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附微课视频 第3版)

经济学基础(附微课视频 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建伟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基础
  • 微课
  • 视频
  • 教材
  • 入门
  • 第3版
  • 大学
  • 经济原理
  • 学习
  • 教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61612
版次:3
商品编码:1233575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系列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12章的精美PPT课件和备课教案,方便教师授课教学
2.每章的引导案例和课后的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在每章后提供习题和案例分析题,帮助学生随时检查学习效果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讲解了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全书共有13章,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导论,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理论,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当代宏观经济问题与宏观经济政策。

作者简介

张建伟,山东省商业学会理事,山东经济学会理事,山东警察学院交通管理工程系主任,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负责人。长期从事管理学、企业管理、经济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等财会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主持省级精品课程1门,主编全国规划教材5部,入选“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1部,主持完成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厅局级科研、教研项目10余项,在CSSCI等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获省市级奖励。

目录

第 1章 导论 1
知识目标 1
能力目标 1
引导案例 1
1.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
1.1.1 资源稀缺性与选择 2
1.1.2 经济学的定义 4
1.1.3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经济
问题 4
1.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5
1.2.1 微观经济学 5
1.2.2 宏观经济学 6
1.2.3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的关系 6
1.3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7
1.3.1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7
1.3.2 边际分析 7
1.3.3 均衡分析 8
1.3.4 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
动态分析 8
本章概念 9
同步练习 9
第 2章 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 12
知识目标 12
能力目标 12
引导案例 12
2.1 需求理论 13
2.1.1 需求与需求定律 13
2.1.2 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
函数 15
2.1.3 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
变动 17
2.2 供给理论 18
2.2.1 供给与供给定律 18
2.2.2 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
函数 19
2.2.3 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
变动 20
2.3 弹性理论及其应用 21
2.3.1 需求弹性 21
2.3.2 供给弹性 26
2.4 价格理论及其应用 29
2.4.1 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 29
2.4.2 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
价格的影响 30
2.4.3 价格理论的应用 31
本章概念 34
同步练习 35
第3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39
知识目标 39
能力目标 39
引导案例 40
3.1 基数效用分析 40
3.1.1 效用与边际效用 40
3.1.2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42
3.1.3 货币的边际效用 42
3.1.4 消费者均衡 43
3.2 序数效用分析 45
3.2.1 无差异曲线 45
3.2.2 预算线 47
3.2.3 消费者均衡 48
3.3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应用 50
3.3.1 消费者剩余 50
3.3.2 价格消费曲线 51
3.3.3 收入消费曲线 51


3.3.4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52
本章概念 53
同步练习 54
第4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 57
知识目标 57
能力目标 57
引导案例 58
4.1 厂商与生产函数 58
4.1.1 厂商 58
4.1.2 生产与生产要素 59
4.1.3 生产函数 60
4.1.4 生产技术系数 60
4.2 短期生产函数 61
4.2.1 短期与长期 61
4.2.2 短期生产函数 61
4.2.3 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
产量 61
4.2.4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63
4.2.5 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64
4.3 长期生产函数 64
4.3.1 等产量曲线 65
4.3.2 边际技术替代率 66
4.3.3 等成本线 67
4.3.4 生产者均衡 67
4.3.5 扩展线 69
4.4 规模报酬 70
4.4.1 规模报酬的含义 70
4.4.2 规模报酬的3种情形 70
4.4.3 厂商生产的最优规模 72
本章概念 72
同步练习 73
第5章 成本理论 75
知识目标 75
能力目标 75


引导案例 75
5.1 成本与成本函数 76
5.1.1 成本 76
5.1.2 成本函数 78
5.2 短期成本分析 78
5.2.1 短期成本的类型 78
5.2.2 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
其相互关系 80
5.3 长期成本分析 82
5.3.1 长期总成本 82
5.3.2 长期平均成本 84
5.3.3 长期边际成本 87
5.4 收益与利润最大化 87
5.4.1 收益与收益分析 87
5.4.2 利润最大化原则 88
本章概念 89
同步练习 89
第6章 厂商均衡理论 93
知识目标 93
能力目标 93
引导案例 93
6.1 市场类型及特征 94
6.1.1 市场的含义 94
6.1.2 市场的类型 94
6.1.3 市场结构的类型 94
6.1.4 各类市场结构的特征 97
6.2 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均衡 97
6.2.1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 97
6.2.2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与收益曲线 98
6.2.3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99
6.2.4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102
6.3 完全垄断市场的厂商均衡 103
6.3.1 完全垄断市场的特点及
成因 103


