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全鉴

儒林外史全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迟双明 著
图书标签:
  • 古典文学
  • 清代小说
  • 讽刺小说
  • 世情小说
  • 社会小说
  • 人物群像
  • 风俗画卷
  • 文学名著
  • 吴敬梓
  • 儒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469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695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儒林外史 全鉴》对该名著进行了鉴赏、赏析。鲁迅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内容简介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清朝小说家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它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儒林外史 全鉴》是对该名著的鉴赏、赏析。

作者简介

东篱子,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郸市人。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曾在邯郸钢铁公司任子弟中学教师、《邯钢报》编辑等。主要作品有:《首席执行官》(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诸葛亮日记》(九州出版社,2004年)、《边读边悟菜根谭》(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素书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等。

目录

目录
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 1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 10
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 17
第四回 荐亡斋和尚契官司 打秋风乡绅遭横事 / 25
第五回 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 / 30
第六回 乡绅发病闹船家 寡妇含冤控大伯 / 38
第七回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友谊 / 44
第八回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 / 49
第九回 娄公子捐金赎朋友 刘守备冒姓打船家 / 53
第十回 鲁翰林怜才择婿 蓬公孙富室招亲 / 58
第十一回 鲁小姐制义难新郎 杨司训相府荐贤士 / 63
第十二回 名士大宴莺脰腹溯 侠客虚设人头会 / 68
第十三回 蘧夫求贤问业 马纯上仗义疏财 / 73
第十四回 蘧公孙书坊送良友 马秀才山洞遇神仙 / 80
第十五回 葬神仙马秀才送丧 思父母匡童生尽孝 / 84
第十六回 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 / 90
第十七回 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 / 92
第十八回 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 / 95
第十九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 / 99
第二十回 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 103
第二十一回 冒姓字小子求名 念亲戚老夫卧病 / 106
第二十二回 认祖孙玉圃联宗 爱交游雪斋留客 / 109
第二十三回 发阴私诗人被打 叹老景寡妇寻夫 / 114
第二十四回 牛浦郎牵连多讼事 鲍文卿整理旧生涯 / 119
第二十五回 鲍文卿南京遇旧 倪廷玺安庆招亲 / 123
第二十六回 向观察升官哭友 鲍廷玺丧父娶妻 / 128
第二十七回 王太太夫妻反目 倪廷珠兄弟相逢 / 136
第二十八回 季苇萧扬州入赘#8195;萧金铉白下选书 / 143
第二十九回 诸葛佑僧寮遇友 杜慎卿江郡纳姬 / 149
第三十回 爱少俊访友神乐观 逞风流高会莫愁湖 / 155
第三十一回 天长县同访豪杰 赐书楼大醉高朋 / 161
第三十二回 杜少卿平居豪举 娄焕文临去遗言 / 167
第三十三回 杜少卿夫妇游山 迟衡山朋友议礼 / 172
第三十四回 议礼乐名流访友 备弓旌天子招贤 / 178
第三十五回 圣天子求贤问道 庄征君辞爵还家 / 184
第三十六回 常熟县真儒降生 泰伯祠名贤主祭 / 190
第三十七回 祭先圣南京修礼 送孝子西蜀寻亲 / 197
第三十八回 郭孝子深山遇虎 甘露僧狭路逢仇 / 200
第三十九回 萧云仙救难明月岭 平少保奏凯青枫城 / 205
第四十回 萧云仙广武山赏雪 沈琼枝利涉桥卖文 / 211
第四十一回 庄濯江话旧秦淮河 沈琼枝押解江都县 / 219
第四十二回 公子妓院说科场 家人苗疆报信息 / 225
第四十三回 野羊塘将军大战 歌舞地酋长劫营 / 231
第四十四回 汤总镇成功归故乡 余明经把酒问葬事 / 238
第四十五回 敦友谊代兄受过 讲堪舆回家葬亲 / 244
第四十六回 三山门贤人饯别 五河县势利熏心 / 251
第四十七回 虞秀才重修元武阁 方盐商大闹节孝祠 / 258
第四十八回 徽州府烈妇殉夫 泰伯祠遗贤感旧 / 265
第四十九回 翰林高谈龙虎榜 中书冒占凤凰池 / 270
第五十回 假官员当街出丑 真义气代友求名 / 276
第五十一回 少妇骗人折风月 壮士高兴试官刑 / 281
第五十二回 比武艺公子伤身 毁厅堂英雄讨债 / 285
第五十三回 国公府雪夜留宾 来宾楼灯花惊梦 / 292
第五十四回 病佳人青楼算命 呆名士妓馆献诗 / 298
第五十五回 添四客述往思来 弹一曲高山流水 / 305
第五十六回 神宗帝下诏旌贤 刘尚书奉旨承祭 / 307

