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PPP系列丛书:新加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策及实践

国际PPP系列丛书:新加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策及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天义,杨斌 著
图书标签:
  • PPP
  • 新加坡
  • 政府
  • 基础设施
  • 投资
  • 公共服务
  • 社会资本
  • 政策
  • 实践
  • 案例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9735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775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字数:23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套丛书选取了加拿大、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四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全面梳理了它们各自PPP发展的历史概况、法律法规、应用实践和经典案例,分析了各国PPP发展特点和经验,同时追踪PPP发展的国际动态,从而为我国政府PPP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有益参考,并为PPP理论研究者、社会资本方及相关从业者提供系统化的借鉴。

作者简介

王天义 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总裁,中国光大水务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光大绿色环保有限公司董事长。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共同主任、首席专家,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PPP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经济与企业管理、PPP理论与实务、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等。


杨斌 清华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清华大学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组织行为与领导力、商业伦理、非市场策略、高等教育管理等。

目录

第1章新加坡PPP概览1

1.1新加坡PPP 模式发展综述2

1.1.11960—1980年: “政府主导、企业支持”型的基础设施

发展和公共服务供给3

1.1.21990—2000年: 政府撤资、私有化和私营企业参与度

提升4

1.1.32000年至今: 最佳采购倡议和PPP模式5

1.2PPP的制度框架8

1.2.1相关立法9

1.2.2政策和指引10

1.2.3机构11

1.3PPP的主要指导原则及操作12

1.3.1PPP的介绍13

1.3.2构建PPP交易15

1.3.3PPP的采购流程21

1.3.4管理PPP关系24

第2章环境保护类PPP项目29

2.1环保水务PPP项目29

2.1.1新加坡水环境情况综述29

2.1.2环保水务PPP项目的结构和协议安排32

2.1.3环保水务PPP项目详情40

2.2垃圾处理PPP项目55

2.2.1新加坡垃圾处理情况综述55

2.2.2垃圾处理PPP项目的结构和协议安排58

2.2.3垃圾处理PPP项目详情64

2.3小结69

第3章社会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类PPP项目73

3.1社会基础设施类PPP项目73

3.1.1新加坡体育城PPP项目73

3.1.2工艺教育西区学院PPP项目86

3.2信息技术类PPP项目90

3.2.1贸易交换网PPP项目91

3.2.2下一代国家宽带网络PPP项目97

3.3小结105

第4章PPP项目的融资及证券化108

4.1PPP项目的融资108

4.1.1PPP项目的融资生态系统110

4.1.2PPP项目的可融资性112

4.1.3PPP项目的融资方案114

4.2PPP项目的证券化(商业信托)123

4.2.1商业信托的介绍123

4.2.2吉宝基础设施信托129

4.2.3网连国家宽带网信托138

结语144

参考文献149

附录新加坡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手册》(第二版)159


精彩书摘

第3章

社会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类PPP项目除了环保类PPP项目以外,新加坡还先后实施了新加坡体育城、工艺教育西区学院、贸易交换网和下一代国家宽带网络等若干PPP项目。虽然这些PPP项目的内容和结构大不相同,但都通过私营企业的参与为项目引入了不同程度的创新。这些项目按照其所处领域,大致可以分为社会基础设施类PPP项目和信息技术类PPP项目。本章按照此种分类,具体介绍每个项目的发展背景以及交易结构。

3.1社会基础设施类PPP项目

相较于拥有标准化的结构和合同条款的环保项目,社会基础设施类PPP项目显然更为复杂。一方面,社会基础设施类项目所牵涉的干系人众多;另一方面,社会基础设施类项目通常含有更多政治因素。当政府机构对PPP项目的期待更多是难以衡量的“软性”成果时,交易结构的设计和风险因素的分配就更为复杂。新加坡体育城项目就是这样的例子——项目规模大、牵涉的干系人众多、运营绩效较难衡量,项目完成后持续受到了众多的社会关注。尽管如此,体育城项目在很多方面仍然值得借鉴,比如历经全球金融危机仍能顺利完成融资和再融资,建立了创新的收入共享机制等。新加坡的另一个社会基础设施类PPP项目——工艺教育西区学院项目的规模远小于体育城项目,但项目引入的“白盒子”的合同概念和“预先合同”的创新机制使施工不受融资进度影响,也因此成为类似PPP项目的全球标杆。