6.3.2 完全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
与收益曲线 104
6.3.3 完全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105
6.3.4 完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106
6.4 垄断竞争市场的厂商均衡 108
6.4.1 垄断竞争市场的含义及
特征 108
6.4.2 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与收益曲线 109
6.4.3 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110
6.4.4 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110
6.5 寡头垄断市场的厂商均衡 112
6.5.1 寡头垄断市场的含义及
特征 112
6.5.2 卡特尔 112
6.5.3 古诺模型 114
6.5.4 折弯的需求曲线 115
6.5.5 博弈模型 116
6.5.6 四种市场效率的比较 118
本章概念 121
同步练习 121
第7章 分配理论 125
知识目标 125
能力目标 125
引导案例 126
7.1 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 126
7.1.1 生产要素的需求 126
7.1.2 生产要素的供给 130
7.2 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130
7.2.1 工资的决定 130
7.2.2 利息的决定 132
7.2.3 地租的决定 133
7.2.4 利润的决定 133
7.3 社会收入分配 135


7.3.1 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135
7.3.2 引起社会收入分配不平均
的原因 136
7.3.3 帕累托最优 137
7.3.4 公平与效率 140
本章概念 142
同步练习 142
第8章 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理论
知识目标 145
能力目标 145
引导案例 145
8.1 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146
8.1.1 局部均衡 146
8.1.2 一般均衡 146
8.1.3 一般均衡的存在性
8.2 福利经济学和经济效率 147
8.2.1 福利经济学概述 147
8.2.2 帕累托最优 147
8.2.3完全竞争经济与帕累托最优 148
8.3 公平与效率 149
8.3.1 公平与效率的涵义 149
8.3.2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50

