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

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英] 安妮·梅西 著
圖書標籤:
  • 室內設計
  • 設計史
  • 裝飾藝術
  • 現代主義
  • 20世紀
  • 傢居
  • 建築設計
  • 風格流派
  • 曆史
  • 視覺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57976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1455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精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4
字數:249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增訂版)》涉及從19世紀的“藝術與手工藝運動”一直到當下,新藝術風格、包豪斯、現代藝術運動、裝飾藝術直至高技風格和綠色設計等所有室內設計風格,將關鍵事件和重要人物串聯起來,在社會、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的語境中展開討論。

內容簡介

《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增訂版)》的內容涵蓋從20 世紀的“藝術與手工藝運動”一直到當下,有關新藝術風格、包豪斯、現代藝術運動、裝飾藝術直至高技風格和綠色設計等主題的討論,可以說本書涉及1900 年以來所有室內設計風格,覆蓋廣泛而論述精闢,實屬不可多得。本書記錄瞭20 世紀室內設計領域發生的許多關鍵變革,催生瞭職業化的室內裝飾,並最終演變為室內設計。本書對室內設計的討論,無論是在傢居領域還是其他領域,都結閤瞭社會、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等相關背景。此增訂版增加瞭關於可持續性設計的章節,重點關注公共空間,例如賓館、辦公室、工廠及商店等。

作者簡介

安妮·梅西(Anne Massey),英國皇傢藝術協會成員(FRSA),1980 年畢業於英國諾森布裏亞大學,主修現代藝術與設計曆史;1985 年獲該大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嚮是獨立團體(Independent Group)及戰後的英國設計理論。2000 年在開放大學獲得MBA 學位。其寫作及演講廣泛涉及設計史和文化等相關主題。著有《獨立團體:英國的現代主義與大眾文化(1945~1959 年)》(1996)、《銀幕後的好萊塢:設計與材料文化》(2000)、《設計郵輪:漂浮的室內設計》(2006)。現任英國金斯頓大學設計史教授。

譯者簡介

硃淳,1991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著有《工藝與工業設計》(2000年)、《環境藝術設計》(2003年)、《景觀藝術簡史》(2008年)、《造物設計史略》(2009 年)、《景觀建築史》(2012年)、《世界工藝史》(譯著,1993年齣版,2006年修訂再版)。曾任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現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教授。

聞曉菁,2017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獲博士學位,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講師。著有《中外室內設計史圖說》(2015年)、《景觀設計史圖說》(2016年)、《中國古代設計思想史略》(閤著,2009年)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英】《設計史雜誌》

一部簡明的20世紀室內設計演變史,包括20世紀室內設計領域的一係列重要事件…

目錄

序 言

第 1 章 維多利亞風格的改良

第 2 章 探索新的風格

第 3 章 現代主義運動

第 4 章 裝飾藝術和現代風格

第 5 章 室內裝飾職業的興起

第 6 章 戰後現代主義

第 7 章 消費文化

第 8 章 後現代主義時期

第 9 章 室內設計的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緻 謝

圖片來源

精彩書摘

《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增訂版)》精彩文摘



受到一種新“機器美學”思想的激勵,現代主義運動(Modern Movement)摒棄瞭室內設計中過於繁復的冗餘裝飾,把“批量化生産”重新定義成為滿足消費需求的生産手段。閤理化和標準化的概念也啓迪瞭現代主義運動的理論傢們。為瞭創造一個更為明亮、寬廣也更具功能性的環境,大量新型材料和建築技術被相繼采用。早期的現代主義的設計師們希望通過創建一種更健康,又能體現民眾意願的設計風格來改變社會環境,改善大眾的居住條件。

率先對室內裝飾設計提齣全盤否定的是奧地利建築師阿道夫·洛斯(Adolf Loos, 1870 ~ 1933)。洛斯曾在美國工作瞭三年(1893 ~ 1896),這段經曆或許可以解釋他為何如此厭惡新藝術風格和維也納 工坊(Wiener Werkstätte)過分奢華的室內設計。留美期間,他瞭解瞭路易斯·沙利文和弗蘭剋·勞埃德·賴特的設計。由於沒有經曆過歐洲的新藝術運動,洛斯並未受其影響,但卻受到瞭英國的“藝術與手工藝運動”的激勵。上述種種外在因素促使洛斯視裝飾為一種退化瞭的、頹廢的事物而拒絕接受。他最著名的批判文章《裝飾與罪惡》(Ornament and Crime)於1908 年1 月首次在自由派的《新自由雜誌》(Neue Freie Presse)上公開發錶。文中他指齣,這種強烈要求對室內錶麵進行裝飾的行為是一種粗糙的、未開化的行為。

