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基礎(附微課視頻 第3版)

經濟學基礎(附微課視頻 第3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張建偉 著
圖書標籤:
  • 經濟學
  • 基礎
  • 微課
  • 視頻
  • 教材
  • 入門
  • 第3版
  • 大學
  • 經濟原理
  • 學習
  • 教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461612
版次:3
商品編碼:1233575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21世紀高等學校經濟學係列規劃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12章的精美PPT課件和備課教案,方便教師授課教學
2.每章的引導案例和課後的案例分析,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3.在每章後提供習題和案例分析題,幫助學生隨時檢查學習效果

內容簡介

本書係統地講解瞭經濟學的相關知識,全書共有13章,深入淺齣地講解瞭導論,需求、供給與市場均衡,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産者行為理論,成本理論,廠商均衡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與福利經濟學理論,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國民收入核算,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當代宏觀經濟問題與宏觀經濟政策。

作者簡介

張建偉,山東省商業學會理事,山東經濟學會理事,山東警察學院交通管理工程係主任,西方經濟學精品課程負責人。長期從事管理學、企業管理、經濟學原理、西方經濟學、等財會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和理論研究工作,主持省級精品課程1門,主編全國規劃教材5部,入選“十一五”國傢規劃教材1部,主持完成省社科規劃重點項目1項,省部級科研項目6項,廳局級科研、教研項目10餘項,在CSSCI等核心期刊發錶專業論文20餘篇,多項研究成果獲省市級奬勵。

目錄

第 1章 導論 1
知識目標 1
能力目標 1
引導案例 1
1.1 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2
1.1.1 資源稀缺性與選擇 2
1.1.2 經濟學的定義 4
1.1.3 經濟學研究的基本經濟
問題 4
1.2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 5
1.2.1 微觀經濟學 5
1.2.2 宏觀經濟學 6
1.2.3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
的關係 6
1.3 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7
1.3.1 實證分析與規範分析 7
1.3.2 邊際分析 7
1.3.3 均衡分析 8
1.3.4 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與
動態分析 8
本章概念 9
同步練習 9
第 2章 需求、供給與市場均衡 12
知識目標 12
能力目標 12
引導案例 12
2.1 需求理論 13
2.1.1 需求與需求定律 13
2.1.2 影響需求的因素與需求
函數 15
2.1.3 需求量的變動與需求的
變動 17
2.2 供給理論 18
2.2.1 供給與供給定律 18
2.2.2 影響供給的因素與供給
函數 19
2.2.3 供給量的變動與供給的
變動 20
2.3 彈性理論及其應用 21
2.3.1 需求彈性 21
2.3.2 供給彈性 26
2.4 價格理論及其應用 29
2.4.1 均衡價格與均衡數量 29
2.4.2 需求與供給變動對均衡
價格的影響 30
2.4.3 價格理論的應用 31
本章概念 34
同步練習 35
第3章 消費者行為理論 39
知識目標 39
能力目標 39
引導案例 40
3.1 基數效用分析 40
3.1.1 效用與邊際效用 40
3.1.2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42
3.1.3 貨幣的邊際效用 42
3.1.4 消費者均衡 43
3.2 序數效用分析 45
3.2.1 無差異麯綫 45
3.2.2 預算綫 47
3.2.3 消費者均衡 48
3.3 消費者行為理論的應用 50
3.3.1 消費者剩餘 50
3.3.2 價格消費麯綫 51
3.3.3 收入消費麯綫 51


3.3.4 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 52
本章概念 53
同步練習 54
第4章 生産者行為理論 57
知識目標 57
能力目標 57
引導案例 58
4.1 廠商與生産函數 58
4.1.1 廠商 58
4.1.2 生産與生産要素 59
4.1.3 生産函數 60
4.1.4 生産技術係數 60
4.2 短期生産函數 61
4.2.1 短期與長期 61
4.2.2 短期生産函數 61
4.2.3 總産量、平均産量與邊際
産量 61
4.2.4 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63
4.2.5 生産要素的閤理投入 64
4.3 長期生産函數 64
4.3.1 等産量麯綫 65
4.3.2 邊際技術替代率 66
4.3.3 等成本綫 67
4.3.4 生産者均衡 67
4.3.5 擴展綫 69
4.4 規模報酬 70
4.4.1 規模報酬的含義 70
4.4.2 規模報酬的3種情形 70
4.4.3 廠商生産的最優規模 72
本章概念 72
同步練習 73
第5章 成本理論 75
知識目標 75
能力目標 75


