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精品小书馆系列14册 人间词话讲疏 文言浅说 中国庭园记 学诗浅说 中国哲学小史等

民国精品小书馆系列14册 人间词话讲疏 文言浅说 中国庭园记 学诗浅说 中国哲学小史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
  • 历史
  • 哲学
  • 文化
  • 国学
  • 传统文化
  • 诗词
  • 园林
  • 民国
  • 文言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百尺楼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4820
商品编码:10635349741
包装:平装
开本:32
套装数量:1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小书馆》系列丛书,主要收入近代以来绝版或者版本稀少、至今仍有很高文化价值的小书,以文史为主,兼及其他。这些“小而可贵的书”,都是以大手笔写小文章,虽然没有“大书”那般洋洋洒洒的旁征博引,但见肉见骨的精华,绝对令人受益匪浅。它们不因时间而消逝,历久弥新,书香满口,为一般读者可读、可懂、可藏。
自第1辑出版以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好评,一直居于各大网店图书畅销榜。《学诗浅说》入选凤凰网2014年度周榜榜首图书、百道好书榜、获共识网2014年度十佳好书,入围《新京报》年度好书提名;《中国政治二千年》入选百道好书榜,4次获得百道网好书推荐;《国文趣味》入选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
◎《曾国藩治学方法》,民国人解读曾国藩,曾国藩女儿推崇备至,一部中国士人精神冶炼志!
◎《人间词话讲疏》,第1本对《人间词话》进行疏通讲解的专著,柳诒徵赞誉其学术之功;曾为北大授课教材;作者系范文澜高足、蒋经国老师。
◎《北平杂记》,作者齐如山与王国维、吴梅并称为“戏曲三大家”,也是一位民俗学大家。
◎《日本文明小史》,对两千多年的日本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态作了鞭辟入里的剖析。
◎《文言浅说》,能写娴熟而优美的文言的人才现已寥若晨星了,本书就是由这样的文史大家写的一本文言入门读物。绝版六十余年后重现光彩。《学诗浅说》作者瞿蜕园、周紫宜的又一部力作!
◎《中国庭园记》,我国第1本系统介绍中国庭园美学的著作。读来古意森森,满纸烟霞。

内容简介

“小书馆”丛书,主要收入20世纪初以来绝版或者版本稀少、至今仍有很高文化价值的小书,以文史为主,兼及其他。这类小书,皆以大手笔写小文章。名为“小”,意味着篇幅小,使读者在短时间内可获得一方面的知识精粹;即便是大论题,也会找小的切入口,具体而微,从小处着眼谈大问题,使阅读饶有趣味。这些“小而可贵的书”不因时间而消逝,历久弥新,书香满口。

