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从事新媒体艺术、互动艺术创作与研究的读者学习参考。 1、本书全面介绍新媒体艺术所要运用的数字技术和视频手段,是艺术家和设计师构思作品、提升艺术体验的工具性图书。
2、本书挖掘新媒体交互技术性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脉络,从人性的高度和现实文化情境的角度,探讨新媒体艺术的交互逻辑。
3、本书梳理新媒体艺术的认知特性和审美内涵;解构新媒体交互形式、时空交互与交互逻辑;构建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模式和评价模式。
内容简介
从媒介的视角分析新的艺术表达,系统梳理了新媒体艺术的认知特性和审美内涵,解构了其交互形式、时空交互与交互逻辑,构建了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模式和评价模式。探讨新媒体交互艺术在文化情境中由现代新的技术、新的媒体形式所构成的新的艺术体验,为新媒体交互艺术的发展和创作提供理论借鉴。
全书共八个章节,第一章媒介视角下的艺术表达,从媒介与艺术的关系上,分析艺术影响社会、影响人类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媒介的力量,从新媒体的特性、新媒体的影响和新媒体的艺术上分析了新兴媒介下的艺术观念和表达;第二章新媒体艺术的认知特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受众对新媒体艺术的认知过程,概括归纳出新媒体艺术的多元面向,具有多感性、反馈性、多元性、虚拟性和沉浸性的认知特性;第三章新媒体艺术的审美内涵,以情感化审美为新媒体交互艺术美学研究的主要视域,追溯美学起源,探讨情感为美学的根源;分析新媒体交互艺术中情感与美学的关系;从感官、生理与心灵三个层次上剖析新媒体交互艺术情感美学的内涵;第四章新媒体艺术的交互形式,系统概括分析了新媒体艺术在媒介、认知和感官三个层面上而呈现的交互形式;第五章新媒体艺术的时空交互,分别从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演绎、时间与活动、空间与情境和时空与交互层面解构新媒体艺术的时间纬度和空间纬度的交互关系;第六章新媒体艺术的交互逻辑,用事理学的方法分析新媒体艺术的审美交互逻辑、行为交互逻辑和虚实交互逻辑;第七章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模式,通过分析影响交互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次要影响因素,归纳交互的原则,构建由影响要素分析、交互形式确定到具体创作实施的交互模式;第八章新媒体艺术交互性评价,构建了新媒体艺术交互性评价的模式,并以APP这一新的媒体形式为例,进行受众喜好评价与交互性的评价。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媒介视角下的艺术表达001
1.1 媒介与艺术表达 / 002
1.1.1 媒介 / 002
1.1.2 媒介与艺术 / 003
1.2 新媒体艺术表达 / 003
1.2.1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 / 003
1.2.2 新媒体产生的影响 / 004
1.2.3 新媒体艺术的表达 / 005
1.3 交互下的艺术观念 / 007
1.4 新媒体交互艺术 / 010
1.4.1 跨界:人与机是基础 / 010
1.4.2 碰撞:新技术是冲击 / 011
1.4.3 融合:数字化是机遇 / 014
1.4.4 演变:显与隐是未来 / 015
第2章 新媒体艺术的认知特性 019
2.1 新媒体艺术的认知模式 / 020
2.1.1 心理学下的认知模式 / 021
2.1.2 新媒体艺术认知模式 / 022
2.2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特性 / 030
2.2.1 多感性的交互特性 / 030
2.2.2 反馈性的交互特性 / 032
2.2.3 多元性的交互特性 / 034
2.2.4 虚拟性的交互特性 / 036
2.2.5 沉浸性的交互特性 / 038
2.2.6 非线性的交互特性 / 040
第3章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形式042
3.1 媒介下的交互形式 / 043
3.1.1 媒介关系下的交互形式 / 043
3.1.2 媒介载体下的交互形式 / 048
3.2 感官下的交互形式 / 066
3.2.1 视觉感知下的交互形式 / 067
3.2.2 听觉感知下的交互形式 / 068
3.2.3 嗅觉感知下的交互形式 / 069
3.2.4 味觉感知下的交互形式 / 070
3.2.5 触觉感知下的交互形式 / 071
3.2.6 意觉感知下的交互形式 / 072
3.3 认知下的交互形式 / 074
3.3.1 交互的形式与认知模式 / 074
3.3.2 认知模式下的交互形式 / 081
第4章 新媒体艺术的审美内涵 086
4.1 新媒体交互艺术的美学观念 / 087
4.1.1 美学溯源 / 087
4.1.2 美学观念 / 089
4.2 新媒体交互艺术的审美特征 / 093
4.3 新媒体交互艺术的审美逻辑 / 098
