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赋税史(21世纪财经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系列教材·税收系列 )

中国赋税史(21世纪财经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系列教材·税收系列 )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金华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税收史
  • 赋税制度
  • 税收理论
  • 财政史
  • 中国经济史
  • 税收政策
  • 税收改革
  • 财经
  • 教材
  • 21世纪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7697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083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9
字数:32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一定意义上说,了解一个国家的赋税史,也就几乎了解了这个国家的整个历史,了解了国家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本书介绍了中国从原始氏族社会至今几千年来财税制度的历史变迁。作者试图跳出传统的赋税史研究的窠臼,把赋税放到整个社会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动态地展现赋税征收、改制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关系。同时,重视历史过程整体性的把握,按照中国历史运行的顺序,以重要的赋税史实为基础,纵横结合,全景式地展现了从原始氏族社会末期赋税的起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赋税发展史。

作者简介

马金华,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经济学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财政史、赋税史、中外财税史比较。出版《民国财政研究》《中国外债史》《外债与晚清政局》《外国财政史》等著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财政部等课题多项,在《财政研究》《税务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期刊发表文章50余篇。

目录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赋税概况1

第一节中国赋税的产生1

第二节夏、商、西周时期的赋税4

【阅读性材料】9

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13

【本章小结】32

【关键词】33

【复习思考题】33

第二章秦至清代的农业租税34

第一节秦汉时期的租赋制34

第二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租调制37

第三节隋朝和唐前期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41

第四节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44

【阅读性材料】47

第五节宋代的“方田均税法”49

第六节明代的一条鞭法51

第七节清代的摊丁入亩57

【本章小结】62

【关键词】62

【复习思考题】62

第三章秦至清代的徭役制度64

第一节秦汉的徭役和更赋64

第二节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徭役66

第三节隋唐时期的徭役68

第四节宋辽金时期的徭役70

【阅读性材料】70

第五节元代的徭役73第六节明代的徭役76

第七节清代的徭役79

【本章小结】80

【关键词】81

【复习思考题】81

第四章秦至清代的专卖和工商税82

第一节秦汉的专卖和工商税82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的专卖和工商税89

第三节隋唐时期的专卖和工商税92

【阅读性材料】96

第四节宋辽金时期的专卖和工商税99

【阅读性材料】101

第五节元代专卖和工商税104

第六节明代的专卖和工商税107

第七节清代前期的专卖及工商税110

【本章小结】115

【关键词】115

【复习思考题】115

第五章秦至清代的赋税特征与赋税管理116

第一节秦汉时期的赋税特征与管理116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税特征与管理120

第三节隋唐的赋税特征与管理122

【阅读性材料】124

第四节宋辽金的赋税特征与管理125

第五节元代的赋税特征与管理128

【阅读性材料】130

第六节明代的赋税特征与管理132

【阅读性材料】133

第七节清代前期的赋税特征与管理136

【本章小结】139

【关键词】139

【复习思考题】140

第六章清代后期的赋税141

第一节清代后期的政治经济与赋税特征141

第二节田赋、关税、盐税、厘金143

【阅读性材料】151

第三节赋税管理机构和制度155

【阅读性材料】157

【本章小结】158

【关键词】159

【复习思考题】159

第七章北洋政府时期的赋税160

第一节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经济与赋税特征160

第二节田赋、关税、盐税、厘金162

第三节赋税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172

【阅读性材料】176

【本章小结】179

【关键词】179

【复习思考题】180

第八章国民政府时期的赋税181

第一节国民政府时期政治经济与赋税特点181

第二节土地税、关税、盐税184