内页插图

目录

《曾国潘治学方法》
《人间词话讲疏》
《北平杂记》
《日本文明小史》
《文言浅说》
《中国庭园记》



精彩书摘

《中国庭园记》:
苏东坡,他亦是爱好湖山的一个诗人,大江南北的名山胜水,差不多都有他的游踪,他对于美的观点是: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不怪奇玮丽者也。
他这个理论,较之欧阳修氏更进一步,他以为人的欲望无穷,而物的满足吾人所欲是有限的。内心出生一种美恶的战争,不能不有所取舍,这样一来,人就乐少悲多了。他并不是教人不去享受美之幸福,不过世间的物相,满足吾人的欲望,真是很少,所以他接着说:“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
他觉得当时一般富豪别墅的人,只知“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在他看来,这未免是所见不广的了。
以他这样“知足常足”、“清远闲放”的人生观,便生出“老觉华堂无意味,却须时到野人庐”的感想来,我们看他的超然台所记: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便可知他的庭园,因陋就简的一斑了。
他的庭园,虽觉简陋,而其中植的花木,种类尚属不少。我们看他和他的胞弟子由所记园中草木唱酬的诗:有“荒园无数亩,草木动成林。”又云:“怀宝自足珍,艺兰那计畹?”他以为艺兰不必在多,只要有点缀,便觉有情趣了。他的园中花木,尚有石榴、葡萄、菊、葵、荆榛、竹,和蜀中的芎?6?7、江南的白芷等类,更可知其采集之广了。
……
他的“南斋读书处”,虽是“乱翠晓如泼”,而他安之若素,怡然自得,诚有如彼所云:“江湖不可到,移植苦勤劬。安得双野鸭,飞来成画图。”一种活泼泼的心情,从彼庭园中修养传出,无怪他《和文与可洋川园池》的诗,写得那样的工切和隽永。
《北平杂记》:
北平旧书铺的组织法,不但中国其他城池没有,世界各国也是不见的。他除在柜台上售书外,里边屋中总陈列着几张八仙桌,预备人去看书。从前吾国虽有藏书楼的组织,但多系私人所藏,间乎有公共者,然甚少,只有极讲究之书院中,偶或有之,但亦不容易借出,藏书楼中更无供人看书处的设备。则这种旧书铺,颇有现代图书馆的情形,而且比图书馆还方便。想看什么书,他就给送到桌上来。倘自己研究一件事情,记不清应看何书,可以问铺中掌柜的,他便可给你出主意。他铺中没有的书,他可以替你在其他书铺转借。看书时想吸烟,有学徒替你装烟,想喝茶有学徒给你倒茶。你若看书看饿了,他可以代你去买点心;常看书的熟人,有时他不要钱,他还可以请你。这在世界上的图书馆中是没有的吧?不但此,你在家中想看什么书,他可以给你送去。看完了不买,是毫无关系的,比方说自己想做一篇文章,应用的参考书,家中没有,也可以去借;只管说明,我暂作一次参考,你看完了,他便取回。不但此,倘做文章自己一时想不出应用何书参考,也可以直与书铺掌柜商量,他可以代出主意,自己书铺没有,也可以代借,看完了仍旧由他代你送还;他不但由别的商家代借,有难觅之书,他知道某学者家有,他也可以替你去借,因为有该书之家,你不一定相熟,而有书之家,总是常买书,与书铺一定相熟的,所以他去借容易得多。这于学者读书人有多么方便。如果你不认识这种书铺,你可以托朋友介绍,他一样的给你送去,看完了他便取回,也不要钱。
我问过他们,老光看不买岂不赔钱吗?这种旧书铺之掌柜,不但有道德,而且有思想,他说书铺的买卖,道路*窄,平常人不但不买,而且不看。所来往的,只有几个文人,文人多无钱,也应该帮帮他们的忙,而且常看总有买的时候,倘他给介绍一个朋友,做一批大点的买卖,也是往往有的事情,这哪能说是他白看呢?请听他这话,是多么有道德。他不但有道德——且有相当的学问,对于目录之学,比读书人知道的多得多。在前清光绪年间,琉璃厂路南,有一翰文斋,老掌柜姓韩,就知道的很多,缪莲仙、王莲生诸先生都常常问问他。张文襄之洞在他的《书目答问》一书中,曾说过读书人须要常到旧书铺中坐坐,就是这个意思。彼时如张之洞、王莲生、盛伯羲、许叶芬、王闿运等等诸公,都是常去逛书铺子的。