第9章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145
知识目标 145
能力目标 145
引导案例 145
9.1 市场失灵 146
9.1.1 市场失灵的含义 146
9.1.2 市场失灵的原因 146
9.2 垄断 147
9.2.1 垄断的含义 147
9.2.2 垄断导致低效率 147
9.2.3 垄断的管制 148
9.3 公共物品 149
9.3.1 公共物品及其特征 149
9.3.2 “搭便车”与市场失灵 150
9.4 外部性 151
9.4.1 外部性的含义与种类 151
9.4.2 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 152
9.4.3 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
影响 153
9.4.4 解决外部性的对策 153
9.5 信息不对称 154
9.5.1 信息不对称的含义 154
9.5.2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 155
9.5.3 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对策 156
本章概念 157
同步练习 157
第 10章 国民收入核算 160
知识目标 160
能力目标 160
引导案例 160
10.1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 161
10.1.1 国内生产总值 161
10.1.2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
总量 162
10.1.3 GDP与GNP的区别 164
10.1.4 名义GDP与实际GDP 165
10.1.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66
10.2 GDP的计算方法 166
10.2.1 收入法 166
10.2.2 支出法 168
10.3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169
10.3.1 两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 169
10.3.2 三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 170
10.3.3 四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 171
本章概念 172
同步练习 173
第 11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76
知识目标 176
能力目标 176
引导案例 177
11.1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77
11.1.1 总需求 177
11.1.2 均衡产出 178
11.1.3 消费需求 179
11.1.4 投资需求 181
11.1.5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 183
11.1.6 乘数理论 184
11.2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
均衡 187
11.2.1 产品市场的均衡
(IS曲线) 187
11.2.2 货币市场的均衡
(LM曲线) 189
11.2.3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
同时均衡
(IS-LM模型) 192
11.3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94
11.3.1 总需求曲线 194
11.3.2 总供给曲线 195
11.3.3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97
11.3.4 经济增长 199
本章概念 202
同步练习 202
第 12章 当代宏观经济问题 206
知识目标 206
能力目标 206
引导案例 207
12.1 失业 207
12.1.1 失业与失业率 207
12.1.2 失业的种类 208
12.1.3 失业的影响 209
12.1.4 奥肯定律 210
12.1.5 潜在国民收入 210
12.2 通货膨胀 211
12.2.1 通货膨胀的概念 211
12.2.2 通货膨胀的衡量 211
12.2.3 通货膨胀的分类 213
12.2.4 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 214
12.2.5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215
12.2.6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 216
12.3 经济周期 218
12.3.1 经济周期的含义与阶段 218
12.3.2 经济周期的分类 219
12.3.3 经济周期的成因 220
12.4 国际收支失衡 221
12.4.1 外汇与汇率 221
12.4.2 国际收支 226
12.4.3 国际收支失衡 227
本章概念 229
同步练习 229
第 13章 宏观经济政策 233
知识目标 233
能力目标 233
引导案例 233
13.1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与工具 234
13.1.1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34
13.1.2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236
13.2 财政政策 237
13.2.1 财政政策的含义 237
13.2.2 财政政策工具 237
13.2.3 自动稳定器与相机抉择
的财政政策 240
13.2.4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241
13.3 货币政策 242
13.3.1 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 242
13.3.2 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 243
13.3.3 货币政策与政策工具 243
13.4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
配合 246
13.4.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
组合形式 246
13.4.2 宏观经济政策的综合
运用 248
13.5 供给管理政策 250
13.5.1 收入政策 250
13.5.2 指数化政策 251
13.5.3 就业政策 251
13.6 对外经济政策 252
13.6.1 对外贸易政策 252
13.6.2 汇率政策 253
13.6.3 对外投资政策 254
13.6.4 对外经济关系的协调 255
本章概念 255
同步练习 256
参考文献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未命名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专注于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领域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应用。 绿色转型与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导言:时代呼唤的深刻变革 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气候变化、资源枯竭以及日益加剧的环境压力,不再是遥远的警告,而是对现有经济模式的严峻挑战。传统的“提取—制造—丢弃”的线性经济范式已走到尽头。为了确保人类社会的长期繁荣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一场深刻的、系统性的经济结构转型势在必行——这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循环经济”为核心路径的绿色转型。 本书《绿色转型与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并非探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也不涉及微观个体的决策优化,而是聚焦于横跨环境科学、工程技术、政策制定与商业战略的交叉学科领域。它旨在为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者、研究人员以及关注未来经济形态的读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具有实操指导意义的知识框架。 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石与哲学思辨 本部分将从宏观和哲学的层面,奠定理解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从布伦特兰报告到代际公平 本章深入剖析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演变历程。我们将详细梳理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布伦特兰报告)提出的核心定义,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政治经济学语境下进行审视。