3.1.1新加坡体育城PPP项目〖*2〗1. 项目概述新加坡体育城(Sports Hub)是一个世界级的集体育、娱乐、生活方式为一体的中心,提供世界级的体育和娱乐赛事活动。体育城于2014年7月建成开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体育基础设施项目之一。新加坡体育城是世界上首个将世界级的足球、田径、橄榄球和板球运动的基础设施以及社区生活方式和娱乐设施结合在一起的场馆。这一综合项目还包含零售商场、餐厅、滑板公园、草地滚球场、攀岩墙、沙滩排球场、硬地球场、体育图书馆和体育博物馆。建造这座体育城旨在为新加坡带来可持续的、差异化的竞争优势。The official website of Singapore Sports Hub. http: //www.sportshub.com.sg/aboutus/Pages/sports�瞙ub�瞤roject.aspx.体育城项目从筹备到最终建成历时十几年,耗资13.3亿新元,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的体育设施PPP项目。

〖1〗〖3〗第3章社会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类PPP项目〖1〗〖3〗〖3〗早在 2001年,体育城项目的计划就已经在新加坡体育委员会(Committee on Sporting Singapore)成立于2000年9月,由当时的社区发展和体育部长(Minister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Sports)Abdullah Tarmugi先生担任主席。体育委员会由1个指导委员会和4个子委员会组成,其成员来自于政府机构、私营企业和普通民众。发布的报告中形成雏形 。体育城被设想为每个新加坡人均可受益的集体育、娱乐和生活方式为一体的综合中心。该份报告指出,虽然新加坡拥有高质量的体育设施可供公众参与,但是新加坡缺乏世界级的设施来举办对整个国家的体育事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力的世界级赛事。体育委员会当时还指出,体育场馆不能建造得仅为体育所用,而是应该在设计中也考虑其他生活方式活动,并且带有诸如零售店铺、餐馆甚至酒店等全方位的综合设施来吸引不参加赛事的客流量。Mr. Lim Teck Yin. Speech by Mr. Lim Teck Yin, CEO of Sports Singapore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Stadia & Arena Conference. 25 September 2014.

2004年,政府决定通过DBFO模式(设计—建造—融资—运营模式)引入私营部门参与推动项目,创建一个商业上可行并且以用户为导向的体育城。政府为这一项目选定PPP模式的一个重要考量是,期待私营部门有能力和技术为场馆引入充满活力的体育和娱乐赛事活动,拥有安排、管理和运营类似大型生活中心的成功经验,并将这些强项融入体育城的设计和运营中。相比之下,由政府管理的旧国家体育场除了用于大型的体育、文化和国家活动以外,在其他方面的使用率很低。Centre for Liveable Cities, Singapore. Urban Systems Studies Working with Markets: Harnessing Market Forces and Private Sector for Development. First Edition, 2017: 135.体育城项目旨在实现两个目标: 第一,成为集合世界级的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为一体的生活方式中心;第二,成为国家的标志性建筑和全球性地标。政府的项目组由当时的新加坡体育理事会(Singapore Sports Council)以及新加坡社区、青年与体育部(Ministry of Community, Youth and Sports)共同领导。

……

前言/序言

新加坡开展PPP项目,是为了调动私营企业的经验、效率及创新能力,而非以PPP为融资手段。财政部曾经说过,PPP是“公共与社会资本为提供服务而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开展PPP项目也是为促使更多私营企业参与国家建设。新加坡政府视PPP为长期投资模式,认为一则可在项目期间收获效率的提升,二则可充分发挥私营企业的经验、创新及竞争优势。

2003年,新加坡首次尝试运用PPP模式。当时,公用事业局与凯发集团合作建设造价2.6亿新元的新泉海水淡化厂。迄今为止,已有多个项目采用PPP模式,其中包括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和教育基础设施等。

此外,公共部门也可以将PPP项目交由私营企业负责实施,以平衡收支,但政府必须监督实施进程,并且更积极规制,确保成功。项目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在项目收益、社会经济与环境成本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因素之间取得最佳平衡。

