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传/序伦财经文库

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传/序伦财经文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银胜 著
图书标签:
  • 潘序伦
  • 中国会计史
  • 会计人物
  • 财经人物
  • 传记
  • 近代史
  • 财经
  • 历史
  • 人物传记
  • 中国现代会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立信会计出版社
ISBN:978754295591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062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序伦财经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传/序伦财经文库》讲述了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的传奇人生。《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传/序伦财经文库》讲述了潘序伦先生儿时的纨绔生活到青年时期的刻苦求学经历。介绍了他在美国学成归国后通过实业报国为我国会计事业做出的不朽功绩。还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潘老的坎坷经历,彰显了一代宗师的大家风范。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第一章 当年顽子
第二章 岂敢蹉跎
第三章 投身会计
第四章 致力办学
第五章 服务经济
第六章 抗日风云
第七章 以“信”立校
第八章 斗争浪潮
第九章 学术建树
第十章 教育思想
第十一章 潜心著译
第十二章 错划右派
第十三章 流年浮沉
第十四章 重振“立信”
第十五章 风范长存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传/序伦财经文库》:
  第一章 当年顽子
  沿江苏省宜兴县城东南方向走一段路,便是蜀山镇。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7月14日,潘序伦出生在这里的一个地主家庭。
  潘序伦的故乡山明水秀,历代诗人画家如谢灵运、李太白、白居易等,都曾到此游览。宋朝大诗人苏东坡还在此买田造屋,并在《楚颂帖》中说道:“吾来阳羡(宜兴旧名),船人荆溪,意思豁然,为惬平生之欲。”并作诗云:“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后人在此建立了东坡祠堂,每逢他的生辰,地方士绅集会祭祀。参加的人至少是秀才,行礼时都按官阶品级,头戴各式帽顶、花翎,身穿朝服,向东坡神位行三跪三叩首的大礼。潘序伦小时候每逢举行这样的仪式,他都随着父兄溜进去观看。
  潘家世代书香,潘序伦的曾祖父和胞伯都在清朝中过举人。他的父亲潘亮之年幼时因太平天国战事的影响而失学,只得花钱捐了个候补知县的虚衔。所以,他把光耀门庭的希望寄予儿辈,他为儿子起名时,将他们兄弟的名字按排行第几取名为“某曾”(潘序伦起名为“嗣曾”,序伦是他自己成年后另起的),其用意无非是要兄弟用功读书,像曾祖父一样中举,以光宗耀祖。
  因此,潘序伦从小就读了不少古文,还曾参加过一场秀才的县试。潘亮之一有机会就私下对潘序伦说:“你好好用功,将来中了举人才风光哩!”
  潘序伦就是在这种封建家庭的教育下长大成人的,他受封建科举的影响是很深的。
  潘序伦12岁以前,受的是私塾教育,塾师先是他家的一个远亲,后来就是自己的长兄。
  潘序伦入学之初,由他父亲带领,跪在红毡地毯上,先向塾师叩三个头。
  当时封建礼教的规矩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塾师对学生有绝对的权威,可以任意用“戒尺”责打和禁闭学生,即使学生家长看到也不应劝阻。教室就设在家庭的大厅里,当中供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文昌帝君和北斗魁星三座神位。清晨读书之前,学生必须先向神位作揖叩首,潘序伦读书时也是这样真心诚意地行礼祝祷的。
  到了1904年,康、梁变法维新之后,废止以“八股文”为取士之途,改为经必、策论和文艺三场考试。经义是以四书五经为题,策论则可议论时政得失。为了准备策论考试,潘序伦的长兄叫潘序伦熟读梁启超的《新民丛报》和《饮冰室文集》。其中有不少篇文章,如《彼得大帝传》《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等,潘序伦都会背诵。所谓文艺,主要是数理化,中外历史、地理等。为此,潘序伦长兄特地为他到上海买了不少理化试验器械和《泰西各国通史》《瀛寰全志》《数理精蕴》等书,使他开始接触到许多新鲜知识。
  在科举废除的次年,宜兴县东南八乡上的24家“大族”,集会讨论利用东坡祠堂房屋兴办了一所东坡高等小学,各族子弟都可以人学。第一期共招收36人,分正科、预科两班。
  这年,潘序伦13岁,被选人正科,据说正科毕业生就可以算是“秀才”了。学校规模很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除设校长、学监(相当于教务主任)之外,因学生全部住读,还设有舍监(相当于训导主任)。这些成员,全都是由24个大族论资协商推荐的。例如,校长是由一位年已古稀、姓许的“贡生”担任,他的祖父是进士,父亲是举人;学监姓崔,也是贡生;舍监则是一个祖上做过高官的姓吕的人担任。学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方法,仍保留着许多旧科举私塾的痕迹,教职员可以任意斥骂学生。课程除读“四书”“五经”、《史记》等古典文学以外,还有英文、日文、数学、中外史地、体操、音乐等,可以说与现在的高中课程差不多了。
  潘序伦因为过去已经看过、读过这些书,有了一点基础,所以到年终考试得了个第一名。回到家里禀告了父亲潘亮之,潘亮之向来对子女很严厉,面部表情总是冷若冰霜,这次总算对儿子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亲切地抚摸着他的头颅,勉励他继续努力。
