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 |
| 《三松堂全集(第三版 第五卷):贞元六书(套装上下册)》收入冯友兰先生在抗战时期创作的“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和《新知 言》。这六部著作的完成,标志着冯先生“新理学”体系的确立。其中,《新理学》谈纯粹哲学,《新事论》讲文化社会问题,《新世训》论生活方法,《新原人》 谈人生境界,《新原道》评新理学之地位,《新知言》讲新理学之方法。 《三松堂全集(第三版·第四卷):西洋哲学史 中国哲学小史》以中西哲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为线索,精炼地讲述了从孔子到王阳明这一时期中国哲学的发展历 程和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这一阶段西方哲学的发展演变。它一次把作者对中西哲学的精湛见解、独特创见融为一体,展示了其宏大的哲学体系。它也是一部极宜于 大众学习中西哲学史的经典入门读物。 冯友兰先生所著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 史,奠定了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基本框架,至今仍是世界各地许多校使用的基本教材,是现代中国影响大的哲学史名著。冯先生自谓就内容而言,《三松堂全 集(第三版 第二卷):中国哲学史(套装上下册)》有两点“发先人之所未发,而后来也不能改变的”:一是将先秦名家分为合同异、离坚白两派,二是区分了二程思想的不 同。实际上,如陈来教授所言,书中例如“孔子的正名主义,墨子的功利主义,孟子的理想主义,老庄的楚人精神,法家的三种派别,王充自然主义,《论衡》的唯 物主义,以及程朱异同,朱王异同,佛教的主观唯心论语客观唯心论”等诸多观点与提法,亦皆属创见。 |
| 作者简介 | |
|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门,后考取公费留美资格,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学 习,1924年博士论文出版后,获博士学位。归国后曾执教于中州大学、广东大学和燕京大学。1928年8月起,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并曾任校秘书长、哲 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务委员会主席等职;抗战期间随清华大学南迁,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文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转入北京大学任哲学系教 授。 |
| 精彩文摘 | |
| (一)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向来所谓经学今文家以六艺为孔子所作,古文家以六艺为孔子所述。其说虽不同,要皆以为孔子与六艺有密切关系也。今谓所谓六艺乃春秋时固有之学问,先孔子而存在,孔子实未制作之。 关于孔子未尝制作六艺之证据,前人及时人已举许多。余于另文中亦已言之(见《燕京学报》第二期),兹不具论。但孔子虽未曾制作六艺,而却曾以六艺教弟 子。故后人以六艺为特别与孔子有密切关系,亦非毫无根据。以六艺教人,并不必始于孔子,据《国语》,士亹教楚太子之功课表中,已即有“诗”、“礼”、 “乐”、“春秋”、“故志”等。《左传》、《国语》中所载当时人物应答之辞,皆常引“诗”、“书”;他们交接用“礼”,卜筮用“易”。可见当时至少一部分 的贵族人物,皆受过此等教育。不过孔子却是以六艺教一般人之一人。此点下文再详。现在我们只说,孔子之讲学,与其后别家不同。别家皆注重其自家之一家 言,如《庄子·天下篇》所说,墨家弟子诵《墨经》。但孔子则是教育家。他讲学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所以 他教学生读书,学功课。所以颜渊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子罕》,《论语》卷五,《四部丛刊》本,页五)《庄子·天下篇》讲及儒家,即 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此六者正是儒家教人之六种功课。 惟其如 此,所以孔子弟子之成就,亦不一律。《论语》谓:“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 进》,《沦语》卷六,页一)又如子路之“可使治赋”;冉有之“可使为宰”;公西华之“可使与宾客言”;皆能“为千乘之国”办事(《公冶长》,《论语》卷 三,页三)。可见孔子教弟子,完全欲使之成“人”,不是教他做一家的学者。 孔子以其时已有之成书教人,教之之时,略加选择,或亦有之。教之之 时,更可随时引申,如下节所说。如以此等随时选择讲解,“为删正六经”,则孔子实可有“删正”之事;不过此等“删正”实无非常的意义而已。后来儒家因仍旧 贯,仍继续用六艺教人,恰又因别家只讲自家新学说,不讲1日书,因之六艺遂似专为儒家所有,为孔子所制作,而删正(如果有删正)亦即似有重大意义矣。 《汉书·艺文志》以为诸子皆六艺之“支流余裔”。《庄子‘天下篇》,似亦同此见解。此言亦并非毫无理由,因所谓六艺本来是当时人之共同知识。自各家专讲 其自己之新学说后,而六艺乃似为儒家之专有品,其实原本是大家共有之物也。但以为各家之学说,皆六艺中所已有,则不对耳。 就儒家之名言之,《说文》云:“儒,柔也。术士之称。”《论语》云:“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雍也》,《论语》卷三,页十四)儒本为有知识材艺者之通称,故可有君子小人之别。儒家先起,众以此称之。其后虽为一家之专名,其始实亦一通名也。 总之,孔子是一教育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论语》卷四,页一),“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同上),正孔子为其自己所下之考语。 …… |