除了诸如公用事业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外,新加坡也在城市开发项目中采用PPP模式。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要有效应对推进城市化产生的挑战,单靠政府的力量,不足以推动经济增长并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新加坡政府始终与私营企业积极携手驱策国家建设。要应对城市挑战,需要政府部门间通力合作,也需要积极鼓励私营企业与民众参与实施有效的方案。

本书旨在分享新加坡的PPP经验,包括PPP的制度框架、案例及优良实务建议,希望读者阅读本书的过程愉悦并读后有所启发。谢谢。

邱鼎财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

宜居城市中心执行总监(副部级)




致谢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新加坡国家发展部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Centre for Liveable Cities)的大力支持,尤其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执行总监邱鼎财先生和副司长王慧芳女士,他们先后组织该中心的专家协助翻译、审阅并修改本书内容,还提供了新加坡PPP发展的历史综述。我们与邱鼎财先生和王慧芳女士就编写本书多次交流了意见,两位的真知灼见令人深省。

新加坡财政部于2004年推出了最佳采购倡议,鼓励各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采取集中方式进行采购,追求“物有所值”。这要求政府以总体成本为基础,最终实现利益成本比的最大化。同年3月,新加坡财政部正式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作为最佳采购框架下的专门采购方式,并发布了《PPP手册》(第一版)作为指导,引导政府各部门和公共机构使用PPP模式。而早在该手册发布的一年前,新加坡已在海水淡化领域实施了该国的首个PPP项目。至今,新加坡在环保水务、垃圾处理、体育、教育、贸易、信息技术和国防等领域成功实施了十多个PPP项目,这些项目为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引入了创新的技术和模式,改善了公共设施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为相关行业引入了竞争活力,吸引并培养了一批有能力实施PPP项目的国际和本地企业。这些成功实施的PPP项目也为新加坡赢得了众多国际赞誉。本书包括四章内容和一份附录。

第1章介绍新加坡PPP模式的发展概况,梳理了新加坡自建国初期至今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在发展基础设施和提供公共服务方面采取的合作模式及政策导向,重点讲述了PPP模式的提出背景。此外,PPP领域的立法、政策指引、实施机构也在本章中有所详述。

第2章梳理新加坡在水环境和垃圾处理领域实施的PPP项目,详细整理了新加坡在该领域的发展概况、具体采用的PPP模式、PPP项目的主要协议安排(包括付款机制、绩效考核、风险分配)和其他参与方;此外,也逐一介绍了这些领域每个PPP项目的发展历程、招投标过程、融资安排,并评价了这些项目为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带来的创新或效益提升。

第3章聚焦社会基础设施类和信息技术类的PPP项目,详细介绍了新加坡在体育、教育、贸易和信息技术领域的四个PPP项目,内容包括项目的提出背景、重要发展里程碑、招投标过程、评标因素、主要协议安排等,同时也对这些项目创造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评述。

第4章着眼新加坡PPP项目的融资及证券化,介绍了新加坡PPP项目的融资生态系统、如何确保项目的可融资性,并整理了目前新加坡PPP项目采用的各类融资方案。本章还介绍了PPP项目在新加坡的证券化方式——商业信托,提出包括背景、监管框架和实施步骤,以若干在PPP领域成功设立并上市的商业信托为例,详细阐述了商业信托的具体实践。