  潘序伦小学毕业后,和三哥一同到上海,考进了位于浦东六里桥的浦东中学。
  浦东中学是由泥水匠起家后来又毁家兴学的杨斯盛先生创办的。说到杨斯盛,他因“破家兴学”而被胡适誉为“中国第一伟人”。
  杨斯盛少时父母双亡,无钱读书。后来学做泥瓦匠以糊口,但他咬紧牙关“睁开眼睛料事,立定脚跟吃苦,驼起肩头做工”,辛劳30年,终于成为上海滩一个大富翁。杨斯盛成为富翁之后,没有忘记过去那些苦难的日子,没有忘记穷人。“遇了什么天灾人事,务必捐出巨款,赈济受害的人。遇到什么公益事业,务必出钱捐助。他生平捐钱造的马路也不知有多少条,救活的人也不知有多少了。”但他最为人称道的还是“毁家兴学”。杨斯盛因为少时没有读过多少书,所以他想让孩子们都有书读。于是他捐了10万元,创办了广明小学,还附设一个师范传习所。后来渐渐扩大,改为浦东中学,附设两等小学。但这所学校开办不到两年,他就去世了。他临死时的最后一句话是,“那学校用的黑板要改良”。
  1907年春,黄炎培在杨斯盛的盛邀下,负责创办浦东中学,黄炎培任首任校长,这是上海成立最早的一所完全中学。在“勤朴”校训的滋育下,该校名人辈出,涌现了张闻天、蒋经国、蒋纬国、王淦昌、陈芳允、范文澜、罗尔纲、钱昌照、潘序伦、董纯才、叶君健、马识途、殷夫、胡也频、谢晋等著名校友。
  1908年,刚小学毕业的潘序伦,闻悉浦东中学的黄炎培校长对学生德、智、体三育的训练极为严格,便前往报名应试,经考试被录取成为该校的一名学生。由此,黄、潘两人结下了师生情谊。黄炎培亲自担任修身课教师,“讲课时,讲得有声有色,富有兴趣,发人深思,学生认为是难得的乐事。任师(黄炎培号任之——引者)真是一位教育家和心理家,我们和他谈话,犹如见到了严父,又如遇着了慈母。”对此,潘序伦在晚年还记忆犹新。
  ……
现代金融史的群星:一部透视近代中国经济变革的史诗 【书籍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学术态度,系统梳理了中国近代以来(从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批杰出经济学家、金融家和实业家的群像及其对国家经济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个单一的个体或某一特定的学科领域,而是致力于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现代经济思想与实践的演进图谱。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围绕一个核心的历史主题,深入剖析了不同时期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人物群体。 --- 第一部分:晚清的觉醒与洋务新风(1860s - 1900s) 本部分聚焦于洋务运动及其后续影响中,那些在财政管理、货币制度和工业创办方面进行早期探索的先驱者。 核心人物群体及其贡献概述: 1. 早期金融实践者与“算学”的引进: 本章细致考察了在海关、厘金局等关键财政部门工作的官员和幕僚。他们首次将西方的复式记账法、审计概念以零散但重要的形式引入中国,并在地方性的商业实践中进行试用。重点分析了李鸿章、左宗棠幕府内负责筹措军费和兴办实业的智囊团,他们如何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尝试建立早期的官办公助金融体系。 2. 中国第一批银行与票号的转型: 详述了中国最早的现代银行(如中国通商银行)的设立背景、股权结构及其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探讨了传统票号(如平遥派)在面对“银钱兑换”和“信用扩张”的西方挑战时,所做的艰难尝试和最终的结构性困境。本书着重分析了他们如何理解“资本”与“信誉”的现代内涵。 3. 关税自主权的早期争论: 通过梳理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时代的中外博弈,还原了中国如何在外部压力下,逐步认识到财政主权对于国家独立的重要性。重点分析了沈家本、张之洞等人在试图改革税制、增加国家收入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障碍。 本部分的研究特色: 侧重于制度的萌芽阶段,强调实践的粗粝性与理论的初步引入,展现了在“救亡图存”主题下,经济思想如何从器物层面逐渐向制度层面渗透。 --- 第二部分:清末变局与学贯中西的奠基者(1900s - 1920s) 随着清廷覆灭和民国初建,留洋学习经济学、法学的人才开始大量回国,中国现代经济教育和理论体系的构建进入关键阶段。 核心人物群体及其贡献概述: 1. 海外学成的经济学家群体: 集中介绍了几位毕业于欧美顶尖学府,并致力于将西方古典经济学、边际学派理论系统引入中国的学者。他们不只是翻译者,更是本土化理论的探索者。本书详细分析了他们在清华、北大、南开等高等学府开设的第一批经济学课程大纲,以及他们如何尝试用这些理论来解释中国当时的农业困境与南北经济割据的现状。 2. 财政体系的重塑与法币的萌芽: 考察了北洋政府时期,围绕中央银行体系的建立、外债的管理以及币制改革的多次尝试。本章详细梳理了围绕“金本位”与“银本位”的争论,以及财政部长们为稳定国家信用所做的努力。重点分析了在军阀割据的背景下,财政政策如何难以推行,以及地方性金融工具(如钱庄联庄、地方票据)的泛滥。 3. 实业救国与现代企业管理: 探讨了以张臏天、范旭东等为代表的实业家,他们在化工、纺织、制盐等领域创建的具有现代管理色彩的企业。这些企业不仅是生产单位,更是中国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和成本核算理念的试验田。本书比较了他们与传统家族式工商业的根本区别。 本部分的研究特色: 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知识分子带着先进理论回国,却发现治理国家的财政权力被地方势力和外国银行所制约,反映了早期精英的巨大挫败感。 --- 第三部分:战火中的经济防御与政府干预(1927 - 1949) 国民政府统一中国后,致力于建立一个更加集权化的国家经济管理体系,以应对内忧外患。 核心人物群体及其贡献概述: 1. 