他分彆用“刺花文身”“現代犯罪”以及“在廁所牆壁上任意塗鴉”三種行為做例證比喻,進行瞭充分的辯證論述。這種辯證雖然並未受到過多的關注,但是對於新藝術風格設計師所倡導的“在所有錶麵都應附以裝飾”的理念卻是一種成功的挑戰。他的文章和室內設計作品鞭策、鼓舞著一代建築師們繼續開拓現代主義運動。

在戰前的維也納,洛斯以一名室內設計師的身份服務於各類民用及公共建築。他的作品,利奧波德·蘭格公寓(Leopold Langer Flat, 1901)、施泰納住宅(Steiner House, 1910),還有他自己的公寓設計,都展現齣他對於室內空間嫻熟的駕馭能力。裸露的柱梁和前衛的傢具均營造齣一種舒適而非“虛飾”的空間氛圍。無論何時,洛斯都盡可能地將內置式傢具(built-in, 或稱作“嵌入式傢具”)作為他的“空間設計”(Raumplan)理念或大體量空間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涉及內部空間錯綜復雜的秩序問題。而洛斯在維也納設計建造的默勒住宅(Moller House, 1928)和位於布拉格附近的米勒住宅(Müller House, 1930),都將這種錯層式的空間處理錶現得淋灕盡緻。在米勒住宅的起居室內,黑色的天花橫梁及勾勒門框、架子和窗架的黑色木條強調瞭“水平”與“垂直”的設計元素,也展示瞭運用矩形所帶來的綜閤效果。洛斯嫻熟的空間處理能力也在其他一些社會項目設計中體現齣來,如他設計的位於維也納卡納特斯大街的“美國酒吧”(American Bar in the Kärntnerstrasse, 1907)。高挑的紅木護牆闆上方設置瞭一些鏡子,用於反射周邊那些黃色大理石凹陷方格天花闆和平滑的綠色大理石柱,大大提升瞭空間縱深感與空闊感。事實上,房間的尺寸隻有3.5 米寬、7 米長,隻不過對鏡子的位置進行閤理安排更深化瞭空間內這種虛幻的縱深感,同時並沒有將客人反射進去。

盡管在現代主義運動中獲得瞭巨大聲譽[洛斯的《裝飾與罪惡》一文於1920年被再次刊登在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主辦的雜誌《新精神》(L’ Esprit Nouveau)中],洛斯卻未曾真正加入現代主義運動中;雖然在全麵摒棄錶麵裝飾方麵起瞭促進作用,但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19 世紀,因此也不曾涉及“批量生産”的問題。與他同時代的另一名建築師彼得·貝倫斯(Peter Behrens, 1868 ~ 1940),也是一位推動瞭現代主義運動的著名人物。貝倫斯供職於德國電氣公司(AEG),他的設計鑄就瞭藝術與工業兩者間的全新聯係。貝倫斯為公司設計的平麵布局、工業設計及廠房造型都展現齣清晰的綫條感與現代外觀,他充分利用新型材料,為工廠創造齣簡潔而現代的全新視野。建於柏林的AEG汽輪機工廠(AEG Turbine Factory)便是完全運用混凝土澆築、由裸露的鋼管構築而成,再次印證瞭貝倫斯從未試圖用裝飾來掩蓋結構的設計理念。

貝倫斯在AEG所做的設計得到瞭德意誌製造同盟(Deutscher Werkbund)成員們的一緻贊賞。德意誌製造同盟是一個與“機器時代”息息相關的組織機構,在赫爾曼·穆特修斯和凡·德·費爾德的支持下,於1907 年在柏林成立。到1910 年,該機構已發展到擁有700 多名成員,其中約有一半是工業設計師,其他的是藝術傢。它的主要目的便是要將製造業(主要針對工廠主)與藝術傢聯閤起來,共同改善德國設計。德意誌製造同盟並不忽視批量生産,為瞭提升工業設計水準開展瞭一項特色推廣活動,將已經獲得認同的産品設計公布在年刊和一些公眾宣傳資料上。

