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材高频考点速记(高级中学)》是中公教育图书研发人员根据考试大纲,在深入研究历年考试真题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1.具有针对性
本书是中公教育图书研发人员根据考试大纲,在深入研究历年考试真题的基础上编写而成,针对性强。
2.具有实用性
本书主体内容采用双色设计,考试重点用波浪线进行标记,以帮助考试快速抓住核心考点。考频考点之后添加真题再现,为考生呈现了历年有代表性的真题,帮助考生准确把握考情。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材高频考点速记(高级中学)》《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频考点速记(高级中学)》是中公教育图书研发人员根据考试大纲,在深入研究历年考试真题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1.具有针对性
本书是中公教育图书研发人员根据考试大纲,在深入研究历年考试真题的基础上编写而成,针对性强。
2.具有实用性
本书主体内容采用双色设计,考试重点用波浪线进行标记,以帮助考试快速抓住核心考点。考频考点之后添加真题再现,为考生呈现了历年有代表性的真题,帮助考生准确把握考情。
目录
第一章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及分析/2
高频考点提要/2
考点强化练习/31
第二章化学学科专业知识/34
高频考点提要/34
第一节化学基本概念/34
第二节元素及其化合物/71
第三节化学反应原理/99
第四节有机化学基础/136
第五节化学实验/168
考点强化练习/184
第三章化学学科及其教学方法/192
高频考点提要/192
考点强化练习/212
第一章教学分析/218
高频考点提要/218
第一节化学教科书的编写模式/218
第二节化学教材分析/221
第三节学情分析/225
考点强化练习/228
第二章化学教学设计/230
高频考点提要/230
第一节化学教学设计的概述/230
第二节教学目标的设计/236
第三节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设计/243
第四节教学过程设计/247
第五节作业与板书设计/256
考点强化练习/270
第一章高中生化学学习/280
高频考点提要/280
第一节高中生化学学习概述/280
第二节创设化学学习情境/284
考点强化练习/287
第二章化学教学实施基本技能/288
高频考点提要/288
第一节化学课堂导入技能/288
第二节化学课堂组织技能/295
第三节化学课堂提问技能/305
第四节化学课堂小结技能/315
第五节化学课堂探究教学技能/318
第六节化学实验教学技能/335
第七节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教学中运用/349
考点强化练习/350
第三章化学教学实施策略/360
高频考点提要/360
第一节必修模块教学策略/360
第二节选修模块教学策略/363
第三节化学课堂教学的调控策略/366
考点强化练习/374
第一章化学学习评价/378
高频考点提要/378
第一节化学教学评价概述/378
第二节评价方式/386
第三节学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404
考点强化练习/408
第二章化学教学评价/413
高频考点提要/413
第一节化学教学评价理论/413
第二节化学课堂教学评价/418
考点强化练习/433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436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学科知识运用
本部分内容共有三章,包括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及分析、化学学科专业知识和化学学科及其教学方法。其中化学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模块结构、高中化学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知识呈现形式,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化学学科实验技能和方法,化学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等是考查的重点。
1.高中化学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实施建议和课程模块结构;2.高中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迅猛发展的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016年下半年真题】下列关于高中化学课程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
B.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化学专业人才
C.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
D.普通高中化学课程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答案】B。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
(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7)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8)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017年下半年真题】案例
下面是某化学教师关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课堂教学实录的片段。
老师:能量存在多种形式,如热能、电能、风能等,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吗?
学生1:可以,比如风力发电,风能转化为电能。
学生2:热能转化为电能,如火力发电。
教师:那么,化学能能否转化为电能呢?
学生思考:……
教师:我们知道,电子的定向运动能够形成电流,产生电能。这对化学能能否转变为电能有什么启示?
学生3:有的化学反应伴随有电子的转移,如果能定向运动的话,也可以产生电流。
教师:好!那么是哪些反应呢?
学生4:氧化还原反应,因为有电子的转移,有可能产生电能。
教师: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我们的假设呢?
第1组的实验方案及结果如表1-1-1:
表1-1-1
第2组:……
教师:下面请第1组派一位代表向大家讲述他们的实验设计及结果。
问题:
该教师的教学流程体现了哪些课程理念?