重点探讨了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之间的内在张力与协调机制。内容涵盖了可持续性的三大支柱——经济可行性、社会包容性与环境承载力——的相互关系,并引入了“弱可持续性”与“强可持续性”的学术争论,分析不同哲学立场如何影响政策选择。 第二章:生态足迹、地球界限与经济系统的边界 超越传统的GDP衡量体系,本章引入了衡量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本关系的科学工具。我们将详尽解释“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和“生物承载力”(Biocapacity)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帮助读者直观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压力程度。更重要的是,本章引入了“地球界限”(Planetary Boundaries)框架,系统阐述了九大关键地球系统的安全操作空间。我们将讨论,当经济活动触及或超越这些界限时,对社会经济系统可能产生的不可逆转的风险。 第三章:价值理论的重构:超越成本核算 可持续经济要求对“价值”的定义进行根本性重估。本章探讨了从古典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到新古典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论,如何过渡到更全面的综合价值评估。重点介绍“自然资本核算”(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NCA)的方法论,以及如何将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纳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国家的国民经济账户中,实现环境成本的内部化。 第二部分:循环经济的系统设计与核心模型 本部分是全书的实践核心,详细剖述了循环经济的运作逻辑和关键设计原则。 第四章:循环经济的起源、原则与模型范式 本章追溯了循环经济思想的多元源头,包括工业生态学(Industrial Ecology)、摇篮到摇篮(Cradle to Cradle, C2C)设计哲学、以及性能经济学(Performance Economy)。我们将聚焦于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提出的核心模型:技术循环(物质流)与生物循环(营养流)的区分与衔接。详细解析“R”族策略(如Reduce, Reuse, Repair, Refurbish, Remanufacture, Recycle),并强调“设计为可拆解/可升级”的重要性。 第五章:工业共生与生态工业园的构建 工业生态学的核心在于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本章专门探讨工业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的运作机制。通过案例分析(如丹麦卡伦堡工业生态园的经典案例),我们将展示企业间如何通过副产品、废弃物和能源的交换,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环境负荷的最小化。内容涵盖了数据平台、物流优化及合作治理结构的设计。 第六章:产品服务化(PaaS)与商业模式的颠覆 循环经济对商业模式构成了颠覆性挑战。本章深入探讨产品服务化(Product-as-a-Service, PaaS)的转型路径。企业不再仅仅销售产品的所有权,而是销售产品的使用权或性能。我们将分析PaaS模式如何激励制造商设计更耐用、易于维护和回收的产品,并详细剖析了从“拥有”到“使用”这一转变背后的法律、金融和客户关系管理挑战。 第七章:材料科学与逆向物流的基础 循环经济的实现高度依赖于材料科学的进步和高效的逆向物流网络。本章讨论了关键稀有金属的闭环回收技术(如湿法冶金与火法冶金的优化),以及生物基材料和可降解材料的最新发展。在物流层面,我们将详细分析逆向物流系统的设计要素,包括产品回收网络的构建、分拣技术(如AI视觉识别在废弃物分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优化逆向供应链以降低运营成本。 第三部分:政策驱动、金融赋能与社会转型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宏观治理层面,探讨如何通过政策激励和金融工具加速绿色转型。 第八章:政策工具箱:从末端治理到源头预防 本章系统梳理了各国政府为推动循环经济所采用的政策工具。重点分析了生产者延伸责任制(EPR)的有效实施框架,物质流税收(如对原生材料征税、对回收材料减税)的经济学效应,以及绿色公共采购在引导市场需求方面扮演的关键角色。此外,本章还比较了欧盟的《循环经济行动计划》与亚洲新兴经济体的不同政策侧重点。 第九章:绿色金融与循环投资的风险与机遇 资本是驱动转型的核心力量。本章阐述了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等金融工具如何为循环经济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重点分析了评估循环经济项目的特有风险(如回收成本波动风险、市场接受度风险)与机遇(如长期稳定的资源供应、品牌溢价)。内容包括如何将ESG标准融入投资决策,并为项目融资提供量化评估模型。 第十章:城市作为循环经济的枢纽:基础设施与治理 城市是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的最大集中地,也是循环创新的最佳试验场。本章聚焦于智慧城市背景下的物质流管理。内容涵盖了建筑材料的闭环利用(Deconstruction vs. Demolition)、城市水循环系统的再生利用,以及社区层面的行为激励机制。探讨了跨部门合作(市政、私营部门、居民)在城市循环转型中的治理架构。 结语:迈向韧性与公平的未来经济形态 本书最终强调,循环经济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升级或一套法规,它代表着对效率、韧性和社会公平的全新承诺。通过系统地内化环境成本,重塑价值创造的链条,并构建跨越部门的协作网络,人类社会有望摆脱对有限资源的依赖,构建一个更具长期稳定性和代际公平的经济未来。本书期望成为读者理解和参与这场深刻经济变革的必备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对经济学完全零基础的职场新人来说,《经济学基础(附微课视频 第3版)》简直是救星!我之前一直觉得经济学离我的工作很遥远,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经济学原理其实渗透在我们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完全没有那种学究气。他会用很多职场中会遇到的例子,比如公司定价策略、消费者行为分析等,来解释经济学概念。 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特别设置了“微课视频”这个功能。我经常会利用午休时间或者通勤时间,打开手机扫码观看视频。视频中的老师讲解非常清晰,而且很有条理,有时候还会配合一些图示或者简笔画,让本来有些抽象的经济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讲到“信息不对称”的时候,视频中老师用了一个买二手车的例子,详细地解释了为什么卖方往往比买方更了解车的实际状况,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失灵。这让我立刻就联想到了我们工作中遇到的很多类似情况,原来这就是经济学原理在发挥作用!这本书让我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逻辑严谨性,但又不失易读性。作者在介绍每一个经济学原理时,都会先铺垫好背景知识,然后循序渐进地引出核心概念,最后再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来巩固和深化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复杂理论时,能够将其分解成易于理解的小部分,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比如,在讲解“机会成本”的时候,我之前总觉得这个概念有点虚,但书中举的例子,比如“选择去度假就失去了打工赚钱的机会”,一下子就让我醍醐灌顶。 此外,这本书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也做得相当出色。书中不仅仅是罗列枯燥的理论,更注重引导读者思考这些理论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例如,在讨论通货膨胀时,书中不仅解释了通胀的原因和影响,还分析了当前我们国家在治理通胀方面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并分析了这些措施的有效性。这种接地气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经济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学科,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而视频部分则更是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向了极致,很多微课都直接模拟了现实中的经济场景,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亲身体验经济规律的运行。