此外,本书将新加坡财政部发布的《PPP手册》(第二版)的中文译文作为附录,便于读者参阅新加坡PPP领域的基础政策文件。


国际PPP系列丛书:智慧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导读: 在当前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已成为各国政府提升治理能力、优化公共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本丛书聚焦于国际前沿的智慧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应用、政策框架与实践案例,旨在为城市规划者、政策制定者、基础设施投资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系统、深入的参考。我们深知,智慧城市的建设并非单纯的技术堆砌,而是涉及复杂的社会、经济、法律和管理体系的重塑与创新。因此,本册将围绕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关键技术路径、投融资模式创新以及跨部门协同机制展开详尽论述。 第一章:智慧城市建设的全球图景与核心驱动力 本章首先勾勒出全球智慧城市发展的宏观脉络。从最初的“数字城市”概念演进至今日强调以人为本、数据驱动的“智慧城市”,我们探讨了驱动这一转型的核心动力:快速的人口增长、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对高效公共服务的迫切需求,以及信息通信技术(ICT)的突破性发展。 我们将详细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战略侧重点。例如,欧洲侧重于市民参与和环境保护,北美强调技术创新和私营部门的深度介入,而亚洲则更关注基础设施的快速部署与规模化应用。通过比较分析,揭示出通行的成功要素与本土化转化的关键考量。 第二章: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与治理框架 一个成功的智慧城市项目,必须有清晰的顶层设计和高效的治理结构作为支撑。本章深入剖析了智慧城市规划的科学方法论,强调从城市愿景出发,而非被动接受技术。内容包括: 1. 需求导向的需求识别: 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市民反馈等手段,精准定位城市面临的痛点,确保技术投入的有效性。 2. 多层次的战略规划: 论述从国家层面、城市层面到社区层面的多尺度规划衔接,确保战略的一致性与可操作性。 3. 跨部门协同机制的构建: 智慧城市涉及交通、能源、安防、医疗等多个部门,本章重点探讨如何打破“数据孤岛”,建立高效的决策与执行协调机制。这包括组织架构的优化、标准体系的建立以及跨部门项目合作的流程设计。 第三章:关键技术模块的集成与应用:数据、连接与平台 智慧城市的“智慧”根植于先进的技术集成。本章不满足于简单罗列技术名词,而是着重探讨这些技术如何在城市系统中实现有效集成,并产生实际的业务价值。 海量数据采集与分析: 传感器网络(IoT)、高精度定位系统(GNSS/北斗)的部署策略,以及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场景,如交通流量预测、环境质量监测和公共安全预警。 新一代通信基础设施的支撑: 5G/6G网络在支持低延迟、高带宽应用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网络切片技术如何服务于不同的城市服务需求。 城市数据中台的构建: 探讨建立统一的城市数据资产管理平台的重要性,包括数据的治理、安全、共享与开放的规范。本节将详细分析开放数据政策对激发创新生态的积极作用。 第四章:智慧基础设施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对接 智慧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于可持续发展。本章将智慧技术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深度关联分析。 绿色能源与智能电网: 探讨如何利用物联网和高级计量基础设施(AMI)实现能源的精细化管理、分布式能源的整合以及需求侧响应(DR)机制的实施,以降低碳排放。 智慧交通系统的优化: 超越信号灯优化,深入探讨基于数据的需求响应式公共交通(DRT)、自动驾驶生态系统的部署挑战与机遇,以及如何通过智能物流减少城市拥堵和污染。 韧性城市与灾害管理: 分析如何利用实时监测和模拟技术,提升城市在自然灾害、流行病等突发事件中的预测、响应和快速恢复能力。 第五章:智慧城市的投融资创新模式 基础设施投入巨大、回报周期长是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核心挑战。本章专注于探讨超越传统政府预算的投融资模式。 公私合营(PPP)在新兴领域的应用: 探讨传统PPP模式如何适应智慧城市项目的特点,例如数据服务的特许经营权、基于绩效的合同设计。 绿色金融与影响力投资: 分析如何利用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等金融工具,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具有环境效益的智慧项目中。 基于价值捕获的融资机制: 探索如何通过特定的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权调整,将因智慧基础设施改善而提升的土地价值转化为再投资的资金来源。 第六章:数据治理、隐私保护与伦理考量 智慧城市的运行高度依赖数据,随之而来的是对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严峻挑战。本章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数据治理的实操框架。 数据主权与跨境流动: 分析主要经济体在数据本地化要求与全球数据流之间的平衡策略。 隐私增强技术(PETs): 介绍差分隐私(Differential Privacy)、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等技术在不暴露原始数据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分析的方法。 算法的透明度与公平性: 探讨如何建立审计机制,确保用于城市决策的AI算法不存在偏见,并能对公众进行合理的解释,这是建立市民信任的基石。 结语:面向未来的城市创新生态 本丛书最后总结了智慧城市建设中培养创新生态系统的必要性。成功的智慧城市是技术供应商、初创企业、学术研究机构与政府之间持续互动的产物。我们呼吁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快速迭代的创新环境,确保技术能够持续跟进城市发展的复杂需求,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智慧未来。 (全书总字数:约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发展趋势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对新加坡在改善民生和提升城市品质方面的努力一直印象深刻。而PPP模式,作为一种能够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的手段,自然引起了我的好奇。我希望《新加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策及实践》这本书,能够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我解读新加坡是如何利用PPP模式来解决其在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挑战的。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生动的案例,让我了解在新加坡,PPP是如何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一个PPP模式下的交通项目是如何规划和建设的,它给市民带来了哪些便利?一个PPP模式下的教育项目是如何运作的,它如何提升了教学质量?我更希望这本书能解释清楚,在PPP模式下,政府的角色是什么,社会资本又能发挥哪些独特的作用,以及普通市民如何从中受益。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新加坡的公共服务体系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的渴望。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国家间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合作模式都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公私合营”(PPP)这种模式,它究竟是如何在不同国家落地生根,并带来实际效益的?在翻阅了众多资料后,我偶然发现了这套《国际PPP系列丛书》,其中《新加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策及实践》这本书,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新加坡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国家,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创新和效率一直为世界所称道,因此,它在PPP模式上的探索与实践,无疑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新加坡政府是如何制定和推行PPP政策的,其中涉及哪些具体的法律法规、审批流程,以及如何平衡政府、社会资本和公众利益。更重要的是,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成功的PPP项目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研究,我可以更直观地了解PPP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新加坡政府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例如,在项目融资、风险分担、合同管理以及绩效评估等方面,新加坡有哪些独特的经验和创新之处?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认知空白,我迫切希望能从中获得系统、深入的解答,从而对PPP模式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并从中学习到可借鉴的经验。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城市发展和公共政策的研究者,我对不同国家在应对复杂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策略非常感兴趣。新加坡的PPP模式,作为其精细化治理和高效运作的缩影,一直是我研究的重点。我一直很好奇,新加坡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到优质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其公共服务项目中的?这背后一定有一套成熟的政策体系作为支撑,而这本书恰好聚焦于此。我希望它能详细介绍新加坡PPP政策的演变过程,其核心原则和关键要素,以及与国际上其他PPP模式相比,新加坡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和优势。例如,在项目选择标准、合作模式的设计、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等方面,新加坡政府是否有自己独到的考量?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政策文件、指导方针,或者案例分析,来具体阐释这些政策是如何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我尤其关注新加坡在项目审批、合同谈判以及风险管理等环节的流程,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监管机制来保障公共利益和项目质量。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深入理解新加坡的PPP实践,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评分

