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镣铐的舞蹈 医院设计随想

戴着镣铐的舞蹈 医院设计随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谷建 著
图书标签:
  • 医院设计
  • 医疗建筑
  • 建筑设计
  • 随笔
  • 设计思考
  • 人文关怀
  • 医疗空间
  • 建筑美学
  • 设计理念
  • 行业观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9102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8052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医院建筑是当今具有变化和挑战的建筑类型之一,科技的进步、医学理念的更新、社会及人文都在改变着医院建筑,互联网时代催生着医院设计的迭代更新。

  本书从工业革命对医院建筑形制、治疗方式及手段的影响和变化出发,提出医院设计已进入了4.0时代以及所面临的革新。新时代的医院设计应以适应现代生活为基点,回归其公共建筑属性,功能复合、城市回归是医院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从功能组成、模式、交通组织、人文品质等多方面,都需要打破固有的封闭思维,来进行开放性的再学习。


作者简介

谷 建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建筑师分会理事、医疗建筑学组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院建筑与装备分会副会长、医院建筑与规划学组主任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建筑系统研究分会委员


目录

目录

序1Ⅳ

序2Ⅵ

自序Ⅶ

推荐语Ⅷ

第1章医院设计4.0 001

1.1戴着镣铐的舞蹈 002

1.2理性的基因? 004

1.3医院的革命之路 008

1.4改变医院的“苹果”013

1.5医院设计4.0之12345014

1.6乐高与围棋的哲学018

1.7医学科技与医院的未来024

1.8中国医院的弯道超车028

第2章为医院设计找个老师 031

2.1为什么是交通枢纽033

2.2拜师学艺 036

2.3最大的敌人是惯性思维050

2.4以用户之名 054

2.5回归城市 060

2.6功能矩阵的重构 068

2.7集成的设计 077

2.8人车分离 087

2.9导视的数码语言 098

第3章近期设计实践 107

3.1国家卫计委北京医院老北楼重建工程 109

3.2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呈贡医院 121

3.3苏州科技城医院 135

3.4佛山市妇女儿童医院 149

3.5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城南院区 163

3.6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义龙新区人民医院177

设计列表 188

后记 193


前言/序言

20多年前,有幸在黄锡璆大师的指导下亲历了被称为中国现代医院建筑的开端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设计,从此开始了与医院建筑的亲密接触,并见证了近些年中国医院建筑飞速进步的轨迹。

其实当初的入行,如同经历了包办婚姻,对医院建筑的兴趣和感情是一点点逐步积累起来的。刚开始做医院建筑设计时颇感无趣,因为不摸门,所以设计颇为程式化,觉得建筑的空间创作被功能缠足,总想通过医院的建筑表现和空间来让医院建筑有所不同。等到有过一些设计实践,产生了一些经验和认识之后,思路才渐渐开阔了些,开始带着问题关注功能和流程,开始欣赏那些精妙的功能解决案例,感动于那些漂亮的平面设计,自然也就对医院建筑有了感情。前几年到台湾交流,有感于永龄健康基金会执行长尹汇文先生及其团队对智慧医院设计深入及落地的研究,仿佛见到了远处的风景,于是开始想象中国医院建筑的未来。实践越多,想的就越多。

应该说,科技是这个时代医院建筑最大的变数,因为它可以使医院内容更加多元、功能得以重构,并融合了服务、管理及建筑空间本身。这其中,大写的人是所有这些因素的公约数,这使得医院建筑设计变得更有意思,医院建筑也变得更有温度。

于是有了动笔的冲动。

我一直对自己的写作和语言组织能力持怀疑态度,所以始终羡慕那些妙笔生花、出口成章且思想活跃之人,更是视那些自如转换语言频道的人为神圣,因此酝酿了很久才下决心动笔。下决心是个艰难的过程,也设想了诸多困难。原本想写点东西就当是个碎片整理的过程,把自己的实践和一些思考端出来供同道拍砖;查阅资料本身也是个知识学习的过程,希望能把碎片中的漏洞做个填充;再有就是逼着自己做些事,改变一下自己长久以来懒惰的惯性,但等到真正开始动笔了才发现,真的是比想象中还要困难。