参考文献 / 311

精彩书摘

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原文】
元朝末年,也曾出了一个嵚(qīn)崎磊落①的人。人姓王名冕,在诸暨县乡村居住,七岁时死了父亲,他母亲做些针黹(zhǐ)②,供给他到村学堂里去读书。看看三个年头,王冕已是十岁了。母亲唤他到面前来,说道:“儿啊!不是我有心要耽误你,只因你父亲亡后,我一个寡妇人家,只有出去的,没有进来的;年岁不好,柴米又贵,这几件旧衣服和些旧家伙,当的当了,卖的卖了。只靠着我替人家做些针黹生活赚来的钱,如何供得你读书?如今没奈何,把你雇在间壁③人家放牛,每月可以得他几钱银子,你又有现成饭吃,只在明日就要去了。”王冕道:“娘说的是。我在学堂里坐着,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当夜商议定了。
【注释】
① 嵚(qīn)崎磊落:比喻品格卓异出群。同“嵚崎历落”。
② 针黹(zhǐ):指缝纫、刺绣等针线活。
③ 间壁:隔壁。
【原文】
第二日,母亲同他到隔壁秦老家,秦老留着他母子两个吃了早饭,牵出一条水牛来交给王冕。指着门外道:“就在我这大门过去两箭之地,便是七泖湖,湖边一带绿草,各家的牛都在那里打睡。又有几十棵合抱的垂杨树,十分阴凉。牛要渴了,就在湖边上饮水。小哥,你只在这一带玩耍。我老汉每日两餐小菜饭是不少的。每日早上,还折两个与你买点心吃。只是百事勤谨些,休嫌怠慢。”他母亲谢了扰,要回家去,王冕送出门来,母亲替他理理衣。说道:“你在此须要小心,休惹人说不是。早出晚归,免我悬望①。”王冕应诺,母亲含着两眼眼泪去了。
【注释】
① 悬望:牵挂、挂念。

