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第二版

生物化学-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修志龙 著
图书标签:
  • 生物化学
  • 医学
  • 生命科学
  • 分子生物学
  • 化学
  • 教材
  • 第二版
  • 大学
  • 考研
  • 生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新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6016
商品编码:14116926412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生物化学-第二版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8-01
作者:修志龙 译者: 开本: 32开
定价: 49.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122296016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2

内容提要

生物化学是一门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阐明生命化学本质的学科,它是生命科学的 基础。本书内容侧重于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及方法,同时也介绍一些前沿研究成果 以及生物技术的应用,如蛋白质药物研究(第2章)、酶的工业应用(第3章)、生物信息学及相关技术 (第4章)、细胞膜的相关疾病(第5章)、微生物燃料电池(第6章)、代谢相关疾病及其防治(第7~10 章)、基因调控(第11章)、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化学品的产业化状况(第12章)。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典型 的生物化学实验。本书适合高等学校生物、食品、营养学、化学、化工、环境等专业的师生或相关产业的 工作人员使用或参阅。


好的,以下是一本虚构的、与《生物化学-第二版》无关的图书简介,力求内容详实、自然流畅,字数约1500字: --- 《大航海时代的财富与权力:从里斯本到马尼拉的贸易网络重构》 作者: 阿尔伯特·冯·克鲁格 出版社: 环球历史文库 装帧: 精装,附赠高清地图集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跨越三个世纪的宏大叙事,深入剖析了15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欧洲列强如何凭借航海技术和商业抱负,在全球范围内编织出一张错综复杂、充满血与火的贸易网络。它不仅仅是关于船只、香料和黄金的记录,更是对权力结构、文化碰撞以及早期全球化进程的深刻反思。 作者阿尔伯特·冯·克鲁格,这位享誉国际的经济史学家,凭借其在葡萄牙国家档案馆、西班牙总督府历史档案以及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原始记录中的多年田野调查,首次将分散在不同大陆的历史碎片整合起来,构建出一部关于“大航海时代”经济驱动力的权威著作。 第一部分:技术的突破与帝国的萌芽(1450-1550) 本书伊始,将焦点集中在葡萄牙和西班牙如何打破地中海的传统贸易垄断。详细阐述了卡拉维尔帆船的设计改进、航海仪器(如星盘和象限仪)的精度提升,以及葡萄牙对非洲西海岸的早期探索如何催生了黄金、奴隶和香料的直接贸易体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详细描绘了早期西班牙帝国在美洲的建立过程。克鲁格教授运用气候学和人口学的数据,分析了白银(特别是波托西银矿)的发现如何成为驱动欧洲经济扩张和通货膨胀的根本动力。他指出,美洲白银不仅重塑了欧洲的金融体系,更是通过与中国明朝的丝绸、瓷器交换,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跨洋贸易通道——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这一章节对欧洲与美洲原住民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冲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 第二部分:香料之路的争夺与东印度公司的崛起(1550-1700) 随着葡萄牙垄断地位的衰退,荷兰和英国的商业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本部分是全书的重心之一,重点探讨了香料贸易的白热化竞争。 克鲁格教授摒弃了以往将东印度公司视为纯粹商业实体的传统观点,而是将其定义为具有半主权性质的军事商业复合体。他详尽地记录了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在摩鹿加群岛(香料群岛)采取的残酷手段,包括对当地统治者的渗透、条约的欺诈性签订,以及针对竞争对手葡萄牙人的军事行动。 本书首次公开发布了关于VOC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建立行政中心的早期财务报表分析,揭示了其资本积累的惊人速度,以及早期股份制公司的运作机制如何超越了传统的家族式商业模式。同时,本书也探讨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如何通过在印度次大陆建立据点,逐步从贸易转向治理权,为日后的大英帝国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全球网络中的商品、文化与环境影响 贸易网络的形成必然带来深远的文化和社会影响。在第三部分,作者将视角从宏观的帝国竞争转向具体的商品流动及其带来的连锁反应。 白银的去向与中国的反应: 详细分析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后,如何刺激了国内手工业的专业化,并加速了白银货币化进程。 新世界的物种交换: 讨论了马铃薯、玉米、烟草和可可等美洲作物向欧亚大陆的传播,以及这些作物如何彻底改变了全球人口的承载能力和饮食结构。作者特别关注了烟草和蔗糖种植园经济对非洲西海岸奴隶贸易的刺激作用,揭示了全球贸易体系内部的残酷互锁关系。 信息与知识的流动: 除了物质商品,本书还关注了地理知识、制图学和自然史标本的跨洋传播。欧洲探险家、传教士和商人在远东和美洲收集的动植物标本,如何反哺了欧洲的科学革命,特别是植物学和动物学领域的发展。 第四部分:网络的固化与旧秩序的挑战(1700-1750) 随着18世纪的到来,早期的高速扩张逐渐转向区域性的稳定控制。本部分考察了欧洲各国如何试图通过条约、关税壁垒和殖民地间的直接贸易限制,来固化各自的贸易优势。 克鲁格教授细致地分析了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西班牙为维护其拉美殖民地的独占权所做的努力,以及法国和英国在北美和印度次大陆的冲突如何影响了全球贸易的流向。本书的结论部分强调,大航海时代的贸易网络虽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集中和技术交流,但其建立的根基——殖民掠夺、不平等交换和系统性的剥削——也为后世的民族主义和独立运动埋下了不可磨灭的火种。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所有对世界史、经济史、全球贸易史、殖民主义研究以及早期现代社会转型感兴趣的读者。对于专业历史研究人员而言,其中引用的档案资料和创新的分析模型,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专家评价: “冯·克鲁格教授的作品,以其无可匹敌的史料深度和宏阔的叙事视野,为我们理解早期全球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充满张力的框架。他成功地将里斯本的宫廷密谋与爪哇岛上的香料收割场无缝连接起来。” —— 剑桥大学历史系,伊丽莎白·里德教授 “本书对‘白银-丝绸’贸易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在早期世界经济中的核心地位,纠正了许多以欧洲为中心的偏见。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 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陈志明博士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习惯于在周末的午后,泡上一壶清茶,沉浸在一本能够真正拓宽我视野的书里,而这本《生命的蓝图:从基因到蛋白质的解读》完全满足了我的这种“仪式感”。它的章节编排非常具有逻辑性,从宏观的生命现象入手,逐步剖析到微观的分子层面,层层递进,绝不含糊。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遗传信息流动的阐述。不同于其他读物只是简单罗列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步骤,这本书花了大量篇幅去讨论这些过程中的“调控机制”。作者似乎非常热衷于讨论“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是什么”。比如,在讨论基因表达调控时,书中引入了非常多的实际案例,比如某些疾病状态下特定的基因是如何被“沉默”或“过度激活”的,这让我意识到生命系统远比教科书上画的直线模型要复杂得多,充满了动态的反馈和精妙的平衡艺术。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拿起笔在旁边空白处画出我自己的思维导图来辅助理解,书中的图示虽然清晰,但作者鼓励读者去主动构建知识框架的引导性非常强。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个思维训练的工具,它教会我如何用系统性的眼光去看待生物学现象。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直击灵魂,那种深邃的靛蓝色调,配上那种仿佛蕴含着生命奥秘的金色线条勾勒出的分子结构图,让我在书店里一眼就被它吸引住了。我其实对“化学”这个词本身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那是无数晦涩难懂的公式和反应堆砌的冰冷世界。但拿到这本《深入探索:分子世界的奇迹》后,我的顾虑瞬间烟消云散。作者的叙事方式太迷人了,他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博物学家,带着我们走进细胞这个微观的宇宙。第一章对能量转换的描述,简直是一场光与热的史诗,他用非常生动的比喻,将ATP的生成过程描绘成一场精密的“能量接力赛”,让我这个理工科背景较弱的人,竟然能够清晰地理解这个过程的精妙所在。特别是书中关于酶催化的那几页,作者特意插入了一些历史小故事,讲述了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揭开这些生物催化剂的神秘面纱,这种将科学史融入前沿知识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代入感。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博学的朋友娓娓道来,而不是被动接受教科书式的灌输,文字的韵律感和逻辑的严密性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