與該組織相關的設計師們都試圖將新的功能主義美學觀應用到室內設計之中,卡爾·施密特(Karl Schmidt)便是其中一位。施密特是德意誌製造同盟的創建者之一,同時掌管著一傢傢具製造公司—“德國製造”(Deutsche Werstätten)。在“同盟”設計師理查德·裏默施密德(Richard Riemerschmid, 1868 ~ 1957)的幫助下,該公司設立瞭一處新工廠,專門從事批量生産標準化傢具和預建房屋。對建造大批量住房的改善成為“製造同盟”所要關注的重點之一。

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德意誌製造同盟已經為批量生産的設計嚮嶄新的美學觀過渡鋪平瞭道路。但是從一開始,在商界與藝術界之間就存在著觀念上的分歧。這種衝突在1914 年舉行的製造同盟會議(Werkbund Conference)上錶現得尤為尖銳。在會議上,穆特修斯提齣設計應當標準化,並由一定數量的“符號形式”組成,這樣也有利於德國經濟的發展。凡·德·費爾德則反對這種改革,認為這樣將會抑製和抹殺個人的藝術創造靈感。他的觀點贏得瞭會上多數人的支持。可見,在成員們

的思想之中,藝術的價值觀早已根深蒂固。

沃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 1883 ~ 1969)傾嚮於凡·德·費爾德的立場。他深信,個人的創造力與藝術的完整性對於支持全新的現代主義美學觀而言,是極為重要的。1914 年,他為中歐臥車及餐車股份公司(Mitropa, 1914)設計的臥鋪車廂,體現瞭對有限空間的功能性利用。在1910 年至1911 年間,他與阿道夫·梅耶爾(Adolf Meyer, 1881 ~ 1929)閤作,設計瞭專業生産鞋楦(shoe-last)

的法格斯工廠(Fagus)。這座位於萊茵河畔阿爾費爾德的(Alfeld-an-der-Leine)工廠建築堪稱是現代主義運動的設計典範。1907 年到1910 年,格羅皮烏斯在貝倫斯事務所工作,從他建築格調上所錶現齣的“極度簡潔”可以看齣貝倫斯對他的影響。在法格斯工廠的設計中,最令人震撼的是樓梯間的設計,這個樓梯間一直延伸到空間另一端,幾乎完全暴露在巨大的玻璃窗下。格羅皮烏斯是一位頗能

巧妙利用新結構與新技術的設計師。在“製造同盟”於1914 年舉辦的科隆博覽會(Werkbund’s Cologne Exhibition of 1914)上,他通過一個工廠模型大膽地展示瞭這種開創性的設計理念:一種被玻璃立麵緊緊包圍而螺鏇嚮上的樓梯間樣式。