【原文】
王冕自此在秦家放牛,每到黄昏,回家跟着母亲歇宿。或遇秦家煮些腌鱼腊肉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了回家,递与母亲。每日点心钱,他也不买了吃;聚到一两个月,便偷个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①,就买几本旧书。逐日把牛拴了,坐在柳荫树下看。
【注释】
① 闯学堂的书客:到学堂、私塾兜售书籍、文具的小贩。
【原文】
弹指又过了三四年。王冕看书,心下也着实明白了。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躁。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山上,青一块,紫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图画中’,其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又心里想道:“天下那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
自此,聚的钱,不买书了;托人向城里买些胭脂铅粉之类,学画荷花。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着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乡间人见画得好,也有拿钱来买的。王冕得了钱,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一传两,两传三,诸暨一县都晓得是一个画没骨花卉①的名笔,争着来买。
【注释】
① 没骨花卉:国画的一种画法,不用墨线勾勒轮廓,直接用水墨绘制。
【原文】
到了十七八岁,不在秦家了。每日画几笔画,读古人的诗文,渐渐不愁衣食,母亲心里欢喜。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朋友,终日闭户读书。又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乘一辆牛车载了母亲,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惹的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
只有隔壁秦老,虽然务农,却是个有意思的人;因自小看见他长大,如此不俗,所以敬他、爱他,时常和他亲热地邀在草堂里坐着说话儿。一日,正和秦老坐着,只见外边走进一个人,头戴瓦楞帽,身穿青布衣服。秦老迎接,叙礼坐下。这人姓翟,是诸暨县一个头役,又是买办。因秦老的儿子秦大汉拜在他名下,叫他干爷,所以时常下乡来看亲家。秦老慌忙叫儿子烹茶、杀鸡、煮肉款留他,并要王冕相陪。彼此道过姓名,那翟买办道:“这位王相公,可就是会画没骨花的么?”秦老道:“便是了。亲家,你怎得知道?”翟买办道:“县里人那个不晓得?因前日本县老爷吩咐要画二十四幅花卉册页送上司,此事交在我身上。我闻有王相公的大名,故此一径来寻亲家。今日有缘,遇着王相公,是必费心画一画。在下半个月后下乡来取。老爷少不得还有几两润笔的银子,一并送来。”秦老在旁,再三怂恿。王冕屈不过秦老的情,只得应诺了。回家用心用意,画了二十四幅花卉,题了诗在上面。翟头役禀过了本官,那知县时仁,发出二十四两银子来。翟买办扣克了十二两,只拿十二两银子送与王冕,将册页取去。
时知县又办了几样礼物,送与危素,作候问之礼。危素受了礼物,只把这本册页看了又看,爱玩不忍释手;次日,备了一席酒,请时知县来家致谢。当下寒暄已毕,酒过数巡,危素道:“前日承老父台所惠册页花卉,还是古人的呢,还是现在人画的?”时知县不敢隐瞒,便道:“这就是门生①治下一个乡下农民,叫做王冕,年纪也不甚大。想是才学画几笔,难入老师的法眼。”危素叹道:“我学生出门久了,故乡有如此贤士,竟然不知,可为惭愧!此兄不但才高,胸中见识,大是不同,将来名位不在你我之下,不知老父台可以约他来此相会一会么?”时知县道:“这个何难!门生回去,即遣人相约;他听见老师相爱,自然喜出望外了。”说罢,辞了危素,回到衙门,差翟买办持个侍生帖子②去约王冕。
【注释】
① 门生:科举时代,中举者对选拔自己的考官自称“门生”。
② 侍生帖子:明清时晚辈对长辈自称“侍生”,地方官员拜见乡绅或名人,在帖子上写“侍生××拜”,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前言/序言

前言

《儒林外史》是康、乾年间安徽全椒名人吴敬梓所着。吴敬梓(1701一1754),字敏轩,一字粒民,晚号文木老人。他出身于历代显宦之家,十八岁中了秀才。吴敬梓淡薄名利,厌恶官场的斗争,是清代具有文人风骨的名士。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内容写的是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和市井细民等。他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写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刻画了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
《儒林外史》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它鞭挞科举制度,谴责官僚集团,揭露封建礼教,同情人民群众,被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本书思想的一个局限。
《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贯穿全文,全书的思想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科举制度及儒林人士的严峻批判和辛辣讽刺,二是对理想社会和道德楷模的热切渴求。清代前期的小说领域出现了曹雪芹的《红楼梦》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他们两人共同把中国古典小说推向了巅峰,被誉为“南吴北曹”。《儒林外史》在白话文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同时代其他任何小说无法企及的。
本书编者对原著中的难字难句做了注音注解,以扫除读者阅读障碍,让读者能读懂原文。因为版面限制,编者对原著内容酌情略有删减,望读者见谅。