《黄帝内经》里只用了30%左右的篇幅写医学,其余的内容都拐弯抹角。当下的医院建筑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广,因此,初始的构想也并不想从建筑到建筑,而是想从医疗的变化入手,进而到医院建筑,觉得这样才能为跨界的医院建筑发展找些根据。动笔以后才发现,自己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知识的局限使自己的思维始终停留在碎片化的状态,越整理漏洞越多,越写文字越重,自己的大脑被攻击得几近系统崩溃。虽然守着黄锡璆大师这样的前辈,有可以随时请教的便利,但似乎对医院建筑了解越多,底气越发不足。悲观地想,估计穷尽我一生也难以做到在医学和建筑这两门学科之间融会贯通。至少我缺了两个经历:一是做大夫,先做全科医生,然后再到每个专科去走一遭;二是当医院的院长,搞明白医院的管理,形成整体思维,然后再去做医院建筑设计。但到那时,估计黄花菜都凉了。

因此,应该说这不是一部医院建筑的系统性专著,甚至可以说不是一本建筑的书,只是一些关于医院建筑设计在当下的零星感受。以随笔的文字形式表达,表面上看为适应当下快餐式的阅读喜好,实则为藏拙,权当是趁夜糊在街头电线杆上的一块块狗皮膏药吧。



