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批判》中,列斐伏尔结合超现实主义、法国的黑格尔主义、尼采和存在主义等思潮,用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推进对日常生活领域的批判。所谓异化,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交换价值..、脱离使用价值的社会,一个为生产而生产而不是为日常生活而生产的社会,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活意义消失的异化现象。前工业社会中人对自然、暴力统治的直接恐惧不见了,人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无法逃脱的符号化、抽象化、功能化时代。列斐伏尔把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作为其分析的出发点和指引,这一日常生活经验为商品侵入,被非本真遮蔽,但它呈现为抵抗和更新社会生活的基础。日常生活具有可能性,可能性这一列斐伏尔常用的词语蕴含了变革的需求,他始终坚持,今天的社会解放一定是总体性的,是日常生活的节日化、艺术化与瞬间化。
作者列斐伏尔是20世纪一位举足轻重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人,法国思想大师,曾在斯拉斯堡大学、巴黎第十大学任教。在战后消费主义流行之初(1947年),列斐伏尔从人们习以为常、不足为怪或司空见惯的日常经验出发,即从一种商品无处不在的经验的世界出发,从一种对非本真事物笼罩下的经验的世界出发,对现代资本主义(战后资本主义,1947年,1968年,乃至20世纪80年代)的未来展开了具有前瞻性的文化研究,他的研究深刻地影响了当代哲学、地理学、建筑学、政治学,尤其是城市观念,他(受到1968年巴黎红色革命的启迪)而对消费社会所做的猛烈抨击,直到今天,依然还是一曲以毫不妥协的态度批判后现代资本主义的激扬文字。
总目录
第一卷
第二版 序言/1
一 回顾/1
二 过去10年发生了什么变化?/5
三 查理·卓别林、贝尔托·布莱希特和其他一些人/8
四 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和闲暇/26
五 “现代世界”概述/39
六 再提异化理论/47
七 异化劳动/54
八 哲学和日常生活批判/78
九 计划和未来项目/91
第一章 温故知新/93
第二章 对日常生活的认识/120
第三章 批判地认识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127
第四章 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162
第五章 一个周日在法国乡村写下的笔记/186
第六章 可能性/210
第二卷
第一章 清源正本/235
第二章 形式化方法/323
一 公理和公理化/323
二 假说的作用331
三 转换和转换原理/337
四 层次观/338
五 连续和不连续/344
六 微观和宏观/355
七 指标、标准、变量/359
八 维数/364
九 结构观/371
第三章 特殊范畴/391
一 整体观/391
二 现实观/402
三 异化观/413
四 生活的和生活中存在的/421
五 自发的/423
六 模糊观/424
七 质疑和怀疑/430
八 社会空间和社会时间/434
九 实践/435
十 逻各斯、逻辑、辨证的/445
十一 逻辑和性格学/461
十二 总场/468
第四章 语义场理论/472
一 语义场/472
二 信号/473
三 符号/475
四 象征/479
五 形象/481
六 若干混淆/483
七 语义场的性质/487
八 意识和语义场/488
九 语义场的规律/491
十 社会文本/497
十一 对话、讨论、交谈/502
第五章 积累和非积累过程理论/504
一 进步观批判/504
二 不平衡发展/504
三 非积累的社会/505
四 积累过程的概念/510
五 积累过程概念的普遍化/513
六 非积累过程/519
七 教育学的和文化主义者的错觉/523
第六章 契机理论/526
一 循环类型/526
二 契机与语言/526
三 契机星图/530
四 契机的定义/533
五 契机分析/535
六 契机和日常生活/540
第三卷
引 言/543
第一章 连续性/580
一 现代性终结了吗?/580
二 常量/585
三 商品的世界/586
四 认同/591
五 日常话语/594
六 论粗俗/603
七 论种种弊端/606
八 保守的模式/608
第二章 不连续性/617
一 变化一览/617
二 恢复/627
三 差异/632
四 国家和日常生活/642
五 空间和时间/647
六 信息技术和日常生活/653
结论 成果与展望/668
一 中产阶级/668
二 抽象—具体和理想—现实/672
结语/680
译后记/681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其巧妙,它似乎遵循着一种由外而内、由公共到私密的递进逻辑。开篇往往从最宏大、最容易被感知到的社会现象入手,比如城市空间的设计、时间被标准化的过程。然后,随着页码的推进,视角逐渐收窄,开始深入到家庭内部的权力分配、人际交往中的微妙博弈,乃至个体心理对既有模式的无意识模仿与强化。这种层层深入的架构,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自身生活全景式的扫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闲暇的异化”那部分论述。我们总以为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但作者精准地指出,现代社会已经成功地将“休息”本身也变成了一种带有绩效压力的活动——必须是高效的、有价值的、值得在社交媒体上展示的“高质量休闲”。读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为什么自己每次“放松”完后,反而感到更加疲惫。它不是在批判劳动本身,而是在批判劳动至上主义对人类自由的吞噬,这种洞察力真是达到了一个令人咋舌的高度。