编者
2017年8月9日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人物群像,特别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展现了那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腐朽和人性的复杂。 故事的开端与家族的繁华 故事从钟鸣鼎食、烈火烹油的贾府开始。贾府作为皇亲国戚,显赫一时,其规模之宏大,生活之奢靡,在书中都有细致入微的描写。宁国府和荣国府两府的建筑布局、园林景致、陈设器物,无不彰显着家族的地位与财富。然而,这一切的繁华之下,早已埋下了衰败的伏笔。 书中大量笔墨用于描绘贾府上下的人事关系、日常起居、节庆活动。从老爷、太太、小姐、公子,到丫鬟、仆人,每个人的言行举止、性格特征都跃然纸上。尤其是以贾宝玉为中心的年轻一代,他们的青春、活力、才情,以及对世俗的叛逆,构成了小说中最动人的篇章。贾宝玉衔玉而生,生性聪慧,却厌恶仕途经济,钟情于女儿,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他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情感纠葛,是贯穿全书的核心线索。 宝黛钗的情感纠葛与悲剧命运 林黛玉,贾母的外孙女,一个才情横溢、体弱多病的孤女。她敏感多疑,孤高自许,将对贾宝玉的深情寄托于诗词唱和、心心相印。她的爱情纯粹而炽烈,容不得半点杂质,也因此,她在贾府这个充满算计与势利的大家族中,显得尤为孤苦无依。她与宝玉之间的“木石前盟”,是灵魂的契合,是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反抗。 薛宝钗,另一个重要的女性角色。她端庄稳重,豁达大度,深谙世事人情。她学识渊博,才艺双绝,却更注重规矩和现实。她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与宝玉“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理想主义格格不入,但她所代表的,却是那个时代主流的价值观念。她与宝玉之间的“金玉良缘”,是世俗的匹配,是家族利益的考量。 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葛,是小说中最动人心魄的部分。宝玉对黛玉的爱,是超越世俗的,是灵魂的共鸣。然而,在封建家族的压力下,在王熙凤等人的操纵下,他们的爱情最终未能修成正果。黛玉的悲惨结局,是那个时代无数有情人被扼杀的缩影。宝玉在经历了这一切后,心灰意冷,最终出家为僧,是对世俗的彻底否定。 众生相:立体而鲜活的人物群像 除了宝黛钗,小说还塑造了无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王熙凤: 贾府的实际管理者,一个精明强干、泼辣狠毒的女性。她口齿伶俐,心机深沉,将贾府打理得井井有条,但也手段残酷,罪恶累累。她的“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是那个时代女性在权力斗争中的另一种生存方式。她的兴衰,也预示着贾府的没落。 贾母: 贾府的最高统治者,一个慈祥而精明的老祖宗。她享受着荣华富贵,但对家族的衰败也并非毫无察觉。她对宝玉的疼爱,对黛玉的怜惜,都体现了她复杂的情感。 探春: 贾府中的一位有远见和才能的女儿,敢于改革,试图挽救家族的颓势,但终究无力回天。她的“敏探春”,是那个时代女性身上难得的政治智慧。 晴雯: 宝玉身边一个纯洁率真、反抗压迫的丫鬟。她与宝玉有着精神上的默契,但最终被王夫人逼死,成为封建压迫的牺牲品。她的悲剧,是对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的控诉。 刘姥姥: 一个来自乡下的淳朴老妇人,是连接贾府与外部世界的桥梁。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贵族生活的奢华与荒诞,也看到了底层人民的艰辛与朴实。她的到来,为贾府带来了笑料,也带来了一丝清醒。 其他人物: 还有那些或懦弱、或贪婪、或虚伪的人物,如贾赦、贾政、薛蟠、袭人等,他们共同构成了封建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群像,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艺术特色与思想深度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极高,堪称中国古典小说的集大成者。 结构宏大,层次分明: 小说以贾府的兴衰为主线,穿插了众多的人物故事和情节,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语言精炼,人物鲜活: 作者曹雪芹的语言功力深厚,无论是对话还是描写,都生动传神,将人物的性格、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书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尤为细腻。 写实与写意结合: 小说在写实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如神话的引入,对梦境的描写,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深刻的思想内涵: 《红楼梦》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它更是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深刻批判。作者通过描绘四大家族的衰败,揭示了封建制度走向灭亡的必然性。同时,小说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展现了人性的复杂、矛盾和多面性。它歌颂了真挚的爱情和纯洁的情感,也鞭挞了虚伪、贪婪和冷酷。 时代背景与作者的悲悯 《红楼梦》创作于清朝乾隆年间,正值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封建统治摇摇欲坠。作者曹雪芹出身于一个显赫但已衰落的官宦世家,他亲身经历了家族的兴衰,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有着切肤之痛。他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对美好事物的惋惜,对人生的无奈,都深深地融入了这部巨著之中。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更触及了人类普遍的情感和困境。它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的美好与易逝,看到了爱情的纯粹与脆弱,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看到了命运的无常与无奈。这部小说,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技巧,至今仍被世人传颂,并引发着无尽的解读与思考。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面映照历史、映照人性的镜子,引导我们去反思过去,去理解现在,去感悟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完的这部小说,给我的冲击感非常强烈,它以一种近乎散文化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又细密的社会网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名士风度”的解构。那些平日里高谈阔论、自诩清高的文人墨客,一旦涉及到切身利益,立刻便原形毕露,那股子酸腐和虚伪,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好,时而铺陈细密,如同织一张网,将人物关系层层缠绕;时而又突然插入一段辛辣的评论,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直刺要害。我特别喜欢那种叙事中偶尔出现的疏离感,它没有强行将读者拉入某种情绪的漩涡,而是让你作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去观察和判断这些角色的命运走向。全书的结构看似松散,实则暗藏乾坤,每一次看似偶然的相遇或分别,都可能是为后续的某个高潮做足了铺垫,这种精妙的设计,体现了作者非凡的匠心。