《戴着镣铐的舞蹈:医院设计随想》并非一本简单的建筑设计手册,也不是一本详尽的医学统计报告。它更像是一场在特定限制下,对人类关怀和空间美学的深邃探索,一次关于功能性与人性化之间微妙平衡的艺术实践。书中所呈现的,是作者多年来在医院设计领域积累的观察、思考与感悟,这些感悟并非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医院这个特殊场所的复杂肌理之中。 医院,作为人类对抗疾病、重拾健康的堡垒,其设计的首要任务自然是严谨的功能性。从精密的医疗流程到严格的卫生标准,从高效的动线规划到可靠的安全保障,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被精确考量。然而,《戴着镣铐的舞蹈》所要触及的,远不止于此。它试图去描绘的,是当这些“镣铐”——那些不可逾越的法规、必须满足的专业需求、有限的预算——被一一纳入设计考量的框架时,如何依然能够舞出优雅的旋律。这种“舞蹈”的魅力,在于它在极大的约束中寻求突破,在冰冷的理性中注入温暖的情感。 书中的“随想”并非随意而发的奇思妙想,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提炼。作者在字里行间,会不经意地流露出对空间如何影响使用者情绪的关注。例如,一个宽敞明亮的候诊大厅,如何在保证采光效率的同时,也能营造出一种令人安心、不显压抑的氛围?一段蜿蜒而富有韵律感的走廊,如何在引导人流的同时,也能为行走的病人提供一丝舒缓的视觉体验?这些看似微小的设计细节,却可能对病人的心理状态产生深远的影响。作者相信,好的医院设计,不应仅仅关注“治病”,更应关注“疗愈”——这是一种从身到心的整体康复。 在《戴着镣铐的舞蹈》中,你会发现作者对“尺度”的反复斟酌。这里的尺度,既包括物理空间的尺度,如病房的宽度、天花的高度、窗户的大小,也包括情感尺度的考量。一个过分宏伟、冰冷的建筑,可能会让病人感到渺小和无助;而一个过于逼仄、杂乱的空间,则会加剧他们的焦虑。因此,如何在保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尺度,让空间既能容纳下严谨的医疗行为,又能抚慰脆弱的内心,是作者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书中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对“光影”的运用。光,是生命之源,也是空间灵魂的塑造者。作者会探讨如何利用自然光,最大限度地为病房、走廊、活动空间带来温暖和活力,如何在夜晚通过精心设计的灯光,营造出宁静、安详的氛围,避免刺眼的光线对病人造成干扰。光影的变幻,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引导,一种对生命复苏的期盼。 《戴着镣铐的舞蹈》也并非回避医院固有的“非人化”特征。医院常常被看作是冰冷、程式化的场所,充满了各种规章制度和陌生的仪器。作者试图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找人性的连接点。他可能会思考,如何在公共区域设置一些舒适的休憩空间,让家属也能获得片刻的放松;如何在病房内融入一些“家”的元素,如柔和的色彩、温馨的装饰,来减弱医院的陌生感;甚至,如何在建筑的某个角落,创造一个可以与自然亲近的窗口,让生命的力量得以渗透。 当然,作为一本关于医院设计的书,对“流程”的思考是不可或缺的。作者会深入分析医疗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并思考设计如何能优化这些流程,提高效率,减少错误,同时也要避免流程的僵化对人性化关怀的压抑。例如,病人从挂号、就诊、检查到取药、住院,每一个环节的衔接是否顺畅?医护人员的动线是否合理,能否有效减少疲劳?这些都关系到医院整体的运行效率和患者的就医体验。 《戴着镣铐的舞蹈》还可能涉及对“材料”的选择。医院对材料的要求极为苛刻,必须兼顾耐用性、易清洁性、防火性以及环保性。但在这些硬性指标之下,作者或许会探索能否在材料的选择上,加入更多的温度和质感。比如,选择触感温和的地面材料,使用能够吸音的墙面装饰,让空间在听觉和触觉上都能带给使用者舒适感。 更为重要的是,这本书中所蕴含的,是一种对“过程”的尊重。医院的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迭代、不断完善的过程。作者的“随想”,也许正是这个漫长设计过程中,点点滴滴的火花。它们可能是对某个细节的微调,对某个空间布局的重新审视,或是对某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设想。这些思考,共同构成了对一个更加人性化、更具疗愈力量的医院空间的追求。 总而言之,《戴着镣铐的舞蹈:医院设计随想》是一本充满智慧与温度的书。它不是在提出颠覆性的理论,也不是在展示炫目的效果图,而是在一个充满限制的舞台上,用设计的语言,跳出了一支关于关怀、关于生命、关于人性的优雅之舞。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在为生命提供最坚实庇护的同时,如何也能点亮那一丝温暖,抚慰那一颗颗因病痛而脆弱的心灵。这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走近医院设计的内心世界,感受那些在规则束缚下,依然可以绽放出的生命之美。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宛如踏入了一场精心编排却又充满即兴创意的旅程。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医院设计的原则与规范,而是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他在医疗空间设计领域的一次次探索与沉思。书中的“镣铐”,在我看来,既是医疗需求的严谨性,是技术参数的精准度,也是成本效益的考量,更是病患及其家属在特殊时期所面临的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压力。然而,即便是在如此“束缚”的环境下,设计师依然能找到挥洒创意的空间,这便是“舞蹈”的魅力所在。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如何将人性化的关怀融入到每一寸空间之中的执着追求。他或许会思考,如何通过光线的运用,驱散病房的阴霾,带来温暖与希望?如何通过色彩的选择,缓解患者的焦虑,营造宁静的氛围?如何通过流线的优化,让医护人员的工作更加高效,减少不必要的奔波,从而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给予患者贴心的照顾?他所理解的医院设计,绝非冷冰冰的图纸与模型,而是关乎每一个生命在其中经历的感受,是关于尊重、尊严与治愈力的具象化表达。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比如一个舒适的等候区,一个充满绿意的庭院,甚至是一扇可以眺望远方的窗户,都可能成为患者康复道路上的一缕阳光。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空间”的意义,它不再仅仅是物理存在的容器,更是承载情感、影响心绪、甚至参与治愈过程的积极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没有宏大叙事的铺陈,也没有枯燥的技术说明,而是以一种极为个人化、充满哲思的“随想”形式,缓缓道来。作者用他独特的视角,解读了“戴着镣铐的舞蹈”这一迷人的隐喻在医院设计中的具体体现。我理解的“镣铐”,远不止于建筑的框架、法规的条文,它更是医疗需求的严谨性、患者的脆弱性、以及医疗过程的复杂性所共同构成的无形枷锁。而“舞蹈”,则是在这样的限制下,设计师如何以他的智慧与创造力,去编织一曲关于希望、尊严与治愈的生命旋律。我能想象,作者在构思一个空间时,他不仅仅在乎它的物理尺寸,更在乎它所能承载的情感重量。他或许会在思考,如何让一个病房,在提供最基本医疗保障的同时,也能成为患者心灵休憩的港湾?如何让一个公共区域,在满足高效率的通行需求之外,也能营造出温暖、友善的社交氛围?他所推崇的设计,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关怀,它不张扬,却能深入人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个身处其中的生命。这本书,让我对医院这个特殊空间的理解,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它不再只是一个冰冷的功能性建筑,而是一个承载着生命故事、传递着人文温度的“容器”。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足够引人遐想。“戴着镣铐的舞蹈”,多么富有张力的组合!它似乎预示着一种在既定限制下却依然能绽放出生命力的艺术表达。而“医院设计随想”,则将这种抽象的艺术概念拉回了现实,指向了一个看似理性、严谨,却又承载着无数生命故事的特殊空间。初次见到这本书名,我的脑海里便浮现出无数个问号:镣铐指的是什么?是医院的建筑规范、功能需求、成本限制,还是隐藏在冰冷墙壁背后的那些无声的痛苦与无尽的希望?舞蹈又将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展开?它会是病患与医护人员之间无声的默契,是空间布局与功能动线巧妙的融合,还是设计师内心深处对人性关怀的深刻表达?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一个不一样的医院,一个不再仅仅是冰冷器械和消毒水气味的场所,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充满人文关怀,甚至带着一丝艺术气息的“容器”。它能否打破我对传统医院的固有印象?它能否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找到一种奇妙的平衡?它又将如何通过设计,回应那些身处困境中的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望?这本书的标题,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我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看看在这“镣铐”与“舞蹈”的交织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智慧与力量。我深信,好的设计不仅仅是满足功能,更是触及灵魂,而医院,作为承载生命起伏的关键场所,更需要这份超越物质层面的设计力量。