第三节统税、货物税、直接税、专卖193

第四节赋税机构与管理制度204

【阅读性材料】210

【本章小结】211

【关键词】212

【复习思考题】212

第九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税收制度213

第一节税制建设与巩固时期(1949—1957年)213

第二节税制建设曲折发展时期(1958—1978年)217

第三节税制建设全面加强时期(1978—1994年)220

【阅读性材料】226

第四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时期的税制改革(1994—2012年)228

第五节国家治理视野下的税制改革深入阶段(2012年至今)232

【本章小结】236

【关键词】237

【复习思考题】237

参考文献238


精彩书摘

第三章秦至清代的徭役制度学习目标

(1) 掌握秦汉的徭役和更赋。

(2) 理解徭役与赋税的关系,掌握中国徭役制度的演变规律。

(3)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元、明、清时期的徭役。


徭役,是封建政权强迫劳动人民所从事的一种无偿的劳务活动。按中国古代徭役制度的分类,徭役大致可分为三类: 夫役、职役、官户役。夫役也称力役,主要针对重大工程而征发的民工,如开运河、修城池、修宫殿、修道路堤堰、运输军需物资等。职役又称差役,封建国家按照户等高低,轮流征调乡村主户担任州县公吏和乡村基层组织某些职务,称差役。这些职务如由封建国家出钱雇人担任则称“雇役”。差役、雇役都是实行职役的方法。差役是唐中叶以来封建徭役的新形式,是封建国家对下户无偿劳动的直接掠夺。官户役,是由专门的民户负担官府特殊需要的徭役,常被称为官课户等,而其他服夫役、职役的民户则被称为“散户”。古代,凡国家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皆称为徭役,它是国家强加于人民身上的又一沉重负担,起源很早,《礼记·王制》中有关于周代征发徭役的规定。《孟子》则有“力役之征”的记载。秦、汉有更卒、正卒、戍卒等役。以后历代徭役名目繁多,办法严苛,残酷压榨人民。

第一节秦汉的徭役和更赋〖*4/5〗一、 徭役古代,凡国家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皆称为徭役,包括力役和兵役两部分。它是国家强加于人民身上的又一沉重负担。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对外征战,对内大兴土木,都要征用大批劳动力,人民的徭赋负担十分沉重。据记载,秦代营建阿房宫用70万人,在骊山修始皇陵动用70万劳力,北筑长城约50万人,屯戍岭南50万人,北防匈奴30万人。仅这几项征调,就已动用劳力近300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2 000万人的15%以上。至于为保证官府和军队所需官物粮草的转输,又有大批劳力被调发。当时为供应河北(黄河以北,潼关以东)戍守军士的粮草物资,男劳力基本上全部当兵服役,冻饿而死者不计其数。可见,秦代徭役对社会生产力是一种破坏。

汉代徭役,包括在地方、郡县、京城和边境所服的各种兵役,还包括为皇室和郡县所服的各种劳役。服役年龄: 汉代规定,民年23~56岁,均有义务服役,凡民达到服役年龄,就要进行登记,叫“傅”。凡成丁登记到名册上后,就意味着准备应征服役了。汉景帝二年,曾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傅”,服役年龄提前了三年。汉昭帝时才恢复汉初旧制,从23岁起役。

平民被征发服劳役,一般包括建筑宫室、陵墓、城池、边境和冲要的障塞,修筑驰道,治理江河,修筑大规模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堵塞黄河决口,往边境运送粮草物资,军队出征时军需用品的运输,以及皇帝出巡时所经过道路桥梁的修筑和维护,运输工具的供应、随行人员的招待等。这些项目,虽然工程规模大小不一样,但沉重的劳役,给贫苦人民带来了诸多不便。

汉代的兵役,包括正卒、更卒和戍卒等三种。

正卒: 正卒即正式的兵役。秦汉时期规定: 在规定的年龄里成年男子必须在本郡充当步兵(或骑兵、水军)一年;如遇军事紧急需要,还要延长服役时间。

更卒: 汉代规定,年龄在23~56岁的成年男子,每年要在郡县服一个月的劳役,称为更卒。农民亲自服役的叫“践更”。出钱由政府雇人代役的叫“过更”。之所以23岁才开始服役,据孟康所述,古代二十而傅,种三年地,积存一年粮食后,才能在离家服役时不影响家中生活。至于“更”是轮番更替之意,即指男子到一定年龄后,每年要轮流到指定地点服一定时期的兵役。

戍卒、卫士: 在汉代,规定每个男子一生中要到边境上去屯戍一年,或到京师去服役一年。到边境屯戍的叫“戍卒”,到京师服役的叫“卫士”。

此外,还规定,每个成年男子,每年要到边境去戍边三日。实际上,真正到边境去从事防守或参加作战的,只能是有限的一部分人,其余不去戍边的,要缴纳一定的代役金。


前言/序言

马克思曾说过: 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因此研究一个国家的历史,不能不研究它的赋税史。为满足财经类高等学校税务专业的本科教学需要,我们编写了本书,介绍中国财税制度的历史变迁。为了让历史更生动地为现实服务,我们根据中国赋税历史所表现出来的先秦时期地方分权型财税、秦至清代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型财税和近现代多元性财税的特点,将历史上的赋税制度分专题进行了讲述。在本书写作中,试图跳出传统的赋税史研究的窠臼,把赋税放到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动态地展现赋税征收、改制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各领域的关系。同时,重视历史过程整体性的把握,按照中国历史运行的顺序,以重要的赋税史实为基础,纵横结合,全景式地展现从原始氏族社会末期赋税的起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赋税发展史,同时本书还补充了大量的阅读性材料和专栏资料,无论从时间跨度上还是从资料翔实程度和内容可读性上都超过作者本人在2012年主编的《中国赋税史》教材。在一定意义上说,了解了一个国家的赋税史,也就几乎了解了这个国家的整个历史。