民国精品小书馆系列 第十四辑:传统文化瑰宝,穿越时空的智慧 《民国精品小书馆系列》以其精选的民国时期经典著作,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品读先贤智慧的重要载体。第十四辑,更是集结了多部名家名作,涵盖了文学、哲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如同一个浓缩的文化宝库,等待着有识之士前来探寻。 《人间词话讲疏》:王国维词学思想的深度解读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王氏《人间词话》原文,而是致力于对其精妙之处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疏通。原著《人间词话》以其独到的见解,构建了一个完整而自洽的词学体系,提出了“境界说”等核心理论,对后世词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其文字的凝练和思想的深刻,往往需要细致的解读方能领悟。 本书的编写者,深谙王国维的学术思想,以严谨的态度,结合丰富的史料和文学背景,为读者层层剥开《人间词话》的奥秘。每一条词话,都力求追溯其创作的时代语境,分析其引用的典故,并阐释其核心的艺术理念。对于“境界”的界定,书中会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探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以及“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辩证关系。书中还会详细讲解“写境”与“造境”的艺术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词句的锤炼,达到“大旨谈情”的至高境界。 此外,本书还会对王国维的词学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分析其从乾嘉考据学到西方美学的学术转型,如何最终熔铸成其独特的词学体系。对于一些读者可能感到晦涩的哲学思辨,本书也会用平实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引导读者理解词学背后深厚的哲学根基。通过本书,读者不仅能领略王国维词学思想的精髓,更能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深邃与魅力。 《文言浅说》:回归经典的文学之美 文言文,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是古人思想情感的载体,也是古典文学的基石。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言文的阅读难度日益增加,许多人望而却步,与古典文学的瑰宝渐行渐远。《文言浅说》正是一部旨在弥合这一鸿沟的力作。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语法工具书,而是以一种更加亲切、更加贴近文学作品的方式,带领读者领略文言文的独特韵味。书中精选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诗歌、小说片段,以“浅说”的方式,逐字逐句地解析其字词的含义、句法的结构以及篇章的意蕴。不同于生硬的字词注释,本书的讲解更加注重语境的还原,会结合当时的社会风俗、历史事件,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帮助读者理解字词在特定语境下的确切含义。 本书的“浅说”体现在其易于理解的语言风格,以及对复杂概念的简化解释。例如,在讲解一些复杂的虚词时,书中不会一味地罗列其所有用法,而是选取其在所选篇章中最核心、最常用的意义进行阐释,并辅以大量的例句。对于一些典故,书中也会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是其对文言文文学性的强调。在讲解字词句的同时,作者也始终关注着篇章的意境营造、情感表达以及艺术感染力。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学会“读懂”文言文,更能体会到其内在的韵律之美、意象之美,以及思想之美。通过《文言浅说》,读者将能够重新拾起对文言文的热情,重新走进古典文学的殿堂。 《中国庭园记》:东方美学的诗意栖居 庭园,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寄情山水、颐养性情的精神空间。它不仅仅是建筑与自然的结合,更是哲学思想、艺术美学与生活情趣的凝结。《中国庭园记》则是一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中国庭园独特魅力的著作。 本书的作者,对中国庭园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观察。书中不会仅仅罗列庭园的布局和景物,而是致力于捕捉庭园的灵魂。从江南园林的曲径通幽、移步换景,到北方庭院的方正大气、讲究对称,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书中会对园林中的每一处景致赋予生命,无论是潺潺的流水,还是亭台楼阁,亦或是奇石古木,都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趣。 本书的文字充满诗意,仿佛带领读者漫步于真实的庭园之中。读者可以感受到竹影摇曳的清幽,听到泉水叮咚的悦耳,闻到花香四溢的芬芳,触摸到古木苍劲的质感。作者还会深入探讨庭园设计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的观念如何在庭园的布局中体现,如何通过园林景致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本书还会介绍庭园中的各种元素,如假山、水景、花木、建筑等,并阐释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例如,假山所代表的崇山峻岭,水景所象征的生命活力,花木所寄托的情感志趣,都将被一一揭示。此外,本书还会探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庭园风格的演变,以及庭园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独特魅力。通过《中国庭园记》,读者将能深刻理解中国庭园作为东方美学典范的独特价值,体味那份宁静致远、诗意栖居的生活境界。 《学诗浅说》:领悟诗歌的创作之道 诗歌,是人类情感最直接、最动人的表达方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许多热爱诗歌的读者而言,如何真正地“读懂”一首诗,如何欣赏其精妙之处,甚至如何自己尝试创作,都可能是一道难题。《学诗浅说》正是这样一本旨在降低诗歌学习门槛,引领读者走进诗歌世界的入门之作。 本书以一种平实易懂、循序渐进的方式,讲解了诗歌创作的基本原理和艺术技巧。书中不会堆砌高深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诗歌要素入手,如意境、情感、韵律、意象等,逐一进行阐释。作者会精选大量经典的诗歌作品作为范例,并对这些作品进行细致的赏析,帮助读者理解诗歌的结构、语言的运用以及情感的表达。 在讲解意境时,本书会带领读者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奥妙,理解诗人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寄托个人情感。在分析情感时,本书会探讨诗歌中各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如直接抒情、间接烘托等,让读者能够分辨和体会诗歌中细腻的情感波动。对于许多人感到困惑的韵律和格律,本书会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讲解,介绍平仄、押韵等基本概念,并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让读者了解诗歌的音乐美。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启发性和实践性。作者不仅鼓励读者去欣赏诗歌,更鼓励读者去尝试创作。书中会提供一些简单的创作练习,引导读者从模仿开始,逐步掌握创作的基本技巧。例如,可以通过描写身边的景物来锻炼意象的捕捉能力,可以通过模仿名家诗句来学习遣词造句。 《学诗浅说》旨在让诗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而是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美妙体验。通过本书,读者将能够更加自信地阅读诗歌,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并有机会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灵感。 《中国哲学小史》:勾勒思想史的宏伟画卷 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精髓所在。然而,庞杂的哲学体系和深奥的哲学概念,往往让初学者望而却步。《中国哲学小史》则以一种宏观的视角,梳理了中国哲学自先秦至近代的思想演变脉络,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思想史画卷。 本书的编写者,对中国哲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深刻的洞察。书中不会仅仅按照朝代顺序进行简单的罗列,而是注重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逻辑。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到儒道互补的汉唐,再到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的兴衰,乃至近代哲学面临的挑战与转型,作者都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 本书的“小史”体现在其精炼的文字和清晰的结构。作者善于抓住各个哲学流派的核心思想,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阐释,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哲学术语。对于诸如“道”、“仁”、“理”、“心”等核心概念,书中会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和代表人物的论述,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读者理解这些概念的演变和内涵。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是其对哲学与社会、历史的互动关系的强调。作者会分析不同哲学思想如何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中国社会的走向。例如,儒家思想如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道家思想如何在中国文人精神中扮演重要角色,佛教思想如何与中国本土哲学产生融合与碰撞。 《中国哲学小史》不仅是一本关于思想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智慧的书。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先贤是如何思考宇宙人生、道德伦理、政治社会等根本性问题的,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启迪思考,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根源和文化特质。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智慧之旅,一场思想的盛宴。 《民国精品小书馆系列14册》:穿越时空的文化回响 《民国精品小书馆系列》第十四辑,集合了这些充满智慧与魅力的作品,旨在让读者穿越历史的尘埃,直接对话民国时期的先贤。这些书籍,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中华文化的夜空。它们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精神的源泉,等待着每一位渴望探索、热爱思考的读者。翻开它们,您将开启一段与大师对话、与智慧同行、与历史共鸣的美妙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集简直是为我这种沉浸在旧时光里的人量身定制的。我一直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民国时期充满好奇,总觉得那段历史的烟尘中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和深邃的智慧。读着这些书,仿佛一下子穿越回了那个文人墨客辈出、思想碰撞激烈的年代。从那些对经典文本的细致解读,到对园林艺术的雅致描摹,每一个字眼都散发着那个时代的独特气息。特别是那些对传统文化进行“浅说”的作品,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将深奥的哲理和精妙的诗词化为可亲近的文字,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国学之美。装帧和编排也很有心,拿到手就能感受到一种典雅的韵味,让人爱不释手,简直是书架上的瑰宝。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套书在“园林记”上所展现出来的细腻观察力。很多时候,我们看园林,看到的只是亭台楼阁的布局,是花木草石的排列。但作者透过文字,带领我看到了时间的沉淀,看到了人与自然的精妙对话。他不仅仅描述了园林的“形”,更挖掘了园林的“神”——那种含蓄、内敛、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东方美学意境。读着那些对光影、水声、路径转折的描写,我仿佛能闻到青苔和泥土的气息,感受到曲径通幽处的宁静。这不仅仅是一篇介绍,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漫游,让人对“天人合一”的理念有了更形象化的理解。