评分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医院设计的认知是相当片面的,认为它仅仅是关于功能性、安全性与卫生标准的堆砌。然而,作者的“随想”却如同一股清流,彻底颠覆了我的既有观念。他似乎在用一种哲学家的视角,审视着医院这个特殊的“场域”。“戴着镣铐的舞蹈”,这句充满矛盾的表述,恰恰点出了设计的精髓:在极致的限制下,如何实现极致的自由与创造。这里的“镣铐”,我想可能包含了医院所必须遵循的严格的医疗规范、消防要求、感染控制标准,以及无处不在的成本效益考量。然而,正是这些看似束缚的“镣铐”,促使设计师跳出思维定势,去寻找更巧妙、更具人性化的解决方案。我能想象,作者在设计一个手术室时,他或许不仅仅考虑器械的摆放与灯光的强度,更会去思考,如何让身处其中的医护人员在高度紧张的工作中,也能感受到一丝来自空间的情绪支持?在设计一个儿科病房时,他是否会试图让墙壁上的卡通图案,或者房间里的玩具,成为孩子与病痛之间的一道缓冲?这本书带来的,是一种对“限制”的全新解读,它不是扼杀创造力的枷锁,而是激发潜能的催化剂。它教会我,真正的设计智慧,恰恰体现在如何将那些看似不可能的条件,转化为通往更美好体验的阶梯。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所描绘的“医院设计”,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建筑学范畴,而上升到了对生命、对人性、对医疗哲学层面的深刻思考。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阐释了“戴着镣铐的舞蹈”这一概念。我理解的“镣铐”,不仅仅是医院必须遵循的冰冷规则,更是生命本身在疾病面前所展现出的脆弱与无助。而“舞蹈”,则是设计师试图在这样的情境下,编织出一曲关于希望、关于尊严、关于治愈的生命之歌。他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某个具体的设计案例,而是通过一系列的“随想”,引导读者去感受设计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理念。我仿佛看到他在灯火阑珊的夜晚,对着图纸冥思苦想,试图在钢筋水泥的结构中,注入人心的温度;我仿佛听到他在与医生、护士、甚至病患交流,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并将这些声音转化为空间中的每一个细节。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个真正优秀的设计,能够超越物质的界限,触及到人们最柔软的内心,它能够给予身处困境的人们以力量,给予医护人员以慰藉,更能够构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疗愈环境。这是一种何等深邃的设计境界!

评分

这是一本充满了诗意与哲思的读物,它的标题“戴着镣铐的舞蹈”本身就极具吸引力。作者通过一系列的“随想”,深刻地探讨了医院设计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理解的“镣铐”,是指医院设计所必须遵守的诸多严苛条件:例如,在传染病控制方面必须达到的极高标准,在医疗流程上必须保证的绝对安全与效率,在成本控制上的精打细算,以及在满足不同患者群体需求时的复杂性。然而,正是在这些“镣铐”的束缚下,设计师才需要展现出非凡的创造力,才能编织出那支属于生命与希望的“舞蹈”。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每一个细微之处的关注,他或许会在思考,如何通过材质的选择,来营造一种温润、舒适的触感,从而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如何通过色彩的搭配,来传递积极、疗愈的视觉信息?如何通过空间的组织,来创造更多人与人之间温暖的互动机会?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医院设计不仅仅关乎“技术”,更关乎“人性”。它需要设计师具备深厚的人文情怀,去理解生命在不同境遇下的感受,并将其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空间语言。这是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设计,它关乎尊重、关乎尊严、关乎生命的韧性。