评分从整体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可读性与学术性的平衡点把握得相当精妙,这在同类主题的著作中是比较少见的。它显然是建立在扎实的社会学、现象学基础之上的,充斥着严谨的术语和理论引用,但作者似乎深知,如果仅仅停留在象牙塔内,批判就失去了其应有的社会穿透力。因此,他总能找到一种优雅的方式,将那些晦涩的概念,通过极具画面感的日常场景来阐释。比如,他对“排队文化”的描述,简直就像在拍摄一部慢镜头纪录片,将人群中微妙的等级、眼神的交流、身体的距离感,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兼顾了深度和广度的叙事策略,使得即便是对专业理论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迅速把握住批判的核心脉络,并立即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对应实例。它成功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对话,让学术不再高悬于空中,而是沉甸甸地落在了我们每天踏足的地面上。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与其说是知识的增加,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一种对“常识”的永久性怀疑。在读完它之后,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滤镜”彻底改变了。以前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都会多一个“为什么”的追问。这种持续性的反思能力,才是这本书最宝贵的遗产。它没有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或乌托邦式的蓝图,这反而是它的优点——它拒绝给出廉价的答案,而是坚持将“批判的责任”重新交还给读者自己。它迫使你成为一个主动的、警惕的思考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坦白说,阅读过程是有些辛苦的,它像一场漫长的精神马拉松,需要投入巨大的专注力和耐力。但当合上书本,回望自己走过的思想轨迹时,那种“拨开迷雾见青天”的豁然开朗,是任何轻松愉快的阅读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注定不是一次性的消遣,而是会成为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指导我观察和理解世界的内在指南针。
评分不得不说,作者的文笔和叙事节奏是极具侵略性的张力的。他似乎并不满足于平铺直叙地陈述观点,而是采用了一种混合了哲学思辨、社会学观察和近乎文学性的描摹手法。书中大量使用排比和反问,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仿佛作者正站在你的面前,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步步紧逼地诘问你对自身处境的认知。这种风格对于习惯了轻松阅读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甚至有些许的“被教训”的恼怒。我好几次都需要放下书,深呼吸几分钟,消化一下刚刚读到的那种精神上的冲击。但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密度和不留情面的剖析,使得这本书的价值得以凸显。它不是提供安慰剂的读物,而是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入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暴露那些我们因为习惯而选择性失明的病灶。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能让你边喝咖啡边放松的休闲读物,那你大概率会感到失望;但如果你渴望的是一次对精神世界的彻底洗礼和重塑,那么这本书无疑是极佳的选择。
评分这本厚厚的砖头书,拿到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封面设计朴实无华,仿佛预示着里面内容的分量感。我本来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翻开它的,毕竟“日常生活批判”这个标题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严肃的学者腔调。然而,读进去之后,我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犀利和触及灵魂。作者没有停留在对宏大叙事和哲学思辨的探讨上,而是像一个拿着放大镜的微生物学家,极其耐心地解剖我们习以为常的每一个微小行为:早晨的通勤、超市里的选择、周末的休闲方式,甚至是沙发上坐姿的固定模式。他揭示了这些看似无害、自然而然的行为背后,是如何被精心编织的社会结构和无形的权力关系所塑造和规训的。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对自我身份的“去魅”过程,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审视自己是否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一个合格的“系统零件”。这种感觉是令人不安的,但同时又带来一种清醒的愉悦,仿佛从一场漫长的、被催眠的梦中醒来,看到了世界本来的面目,虽然那面目并不那么光鲜亮丽。特别是关于“消费的仪式感”那几章,简直是把我过去十年的购物经历都扒了个底朝天,让人读完后对商场的灯光和背景音乐都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