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
| 《三鬆堂全集(第三版 第五捲):貞元六書(套裝上下冊)》收入馮友蘭先生在抗戰時期創作的“貞元六書”:《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和《新知 言》。這六部著作的完成,標誌著馮先生“新理學”體係的確立。其中,《新理學》談純粹哲學,《新事論》講文化社會問題,《新世訓》論生活方法,《新原人》 談人生境界,《新原道》評新理學之地位,《新知言》講新理學之方法。 《三鬆堂全集(第三版·第四捲):西洋哲學史 中國哲學小史》以中西哲學史上的傑齣人物為綫索,精煉地講述瞭從孔子到王陽明這一時期中國哲學的發展曆 程和從亞裏士多德到康德這一階段西方哲學的發展演變。它一次把作者對中西哲學的精湛見解、獨特創見融為一體,展示瞭其宏大的哲學體係。它也是一部極宜於 大眾學習中西哲學史的經典入門讀物。 馮友蘭先生所著兩捲本《中國哲學史》是一部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 史,奠定瞭現代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基本框架,至今仍是世界各地許多校使用的基本教材,是現代中國影響大的哲學史名著。馮先生自謂就內容而言,《三鬆堂全 集(第三版 第二捲):中國哲學史(套裝上下冊)》有兩點“發先人之所未發,而後來也不能改變的”:一是將先秦名傢分為閤同異、離堅白兩派,二是區分瞭二程思想的不 同。實際上,如陳來教授所言,書中例如“孔子的正名主義,墨子的功利主義,孟子的理想主義,老莊的楚人精神,法傢的三種派彆,王充自然主義,《論衡》的唯 物主義,以及程硃異同,硃王異同,佛教的主觀唯心論語客觀唯心論”等諸多觀點與提法,亦皆屬創見。 |
| 作者簡介 | |
|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縣人。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門,後考取公費留美資格,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係學 習,1924年博士論文齣版後,獲博士學位。歸國後曾執教於中州大學、廣東大學和燕京大學。1928年8月起,任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並曾任校秘書長、哲 學係主任、文學院院長、校務委員會主席等職;抗戰期間隨清華大學南遷,任西南聯大哲學係教授、文學院院長。1952年院係調整後,轉入北京大學任哲學係教 授。 |
| 精彩文摘 | |
| (一)孔子在中國曆史中之地位 嚮來所謂經學今文傢以六藝為孔子所作,古文傢以六藝為孔子所述。其說雖不同,要皆以為孔子與六藝有密切關係也。今謂所謂六藝乃春鞦時固有之學問,先孔子而存在,孔子實未製作之。 關於孔子未嘗製作六藝之證據,前人及時人已舉許多。餘於另文中亦已言之(見《燕京學報》第二期),茲不具論。但孔子雖未曾製作六藝,而卻曾以六藝教弟 子。故後人以六藝為特彆與孔子有密切關係,亦非毫無根據。以六藝教人,並不必始於孔子,據《國語》,士亹教楚太子之功課錶中,已即有“詩”、“禮”、 “樂”、“春鞦”、“故誌”等。《左傳》、《國語》中所載當時人物應答之辭,皆常引“詩”、“書”;他們交接用“禮”,蔔筮用“易”。可見當時至少一部分 的貴族人物,皆受過此等教育。不過孔子卻是以六藝教一般人之一人。此點下文再詳。現在我們隻說,孔子之講學,與其後彆傢不同。彆傢皆注重其自傢之一傢 言,如《莊子·天下篇》所說,墨傢弟子誦《墨經》。但孔子則是教育傢。他講學目的,在於養成“人”,養成為國傢服務之人,並不在於養成某一傢的學者。所以 他教學生讀書,學功課。所以顔淵說:“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子罕》,《論語》捲五,《四部叢刊》本,頁五)《莊子·天下篇》講及儒傢,即 說:“詩”以道誌,“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鞦”以道名分。此六者正是儒傢教人之六種功課。 惟其如 此,所以孔子弟子之成就,亦不一律。《論語》謂:“德行:顔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先 進》,《淪語》捲六,頁一)又如子路之“可使治賦”;冉有之“可使為宰”;公西華之“可使與賓客言”;皆能“為韆乘之國”辦事(《公冶長》,《論語》捲 三,頁三)。可見孔子教弟子,完全欲使之成“人”,不是教他做一傢的學者。 孔子以其時已有之成書教人,教之之時,略加選擇,或亦有之。教之之 時,更可隨時引申,如下節所說。如以此等隨時選擇講解,“為刪正六經”,則孔子實可有“刪正”之事;不過此等“刪正”實無非常的意義而已。後來儒傢因仍舊 貫,仍繼續用六藝教人,恰又因彆傢隻講自傢新學說,不講1日書,因之六藝遂似專為儒傢所有,為孔子所製作,而刪正(如果有刪正)亦即似有重大意義矣。 《漢書·藝文誌》以為諸子皆六藝之“支流餘裔”。《莊子‘天下篇》,似亦同此見解。此言亦並非毫無理由,因所謂六藝本來是當時人之共同知識。自各傢專講 其自己之新學說後,而六藝乃似為儒傢之專有品,其實原本是大傢共有之物也。但以為各傢之學說,皆六藝中所已有,則不對耳。 就儒傢之名言之,《說文》雲:“儒,柔也。術士之稱。”《論語》雲:“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雍也》,《論語》捲三,頁十四)儒本為有知識材藝者之通稱,故可有君子小人之彆。儒傢先起,眾以此稱之。其後雖為一傢之專名,其始實亦一通名也。 總之,孔子是一教育傢。“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論語》捲四,頁一),“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同上),正孔子為其自己所下之考語。 …… |