国家金融垄断的构建: 深入分析了“四大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中央银行)在国民政府经济政策中的核心地位。本章详述了中央银行如何逐步收回发钞权、管理外汇储备,以及其在抗战爆发后,如何通过“战时金融管制”来维持后方的经济运转。 2. 价格稳定与通货膨胀的治理: 重点研究了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期间,恶性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政府采取的各种治理措施(如“金圆券”改革),以及最终失败的原因。本书引用了大量内部会议记录和经济学家的私信,以揭示决策层在面对经济崩溃时的焦虑与争论。 3. 土地改革的经济学探讨: 考察了国民政府及其智库对土地问题,特别是耕者有其田政策的经济学分析。虽然最终未能有效实施,但其中关于土地资本化、地权流转的讨论,为后来的经济改革提供了深刻的反思。 本部分的研究特色: 侧重于国家权力如何试图干预宏观经济,展现了在政治动荡下,经济政策如何从理想主义迅速滑向应急管理,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社会成本。 --- 第四部分:新政的序章与旧体系的解构(1949 - 1950s初) 本书的收尾部分,简要回顾了解放初期,新政府如何接管和改造旧有的金融机构、财政系统和产业结构。 核心人物群体及其贡献概述: 1. 接管与评估: 考察了财政经济委员会在接管大型官僚资本和外资银行时的策略。重点分析了如何对旧有的账目、资产负债进行评估与清算,确保国家对关键经济命脉的控制。 2. 向计划经济的过渡: 简述了早期经济学家和管理者如何从西方的凯恩斯主义、古典经济学向苏联式的计划经济模型进行思想和实践上的转换。这包括对财政赤字、信贷规模和物资调拨的全新理解。 本部分的研究特色: 作为前奏,点明了中国现代经济体系的“断裂性”与“继承性”,为理解后续数十年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历史背景。 --- 总结: 本书通过对上述群体的深入研究,旨在揭示一个核心主题:中国现代经济思想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在西方理论输入、本土实践困境、以及国家权力博弈之间寻求平衡的艰难过程。 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理解在没有一个统一、稳定、自主的政治经济框架下,中国是如何艰难地摸索出自己的现代化路径,并最终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经济面貌。这不是一部关于单一伟人的赞歌,而是一部关于一群心怀抱负的探索者,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为国家经济的“现代化”所进行的集体努力的记录。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传/序伦财经文库》这样一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者的高度关注。首先,“中国现代会计之父”这几个字,就奠定了潘序伦先生在中国经济史上的特殊地位,他不仅仅是一个人名,更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我迫切想要知道,这位“父亲”是如何孕育和发展出中国的现代会计体系的?他的理论贡献、实践创新,以及他如何在中国这个特殊的社会经济土壤中,将西方的会计学说落地生根,这都是我最为好奇的。其次,“潘序伦传”这个部分,让我看到了本书的叙事性。我希望它能生动地展现潘序伦先生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他的求学之路、职业生涯、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他在社会动荡时期所做出的选择与贡献。我想了解,他的个人经历是如何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洪流交织在一起的。最后,“序伦财经文库”的副标题,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本书学术价值的期待。它暗示着,这可能是一个系列作品,不仅仅局限于一本传记,而是包含了他重要的学术著作、研究资料、甚至是他人对他的评价与研究。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潘序伦先生的思想体系,研究中国近代会计史的演变,乃至分析中国早期财经制度的构建,都将提供宝贵的文献支持。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中国财经学界的一件大事,我非常期待它能为我们揭开更多历史的真相。

评分

当我看到《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传/序伦财经文库》这个书名时,内心涌现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知识的渴望。书名中的“中国现代会计之父”这几个字,足以概括潘序伦先生在中国会计领域不可动摇的地位,他开启了一个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非常好奇,他是如何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旧中国,用智慧和毅力,引进、消化、吸收西方先进的会计思想,并将其本土化,最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会计体系的?“潘序伦传”部分,我期待能看到一个完整、立体的人物画像,了解他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人生选择,以及他在学术和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与突破。或许,这本书会揭示出他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他的情感世界、他的社会交往,以及他如何平衡个人理想与时代使命。而“序伦财经文库”的出现,则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价值。我猜想,这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个系统的学术工程,可能包含潘序伦先生的手稿、学术著作、重要的信件、与同时代名家的论战等等,为后人研究中国近代财经史提供了一手资料。这本书的出版,对于任何想要了解中国现代经济发展脉络、会计思想演变以及近代知识分子命运的人来说,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评分

