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发现zui美的鸟 | ||
| 作者: | (英)凯茨比 | 开本: | |
| 定价: | 98 | 页数: | |
| 现价: | 见1;CY=CY部 | 出版时间 | 2016-02 |
| 书号: | 9787100118170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001 [序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刘华杰
005 [序二]天边云锦谁采撷——博物学的美学之旅 薛晓源
015 [译者前言]青鸟鸣枝 佳人拾翠 童孝华
001 凯茨比:蓝色的鸟
025 爱德华:罕见的鸟
049 亚历山大·威尔逊:为鸟类学命名
071 古尔德:喜马拉雅山珍稀之鸟
095 古尔德:天堂鸟
119 古尔德:蜂鸟
147 爱德华·利尔:鹦鹉
171 欧仁·朗贝尔:大自然中的鸟
211 沙赫特察贝:zui惊艳的鸽子
235 弗兰克·芬:被猎杀的鸟
257 罗斯柴尔德:灭绝的鸟
283 金特里:鸟巢的故事
311 理查德·克劳塞:火地岛的鸟
说实话,我最初是抱着消遣的心态买的,没想到它竟然有着如此强大的治愈力。那种温柔、细腻的笔触,就像一股清泉流入我疲惫的心田。作者描述鸟儿筑巢的过程,那种细致到令人发指的耐心和对下一代的无私奉献,让人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找到了一种久违的踏实感。书中的排版和纸张的选择也极具匠心,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每一次翻页都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我喜欢它不刻意煽情,但字里行间却自然流露出对生命的敬畏。比如,对一种候鸟生命周期中周期性别离和重聚的描写,既有离别的伤感,更有重逢的喜悦,这种情感的复杂性被拿捏得恰到好处。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节奏,是否也应该像自然界一样,有停顿,有迁徙,有固定的回归点。这是一本值得放在床头,每天睡前翻阅几页,让心绪沉淀下来的好书。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视觉的盛宴!那种对自然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光影的精准捕捉,让人忍不住一页一页地翻下去。我尤其喜欢作者是如何描述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比如清晨薄雾中第一缕阳光穿过树梢洒在羽毛上的那种微光,那种感觉就像我亲身站在那里,屏住呼吸,生怕惊扰了那份宁静和美丽。文字的密度把握得极好,既有文学作品的韵味,又充满了科普的严谨性,没有丝毫枯燥。每一种鸟类的习性,它们独特的鸣叫声,甚至连它们迁徙途中的那种坚韧和孤独感,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完之后,我对周围环境的感知都变得不一样了,走在公园里,会不自觉地寻找那些被我忽略了的生命奇迹。它不只是一本关于鸟类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用心去感受世界的指南。那些精美的插图,简直可以单独装裱起来,色彩的层次感和细节的还原度高得惊人,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艺术和科学上的双重造诣。这本书带来的心灵触动是深远的,它唤醒了我对自然世界最原始的好奇和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时而如诗歌般优美,时而如侦探小说般紧张刺激。特别是关于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生存博弈的章节,简直让人手心冒汗。作者不是在简单地记录事实,而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戏剧,每一个角色——无论是翱翔的天空霸主,还是林间隐秘的小型鸣禽——都有其不可或缺的剧本。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声音生态学的探讨感到耳目一新,作者如何通过对不同频率鸣叫的分析,来重建鸟类社群的社会结构,这种多维度的观察方式非常新颖。它迫使我停下来反思,我们人类的交流方式是否也忽略了太多非语言的、微妙的信号?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断抛出问题,引导读者深入探索,而不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它激发了我想要亲自去户外,用更敏锐的耳朵去聆听世界的心愿。这绝非一本“快餐式”读物,它需要细嚼慢咽,才能体会出其中蕴含的丰富层次和哲理。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结构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成功地将硬核的科学信息包装成了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不同地域生态环境的描绘,简直是一次跨越洲际的旅行。从南美洲热带雨林的湿热浓郁,到北极苔原的广袤寂静,作者的文字仿佛自带场景切换功能,让我仿佛闻到了不同气候带特有的气味。而且,书中对特定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进化路径的探讨,虽然涉及专业术语,但都被巧妙地融入到宏大的叙事背景中,使得即便是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背后的科学逻辑。这种平衡的艺术非常高超。我发现自己不再只是“看”鸟,而是开始“思考”鸟的生存哲学。书中提到的一种适应性进化案例,让我对生物的“韧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深度与广度兼备的佳作,不愧为该领域的重量级作品。
评分我通常对博物类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流于表面泛泛而谈。但这一本,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叙事节奏非常流畅,不像传统图鉴那样生硬地罗列数据,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比如,作者讲述他为了追踪某种稀有鸟类,如何在极端天气下坚守数周的经历,那种近乎偏执的探索精神,读来让人热血沸腾。书中对鸟类生存策略的分析,尤其是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它们如何适应和抗争,提供了非常深刻的社会学和生态学视角。我特别欣赏作者的谦逊,他总是在强调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这种反思在当前这个过度自信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拿出笔记本做笔记,记录下一些关于生态平衡的深刻见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引导,教导我们如何更负责任地与这个星球上的其他居民共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