最近,我正在为一项关于公共基础设施融资的课题收集资料,PPP模式自然成为了我的关注焦点。在浏览了市面上众多的相关书籍后,《新加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策及实践》这本书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新加坡的PPP项目,往往以其高质量和高效性著称,这背后一定有着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我迫切希望能从这本书中了解新加坡在PPP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比如,在项目的前期可行性研究、项目的设计和招标,到中期的建设和运营,再到后期的评估和退出,新加坡政府是如何进行精细化管理的?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详细说明某个PPP项目是如何从概念走向落地的?这些案例能否展示出新加坡在项目融资、合同结构、风险分担以及利益相关者沟通等方面的具体做法?此外,我也想了解新加坡是如何在PPP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等因素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深入研究新加坡PPP实践的宝贵机会。

评分

我是一名在金融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士,对创新性融资模式和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合作方式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新加坡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和创新枢纽,其在PPP领域的探索和成就,一直以来都备受瞩目。我非常期待《新加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策及实践》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新加坡PPP模式成功的关键驱动因素。书中是否能详细阐述新加坡政府在吸引国际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时所采取的策略?例如,在法律法规的完善、监管框架的建立、以及金融工具的创新等方面,新加坡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做法?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新加坡PPP项目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的介绍,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合同条款来界定政府与社会资本的责任,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潜在风险。此外,我也希望能从书中了解新加坡在PPP项目的财务模型、收益分配以及退出机制等方面是如何设计的,这些内容对于我评估和参与类似项目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