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琥珀:大自然的时空飞梭
:198.00元
作者: 安德鲁·罗斯;徐洪河,刘晔,王博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030417046
字数:
页码:1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琥珀是一种奇妙的物质,它源于数百万年前的树木。远古世界中的各种物质保存在黏稠的树脂中,终变成了完美的化石。琥珀中所发现的昆虫等内舍物让科学家可以用独特的视角窥视地球的生命史。在《琥珀:大自然的时空飞梭》中,安德鲁·罗斯对这种史前物质和其中内含的化石作了精彩的讲述。
本书解释了琥珀是如何形成的,在哪里可以发现琥珀。以及如何区分真假琥珀。本书还阐述了琥珀在艺术和科学领域的种种用途,也探讨了从琥珀昆虫中提取DNA的艰辛过程。《琥珀:大自然的时空飞梭》资料详细、图片精美,其中包括部分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并不对外展示的琥珀。为读者鉴别昆虫物种和其他琥珀内含物提供了指南。井特别介绍了中国抚顺与缅甸的琥珀。对于所有自然历史和琥珀的爱好者来说,本书都是必读之物。
目录
中文版序
译者序
前言
章 什么是琥珀?
第二章 在哪里可以找到琥珀?
第三章 琥珀内含物
第四章 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识别要点
昆虫的化石记录
昆虫
无翅昆虫识别要点
不完全变态昆虫
具翅昆虫识别要点(Ⅰ)
蝽象(半翅目)
蝽象类识别要点
完全变态昆虫
具翅昆虫识别要点(Ⅱ)
蚊蝇类(双翅目)
蚊蝇类识别要点
胡蜂、蜜蜂、蚂蚁和叶蜂(膜翅目)
胡蜂、蜜蜂、蚂蚁和叶蜂识别要点
甲虫类(鞘翅目)
部分甲虫识别要点
第五章 抚顺琥珀、缅甸琥珀以及如何打磨琥珀
抚顺琥珀
缅甸琥珀
怎样打磨琥珀?
译名对照与索引
图片版权说明
致谢
作者介绍
安德鲁·罗斯,苏格兰国立博物馆古生物部负责人,主要从事节肢动物研究。曾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部工作15年。图为他在波兰琥珀国际博览会(2012年)期间站在由琥珀做成树叶的一株假树旁。
徐洪河,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演化与生物地层学研究,专业科普网站化石网(.uua.)负责人。
刘晔,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从事昆虫分类学研究,尤其是中国步甲科昆虫和化石昆虫研究。热衷科普工作,参与编撰了四部学术和科普书籍。
王博,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昆虫演化以及中、新生代琥珀昆虫研究。
文摘
序言
中文版序
译者序
前言
章 什么是琥珀?
第二章 在哪里可以找到琥珀?
第三章 琥珀内含物
第四章 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识别要点
昆虫的化石记录
昆虫
无翅昆虫识别要点
不完全变态昆虫
具翅昆虫识别要点(Ⅰ)
蝽象(半翅目)
蝽象类识别要点
完全变态昆虫
具翅昆虫识别要点(Ⅱ)
蚊蝇类(双翅目)
蚊蝇类识别要点
胡蜂、蜜蜂、蚂蚁和叶蜂(膜翅目)
胡蜂、蜜蜂、蚂蚁和叶蜂识别要点
甲虫类(鞘翅目)
部分甲虫识别要点
第五章 抚顺琥珀、缅甸琥珀以及如何打磨琥珀
抚顺琥珀
缅甸琥珀
怎样打磨琥珀?
译名对照与索引
图片版权说明
致谢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大胆且富有哲思。它不是那种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更像一个由无数碎片、观察和冥想交织而成的马赛克。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跳跃,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就会发现其中隐藏的深层逻辑。作者似乎总能从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自然现象中,引申出关于时间、存在和变化的深刻思考。那种将宏大概念融入细微观察的能力,让人不得不佩服。这种写作风格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和开放的心态,去接纳那些不规则的跳跃和意想不到的联结。它更像是一本引导人进行自我对话的工具书,而不是单纯的故事书。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花很长时间回味,思考那些被轻描淡写带过,实则暗藏玄机的哲学意味。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情感层面上也处理得极为微妙。它没有直白地诉说悲伤或喜悦,而是通过环境和物象的变迁,间接烘托出一种深沉的怀旧情愫。比如,对某种季节性消逝的描绘,读起来总会让人联想到失去和不可逆转的改变。然而,这种怀旧并不是沉溺于过去,而是一种带着理解的释然。作者巧妙地在字里行间注入了一种对生命循环的接受和赞美。这种“哀而不伤”的基调,让人在阅读时感到非常舒服,既有共鸣,又不会被压垮。它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带着你温和地走过人生的起伏,最终指向一种平静而深远的智慧。我强烈推荐给那些在喧嚣世界中寻求内心安宁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其对“时间感”的独特处理。它不是简单地记录事件的发生,而是将时间拉伸、压缩、甚至循环。通过对某些固定场景——比如一块石头、一棵树的长期观察,作者揭示了人类时间观的局限性。我们习惯了以“年”为单位来衡量世界,而这本书却展示了地质学、生物学时间尺度的宏伟与缓慢。这种对比让人产生一种既渺小又与宇宙相连的奇特感觉。它迫使你跳出日常生活的琐碎,去思考更深层次的“永恒”与“短暂”之间的辩证关系。读完之后,我再看日升日落,都会多了一层对时间流逝的敬畏和理解,那种感觉是看再多的科普书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令人着迷的古典韵味,但又不失现代的锐利感。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讲究,选词精确,往往一两个形容词就能勾勒出一个复杂的情绪或景象。句子结构多变,长句的排比营造出史诗般的厚重感,而短句的并列则带来了清脆的节奏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变化时的那种冷静和克制,没有过度的煽情,但情感张力却十足。这种成熟的文字功力,让整本书的格调瞬间拔高。它读起来更像是文学精品而非通俗读物,对于热爱精妙文字表达的读者来说,绝对是视觉和智力上的双重享受。我甚至会特意朗读一些段落,去体会那些音韵和节奏的美妙之处。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感官的盛宴,那种文字的画面感实在太强了!我读的时候,仿佛真的能闻到那种带着泥土和植物芬芳的清新空气,感受到阳光穿过树叶洒下来的温暖光斑。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自然环境的描摹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每一个场景都栩栩如生,无论是山涧的潺潺流水,还是森林深处的寂静,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心神为之一宁。特别是那些关于植物生长的细节描写,简直像是在看一部微观世界的纪录片,那种生命的韧性和缓慢而坚定的力量被展现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闭上眼睛,试图在脑海中构建出书中所描绘的那个世界。这本书不仅是阅读,更像是一次深度的沉浸式体验,让人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景观,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无限奥秘和美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