【参考答案】
①在本节课中,教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途径,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这一课程理念。
②在本节课中,教师请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来探究“化学能是否能够转化为电能”,体现了“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课程理念。
③当学生完成实验设计,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之后,请某一小组给同学们讲述自己的实验设计与结论,在这里采用了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体现了“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这一课程理念。
④就该教师整体教学流程来看,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在课堂中进行实验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注重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化学的巨大贡献,体现了“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这一课程理念。
【2017年下半年真题】下面四位教师用各自的方法开始了高中化学第一课,其中最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是()。
A.强调必须学好化学才能考上大学,否则没有前途
B.强调许多化学物质有腐蚀性或毒性,化学工业也有很多污染
C.强调化学很重要,但化学是门很难学的学科
D.强调化学很有趣,且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化学
【答案】D。解析:化学教师应树立的新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人为主旨;②化学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③转变观念,激发兴趣,实现教师教法的转变;④转变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改变学习方式,合作探究进课堂;⑤改革化学评价方式的单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⑥贴近学生的生活,开发化学课程资源。A项违背培养人的理念,错误;B项强调的是实验安全,与题意不符合,错误;C项违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错误;D项体现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注重化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故本题选D。
三、课程设计思路
1.设计思路
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
为充分体现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设置两个必修课程模块,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高中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
同时,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实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课程模块。在设置选修课程模块时应充分反映现代化学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反应为主线,重视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2.课程结构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选修包括6个模块,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每个课程模块2学分,36学时。
3.各课程模块的目标和内容简介
化学1、化学2: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内容主题包括“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等。
化学与生活: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化学与技术:了解化学在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认识化学科学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物质结构与性质: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反应原理: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基础: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学习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有机化学对现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
实验化学: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
上述课程模块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建构内容体系,有关科学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在各模块中都应有所体现。
4.课程模块选择建议
学生在高中阶段修满6学分,即在学完化学1、化学2之后,再从选修课程中选学一个模块,并获得学分,可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
《中学化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本书致力于深入探讨中学化学教学的本质、原则、方法与创新,旨在为广大化学教师提供一套系统、前沿且极具指导意义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参考。本书并非侧重于某个特定年份的考试应试技巧,而是回归教育教学的根本,从学科知识的精髓出发,结合教学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效能。 第一部分:学科知识的深度解读与教学转化 本部分将超越简单的知识点罗列,深入挖掘中学化学核心概念背后的科学原理、发展脉络及现代研究进展。 宏观与微观世界的桥梁——物质的构成与性质: 原子结构与周期律的内在逻辑: 详细解析电子排布、量子数、原子轨道等概念,阐释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引导教师如何将抽象的微观模型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并通过实验现象或生活实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探讨不同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如合金的构成、催化剂的选择等。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的多样性: 深入分析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的成键机理,以及范德华力、氢键等分子间作用力。引导教师理解不同化学键类型如何决定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并学习如何通过VSEPR理论等工具预测分子空间构型,进而解释其反应活性和立体化学特性。将理论知识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的研究相联系,拓展教学视野。 物质状态的辩证统一: 探讨固、液、气三态之间相互转化的微观本质,深入分析相变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和熵增原理。引导教师如何设计实验来观察和探究物质状态的变化,并理解其在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例如水的循环、相变材料的应用等。 化学反应的规律与调控——化学反应原理的精要: 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的动态平衡: 详细阐述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及其微观解释,并深入剖析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氨的合成、合成氨工业的优化等。引导教师如何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来直观展示反应速率和平衡的存在,并利用数学模型辅助理解。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的奥秘: 深入解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学习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常用方法。详细阐述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电化学在金属防腐、电镀、能源存储(如锂电池)等领域的应用。引导教师如何设计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电化学过程,理解其能量转化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酸碱理论与溶液性质的深度理解: 梳理不同酸碱理论(阿伦尼乌斯、布朗斯特-劳里、路易斯)的演变与适用范围,深入讲解pH值的计算、缓冲溶液的原理及其在生命科学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引导教师如何通过滴定实验、pH计的使用等方式,让学生直观认识酸碱的强度和溶液的性质,并理解其在生物体内和化学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无机化学的系统认知: 元素周期表背后的规律性与家族特征: 引导教师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出发,系统梳理主族和副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常见化合物的成键方式、结构特点及其化学性质。