评分

我一直对经济学很感兴趣,但总觉得概念晦涩难懂,直到我发现了《经济学基础(附微课视频 第3版)》。这本书真的太适合初学者了!一开始我还担心自己会跟不上,毕竟是“基础”课程,但作者的讲解方式出乎意料地生动有趣。他并没有上来就用一堆枯燥的公式和模型轰炸读者,而是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入手,比如为什么超市里的商品会有不同的价格,为什么人们会排队买某种热门商品,这些贴近生活的引入,瞬间拉近了经济学与我的距离。 而且,书中大量的图表和插图更是锦上添花。我发现自己看图比看文字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例如,在解释供需关系的时候,书中绘制的供需曲线图一下子就清晰明了,让我能直观地看到价格是如何影响需求量和供给量的。更棒的是,它还附有微课视频,这点真的太友好了!当我遇到一个实在理解不了的段落时,只需要扫码进入视频,就能看到老师用更直观的方式进行讲解,有时候甚至还会配合一些动画,效果比单看文字要好太多了。这让我这个平时不太喜欢看书的人,也能够坚持下去,并且学有所得。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购买了《经济学基础(附微课视频 第3版)》,毕竟经济学在我印象中一直是高冷的学术领域。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使用那些让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甚至有点幽默的语气来讲述经济学的奥秘。我最喜欢的是书中那些“为什么”的问题,作者总是能够捕捉到我们普通人对经济现象的疑问,然后给出令人信服的解答。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会这样”。比如,在解释“比较优势”的时候,作者并没有直接套用教科书上的定义,而是通过一个虚构的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情景,生动地展示了为什么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生产上都比另一个国家效率高,进行贸易依然是有利的。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比纯粹的理论讲解更容易让人接受和记忆。视频部分也完美地承接了这种风格,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常常会插入一些有趣的动画或者小故事,让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而不是枯燥的学习。

评分

我是一位在校大学生,之前也尝试过几本经济学入门书籍,但总觉得难以深入。这次入手《经济学基础(附微课视频 第3版)》纯属偶然,没想到给了我极大的惊喜。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非常合理,从最基础的微观经济学讲到宏观经济学,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为前一章节的知识打下坚实基础,让我能够层层递进地理解。 我尤其赞赏书中对每一个核心概念的精细打磨。比如,在讲解“弹性”的时候,书中不仅介绍了需求弹性、供给弹性,还区分了不同类型的弹性,并且用非常详实的例子来佐证,比如为什么石油价格上涨,短期内需求量变化不大,而长期来看,人们可能会寻求替代能源,需求量就会有明显下降。这种细致的分析,让我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更加透彻。而视频部分则成为了我的“救命稻草”,当我在某个概念上卡壳时,视频总能以一种更具象化的方式帮助我突破瓶颈。有些视频甚至会模拟现实中的经济实验,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经济学原理的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