坦白说,我对西方哲学一直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概念太抽象,逻辑链条太复杂,看苏格拉底和康德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但是,这套书里关于《西洋哲学史》的部分,却给我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冯友兰先生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翻译西方的哲学流派,而是巧妙地运用东方哲学的参照系去解读西方思想的内核。比如,当他比较柏拉图的“理型论”和中国古代的“道”时,那种跨文化的对话感立刻让那些原本生硬的西方术语变得鲜活起来。他擅长抓住不同哲学体系中最核心的关切点,然后进行对比和阐释,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啊哈!”的顿悟时刻。原本晦涩难懂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在他笔下也变得可亲近了许多。这套书让我意识到,哲学思考的本质是相通的,只是表达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不同而已,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世界思想图景的认知。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文化爱好者,我购买这套书的初衷其实是为了寻找一种“安定感”。当代社会信息爆炸,观点纷繁芜杂,人很容易迷失在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找不到一个坚实的思想锚点。《三松堂全集》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锚点。它呈现的是一套经过时间沉淀、逻辑自洽的宏大思想体系,无论是关于个体如何安顿身心,还是关于社会如何实现和谐有序,都能在其中找到深刻的阐发。阅读这些经典,仿佛在进行一场内心的“去噪”过程,将那些浮躁的、暂时的喧嚣过滤掉,回归到人类永恒的追问上来。看完这套书,我没有成为哲学家,但我学会了更审慎地看待世界,学会了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不急于下判断,而是先去探寻背后的逻辑源头。这份对思维方式的重塑,远比记住几个哲学家的名字要有价值得多。
评分这套《三松堂全集》的装帧实在没得挑剔,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度。我最近迷上了中国古典文学,尤其对魏晋风度那种清谈与超脱特别感兴趣,所以买了这套书,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生命意义的线索。刚翻开《人生哲学》的部分,冯友兰先生那种温和而坚定的笔触,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他不像有些学者那样故作高深,而是能用非常清晰的逻辑,把那些复杂的儒释道思想,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你听,让你觉得原来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古人智慧,其实和我们今天的困惑息息相关。特别是他谈到“乾”、“坤”的辩证关系时,那种将宇宙观融入个体修养的叙述方式,让我忍不住想放下书本,抬头看看窗外的云卷云舒,思考一下自己在这浩瀚宇宙中的位置。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智者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章的结束,都会留下一些值得回味的点,让人不得不停下来,静心体会。可以说,这套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让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个可以栖息的“精神角落”。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就绕不开对“理”的探究。这套《三松堂全集》简直就是一座关于“理学”的宝库,尤其那几册专门讨论宋明理学的篇章,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梳理。我之前读过一些零散的资料,总觉得各个流派之间的联系和演变脉络比较模糊,但冯先生的叙述非常有条理,他不仅仅是罗列观点,更重要的是,他能精准地指出不同学派之间的继承与批判关系,让你清晰地看到一个思想体系是如何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自我修正和完善的。读到朱熹如何整合前人学说构建庞大的“理”的体系时,那种酣畅淋漓的智力快感是其他任何文学作品都无法比拟的。更绝的是,他能把这些宏大的哲学命题,和当时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政治实践联系起来,让你明白,这些思想可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指导了千百年来中国社会运作的底层逻辑。对于想深入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朋友来说,这套书的价值无可替代,它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深具洞察力的分析框架。
评分这十二册书的体量虽然可观,但装帧设计上的用心程度让人佩服。每一册的纸张质感都很好,油墨印刷清晰,即便是深夜在台灯下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我特别喜欢它在引用原文时,通常会附上详细的注释和译文对照,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有一次在读《贞元六书》中关于佛学概念的辨析时,一个词语的细微差别困扰了我很久,正当我准备上网查阅时,翻到书后的附录,发现冯先生已经对这个概念进行了详尽的、图表式的解释,瞬间茅塞顿开。这种对读者体验的关怀,是很多当代学术著作中缺失的。买这样的全集,不光是为了收藏,更是为了拥有一套可以伴随自己一生,随时可以查阅、翻阅,并能从中汲取新养分的“精神工具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