重点分析典型元素的特殊性(如碳、硅、氮、磷、氧、硫、卤素、稀有气体)及其在自然界和工业中的应用。强调从宏观性质推断微观结构,从结构决定性质的思维方式。 无机物的合成、分离与鉴别: 探讨常见无机物的制备原理、方法与注意事项,以及分离提纯的常用技术(如结晶、蒸馏、过滤、萃取等)。引导教师设计具有启发性的实验,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无机物定性鉴别方法,培养实验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碳与有机物——有机化学的逻辑构建: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命名: 深入讲解同分异构现象(结构异构、立体异构)的成因与判断,掌握 IUPAC 命名法的基本规则,理解不同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及其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引导教师利用分子模型、电子式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分子结构认知。 有机反应的机理与分类: 详细分析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加聚与缩聚反应等常见有机反应类型及其反应机理。强调理解机理的重要性,从而能够预测反应产物,设计合成路线。将有机化学与日常生活(如塑料、药物、染料、食品添加剂)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与应用: 深入讲解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聚合方式、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以及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的分类与应用。引导教师关注高分子材料在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新材料的开发、环境保护等。 第二部分:中学化学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本部分将聚焦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并提供具体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 教学目标的确立与分解: 引导教师如何根据课程标准、学情分析和学科特点,科学、合理地确立教学目标(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将宏观目标分解为可操作、可衡量的具体目标。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探讨如何从海量的知识点中筛选出最核心、最能体现学科本质的内容,并进行科学、逻辑的组织。关注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科的横向、纵向联系,构建起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运用: 介绍和分析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引导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力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有效性。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强调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实验器材、生活实例等多元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直观性。指导教师如何设计和制作教学课件、教学模型,以及如何组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探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作业、测验、实验报告、项目展示等),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课堂教学的艺术与技巧: 导入的艺术: 学习如何设计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讲解的清晰与生动: 掌握清晰、准确、富有逻辑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运用比喻、类比、图示等方法,将抽象的化学概念形象化。 提问的智慧: 学习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促进深度学习。 课堂互动的设计: 创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问题处理与课堂调控: 掌握处理课堂突发状况、解决学生疑问的技巧,维持课堂秩序,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小结与拓展: 引导教师如何有效地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适时拓展相关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断与辅导: 常见学习困难的分析: 深入分析学生在理解化学概念、掌握化学原理、应用化学知识等方面存在的共性与个性化困难,如抽象概念的理解障碍、实验操作的困难、数学运算的偏差等。 诊断策略与方法: 介绍观察法、谈话法、问卷调查法、学业成绩分析法等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有效手段。 针对性辅导策略: 提供多样化的辅导方法,如分层教学、个别辅导、小组互助、强化练习、学习方法指导等,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提升学习自信。 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与安全管理: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强调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加深概念理解、验证科学理论的重要途径。 实验设计的原则与创新: 引导教师如何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安全、可行、有趣的实验,并鼓励对传统实验进行创新,使其更具启发性。 实验操作的规范与技能培养: 重点讲解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基本实验操作的规范,以及数据记录和处理的方法。 化学实验安全教育与管理: 详细阐述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规章制度、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应急处理预案等,确保实验教学的安全进行。 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应用: 指导教师如何利用 PowerPoint、Keynote 等软件制作集图、文、音、视于一体的课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吸引力。 模拟软件与虚拟实验: 介绍和推荐优秀的化学模拟软件和虚拟实验平台,帮助教师克服实验条件限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探索和实践。 在线学习平台与资源整合: 引导教师利用慕课(MOOC)、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以及各类在线化学资源库,拓展学习空间,促进个性化学习。 信息化教学评价的探索: 介绍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观察、学习数据分析,实现更精准的教学评价。 第三部分: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反思 本部分将关注化学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强调终身学习和专业反思的重要性。 学科前沿动态的追踪与学习: 鼓励教师关注化学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如新能源材料、绿色化学、生物化学、纳米技术等,并将这些前沿知识适时融入教学。 教学研究与经验交流: 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活动,撰写教学论文,分享教学经验,通过同行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专业反思与自我提升: 强调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性,通过回顾课堂实践、分析教学效果、查找不足,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实现持续的专业成长。 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实践: 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拥抱新的教育思潮,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书内容力求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鲜活的实践指导。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能够激发广大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热情,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最终促进中学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培养优秀的下一代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