引導案例 75
5.1 成本與成本函數 76
5.1.1 成本 76
5.1.2 成本函數 78
5.2 短期成本分析 78
5.2.1 短期成本的類型 78
5.2.2 短期成本的變動規律及
其相互關係 80
5.3 長期成本分析 82
5.3.1 長期總成本 82
5.3.2 長期平均成本 84
5.3.3 長期邊際成本 87
5.4 收益與利潤最大化 87
5.4.1 收益與收益分析 87
5.4.2 利潤最大化原則 88
本章概念 89
同步練習 89
第6章 廠商均衡理論 93
知識目標 93
能力目標 93
引導案例 93
6.1 市場類型及特徵 94
6.1.1 市場的含義 94
6.1.2 市場的類型 94
6.1.3 市場結構的類型 94
6.1.4 各類市場結構的特徵 97
6.2 完全競爭市場的廠商均衡 97
6.2.1 完全競爭市場的特點 97
6.2.2 完全競爭廠商的需求麯綫
與收益麯綫 98
6.2.3 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 99
6.2.4 完全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 102
6.3 完全壟斷市場的廠商均衡 103
6.3.1 完全壟斷市場的特點及
成因 103


6.3.2 完全壟斷廠商的需求麯綫
與收益麯綫 104
6.3.3 完全壟斷廠商的短期均衡 105
6.3.4 完全壟斷廠商的長期均衡 106
6.4 壟斷競爭市場的廠商均衡 108
6.4.1 壟斷競爭市場的含義及
特徵 108
6.4.2 壟斷競爭廠商的需求麯綫
與收益麯綫 109
6.4.3 壟斷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 110
6.4.4 壟斷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 110
6.5 寡頭壟斷市場的廠商均衡 112
6.5.1 寡頭壟斷市場的含義及
特徵 112
6.5.2 卡特爾 112
6.5.3 古諾模型 114
6.5.4 摺彎的需求麯綫 115
6.5.5 博弈模型 116
6.5.6 四種市場效率的比較 118
本章概念 121
同步練習 121
第7章 分配理論 125
知識目標 125
能力目標 125
引導案例 126
7.1 生産要素的需求與供給 126
7.1.1 生産要素的需求 126
7.1.2 生産要素的供給 130
7.2 生産要素價格的決定 130
7.2.1 工資的決定 130
7.2.2 利息的決定 132
7.2.3 地租的決定 133
7.2.4 利潤的決定 133
7.3 社會收入分配 135


7.3.1 洛倫茲麯綫與基尼係數 135
7.3.2 引起社會收入分配不平均
的原因 136
7.3.3 帕纍托最優 137
7.3.4 公平與效率 140
本章概念 142
同步練習 142
第8章 一般均衡和福利經濟理論
知識目標 145
能力目標 145
引導案例 145
8.1 局部均衡與一般均衡 146
8.1.1 局部均衡 146
8.1.2 一般均衡 146
8.1.3 一般均衡的存在性
8.2 福利經濟學和經濟效率 147
8.2.1 福利經濟學概述 147
8.2.2 帕纍托最優 147
8.2.3完全競爭經濟與帕纍托最優 148
8.3 公平與效率 149
8.3.1 公平與效率的涵義 149
8.3.2 公平與效率的關係 150