4.3.1 新媒体艺术审美主客体 / 098
4.3.2 新媒体艺术的审美体验 / 101
4.3.3 审美主客体的情境统一 / 103
4.4 新媒体交互艺术的情感美学 / 106
4.4.1 艺术审美中的情感 / 106
4.4.2 情感美学下的体验 / 108
4.4.3 情感美学营建过程 / 113
第5章 新媒体艺术的时空交互 116
5.1 新媒体艺术的时间与活动 / 117
5.1.1 感觉时间与沉浸 / 118
5.1.2 行为时间与互动 / 120
5.1.3 反思时间与构想 / 122
5.2 新媒体艺术的空间与情境 / 124
5.2.1 维度化的空间结构 / 125
5.2.2 逻辑化的空间脉络 / 130
5.2.3 形态化的空间层次 / 132
5.3 新媒体艺术的时空与交互 / 136
5.3.1 历史与现实的跨越 / 137
5.3.2 虚拟与现实的融合 / 139
5.3.3 时间与空间的交织 / 140
第6章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逻辑142
6.1 新媒体艺术事理交互逻辑 / 143
6.1.1 新媒体交互艺术的“事” / 144
6.1.2 新媒体交互艺术的“理” / 151
6.2 新媒体艺术行为交互逻辑 / 154
6.2.1 行为交互的环境因素 / 155
6.2.2 行为交互的参与再生 / 157
6.3 新媒体艺术虚实交互逻辑 / 159
6.3.1 虚实交互的逻辑关系 / 159
6.3.2 虚实交互艺术的表达 / 162
第7章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模式167
7.1 交互过程的影响因素 / 168
7.2 交互过程的行为解构 / 169
7.2.1 感知的响应 / 169
7.2.2 注意的集中 / 170
7.2.3 记忆的增强 / 172
7.2.4 情绪的感染 / 173
7.2.5 反馈的及时 / 174
7.3 交互模式的构建应用 / 176
7.3.1 交互模式的构建 / 176
7.3.2 交互模式的应用 / 179
第8章 新媒体艺术交互性评价190
8.1 新媒体艺术交互性评价的模式 / 191
8.2 App交互界面与受众喜好评价 / 193
8.2.1 评价方法 / 193
8.2.2 评价体系 / 194
8.2.3 评价步骤 / 201
8.3 手机新闻App软件交互性评价 / 208
8.3.1 评价方法 / 208
8.3.2 评价体系 / 212
8.3.3 评价步骤 / 221
参考文献235
前言/序言
视觉文化在20世纪由于媒体形式的空前拓展经历了一场巨大的转型,面对新的媒体艺术,人们已经不再陌生。早在20世纪50年代,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就富有预见性地宣称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图像的世界,之后电视机普及,视听媒体日新月异,论是从技术还是大众审美层面,新的媒体形式替代了旧的媒体形式。社会生活也全面进入由数字技术支撑的媒体化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艺术得以萌生和发展。新媒体艺术大量运用了数字技术、视频手段来展现艺术家的观念,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受众和创作之间的关系,沟通与合作成为新媒体艺术创作的焦点。
从人性角度和现实文化及技术背景的情境中,理解和消化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是通过时空、人机以及媒体交互参与的逻辑关系完成的。从媒介的视角分析新的艺术表达,系统梳理了新媒体艺术的认知特性和审美内涵,解构了其交互形式、时空交互与交互逻辑,构建了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模式与评价模式。采用实证研究及经验审视相结合,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搜集大量国内外新媒体交互艺术的经典作品,结合实际案例和创作经验印证理论分析的可靠性及现实意义。通过交互过程比较揭示其交互认知特征,通过时间与空间的交互性比较分析、审美主体与客体交互性比较分析,来研究新媒体的交互艺术。探讨新媒体交互艺术在文化情境中,由现代新的技术、新的媒体形式所构成的新的艺术体验,为新媒体交互艺术的发展和创作提供理论借鉴。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基于文化视野的新媒体交互艺术研究”的最终成果,由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韦艳丽著。江南大学辛向阳教授为本书提出指导意见并作序,西北工业大学余隋怀教授、西安美院周维娜教授和安徽大学高峰教授为本书的著写提出了宝贵意见。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交互艺术工作室曹中陆、杨亚荣、赵腾亚、钱朝阳、张懿丹等研究生参与了该项目的研究。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好友廖宏欢的热情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著写水平和时间所限,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臻完善。