评分

这本书的每一篇“随想”,都像是一颗精心打磨的珍珠,串联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关于医院设计的宏大而细腻的画卷。标题“戴着镣铐的舞蹈”,让我瞬间被其所蕴含的矛盾与张力所吸引。在我看来,“镣铐”不仅仅是那些摆在眼前的技术限制、成本压力、甚至医疗流程上的僵化要求,它更是一种深刻的隐喻,暗示着生命在病痛面前的脆弱与无助,以及医疗本身所承担的沉重责任。而“舞蹈”,则是设计师试图在这样的重负之下,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造力,编织出的一曲关于希望、尊严与治愈的生命赞歌。我从作者的笔触中,读出了他对“场所温度”的极致追求。他不仅仅是在建造一个功能性的医疗建筑,更是在试图营造一个能够温暖人心的“容器”。他或许会在思考,如何通过光影的巧妙运用,驱散病房的阴霾,为患者带来阳光般的慰藉?如何通过绿植的引入,让冰冷的墙壁焕发生机,传递生命的力量?如何通过公共空间的精心设计,让等候成为一种宁静的体验,而不是一种煎熬?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医院设计所能达到的高度,它超越了技术层面,触及了人性最柔软的部分,它关乎尊重、关乎关怀、更关乎生命本身的力量。

评分

每当读到这本书中的某个“随想”,我都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碰撞的沙龙之中。作者的表达方式极为独特,他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他所描绘的“戴着镣铐的舞蹈”,在我看来,是医院设计所面临的永恒命题。这里的“镣铐”,可以理解为医疗本身的严谨性、专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限制,例如对空间的特定要求,对材料的安全标准,对功能的精确划分。然而,设计师的“舞蹈”,则是在这样的限制中,寻找突破,寻找突破口,寻找能够提升生命体验的设计可能性。我从作者的文字中,读出了他对“场所精神”的追求。他不仅仅满足于建造一个能够容纳医疗行为的空间,更希望这个空间能够成为一种积极的能量场,能够疗愈人心,能够给予希望。他或许会在思考,如何让医院的入口,传递出一种欢迎与安心的信号,而不是一种令人不安的压迫感?如何让病床旁边的空间,能够容纳家属的陪伴,让爱与支持成为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倡导的设计,是一种“全人”的设计,它不仅仅关注患者的身体康复,更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情感需求,乃至精神层面的慰藉。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如同一个精妙的谜语,瞬间抓住了我的好奇心。“戴着镣铐的舞蹈”,这个意象,在我看来,精准地概括了医院设计的核心挑战。作者的“随想”,如同一场场心灵的漫步,引领我深入思考“镣铐”与“舞蹈”之间的辩证关系。我理解的“镣铐”,是医院设计所必须面对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例如,医疗流程的不可随意更改性,对卫生与安全的极致要求,以及在有限的预算下实现最大化功能的压力。然而,正是这些“镣铐”,激发了设计师最深层的创造力,促使他们去寻找那些“化腐朽为神奇”的设计解决方案,去编织那支关于生命、希望与治愈的“舞蹈”。我从作者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他对于“流动性”的深刻理解。在医院这个空间里,无论是医护人员的脚步,还是病患的情绪,抑或是疾病的发展,都在不断地“流动”。设计师的任务,便是如何通过空间的设计,引导这种流动,使其更加顺畅、更加积极、更加富有生命力。他或许会在思考,如何通过一条优化的动线,减少患者的焦虑感,让他们在前往治疗的路上,也能感受到一份从容与宁静?如何通过空间的层次感,引导人们在放松的状态下,更好地接受治疗?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医院设计背后所蕴含的深邃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像一首古老的歌谣,在我的脑海中回响。它所传达的意境,远比我想象中更为广阔。“戴着镣铐的舞蹈”,这个意象,恰如其分地捕捉到了医院设计的核心矛盾与张力。在我看来,“镣铐”不仅仅是那些外在的、可见的束缚,例如严格的建筑规范、昂贵的材料选择、严苛的功能布局,它更是一种内在的、无形的压力,是病患对于康复的渴望与对未知命运的恐惧,是医护人员在巨大压力下的疲惫与坚守,更是生命本身在衰弱时所显露出的无助。而“舞蹈”,则是在这样的重压之下,设计师所要编排的,一场关于生命、关于希望、关于治愈的艺术表演。他不是在简单地建造一个医治疾病的场所,而是在试图创造一个能够安抚灵魂、重塑尊严、并最终引导生命重返活力的“发生场”。我从那些“随想”中,读出了作者对于空间的细腻洞察,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设计力量的无限信念。他或许会在思考,如何通过最普通的材料,营造出最不凡的艺术氛围?如何通过最简单的动线,实现最流畅、最贴心的服务流程?如何通过最细微的光影变化,传递出最温暖、最治愈的情绪?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医院设计不为人知的一面,那是一场在严苛限制下,却依然能够绽放出生命之美的壮丽舞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