第9章 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 145
知識目標 145
能力目標 145
引導案例 145
9.1 市場失靈 146
9.1.1 市場失靈的含義 146
9.1.2 市場失靈的原因 146
9.2 壟斷 147
9.2.1 壟斷的含義 147
9.2.2 壟斷導緻低效率 147
9.2.3 壟斷的管製 148
9.3 公共物品 149
9.3.1 公共物品及其特徵 149
9.3.2 “搭便車”與市場失靈 150
9.4 外部性 151
9.4.1 外部性的含義與種類 151
9.4.2 社會成本與社會收益 152
9.4.3 外部性對資源配置的
影響 153
9.4.4 解決外部性的對策 153
9.5 信息不對稱 154
9.5.1 信息不對稱的含義 154
9.5.2 信息不對稱與市場失靈 155
9.5.3 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對策 156
本章概念 157
同步練習 157
第 10章 國民收入核算 160
知識目標 160
能力目標 160
引導案例 160
10.1 國內生産總值與國民收入 161
10.1.1 國內生産總值 161
10.1.2 國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
總量 162
10.1.3 GDP與GNP的區彆 164
10.1.4 名義GDP與實際GDP 165
10.1.5 人均國內生産總值 166
10.2 GDP的計算方法 166
10.2.1 收入法 166
10.2.2 支齣法 168
10.3 國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關係 169
10.3.1 兩部門經濟的恒等關係 169
10.3.2 三部門經濟的恒等關係 170
10.3.3 四部門經濟的恒等關係 171
本章概念 172
同步練習 173
第 11章 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176
知識目標 176
能力目標 176
引導案例 177
11.1 簡單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177
11.1.1 總需求 177
11.1.2 均衡産齣 178
11.1.3 消費需求 179
11.1.4 投資需求 181
11.1.5 簡單國民收入決定 183
11.1.6 乘數理論 184
11.2 産品市場與貨幣市場的一般
均衡 187
11.2.1 産品市場的均衡
(IS麯綫) 187
11.2.2 貨幣市場的均衡
(LM麯綫) 189
11.2.3 産品市場與貨幣市場的
同時均衡
(IS-LM模型) 192
11.3 總需求-總供給模型 194
11.3.1 總需求麯綫 194
11.3.2 總供給麯綫 195
11.3.3 總需求-總供給模型 197
11.3.4 經濟增長 199
本章概念 202
同步練習 202
第 12章 當代宏觀經濟問題 206
知識目標 206
能力目標 206
引導案例 207
12.1 失業 207
12.1.1 失業與失業率 207
12.1.2 失業的種類 208
12.1.3 失業的影響 209
12.1.4 奧肯定律 210
12.1.5 潛在國民收入 210
12.2 通貨膨脹 211
12.2.1 通貨膨脹的概念 211
12.2.2 通貨膨脹的衡量 211
12.2.3 通貨膨脹的分類 213
12.2.4 通貨膨脹的形成原因 214
12.2.5 通貨膨脹的經濟效應 215
12.2.6 失業與通貨膨脹的關係
(菲利普斯麯綫) 216
12.3 經濟周期 218
12.3.1 經濟周期的含義與階段 218
12.3.2 經濟周期的分類 219
12.3.3 經濟周期的成因 220
12.4 國際收支失衡 221
12.4.1 外匯與匯率 221
12.4.2 國際收支 226
12.4.3 國際收支失衡 227
本章概念 229
同步練習 229
第 13章 宏觀經濟政策 233
知識目標 233
能力目標 233
引導案例 233
13.1 宏觀經濟政策目標與工具 234
13.1.1 宏觀經濟政策目標 234
13.1.2 宏觀經濟政策工具 236
13.2 財政政策 237
13.2.1 財政政策的含義 237
13.2.2 財政政策工具 237
13.2.3 自動穩定器與相機抉擇
的財政政策 240
13.2.4 財政政策的擠齣效應 241
13.3 貨幣政策 242
13.3.1 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 242
13.3.2 銀行創造貨幣的機製 243
13.3.3 貨幣政策與政策工具 243
13.4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相互
配閤 246
13.4.1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
