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位列《十三经注疏》之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古老而又成熟的伟大经典。其内容涵盖天道,人道,地道,亦即要在天地之间让人类安身立命。其方法则是设卦观象,描绘自然造化的奥妙情境,展示人世间的吉凶祸福与因应之道。
《乐天知命:傅佩荣谈易经》是一本“可以看得懂的《易经》”。傅佩荣教授将《易经》的六十四卦视做一套完整的人生密码,按照顺序一一列出,以现代白话翻译后更进行详尽而又明白的解说。作者参考传统注疏与历代学者的译注成果,同时又力求将其通俗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阅读本书,开启《易经》无限宽广与丰富的世界,读者将对其智慧心领神会,从而达到豁然开朗的人生境界。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傅教授积累四十余年在中西哲学方面的训练,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成就。其学术论著贯通古今中西,结构严谨,创见迭出,是当代华人世界公认的一流国学研究专家。
傅教授是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国学天空》的嘉宾主持,被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热门教授,并获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学特优奖、台湾大学生社团推荐通识课程。其作品曾获台湾中正文化奖、文艺奖。
傅教授著作甚丰,出版《哲学与人生》《易经与人生》《推开哲学的门》《心灵的旅程》等图书逾百种。
《易经》不是算命,更不是迷信。
首先,《易经》是一本书,列在“十三经”之首,其内容涵盖“义理”与“象数”。所谓义理,即是做人处世的道理,指导人们按照天道的启示来安排人生的作为。目的是趋吉避凶,而方法则是鼓励人在“德行、能力、智慧”方面不断修炼。这种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完全符合儒家的孔孟之道。
谈到趋吉避凶,具体的操作方式就要靠“象数”了。象是卦象,包括基本的八卦(三爻卦)以及由八卦所合成的六十四卦(六爻卦)。数是数字,用数字代表阳爻与阴爻,以及它们之间的变化。简单来说,在占卦时,先得到六个数字,这些数字带出了卦象,再由卦象得出卦辞与爻辞,然后问题也就有了解决的线索。
由此可知,占卦只是一套固定而单纯的操作方式,二十分钟就可以学会。但是,占卦容易解卦难,解卦才是真正的挑战。解卦,没有快捷方式,只能翻开《易经》,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明白卦辞与爻辞的每一个字。先了解原典,再突破时空限制,回到当前的处境,运用联想与灵感,找出预示未来的答案。这一套占卦与解卦的模式,正是20世纪心理学家荣格(C.G.Jung)所强调的“共时性原理”:同时发生的事情之间,有一种微妙的互为因果的关系。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能够注意到“有意义的偶然”,使某些像心灵感应之类的神秘活动可以清晰展现其意义。
《易经》不谈神秘感应,它是以六十四句卦辞与三百八十四句爻辞来回应人间的一切提问。正因为这些卦辞与爻辞是大约三千年前的记录,明明白白写在那儿,因此它没有迷信的问题,而只有是否理解的问题。这就有如古代的一本密码,已经累积在它之前的人类生活经验所提炼的智慧,因此可以应用在往后的无数年代而依然有效。当然,其有效的前提是地球依序运转而人性大致相同。这些至今尚无明显的改变。
有关《易经》的解读与推广,我已经出版了四本书。眼前这本书的特色是什么?是根据我讲解《易经》的录音笔记整理而成的。上课时的口语表达不但较为清楚流畅,并且即席发挥、举例说明、会通比较,因而显得生动自然,使学习《易经》变得较为容易。只要有恒心,一天读两卦,大约一个月便可看完一遍。既然是一本书,就可以且读且思,随手画出卦象,写下心得重点。如果按照本书所示范的方式进行占卦,得出结果之后,再仔细研究所得之卦辞爻辞。我相信半年下来,《易经》将成为你的良师益友,胜过一般所谓的专家或顾问。事实上,这也是我学习《易经》之后的具体收获。
……
作为一名对书籍收藏有一定要求的读者,我非常看重一本好书在长时间后依然能保持其原有风貌的能力。从目前的触感和耐用性来看,这个精装版本的质量绝对是上乘的。书皮的材质似乎经过了特殊的处理,不仅抗污性较好,而且即便是无意中沾染了指纹,也容易擦拭干净,保持长久的新鲜感。这种持久的品质感,让我确信它能够经受住岁月的考验,成为我书架上能够经久不衰的一员。对我而言,一本好书不仅要有深刻的内容,更要有能够与之匹配的、能够长久陪伴的物理形态,而这个版本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令人十分满意。
评分我得说,这个版本的开本尺寸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它既不像某些大部头书籍那样笨重到难以单手持握,也不像袖珍本那样因为太小而牺牲了阅读体验。它处于一个非常理想的中间地带,无论是放在床头柜、咖啡桌,还是随身携带在包里,都非常合适。书本的整体结构设计,包括扉页的过渡、彩插(如果有的话,此处应是猜测其可能的设计元素)的布局,都展现了一种成熟的审美体系。这种尺寸上的平衡感,让阅读动作本身变得流畅自然,让人可以更专注于文字本身,而不是与书本的物理形态作斗争。可以说,这是为“沉浸式阅读”量身定做的一个绝佳载体。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细节处理得极为讲究,让我感受到了出版者对品质的执着。比如,书脊的缝合工艺,坚固耐用,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担心书页松散。内封和扉页的设计也充满了巧思,那种低调的暗纹处理,只有在特定的光线下才能捕捉到,平添了几分神秘感和仪式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分量,让我对内容本身也充满了期待,仿佛每一页都蕴含着经过精心打磨的精华。这种对物理形态的精雕细琢,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获取,这在当今这个追求“快餐式”阅读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我最近在阅读体验上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很多畅销书的排版总是过于拥挤,让人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然而,这本书在版式设计上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字体的选择非常考究,大小适中,行距和段落间距的留白处理得非常到位,让阅读的节奏变得非常舒缓和从容。尤其是一些需要反复品味的部分,作者或编者特意留出了足够的空间,方便读者做笔记和思考,这一点对于深度阅读者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清晰的章节划分和适时的目录引导,让我在查找特定内容时效率极高。这种对阅读舒适度的极致追求,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和愉悦度,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的尊重。
评分这本封面的设计真是深得我心,那种沉稳中带着一丝古朴的气息,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重量感。装帧的质感非常棒,精装的厚实感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艺术品。我特别喜欢它选用的纸张,那种微微泛黄的触感,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觉得很累。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老智慧的对话。封面上的字迹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有辨识度又不失内敛,那种不张扬的雅致,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书的深度。可以说,光是这本书的外在包装,就已经成功地抓住了我这个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的心。它完美地平衡了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