本书由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马金华教授编写,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王朝芳、刘锐、薛迪参与了全书资料搜集和专栏撰写等工作。本书的编写,吸收了近年来中国赋税史最新的教学科研成果。在此,向财税史学前辈和各位同仁表示诚挚谢意。本书主要面向高等院校的本科生、专科生以及对财税感兴趣的实务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本书的编写,自始至终得到了清华大学高晓蔚编辑的支持和帮助,在此向她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之史料浩繁,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请广大读者指正。


编者2018年1月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 (第一版) 作者:[此处可填入作者姓名,例如:李明、张伟] 出版社:[此处可填入出版社名称,例如: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0月 ---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为现代企业管理者、财务专业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具有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理论框架与操作实务指南。在全球化竞争加剧和经济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企业生存与发展对精细化财务管理和前瞻性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聚焦于如何运用现代财务理论指导企业运营决策,并通过构建多维度风险预警与应对体系,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内容涵盖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职能,并特别强调了信息技术在财务决策支持中的应用,以及在新监管环境下的合规性要求。 第一部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基础与战略导向 第一章 财务管理的新范式与环境解析 本章首先界定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目标,即在不确定性环境中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重点分析了宏观经济波动、技术变革(如数字化转型)以及全球供应链重构对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讨论了财务管理从传统的核算职能向战略决策支持职能转变的必然趋势,并引入了“价值创造链”的概念,将财务活动置于企业整体战略框架中进行审视。 第二章 企业价值评估与资本结构决策 深入探讨了企业价值评估的几种主流方法,包括折现现金流法(DCF)、可比公司分析法(Comparable Company Analysis, CCA)和可比交易分析法(Precedent Transaction Analysis, PTA)。特别关注了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在现代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权重提升。在资本结构部分,系统梳理了MM理论、代理成本理论等经典模型,并结合中国国情,分析了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的最佳平衡点,以及不同融资工具(如可转债、私募股权)的选择时机与影响因素。 第三章 营运资本的精益化管理 营运资本管理是保障企业日常运营流动性的关键。本章详细阐述了存货、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动态优化策略。针对存货,引入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预测模型,以平衡库存成本与缺货风险。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探讨了信用政策的科学制定、催收流程的数字化升级,以及应收账款证券化的操作可行性。对于应付账款,强调了在不损害供应商关系的前提下,最大化利用现金流周转时间的策略。 第四章 投资决策的理论与实务 本章是企业成长的核心驱动力。从净现值(NPV)、内部收益率(IRR)和盈利指数(PI)等基本指标入手,逐步深入到期权定价理论在战略投资决策中的应用,尤其是在面对高不确定性的大型研发项目时的决策辅助作用。详细剖析了并购(M&A)的财务尽职调查流程,包括协同效应的量化分析、交易结构的优化设计(如股权置换与现金支付的比例)。 第二部分:财务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第五章 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衡量体系 预算不再仅仅是控制工具,更是战略落地的执行蓝图。本章介绍了零基预算(ZBB)、弹性预算等方法的适用场景,并重点介绍了基于战略地图和平衡计分卡(BSC)的绩效管理体系设计。系统阐述了如何将财务指标与运营指标有效整合,确保各部门目标与企业整体战略保持一致。讨论了滚动预测(Rolling Forecast)在适应快速变化市场中的优势。 第六章 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基于COSO框架,本章详细解析了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五大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重点针对企业在采购、销售、资金使用等高风险环节设计了具体的控制流程和内控测试方法。强调了信息技术系统在固化内控流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内部审计职能对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持续评估。 第七章 财务风险识别、计量与应对 本部分是本书的特色和核心。财务风险被系统地划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四大类。 1. 市场风险管理: 重点分析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的计量模型(如VaR模型),并介绍了远期合约、期货、期权、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在对冲(Hedging)策略中的应用及会计处理。 2. 信用风险管理: 针对企业应收账款和对外投资,探讨了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以及不良资产的处置与风险缓释技术。 3. 流动性风险管理: 强调现金流预测的准确性,构建压力测试情景,确保企业在极端情况下仍有足够的偿付能力。 第八章 数字化转型下的财务共享服务与风险前瞻 本章探讨了信息技术对财务职能的革命性影响。详细介绍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SSC)的建设模式、流程再造和效益评估。更进一步,分析了人工智能(AI)、区块链技术在自动化对账、智能审计和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潜力。同时,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新型操作风险进行了风险建模和应对策略的阐述。 适用对象 中高层企业管理者(CEO, CFO, 部门总监) 财务经理、会计师、审计师 金融、会计、工商管理等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 关注企业稳健运营和风险管理实践的专业人士 本书特色 1. 理论深度与实操广度结合: 既涵盖了经典的财务理论,又紧密结合了中国企业在实际经营中遇到的痛点和创新实践。 2. 风险管理前置化: 强调风险管理是贯穿于投资、融资、运营全过程的主动预防机制,而非事后补救。 3. 数字化视野: 充分融入了信息技术对现代财务管理流程的重塑,帮助读者适应未来财务工作模式的变革。 4. 案例驱动: 书中穿插了多个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经典财务决策与风险控制案例分析,增强了内容的直观性和说服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中国赋税史》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它让我不再将税收视为一个孤立的概念,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去理解。书中对不同时期税收管理机构的演变,以及官员在税收征管中的角色和作用的描述,尤为引人入胜。它详细梳理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层级在赋税征收、核算、监督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这些机构的设置如何影响了税收的效率和公平性。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地方财政自主权以及中央与地方税收矛盾的章节。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我得以窥见古代王朝在平衡中央集权和地方利益方面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书中对一些地方性赋税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税收是如何成为地方官员展示政绩、争取资源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揭示了这种权力运作中可能存在的腐败和滥用。这种对税收权力运行机制的深入揭示,让我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生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税收不仅仅是经济范畴的问题,更是政治权力分配和运作的重要载体。