組閤形式 246
13.4.2 宏觀經濟政策的綜閤
運用 248
13.5 供給管理政策 250
13.5.1 收入政策 250
13.5.2 指數化政策 251
13.5.3 就業政策 251
13.6 對外經濟政策 252
13.6.1 對外貿易政策 252
13.6.2 匯率政策 253
13.6.3 對外投資政策 254
13.6.4 對外經濟關係的協調 255
本章概念 255
同步練習 256
參考文獻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未命名圖書的詳細簡介,該書專注於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領域的理論構建與實踐應用。 綠色轉型與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的理論與實踐 導言:時代呼喚的深刻變革 我們正站在一個曆史的十字路口。氣候變化、資源枯竭以及日益加劇的環境壓力,不再是遙遠的警告,而是對現有經濟模式的嚴峻挑戰。傳統的“提取—製造—丟棄”的綫性經濟範式已走到盡頭。為瞭確保人類社會的長期繁榮與地球生態係統的健康,一場深刻的、係統性的經濟結構轉型勢在必行——這就是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循環經濟”為核心路徑的綠色轉型。 本書《綠色轉型與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的理論與實踐》並非探討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也不涉及微觀個體的決策優化,而是聚焦於橫跨環境科學、工程技術、政策製定與商業戰略的交叉學科領域。它旨在為政策製定者、企業管理者、研究人員以及關注未來經濟形態的讀者,提供一套全麵、深入且具有實操指導意義的知識框架。 第一部分: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石與哲學思辨 本部分將從宏觀和哲學的層麵,奠定理解循環經濟的理論基礎。 第一章:從布倫特蘭報告到代際公平 本章深入剖析瞭“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演變曆程。我們將詳細梳理1987年《我們共同的未來》(布倫特蘭報告)提齣的核心定義,並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政治經濟學語境下進行審視。重點探討瞭代際公平與代內公平之間的內在張力與協調機製。內容涵蓋瞭可持續性的三大支柱——經濟可行性、社會包容性與環境承載力——的相互關係,並引入瞭“弱可持續性”與“強可持續性”的學術爭論,分析不同哲學立場如何影響政策選擇。 第二章:生態足跡、地球界限與經濟係統的邊界 超越傳統的GDP衡量體係,本章引入瞭衡量人類活動與自然資本關係的科學工具。我們將詳盡解釋“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和“生物承載力”(Biocapacity)的概念及其計算方法,幫助讀者直觀理解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壓力程度。更重要的是,本章引入瞭“地球界限”(Planetary Boundaries)框架,係統闡述瞭九大關鍵地球係統的安全操作空間。我們將討論,當經濟活動觸及或超越這些界限時,對社會經濟係統可能産生的不可逆轉的風險。 第三章:價值理論的重構:超越成本核算 可持續經濟要求對“價值”的定義進行根本性重估。本章探討瞭從古典經濟學中的勞動價值論到新古典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用論,如何過渡到更全麵的綜閤價值評估。重點介紹“自然資本核算”(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NCA)的方法論,以及如何將生態係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納入企業的資産負債錶和國傢的國民經濟賬戶中,實現環境成本的內部化。 第二部分:循環經濟的係統設計與核心模型 本部分是全書的實踐核心,詳細剖述瞭循環經濟的運作邏輯和關鍵設計原則。 第四章:循環經濟的起源、原則與模型範式 本章追溯瞭循環經濟思想的多元源頭,包括工業生態學(Industrial Ecology)、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C2C)設計哲學、以及性能經濟學(Performance Economy)。我們將聚焦於艾倫·麥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提齣的核心模型:技術循環(物質流)與生物循環(營養流)的區分與銜接。詳細解析“R”族策略(如Reduce, Reuse, Repair, Refurbish, Remanufacture, Recycle),並強調“設計為可拆解/可升級”的重要性。 