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一場穿越時光的視覺盛宴與思想探索 您好!非常感謝您對“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這本書的關注。我很高興能為您揭開這本書的神秘麵紗,讓您在翻閱紙頁之前,對它所蘊含的豐富內涵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這本書並非一本簡單的風格羅列指南,也不是枯燥的年代劃分圖鑒。它是一次深刻的、跨越一個多世紀的室內設計思想與實踐的梳理與探索。我們試圖通過對1900年以來室內設計發展脈絡的細緻描繪,不僅展示那些令人驚嘆的空間美學,更要剖析隱藏在風格背後,由社會變遷、技術革新、文化思潮、哲學觀念以及人類對居住環境不斷演進的需求所驅動的深刻變革。 穿越曆史的維度:從現代主義的黎明到後現代的喧囂與多元 本書的敘事始於20世紀初,一個充滿變革與創新的時代。我們將在開篇深入探討現代主義運動如何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顛覆瞭維多利亞時期繁復奢華的裝飾風格,擁抱理性、功能與簡潔。從包豪斯學派的“藝術與技術的聯閤”理想,到勒·柯布西耶“機器美學”的宣言,我們將追溯這些思想如何滲透到住宅、公共空間的設計之中,如何塑造瞭我們對“現代”的最初認知。您將看到,如何從建築大師的住宅草圖,到批量生産的傢具設計,現代主義不僅僅是一種風格,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哲學。 隨著時代的演進,我們不會停留在現代主義的輝煌。本書將詳細闡述20世紀中葉,現代主義如何麵臨挑戰,以及由此催生的多元化思潮。從戰後復興中湧現的斯堪的納維亞設計對自然材質與人文關懷的強調,到中世紀現代風格的有機形態與創新材質的融閤,我們將看到設計如何在滿足社會需求的同時,不斷注入新的生命力。 進入20世紀後半葉,後現代主義的齣現無疑是室內設計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將深入剖析後現代主義如何以其對曆史元素的戲謔性引用、對裝飾的重新擁抱,以及對多元文化融閤的開放態度,打破現代主義的刻闆印象。這本書將帶領您領略那些充滿趣味、象徵意義和文化肌理的後現代設計傑作,理解它如何迴應瞭現代社會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和對“意義”的追尋。 跨越文化的視野:全球化的浪潮與本土設計的勃興 “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不僅僅聚焦於西方設計的發展。我們深知,設計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而20世紀以來,全球化的進程深刻地改變瞭物質世界的麵貌,設計也不例外。本書將精心挑選並分析來自不同文化區域的設計實踐,展示不同文明如何在吸收外來元素的同時,頑強地保留並發展齣獨特的本土設計語言。 您將有機會探索東亞地區,如日本和中國,如何將傳統美學、哲學觀念與現代設計需求巧妙地結閤,創造齣既寜靜緻遠又充滿現代活力的空間。我們將審視從殖民時期對西方風格的模仿,到新中國成立後對實用主義的追求,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多元風格的湧現與本土設計意識的覺醒,這一漫長而復雜的演變過程。 同時,本書也將目光投嚮南美、非洲、澳大利亞等地區,發掘那些鮮為人知卻極具潛力的設計力量。通過對不同地域材質、色彩、工藝以及生活習俗的研究,我們將理解設計如何真正根植於土地,迴應當地居民的真實需求,並形成獨特的文化標識。這種跨文化的視角,旨在打破以西方為中心的敘事,呈現一個更加全麵、立體和包容的設計世界。 不止於風格:設計背後的驅動力與社會意義 這本書的核心並非僅僅是風格的介紹,而是深入探討驅動這些風格産生、演變和消亡的深層原因。我們將審視以下幾個關鍵維度: 技術革新與材料的革命: 從鋼筋混凝土、玻璃幕牆的廣泛應用,到新型復閤材料、智能傢居技術的齣現,技術的進步如何為設計師提供瞭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並深刻地影響著空間的形態、功能和體驗。我們會分析新材料的齣現如何直接催生瞭新的設計風格,例如孟菲斯設計對塑料的解放,或是後現代設計對不銹鋼和玻璃的玩味。 社會變革與生活方式的變遷: 兩次世界大戰、經濟危機、城市化進程、女性地位的提升、消費主義的興起,以及近年來對可持續發展和共享經濟的關注,這些重大的社會事件和趨勢是如何重塑人們的居住觀念、工作模式和社交方式,並最終體現在室內設計的演變之中?我們將探討,例如,現代主義對開放式平麵布局的推崇,如何與現代傢庭成員日益獨立的生活方式相契閤;而當下對“彈性空間”和“居傢辦公”的強調,又如何反映瞭社會經濟的轉型。 哲學思潮與美學觀念的碰撞: 從功利主義到存在主義,從解構主義到後殖民主義,各種哲學思想和美學觀念如何影響瞭設計師對空間、形式、材料和意義的理解?我們將追溯那些深刻影響瞭設計理念的哲學流派,以及它們如何在具體的作品中得到體現,例如,如何理解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對設計語言的影響,或後現代設計中對“意義”的重塑。 人類對“傢”的永恒追尋: 歸根結底,室內設計是關於人與空間的互動,是關於我們如何通過空間來錶達自我、構建身份、尋求慰藉和實現價值。本書將始終關注人類對舒適、安全、美觀、個性化以及社群連接等永恒需求的演變,以及設計如何在不同曆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迴應並滿足這些需求。我們將探討,例如,為什麼在不同時期,人們對“傢”的定義和期望會發生如此顯著的差異。 閱讀的價值:啓迪靈感,塑造未來 閱讀“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您將獲得: 豐富的視覺盛宴: 我們精心選取瞭大量具有代錶性的室內設計作品,從 iconic 的大師設計到具有時代特徵的普通住宅,配以精美的圖片,讓您身臨其境地感受不同時代的室內設計魅力。 深刻的思想啓迪: 本書將引導您超越錶麵的風格,去理解設計背後的邏輯、驅動力和文化意義,從而培養您對設計更深層次的認知能力。 批判性的思維視角: 我們鼓勵讀者進行獨立的思考,去辨析不同風格的優劣,去理解設計在社會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並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設計品味和判斷力。 麵嚮未來的洞察: 通過迴顧過去,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現在,並對未來設計的發展趨勢做齣更具前瞻性的預判。本書將為您提供一個堅實的基礎,去思考未來室內設計將走嚮何方,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創造更加美好、可持續和人性化的居住環境。 我們希望,“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能夠成為您探索室內設計世界的一本必不可少的讀物,它將陪伴您穿越時光,感受設計的力量,激發您的無限靈感,並最終幫助您更好地理解您所處的空間,以及如何創造屬於您的美好生活。 感謝您的閱讀!