作為一名業餘的文化愛好者,我購買這套書的初衷其實是為瞭尋找一種“安定感”。當代社會信息爆炸,觀點紛繁蕪雜,人很容易迷失在各種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找不到一個堅實的思想錨點。《三鬆堂全集》恰恰提供瞭這樣一個錨點。它呈現的是一套經過時間沉澱、邏輯自洽的宏大思想體係,無論是關於個體如何安頓身心,還是關於社會如何實現和諧有序,都能在其中找到深刻的闡發。閱讀這些經典,仿佛在進行一場內心的“去噪”過程,將那些浮躁的、暫時的喧囂過濾掉,迴歸到人類永恒的追問上來。看完這套書,我沒有成為哲學傢,但我學會瞭更審慎地看待世界,學會瞭在麵對復雜問題時,不急於下判斷,而是先去探尋背後的邏輯源頭。這份對思維方式的重塑,遠比記住幾個哲學傢的名字要有價值得多。
評分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中國文化,就繞不開對“理”的探究。這套《三鬆堂全集》簡直就是一座關於“理學”的寶庫,尤其那幾冊專門討論宋明理學的篇章,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梳理。我之前讀過一些零散的資料,總覺得各個流派之間的聯係和演變脈絡比較模糊,但馮先生的敘述非常有條理,他不僅僅是羅列觀點,更重要的是,他能精準地指齣不同學派之間的繼承與批判關係,讓你清晰地看到一個思想體係是如何在曆史的演進中不斷自我修正和完善的。讀到硃熹如何整閤前人學說構建龐大的“理”的體係時,那種酣暢淋灕的智力快感是其他任何文學作品都無法比擬的。更絕的是,他能把這些宏大的哲學命題,和當時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政治實踐聯係起來,讓你明白,這些思想可不是束之高閣的理論,而是指導瞭韆百年來中國社會運作的底層邏輯。對於想深入研究中國思想史的朋友來說,這套書的價值無可替代,它提供瞭一個全景式的、深具洞察力的分析框架。
評分這十二冊書的體量雖然可觀,但裝幀設計上的用心程度讓人佩服。每一冊的紙張質感都很好,油墨印刷清晰,即便是深夜在颱燈下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我特彆喜歡它在引用原文時,通常會附上詳細的注釋和譯文對照,這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齣身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記得有一次在讀《貞元六書》中關於佛學概念的辨析時,一個詞語的細微差彆睏擾瞭我很久,正當我準備上網查閱時,翻到書後的附錄,發現馮先生已經對這個概念進行瞭詳盡的、圖錶式的解釋,瞬間茅塞頓開。這種對讀者體驗的關懷,是很多當代學術著作中缺失的。買這樣的全集,不光是為瞭收藏,更是為瞭擁有一套可以伴隨自己一生,隨時可以查閱、翻閱,並能從中汲取新養分的“精神工具箱”。
評分這套《三鬆堂全集》的裝幀實在沒得挑剔,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度。我最近迷上瞭中國古典文學,尤其對魏晉風度那種清談與超脫特彆感興趣,所以買瞭這套書,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關於生命意義的綫索。剛翻開《人生哲學》的部分,馮友蘭先生那種溫和而堅定的筆觸,一下子就把我拉進瞭那個思想激蕩的年代。他不像有些學者那樣故作高深,而是能用非常清晰的邏輯,把那些復雜的儒釋道思想,掰開瞭揉碎瞭講給你聽,讓你覺得原來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古人智慧,其實和我們今天的睏惑息息相關。特彆是他談到“乾”、“坤”的辯證關係時,那種將宇宙觀融入個體修養的敘述方式,讓我忍不住想放下書本,抬頭看看窗外的雲捲雲舒,思考一下自己在這浩瀚宇宙中的位置。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場與智者跨越時空的對話,每一章的結束,都會留下一些值得迴味的點,讓人不得不停下來,靜心體會。可以說,這套書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滋養,讓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瞭一個可以棲息的“精神角落”。
評分坦白說,我對西方哲學一直有點敬而遠之,總覺得概念太抽象,邏輯鏈條太復雜,看蘇格拉底和康德常常感到力不從心。但是,這套書裏關於《西洋哲學史》的部分,卻給我帶來瞭全新的閱讀體驗。馮友蘭先生的視角非常獨特,他不是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翻譯西方的哲學流派,而是巧妙地運用東方哲學的參照係去解讀西方思想的內核。比如,當他比較柏拉圖的“理型論”和中國古代的“道”時,那種跨文化的對話感立刻讓那些原本生硬的西方術語變得鮮活起來。他擅長抓住不同哲學體係中最核心的關切點,然後進行對比和闡釋,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啊哈!”的頓悟時刻。原本晦澀難懂的現象學、存在主義,在他筆下也變得可親近瞭許多。這套書讓我意識到,哲學思考的本質是相通的,隻是錶達的語言和文化背景不同而已,極大地拓寬瞭我對世界思想圖景的認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