评分

坦白讲,一开始接触这类作品,我还有些担心会过于晦涩难懂,但这部作品的文字功底着实了得,它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平衡。它的语言是那样地道、自然,即便描绘的是极其夸张或荒诞的情节,读起来也让人觉得真实可信。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通过细微的动作和表情来暗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某位官员在接受贿赂时,那种故作镇定的样子,和不时擦拭额头汗珠的小动作,比任何直接的心理描写都来得有力。而且,这本书的包容性很强,它没有简单地将人脸谱化,即便是那些看似卑劣的小人,你也能从中找到一丝人性的闪光点,反之亦然。这使得整个故事的张力十足,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只有在特定环境下做出特定选择的“人”。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世故”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是贬义,而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一种无奈的妥协。

评分

这部作品的阅读体验,简直就是一场沉浸式的历史情景模拟。作者的学识之渊博,通过对各种典故、风俗的信手拈来便可见一斑,但绝不像某些“大学问家”那样堆砌辞藻,而是将这些知识点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故事肌理之中。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对于不同地域文化的展现,那种地域性的口音、习俗差异,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仿佛能闻到江南水乡的潮湿气息,也能感受到北方士林的清高与保守。书中的情节推进,没有那种传统小说常见的戏剧性高潮,反而是在一种平淡的、日复一日的生活流中,悄悄地完成了对人物命运的裁决。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力量,比那些大起大落的故事更让人回味悠长,因为它更贴近真实的生命体验——大部分的人生都是由无数个微不足道的日常片段组成的。每次翻开,都能被其中精妙的细节所吸引。

评分

我必须赞叹作者在人物群像塑造上的高超技艺。这里的人物不是孤立的存在,他们之间形成了一个紧密又充满张力的关系网,你牵动一下,我这里就会产生涟漪。真正厉害的是,作者对“权力如何腐蚀人心”这一主题的探讨,非常深入和含蓄。他没有直接批判,而是通过展现一个又一个人物在权力面前的挣扎、变节和最终的麻木,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令人心寒的变化过程。我发现,书中很多年轻有为的士子,正是因为太渴望被主流社会认可,才一步步走上了迎合和虚伪的道路。这种对“向上爬”的渴望的精准捕捉,让这部作品在当下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不是老生常谈的道德说教,而是一部关于社会生存法则的百科全书,让人在阅读的愉悦中,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

评分

这部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作者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力简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阶层人物的刻画,那些科举士子间的勾心斗角、市井小民的酸甜苦辣,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它不像某些传统小说那样刻板说教,而是用一种近乎冷峻的幽默感,解剖着那个时代的众生百态。比如书中对于一个潦倒书生如何为了维持体面而煞费苦心,那种尴尬和无奈,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却又不禁为他捏一把汗。书中的对话更是妙趣横生,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韵味和机锋,有时候一句话就能听出人物的底色和来路。这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走进了那个充满喧嚣与算计的江湖,每一个转身都能遇到意想不到的“高人”或“小丑”。它并非仅仅是记录,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微妙,值得反复品读,每次都会有新的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