评分

我对科学读物的要求,除了内容的准确性外,其语言的哲学思辨性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这本《生命演化的驱动力与适应性》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不是一本纯粹的硬核教材,更像是一部关于“为什么生命会成为今天的样子”的宏大叙事。书中对自然选择的讨论,不再局限于达尔文的经典理论,而是融入了最新的种群遗传学和生态学观点。作者非常擅长提出那些引人深思的问题,比如,在资源极端匮乏的环境下,一个看似“不完美”的适应策略,如何能比一个理论上最优的策略更具生存优势?书中对复杂性和冗余性的讨论,让我对生物体的设计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生命似乎更偏爱“够用就好”的弹性设计,而不是追求绝对的完美。这种对生命系统内在矛盾和权衡的探讨,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和满足感。它让我开始思考,生命不仅仅是一系列生化反应的集合,更是一种在时空限制下不断寻求动态平衡的哲学实践。

评分

坦白说,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抱着一丝怀疑的,毕竟市面上关于“分子生物学”的书籍琳琅满目,真正能让人读进去的少之又少。但《细胞的内部构造与功能详解》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出色之处,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对“空间感”的极致追求。书中对细胞器的描述,不再是扁平的图示,而是运用了大量极其细腻的语言来构建一个三维的、动态的内部场景。比如,描述线粒体内膜的折叠和嵴的形成时,那种空间的层次感和功能上的耦合性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我真的能“走进”线粒体内部,观察电子传递链的每一个环节。而且,这本书的作者对于“缺陷”的探讨非常深刻。他没有回避那些已知的错误和病变,而是将它们作为理解正常功能的反面教材。比如,在讲述溶酶体功能失常时,书中不仅说明了物质无法被降解,还深入分析了这种堵塞如何引发更深层次的细胞应激反应,这种“反向工程”的思路,让知识的吸收变得立体而深刻。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细胞的“健壮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阅读《从分子到生理:系统生物学的视角》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完成了一次高强度的脑力体操。这本书的难度系数虽然不低,但它的价值在于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横跨不同尺度的桥梁。它强行将我们熟悉的那些分离的知识点——比如单个蛋白质的功能、信号通路的具体步骤——拉到一个更大的网络系统里进行考察。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网络理论和大数据分析的思维模型来解释生理现象。例如,在阐述激素信号传导时,书中不再仅仅关注受体与配体的结合,而是着重分析了整个信号网络的拓扑结构,以及这种结构如何保证信息传递的鲁棒性和抗干扰能力。这种处理方式,彻底打破了我过去对生物学知识“碎片化”的认知。我发现,理解一个生理过程,关键在于理解它在整个系统中的位置和与其他组件的交互强度,而不是孤立地去记忆每一个步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高强度的,需要反复回溯和对照,但最终带来的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任何单一学科书籍都无法比拟的。它真正体现了现代科学跨学科研究的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