第五章:工業共生與生態工業園的構建 工業生態學的核心在於模擬自然生態係統中的物質循環。本章專門探討工業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的運作機製。通過案例分析(如丹麥卡倫堡工業生態園的經典案例),我們將展示企業間如何通過副産品、廢棄物和能源的交換,實現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環境負荷的最小化。內容涵蓋瞭數據平颱、物流優化及閤作治理結構的設計。 第六章:産品服務化(PaaS)與商業模式的顛覆 循環經濟對商業模式構成瞭顛覆性挑戰。本章深入探討産品服務化(Product-as-a-Service, PaaS)的轉型路徑。企業不再僅僅銷售産品的所有權,而是銷售産品的使用權或性能。我們將分析PaaS模式如何激勵製造商設計更耐用、易於維護和迴收的産品,並詳細剖析瞭從“擁有”到“使用”這一轉變背後的法律、金融和客戶關係管理挑戰。 第七章:材料科學與逆嚮物流的基礎 循環經濟的實現高度依賴於材料科學的進步和高效的逆嚮物流網絡。本章討論瞭關鍵稀有金屬的閉環迴收技術(如濕法冶金與火法冶金的優化),以及生物基材料和可降解材料的最新發展。在物流層麵,我們將詳細分析逆嚮物流係統的設計要素,包括産品迴收網絡的構建、分揀技術(如AI視覺識彆在廢棄物分類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優化逆嚮供應鏈以降低運營成本。 第三部分:政策驅動、金融賦能與社會轉型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宏觀治理層麵,探討如何通過政策激勵和金融工具加速綠色轉型。 第八章:政策工具箱:從末端治理到源頭預防 本章係統梳理瞭各國政府為推動循環經濟所采用的政策工具。重點分析瞭生産者延伸責任製(EPR)的有效實施框架,物質流稅收(如對原生材料徵稅、對迴收材料減稅)的經濟學效應,以及綠色公共采購在引導市場需求方麵扮演的關鍵角色。此外,本章還比較瞭歐盟的《循環經濟行動計劃》與亞洲新興經濟體的不同政策側重點。 第九章:綠色金融與循環投資的風險與機遇 資本是驅動轉型的核心力量。本章闡述瞭綠色債券、可持續發展掛鈎貸款(SLL)等金融工具如何為循環經濟項目提供資金支持。重點分析瞭評估循環經濟項目的特有風險(如迴收成本波動風險、市場接受度風險)與機遇(如長期穩定的資源供應、品牌溢價)。內容包括如何將ESG標準融入投資決策,並為項目融資提供量化評估模型。 第十章:城市作為循環經濟的樞紐:基礎設施與治理 城市是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産生的最大集中地,也是循環創新的最佳試驗場。本章聚焦於智慧城市背景下的物質流管理。內容涵蓋瞭建築材料的閉環利用(Deconstruction vs. Demolition)、城市水循環係統的再生利用,以及社區層麵的行為激勵機製。探討瞭跨部門閤作(市政、私營部門、居民)在城市循環轉型中的治理架構。 結語:邁嚮韌性與公平的未來經濟形態 本書最終強調,循環經濟不僅僅是一種技術升級或一套法規,它代錶著對效率、韌性和社會公平的全新承諾。通過係統地內化環境成本,重塑價值創造的鏈條,並構建跨越部門的協作網絡,人類社會有望擺脫對有限資源的依賴,構建一個更具長期穩定性和代際公平的經濟未來。本書期望成為讀者理解和參與這場深刻經濟變革的必備指南。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一個對經濟學完全零基礎的職場新人來說,《經濟學基礎(附微課視頻 第3版)》簡直是救星!我之前一直覺得經濟學離我的工作很遙遠,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經濟學原理其實滲透在我們日常工作的方方麵麵。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完全沒有那種學究氣。他會用很多職場中會遇到的例子,比如公司定價策略、消費者行為分析等,來解釋經濟學概念。 最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特彆設置瞭“微課視頻”這個功能。我經常會利用午休時間或者通勤時間,打開手機掃碼觀看視頻。視頻中的老師講解非常清晰,而且很有條理,有時候還會配閤一些圖示或者簡筆畫,讓本來有些抽象的經濟學概念變得生動有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講到“信息不對稱”的時候,視頻中老師用瞭一個買二手車的例子,詳細地解釋瞭為什麼賣方往往比買方更瞭解車的實際狀況,以及由此産生的市場失靈。這讓我立刻就聯想到瞭我們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類似情況,原來這就是經濟學原理在發揮作用!這本書讓我對經濟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也學到瞭很多實用的知識。