评分

《中国赋税史》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是一种思维的拓展和视野的重塑。我原本以为税收史是一部关于数字和法律条文的枯燥记述,但这本书却用一种极其生动和富有逻辑的方式,将税收与国家治理、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起来。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朝代税收制度的比较分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朝代的税制特征,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税制背后的逻辑和其所服务的社会目标。 例如,在分析秦汉时期的赋税时,它不仅仅停留在“口赋”和“田赋”的层面,更阐述了这些税收如何支撑起庞大的国家机器,如何服务于中央集权和统一国家的构建。而到了明清时期,税收的侧重点又转向了对商业的管制和对地方权力的约束。这种历史纵深的对比,让我清晰地看到了中国赋税制度如何随着国家形态和经济模式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演进。书中对一些关键的税制改革,如王安石变法中的部分税收措施,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不仅介绍了改革的内容,更着重分析了改革的成败原因及其历史影响。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让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阅读《中国赋税史》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它没有将自己局限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巧妙地将视角下移,去关注普通百姓与赋税之间的互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明清时期赋税对农民生活影响的章节,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细节,展现了税收如何一点点侵蚀农民的劳动所得,如何导致土地兼并的加剧,以及最终如何成为社会矛盾激化的导火索。 书中对于“隐性税负”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除了显性的钱粮征收,还有各种名目的捐纳、徭役、摊派,这些看似零散的负担,累积起来却是极其惊人的。作者通过细致的梳理,揭示了这些隐性税负是如何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演变,如何成为压垮农民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对税收“副作用”的关注,使得这本书在揭示历史真相的同时,也充满了现实的警示意义。它让我深刻理解到,任何一项税收政策的出台,都必须审慎地考量其对社会最底层民众的影响,否则,即使初衷再好,也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评分

《中国赋税史》带给我的,是一种对中国古代经济运行模式的全新认知。我原本以为古代中国的主要税收来源是农业,但这本书却展现了更加多元和复杂的局面。它对不同时期商业税、盐铁税、关税等非农业税收的详细阐述,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经济的活力和复杂性。书中对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商业城镇和贸易线路的税收状况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让我得以了解税收是如何影响商业活动,以及商业税收的增长又是如何反哺国家财政的。 尤其令我着迷的是,书中对于历史上一些具有争议性的税收政策的讨论,例如对奢侈品的征税,对特殊行业的垄断税等等。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政策定性为“好”或“坏”,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出台的时代背景、经济目的以及对社会各阶层可能产生的影响。这种 nuanced 的分析,让我学会了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历史事件。读完这本书,我对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财政管理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税收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

最近翻阅了《中国赋税史(21世纪财经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系列教材·税收系列)》,不得不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多方面的。我本来是对税收历史抱着一种略显枯燥的期待,认为充其量是史料的堆砌和政策的罗列。然而,这本书以一种极具生命力的方式,将漫长的中国赋税演变历程展现在眼前。它不仅仅是讲述“谁在收税,收什么税”,更是深入剖析了税制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动因,以及这些动因如何相互作用,塑造了不同时代的国家形态和民间生活。 举个例子,书中对唐宋时期赋税制度的描述,不再是简单的“租庸调制”或“两税法”的介绍,而是详细解读了这些制度在实际运行中遇到的挑战,比如如何应对人口流动、如何平衡中央与地方的财政需求、如何处理官员的贪腐问题,以及这些税制如何影响了当时的商品流通和手工业发展。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长安城熙熙攘攘的市集,听到了农夫们关于赋税的议论,感受到税收制度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活生生地嵌入在历史的肌理之中。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一些历史上的争议和黑暗面,比如某些朝代的苛捐杂税对民生造成的沉重打击,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这种敢于直面历史真相的态度,让整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