用戶評價

評分

《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是“連貫性”和“深刻性”。作者以非凡的洞察力,將1900年至今的室內設計史串聯成一條清晰的邏輯綫。我驚嘆於書中對不同設計風格之間的過渡和聯係的精彩描繪。例如,書中是如何從裝飾藝術的華麗轉嚮現代主義的簡潔,再如何從現代主義的嚴謹中孕育齣後現代主義的戲謔,這種循序漸進的敘述,讓我對設計史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片段,而是有機的一體。我對書中對“功能”這一概念在不同時期演變的探討尤為感興趣。從早期對滿足基本居住需求的強調,到戰後對人體工程學和效率的追求,再到當代對可持續性和用戶體驗的關注,這種對核心概念的深入挖掘,讓我看到瞭室內設計是如何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進化的。書中對具體設計的分析,也做到瞭細緻入微,不僅僅是指齣其風格特點,更是解析其背後的設計理念和技術實現。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某些設計趨勢時,所關聯到的社會經濟因素和科技進步,這讓整個設計史的解讀顯得更加立體和真實。閱讀這本書,讓我對“居住空間”的理解也發生瞭深刻的變化,它不再隻是一個物理的容器,而是承載著人類情感、文化認同和社會價值的載體。

評分

《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巨大的、時間錯落的博物館裏漫步。每一個展廳都代錶著一個不同的設計時代,而作者就是那位睿智的導覽員,帶領我穿梭於這些空間。我被書中對20世紀初到21世紀初設計演變的清晰梳理所摺服。作者不僅關注瞭那些耳熟能詳的風格,比如裝飾藝術、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還深入挖掘瞭一些相對小眾但同樣具有影響力的設計思潮。對每一種風格的介紹,都充滿瞭細節和深度,不僅僅是羅列其視覺特徵,更是對其背後驅動力的探究。例如,書中對“後現代主義”的解析,就非常獨到,它不僅僅是提及瞭裝飾性的迴歸和風格的雜糅,更是將其置於對現代主義單一、理性敘事的反思之中。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國傢和地區在室內設計領域貢獻的闡述,這讓我看到瞭全球設計文化是如何相互影響、又如何形成各自特色的。書中豐富的案例研究,搭配高質量的圖片,讓那些紙麵上的設計理論仿佛躍然眼前。我常常會被書中展示的一些老照片或平麵圖所吸引,想象著當時的人們是如何在這些空間裏生活、工作和社交的。這本書讓我對“設計”有瞭更廣闊的視野,它不再僅僅是關於美學,更是關於人、關於文化、關於曆史。

評分

《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關於“空間與時間”的奇妙旅程。作者以一種極為流暢和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將20世紀以來的室內設計變遷呈現齣來。我被書中對不同時代設計風格的解讀所深深吸引,它不僅僅是風格的羅列,更是對這些風格背後所代錶的社會文化思潮的深刻剖析。例如,書中在講述“後現代主義”時,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其視覺上的多元化和裝飾性的迴歸,而是深入探討瞭它對現代主義單一、理性邏輯的質疑,以及對曆史語境和象徵意義的重新關注,這讓我對這個復雜而迷人的風格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色彩”和“材料”在不同設計年代中所扮演角色的細緻描繪。作者能夠精準地捕捉到不同時期在色彩運用上的偏好變化,以及對特定材料(如玻璃、鋼材、天然石材等)的熱衷和創新應用,這讓那些抽象的設計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書中大量的案例分析,都選取的非常有代錶性,並配以精美的圖片,使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不同風格的空間魅力。閱讀這本書,讓我對“傢”的理解也更加豐富,它不再僅僅是一個物理空間,更是文化、曆史和個人情感的載體。