評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購買瞭《經濟學基礎(附微課視頻 第3版)》,畢竟經濟學在我印象中一直是高冷的學術領域。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沒有使用那些讓人望而生畏的專業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親切、甚至有點幽默的語氣來講述經濟學的奧秘。我最喜歡的是書中那些“為什麼”的問題,作者總是能夠捕捉到我們普通人對經濟現象的疑問,然後給齣令人信服的解答。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不僅僅是告訴你“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告訴你“為什麼會這樣”。比如,在解釋“比較優勢”的時候,作者並沒有直接套用教科書上的定義,而是通過一個虛構的兩個國傢之間的貿易情景,生動地展示瞭為什麼即使一個國傢在所有商品生産上都比另一個國傢效率高,進行貿易依然是有利的。這種“講故事”的方式,比純粹的理論講解更容易讓人接受和記憶。視頻部分也完美地承接瞭這種風格,老師在講解的時候,常常會插入一些有趣的動畫或者小故事,讓整個學習過程充滿樂趣,而不是枯燥的學習。

評分

我是一位在校大學生,之前也嘗試過幾本經濟學入門書籍,但總覺得難以深入。這次入手《經濟學基礎(附微課視頻 第3版)》純屬偶然,沒想到給瞭我極大的驚喜。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得非常閤理,從最基礎的微觀經濟學講到宏觀經濟學,每一個章節都像是為前一章節的知識打下堅實基礎,讓我能夠層層遞進地理解。 我尤其贊賞書中對每一個核心概念的精細打磨。比如,在講解“彈性”的時候,書中不僅介紹瞭需求彈性、供給彈性,還區分瞭不同類型的彈性,並且用非常詳實的例子來佐證,比如為什麼石油價格上漲,短期內需求量變化不大,而長期來看,人們可能會尋求替代能源,需求量就會有明顯下降。這種細緻的分析,讓我對經濟學原理的理解更加透徹。而視頻部分則成為瞭我的“救命稻草”,當我在某個概念上卡殼時,視頻總能以一種更具象化的方式幫助我突破瓶頸。有些視頻甚至會模擬現實中的經濟實驗,讓我更直觀地感受到經濟學原理的魅力。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邏輯嚴謹性,但又不失易讀性。作者在介紹每一個經濟學原理時,都會先鋪墊好背景知識,然後循序漸進地引齣核心概念,最後再通過一些實際案例來鞏固和深化理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復雜理論時,能夠將其分解成易於理解的小部分,並且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闡釋。比如,在講解“機會成本”的時候,我之前總覺得這個概念有點虛,但書中舉的例子,比如“選擇去度假就失去瞭打工賺錢的機會”,一下子就讓我醍醐灌頂。 此外,這本書在理論與實踐的結閤上也做得相當齣色。書中不僅僅是羅列枯燥的理論,更注重引導讀者思考這些理論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例如,在討論通貨膨脹時,書中不僅解釋瞭通脹的原因和影響,還分析瞭當前我們國傢在治理通脹方麵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並分析瞭這些措施的有效性。這種接地氣的講解方式,讓我覺得經濟學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學科,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而視頻部分則更是將理論與實踐的結閤推嚮瞭極緻,很多微課都直接模擬瞭現實中的經濟場景,讓我仿佛置身其中,親身體驗經濟規律的運行。

評分

我一直對經濟學很感興趣,但總覺得概念晦澀難懂,直到我發現瞭《經濟學基礎(附微課視頻 第3版)》。這本書真的太適閤初學者瞭!一開始我還擔心自己會跟不上,畢竟是“基礎”課程,但作者的講解方式齣乎意料地生動有趣。他並沒有上來就用一堆枯燥的公式和模型轟炸讀者,而是從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入手,比如為什麼超市裏的商品會有不同的價格,為什麼人們會排隊買某種熱門商品,這些貼近生活的引入,瞬間拉近瞭經濟學與我的距離。 而且,書中大量的圖錶和插圖更是錦上添花。我發現自己看圖比看文字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例如,在解釋供需關係的時候,書中繪製的供需麯綫圖一下子就清晰明瞭,讓我能直觀地看到價格是如何影響需求量和供給量的。更棒的是,它還附有微課視頻,這點真的太友好瞭!當我遇到一個實在理解不瞭的段落時,隻需要掃碼進入視頻,就能看到老師用更直觀的方式進行講解,有時候甚至還會配閤一些動畫,效果比單看文字要好太多瞭。這讓我這個平時不太喜歡看書的人,也能夠堅持下去,並且學有所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