经的用途,发生过的趣事,甚至是一些关于普通百姓生活的小插曲。这些微小的细节,汇聚在一起,勾勒出了一个更加丰富、更加鲜活的西湖。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也极具特色,它不像许多现代散文那样华丽辞藻堆砌,而是朴实中带着一股深沉的力量,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却又毫不费力地流淌出来。读这本书,就像和一个饱读诗书、阅历丰富的老者在西湖边闲谈,他娓娓道来,你听得入神,不知不觉间,便被他带入了另一个时空。
评分我拿到《西湖游览志馀》这本书时,本以为会是一本泛泛而谈的游记,但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大错特错。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独特、极其深刻的方式,解读了西湖的魅力。作者的笔触,并没有停留于表面的景致,而是深入到了西湖的“肌理”之中。书中关于“季节”的描绘,就极具匠心。他不仅仅描述了春夏秋冬的景色变化,更深入地探讨了不同季节对西湖生态、人文活动、乃至艺术创作的影响。例如,他会分析春季的萌动如何激发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夏季的炎热如何催生出丰富多彩的夜市活动,秋季的萧瑟如何引发人们对历史的追思,冬季的寂静如何带来内心的沉淀。书中对“颜色”的运用也极其生动,从春日嫩绿的柳芽,到夏日荷塘的粉红,再到秋日漫山遍野的金黄,以及冬日皑皑的白雪,作者都能用精准的色彩描绘出西湖的不同风貌,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色彩斑斓的画卷之中。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不少关于西湖的“哲学思考”。作者通过对景色的描绘,引申出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这种将自然之美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方式,让我深受启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考究,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活力,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自从读了《西湖游览志馀》,我发现自己过去对西湖的认知,简直是“纸上谈兵”。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游记,不如说是一部关于西湖的“百科全书”,只不过是以一种极其优美、极其生动的文学形式呈现的。作者的考证功力令人惊叹,他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在“挖掘”。比如,书中对“花港观鱼”的解读,就没有停留在“花著鱼身鱼嘬花”的浪漫想象,而是深入探究了花港的由来、观鱼的历史演变、以及这个景点背后所蕴含的生态观念,让我对这个耳熟能详的景点有了全新的认识。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不少关于西湖的“植物学”和“动物学”知识。作者会细致地描述不同季节的植物生长周期,各种花草树木的形态特征,甚至连不同鱼类的习性都会有所涉及,这些知识的融入,让整个西湖的画面感更加鲜活、更加立体。书中对“建筑”的描写也同样精彩,那些隐藏在绿树掩映中的亭台楼阁,古朴的廊桥,甚至是一些不起眼的石碑,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有温度、有故事。他会追溯这些建筑的建造历史,解读其背后的建筑风格,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功能和意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多元,时而严谨求证,时而感性抒情,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又能体会到情感的共鸣。
评分《西湖游览志馀》这本书,可以说是让我重新认识了西湖。我一直以为,西湖的美,无非是那些已经被写烂了的诗句和景物。但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展现了西湖最真实、最动人的一面。作者的视角,非常注重“生活”。他不仅仅关注那些宏伟的建筑和壮丽的景色,更关注生活在西湖边的人们的日常。书中关于“集市”和“市井生活”的描写,就让我印象深刻。他会细致地描绘不同时期西湖周边的市集景象,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以及人们的嬉笑打闹,仿佛将我带回到了那个生机勃勃的年代。书中对“饮食文化”的挖掘也同样精彩,各种时令的特色小吃,当地的传统菜肴,甚至是食材的来源,都被作者一一呈现,让我垂涎欲滴,也让我感受到了西湖美食的独特魅力。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不少关于西湖的“民俗风情”。那些已经被遗忘的节日庆典,传统的婚丧嫁娶习俗,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鲜活起来,让我感受到了西湖深厚的人文底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非常有趣,它不像传统的旅游指南,而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寻宝探险”,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未知和惊喜。
评分读完《西湖游览志馀》,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对西湖的认识是如此肤浅。这本书并非简单地堆砌景点介绍,而是以一种更加宏观、更加深入的视角,去解读西湖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变迁。它不仅仅是在写景,更是在写“西湖”这个概念本身。书中对西湖“四季”的描绘,并非仅限于景色的变化,而是将人文活动、时令节气、甚至民间习俗都巧妙地融合进去。例如,关于“秋高气爽”的描写,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桂花飘香、红叶似火,而是深入探讨了秋季西湖周边举办的各种祭祀活动、文人雅集的盛况,以及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让我感受到秋天的西湖,不仅有美景,更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另外,书中关于西湖“八景”的重新解读,更是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它并没有简单复述那些耳熟能详的典故,而是从地理、历史、甚至社会发展的角度,去分析这些景点的形成原因、文化符号的演变,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意义。这种解读方式,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趣味性,让我对“西湖”有了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相当引人入胜,它并非平铺直叙,而是像在进行一场考古挖掘,不断地抛出线索,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相。
评分这本书《西湖游览志馀》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这座我以为已经了如指掌的城市。作者的视角是如此独特,他没有刻意去雕琢那些宏大的叙事,反而将注意力放在了那些微小而又充满力量的细节上。书中关于“雨”的描写,就极具代表性。西湖的雨,在我看来,无非是“烟雨濛濛”,但在这本书中,作者却能细致地描绘出不同雨季对西湖景致、水生植物、乃至人们心情的影响。例如,他会分析梅雨季节的湿度如何影响茶树的生长,从而影响龙井茶的品质;他会描绘暴雨过后,湖面上泛起的阵阵涟漪,以及岸边被冲刷的落叶,这些细节都让我感受到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生命力。书中对“光”的运用也堪称一绝,无论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是夕阳西下的余晖,亦或是月光洒满湖面的静谧,作者都能用文字捕捉到最微妙的光影变化,并将其融入对景色的描绘之中,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声音”的章节,那些被时间淹没的市井叫卖声、船夫的号子声、孩童的嬉笑声,在作者的笔下再次鲜活起来,让我感受到了西湖这座城市的烟火气。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精巧,作者仿佛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向导,带领读者在西湖的各个角落穿梭,每一次的“停顿”都充满了惊喜。
评分好书,好书,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书值得读
评分好书,好书,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书值得读
评分很有名的一部著作,当然要买了
评分好书,好书,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书值得读
评分好书,好书,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书值得读
评分非常满意
评分还不错的书,还不错的书
评分好书,好书,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书值得读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