韦艳丽
合肥工业大学逸夫建筑艺术馆
2017年10月
异星拓扑学:空间、感知与无形物质的几何构造 一、引言:超越可见维度的疆域 本书并非探讨我们习以为常的媒体界面或数字化交互的前沿实践,而是深入一门极度冷僻且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异星拓扑学(Xeno-Topological Studies)。我们试图构建一个全新的几何学框架,用以描述和解析那些不遵循欧几里得或黎曼几何定义的空间结构,特别是那些在极端物理或形而上学条件下才会显现的“拓扑场域”。 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当维度结构本身成为一种可塑的、有生命的实体时,我们如何绘制其边界?“交互”在此不再是人与界面之间的信息传递,而是意识场域与非线性空间结构之间发生的能量交换与形态共振。 二、第一部分:零度形变与非欧内禀 1. 莫比乌斯环的坍缩与奇点几何: 本书的第一部分致力于解构传统拓扑学中的基础概念,如连通性和可定向性,并将其引入到“零度形变”的语境中。我们引入了“卡-席尔维斯奇点”(Kha-Sylvis Singularity),这是一种理论上的点,它在无限小的空间内聚合了无限大的信息熵,其周围的物质结构会发生一种不可逆的自我折叠。我们将详细分析这种折叠如何影响光线和时间流的感知路径。 2. 场域的密度与“虚空褶皱”的测量: 我们借鉴了早期量子引力理论中关于“泡沫时空”的猜想,但将其转化为一种可操作的测量范式。我们提出“虚空褶皱密度”(Void Fold Density, VFD)的概念,用以量化在两个已知点之间,信息传输路径被非欧几里得结构扭曲的程度。传统测量依赖于距离和角度,而VFD依赖于势能梯度的非对称性。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张量分析,我们试图建立一个预测模型,用于模拟在极高压或极低温环境下,结构材料如何“内爆”成新的拓扑形态。 3. 物质的边界与“非物质化”的潜能: 重点探讨物质实体如何在其结构达到某一临界点时,其几何定义开始模糊。这涉及对“边界”概念的彻底重构。我们不认为边界是实体与环境的分割线,而是实体内部信息流的驻留点。当信息流密度过高时,实体将表现出一种“向内坍塌”的倾向,这在视觉上表现为一种逐渐失焦、失去明确轮廓的状态——一种受控的非物质化过程。 三、第二部分:感知的重编码与异态映射 1. “同源感知”与共振频率: 如果空间本身具有内在的拓扑属性,那么感知也必须与这些属性同步。我们引入了“同源感知”(Homologous Perception)的概念。这不是指我们理解了新的空间,而是我们的感知器官(或任何接受信息的中枢)被迫调整其接收频率,以与目标空间的内在几何振动相匹配。我们通过分析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对生物神经元结构影响的实验数据,试图建立一种感知与拓扑结构间的“共振图谱”。 2. 投影谬误与多重地心说: 传统的视觉系统基于单一的光源和参考点(地心说)。然而,在异星拓扑中,不存在单一的“前方”或“上方”。本书详细剖析了“投影谬误”——即我们倾向于将复杂、多维的空间信息强行压缩到三维线性叙事中的错误倾向。我们提出“多重地心说”:在任何一个有效的拓扑结构中,观察者必须同时接纳多个相互冲突的“中心点”,并理解这些中心点之间的关系并非基于距离,而是基于拓扑的连接性。 3. 符号学的失效与结构性语言的重建: 我们认为,依赖于线性、因果关系的符号系统(如日常语言或经典数学符号)在描述非线性空间时是无力的。因此,我们提出了“结构性语言”(Structural Vernacular)。这是一种完全依赖于几何关系、能量矢量和形态转变的非叙事性表达方式。它不描述事件,而是直接“展示”状态间的拓扑过渡。我们提供了若干实例,展示如何用一系列复杂的形态编码来替代一段描述空间扭曲的文字。 四、第三部分:构造性干预与无形物质的塑造 1. 熵减场的应用: 本书的最后部分转向实践层面,尽管这种“实践”是高度理论化的。我们探讨了如何在特定约束条件下,通过引入负熵流来“稳定”一个临时的、不稳定的拓扑形态。这涉及到对能量场的精细控制,目标是创造一个可以被暂时“居住”的、具有特定拓扑性质的微环境。我们称之为“构造性干预”。 2. 无形物质的生成与耗散: “无形物质”(Incorporeal Substance)不是暗物质或暗能量,而是指那些只存在于特定拓扑结构内部的、具有结构意义的“信息态”。例如,在弯曲空间中,信息本身可以表现出类似液体的流动性或气体的弥散性。本书详细讨论了如何设计一种场域,使其能够“捕获”这种信息态,使其暂时显现出可测量的属性,以及这些物质在拓扑结构瓦解时如何迅速耗散回背景噪声中。 3. 异星拓扑的伦理边界: 最后,我们必须审视这种对基础空间结构的操纵所带来的伦理困境。当我们开始构建可以扭曲感知和物质基础的“人工空间”时,我们对现实的定义权是否也随之改变?本书以对“结构完整性”的尊重作结,强调任何拓扑构造都必须在其可逆性与稳定性之间找到一个审慎的平衡点。 总结: 《异星拓扑学》是一次对几何学、感知学和形而上学边界的极限探索。它要求读者放弃对线性、稳定世界的固有认知,准备好进入一个由连续的、动态的、非欧几里得结构所主导的领域。本书为未来处理复杂系统、非线性信息流以及极端物理现象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分析工具和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