评分

总的来说,这套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文化入口。它没有局限于某一单一领域,而是从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多个角度,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民国知识分子审视传统文化的视角。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非常出色,使得读者在享受单一主题的乐趣之余,还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内部的相互关联和支撑。对于渴望系统性地、但又不想被繁复学术语言困住的求知者来说,这套书提供了一种既有深度又极具可读性的完美平衡。它像是一扇门,轻轻一推,便能进入一个充满人文光辉的知识世界。

评分

那些涉及“哲学小史”的部分,尤其对我触动很大。在我以往的认知里,中国哲学总是显得有些沉重和遥远,似乎只有皓首穷经的学者才能窥其堂奥。然而,这里的叙述却像在绘制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将不同学派的兴衰更迭、核心思想的演变过程,勾勒得清晰明了,富有画面感。我能清晰地看到儒家如何应对挑战,道家思想如何渗透到民间生活,以及其他流派的独特贡献。它不是生硬的知识点堆砌,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思想流淌,让我意识到,这些古老的智慧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与我们当下生活息息相关的、充满活力的思考体系。

评分

阅读体验的流畅度着实让我感到惊喜,尤其是那些关于“词话”和“诗说”的篇章。往往我们接触传统文学时,最怕的就是那些晦涩难懂的注解和故作高深的阐述,但这里的文字处理得极其精妙。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前人的观点,而是像一位学识渊博却又风趣健谈的朋友在耳边娓娓道来。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却丝毫不牺牲内容的深度。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复杂的理论脉络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最终呈现出的却是如清泉般澄澈的文字,让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不知不觉间就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标准和创作心法有了更真切的把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