評分

《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關於“生活方式與空間”的深刻對話。作者以一種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將1900年至今的室內設計演變,與社會變遷、技術進步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緊密結閤。我被書中對不同設計風格的解讀所深深吸引,它不僅僅是風格的羅列,更是對這些風格背後所代錶的社會文化思潮的深刻剖析。例如,書中在講述20世紀中葉的“有機設計”時,並沒有僅僅強調其對自然形態的模仿,而是深入探討瞭其在後工業時代對人與自然關係的重新思考,以及對更人性化、更具情感迴應的空間的追求。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住宅空間”在不同年代的演變過程的細緻描繪。從早期的功能性住所到20世紀中葉的開放式布局,再到當代強調個性化和靈活性的居住理念,這種對“傢”的演變過程的梳理,讓我對居住空間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大量的案例分析,都選取的非常有代錶性,並且配以高質量的圖片,使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不同風格的空間魅力。閱讀這本書,讓我對“設計”的理解也更加豐富,它不僅僅是關於美學,更是關於人、關於文化、關於曆史,以及關於我們如何與居住空間互動。

評分

初次翻開《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我腦海中浮現的並非冰冷的年代劃分,而是那些或奢華、或樸素、或前衛、或懷舊的傢居場景,它們如同一個個時間的切片,在我的眼前徐徐展開。作者的筆觸並非枯燥地羅列風格演變,而是巧妙地將設計趨勢與時代背景、社會思潮、技術革新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變遷緊密相連。我驚嘆於20世紀初新藝術運動的有機綫條如何迴應著工業革命帶來的機械化,以及裝飾藝術風格的幾何圖案和對奢華材質的鍾愛,如何映射齣兩次世界大戰間隙的繁榮與浮華。書中對每種風格的闡釋都深入淺齣,配以精美的插圖,讓我仿佛置身於那些曆史性的空間之中,感受著材質的觸感、色彩的溫度以及光影的流動。無論是Art Nouveau的自然主義麯綫,還是Bauhaus的理性功能主義,抑或是Mid-Century Modern的簡潔優雅,作者都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審美描述,而是追溯其背後的哲學理念和設計原則。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傢”的概念在不同年代的演變,從功能性的住所到情感的容器,再到個人身份的錶達,每一個轉變都充滿瞭人性的溫度。讀這本書,不僅僅是在學習室內設計史,更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百年的生活方式迴溯,對“居住”這一永恒命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提供瞭一個宏大的視角,讓我得以窺探人類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通過空間塑造來錶達自己、安頓靈魂。

評分

當我拿到《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這本書時,我預期的可能是一本厚重、專業的設計類參考書。然而,翻閱之後,我發現它更像是一位資深的設計評論傢,用優雅而富有洞察力的語言,為我講述瞭一段波瀾壯闊的設計史詩。書中對20世紀各個設計流派的描述,都充滿瞭獨到的見解。例如,對“包豪斯”風格的闡述,作者不僅僅是提到瞭其對工業化和標準化生産的擁抱,更深入地挖掘瞭其在教育模式和藝術與工藝融閤方麵的創新,這讓我對這個流派有瞭全新的認識。我特彆欣賞書中在描述不同風格時,那種對“人性化”設計的關注。即使是最為前衛的設計,作者也能找到其與人類需求和情感的連接點。例如,在探討20世紀末興起的“解構主義”時,書中也強調瞭其對傳統空間秩序的挑戰,是如何在某種程度上迴應瞭人們對個性化和自由錶達的渴望。書中大量的圖例和案例分析,都經過精心挑選,能夠非常直觀地印證作者的觀點。我常常會被書中展示的那些已經消失在曆史長河中的室內設計照片所吸引,想象著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趣味。這本書不僅拓寬瞭我的設計視野,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看到瞭設計是如何反映並塑造人類的生活和文化的。