读到《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传/序伦财经文库》的书名,我的思绪便被拉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书名中的“中国现代会计之父”这几个字,仿佛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我立刻联想到这位伟大的先驱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留下的深刻印记。而“潘序伦传”更是直观地表达了本书将以传记的形式,细腻地描绘潘序伦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从他的成长经历、求学之路,到他投身会计事业的种种奋斗,以及他在专业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我尤其好奇的是,在那个西方思想涌入、本土经济亟待发展的转型时期,潘序伦先生是如何融会贯通,将舶来的会计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为之赋予中国特色的?“序伦财经文库”的副标题则更是点睛之笔,它不仅仅是一个系列丛书的标识,更是一种承诺,承诺提供一套系统、深入、有价值的财经研究资料。我猜测,这个文库或许包含了潘序伦先生的著作、演讲、书信,甚至是关于他学术思想的评论文章,能够让我们从多个维度、更全面地认识这位会计巨匠。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填补了我们在研究中国近代会计史方面的一个重要空白,也为财经领域的学者和爱好者们提供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经济史和会计发展史充满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的生平和贡献充满好奇。这本书名《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传/序伦财经文库》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不仅预示着将深入探讨潘序伦先生作为中国现代会计奠基人的传奇经历,更暗示着其背后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序伦财经文库”的标签则让我对本书的内容和深度有了更高的期待,我期望它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套能够系统梳理和研究潘序伦先生及其思想体系的财经文献集合,这对于理解中国近代财经制度的演变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潘序伦先生如何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将西方先进的会计理念和实践引入,并逐步构建起中国现代会计的框架。我想知道,他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的?他的治学态度、人生哲学以及他对中国会计事业的独特见解,都将是我渴望深入了解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走近这位传奇人物,探究中国会计史发展脉络的绝佳机会,我对此充满期待。

评分

《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传/序伦财经文库》这个书名,瞬间勾起了我对中国近代经济人物的浓厚兴趣。在我看来,“中国现代会计之父”这几个字,已经足够说明了潘序伦先生在中国会计发展史上的至高地位,他不仅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意义的人物。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地展现他如何将西方先进的会计理念带入中国,如何在那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中,逐步建立起中国自己的会计体系。而“潘序伦传”这个部分,则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人文关怀,它将不仅仅是枯燥的学术论述,更会是一段鲜活的人物故事,讲述他的人生轨迹、思想碰撞以及他所经历的时代背景。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序伦财经文库”这个副标题。它暗示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一本传记,它可能是一个更宏大的学术计划的一部分,包含了潘序伦先生的原始文献、学术研究成果,甚至是对其思想遗产的深入解读。这对于研究中国近代财经制度、会计教育以及经济思想史的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我深信,这本书的出现,将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现代经济的成长过程,提供重要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我非常期待它带来的知识盛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