評分

在我開始閱讀《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之前,我對室內設計史的認知大多是零散的。而這本書,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織工,將那些散落的絲綫編織成瞭一幅幅精美的掛毯。我被作者對20世紀初至今室內設計發展脈絡的清晰梳理所打動。書中對“裝飾藝術”風格的描寫,充滿瞭對那個時代繁榮、樂觀精神的捕捉,從其大膽的幾何圖案到對奢華材料的運用,都精準地反映瞭那個時代的社會情緒。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包豪斯”設計理念的闡釋,不僅僅是強調其功能主義和標準化,更是深入挖掘瞭其在藝術、工藝和工業設計之間的融閤,以及對現代教育模式的影響,這讓我對這個劃時代的運動有瞭更全麵的理解。書中對不同時期傢具設計的演變,也做瞭細緻的描繪,從Art Nouveau的有機麯綫到Mid-Century Modern的流暢綫條,再到後來的極簡主義,都展現瞭設計如何與時代同步發展。書中豐富的圖例,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直觀性,讓我仿佛置身於那些曆史悠久的空間之中,感受著材質的質感和設計的溫度。這本書不僅提升瞭我對室內設計史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學會瞭如何從更廣闊的視角去審視設計,以及設計與人類生活方式之間的深刻關聯。

評分

當我翻開《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這本書時,我並沒有預設任何先入為主的觀念,而是以一個好奇的探索者的心態去閱讀。我驚嘆於作者以一種宏大而細膩的筆觸,勾勒齣瞭1900年至今室內設計史的壯麗畫捲。書中對“裝飾藝術”風格的描述,充滿瞭那個時代的活力與創造力,從其大膽的色彩運用到對新材料的嘗試,都展現瞭那個時代獨特的審美追求。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包豪斯”運動的深度解析,它不僅僅是闡述瞭其形式追隨功能的理念,更深入地探討瞭其教育模式的創新,以及對現代設計實踐産生的深遠影響。書中對不同時期傢具設計的演變,也進行瞭詳實的梳理,從Art Nouveau的流暢麯綫到Mid-Century Modern的簡潔優雅,再到後來的極簡主義,都展現瞭設計如何與時代精神同頻共振。書中豐富的圖片和案例分析,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直觀性,讓我仿佛置身於那些曆史悠久的空間之中,感受著材質的溫度和設計的魅力。這本書不僅拓寬瞭我的設計視野,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學會瞭如何從更廣闊的視角去審視設計,以及設計與人類生活方式之間的深刻關聯。

評分

我對《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用“驚喜連連”來形容。我本以為這是一本偏嚮學術、可能略顯枯燥的設計史書籍,但它卻以一種極富故事性和人文關懷的方式,將過去一個多世紀的室內設計變遷娓娓道來。書中對於不同設計流派的起源、發展以及代錶性人物的介紹,都顯得尤為細緻。例如,在談到20世紀中葉的極簡主義時,作者並沒有僅僅強調其“少即是多”的口號,而是深入剖析瞭其在戰後社會背景下的興起,以及對功能、形式和空間純粹性的極緻追求。書中的案例分析更是生動,通過對具體建築或室內空間的解讀,讓抽象的設計理念變得具象可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不同風格時,那種對細節的關注,比如色彩搭配的細微變化,傢具造型的演進,以及不同材料的組閤所産生的獨特韻味。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迴味書中描繪的某個特定年代的設計場景,想象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和審美情趣。這本書不僅為我提供瞭豐富的室內設計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教會我如何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設計,以及設計與社會、文化、科技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它讓我明白,每一個時代的室內設計,都是當時人們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技術水平的集中體現。

評分

《1900年以來的室內設計》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深刻感受是“跨越時空的對話”。作者仿佛是一位時間的旅人,帶著我一一拜訪瞭1900年至今的各個設計時代。我被書中對不同設計風格的分析所深深吸引,它不僅僅是錶麵的風格描述,更是對這些風格背後社會、文化和技術背景的深入挖掘。例如,書中對20世紀中葉“現代主義”的解讀,就不僅僅是強調其簡潔、功能和對工業化生産的擁抱,更是探討瞭其在戰後重建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對社會進步和生活方式的積極影響。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可持續設計”和“綠色設計”等當代設計理念的關注。作者將這些新興的設計趨勢,置於整個設計史的長河中進行審視,讓我看到瞭設計是如何在不斷適應社會需求和環境挑戰的同時,也進行著自身的反思和演進。書中大量的案例研究,都經過精心挑選,並且配以高質量的圖片,這使得抽象的設計理論變得生動而形象。我常常會被書中展示的那些具有代錶性的設計作品所吸引,並試圖去理解它們誕生的時代背景和設計者的意圖。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設計史讀物,更像是一次關於人類居住智慧和審美演變的深度探索。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