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大自然的时空飞梭

琥珀:大自然的时空飞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琥珀
  • 化石
  • 树脂
  • 昆虫
  • 古生物
  • 地质学
  • 自然科学
  • 历史
  • 收藏
  • 矿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17046
商品编码:1304390280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琥珀:大自然的时空飞梭

:198.00元

作者: 安德鲁·罗斯;徐洪河,刘晔,王博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030417046

字数:

页码:1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琥珀是一种奇妙的物质,它源于数百万年前的树木。远古世界中的各种物质保存在黏稠的树脂中,终变成了完美的化石。琥珀中所发现的昆虫等内舍物让科学家可以用独特的视角窥视地球的生命史。在《琥珀:大自然的时空飞梭》中,安德鲁·罗斯对这种史前物质和其中内含的化石作了精彩的讲述。
  本书解释了琥珀是如何形成的,在哪里可以发现琥珀。以及如何区分真假琥珀。本书还阐述了琥珀在艺术和科学领域的种种用途,也探讨了从琥珀昆虫中提取DNA的艰辛过程。《琥珀:大自然的时空飞梭》资料详细、图片精美,其中包括部分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并不对外展示的琥珀。为读者鉴别昆虫物种和其他琥珀内含物提供了指南。井特别介绍了中国抚顺与缅甸的琥珀。对于所有自然历史和琥珀的爱好者来说,本书都是必读之物。

目录


中文版序
译者序
前言
章 什么是琥珀?
第二章 在哪里可以找到琥珀?
第三章 琥珀内含物

第四章 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识别要点
昆虫的化石记录
昆虫
无翅昆虫识别要点
不完全变态昆虫
具翅昆虫识别要点(Ⅰ)
蝽象(半翅目)
蝽象类识别要点
完全变态昆虫
具翅昆虫识别要点(Ⅱ)
蚊蝇类(双翅目)
蚊蝇类识别要点
胡蜂、蜜蜂、蚂蚁和叶蜂(膜翅目)
胡蜂、蜜蜂、蚂蚁和叶蜂识别要点
甲虫类(鞘翅目)
部分甲虫识别要点

第五章 抚顺琥珀、缅甸琥珀以及如何打磨琥珀
抚顺琥珀
缅甸琥珀
怎样打磨琥珀?
译名对照与索引
图片版权说明
致谢

作者介绍


安德鲁·罗斯,苏格兰国立博物馆古生物部负责人,主要从事节肢动物研究。曾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部工作15年。图为他在波兰琥珀国际博览会(2012年)期间站在由琥珀做成树叶的一株假树旁。
  
  徐洪河,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演化与生物地层学研究,专业科普网站化石网(.uua.)负责人。
  
  刘晔,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从事昆虫分类学研究,尤其是中国步甲科昆虫和化石昆虫研究。热衷科普工作,参与编撰了四部学术和科普书籍。
  
  王博,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昆虫演化以及中、新生代琥珀昆虫研究。

文摘


序言


中文版序
译者序
前言
章 什么是琥珀?
第二章 在哪里可以找到琥珀?
第三章 琥珀内含物

第四章 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识别要点
昆虫的化石记录
昆虫
无翅昆虫识别要点
不完全变态昆虫
具翅昆虫识别要点(Ⅰ)
蝽象(半翅目)
蝽象类识别要点
完全变态昆虫
具翅昆虫识别要点(Ⅱ)
蚊蝇类(双翅目)
蚊蝇类识别要点
胡蜂、蜜蜂、蚂蚁和叶蜂(膜翅目)
胡蜂、蜜蜂、蚂蚁和叶蜂识别要点
甲虫类(鞘翅目)
部分甲虫识别要点

第五章 抚顺琥珀、缅甸琥珀以及如何打磨琥珀
抚顺琥珀
缅甸琥珀
怎样打磨琥珀?
译名对照与索引
图片版权说明
致谢


好的,下面是一份关于名为《琥珀:大自然的时空飞梭》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着重于琥珀的形成、历史、科学价值以及文化意义,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 --- 《琥珀:大自然的时空飞梭》—— 凝固的时间之河 导言:来自远古的微光 自古以来,琥珀便以其温暖的光泽、奇特的内含物和深邃的历史感,吸引着人类的目光。它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宝石,更是地球漫长演化史中一个独特而宝贵的切片。当我们将一块温润的琥珀置于掌心,我们触摸的,是数百万甚至上亿年前的森林气息、远古的生态系统,以及那些被时间凝固的生命瞬间。 本书《琥珀:大自然的时空飞梭》,旨在带领读者穿越地质时间的迷雾,深入探究这种源自古代树脂化石的非凡物质。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矿物学的教科书,更是一场跨越古生物学、地质学、材料科学乃至文化人类学的奇妙旅程。 第一部分:树脂的蜕变——琥珀的诞生与科学 琥珀的形成,是一场宏大而缓慢的化学与地质“炼金术”。本书的第一部分,将详细剖析琥珀从生命之源到化石的复杂过程。 我们首先追溯到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广袤森林。这些森林的优势树种,特别是松柏科植物,在特定气候条件下分泌出大量的粘稠树脂。这种树脂是植物的天然防御机制,用于保护自身免受昆虫侵扰和伤口感染。然而,当树脂意外地包裹住周遭的生命——从微小的尘埃、花粉,到精致的昆虫、甚至小型脊椎动物的肢体时,一段不朽的传奇便悄然开始。 本书将详述树脂如何经历“聚合”与“固化”的过程。这一阶段涉及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树脂中的萜烯类化合物在氧气、温度和压力等环境因素的作用下,逐渐交联、重组,最终形成坚硬的树脂化石——琥珀的雏形。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千年乃至数百万年。 随后,我们将探讨地质变迁如何将这些原始的树脂堆积物,转化为我们今日所见的矿物形态。板块运动、沉积作用、深埋与抬升,共同塑造了琥珀的最终物理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会介绍波罗的海琥珀(其中包含最多的昆虫化石)的形成背景,也会对比多米尼加琥珀、缅甸琥珀等不同产地的独特地质故事。 微观世界的窗口:古生物学的盛宴 琥珀最令人着迷的特性,无疑是其卓越的包裹能力。书中将用大量篇幅,聚焦于琥珀中保存的珍贵“时空胶囊”。 通过对琥珀内含物的精细分类与研究,我们得以一窥数千万年前的微观生态。从结构完整的远古蚊子、蚂蚁、蜘蛛,到已经灭绝的植物叶片和真菌孢子,这些内含物为古生物学家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研究材料。它们不仅帮助我们重建了古代的生物多样性,更通过分子生物学的分析,揭示了远古生物的生理结构、行为模式乃至遗传信息(尽管分子信息在数百万年后大多已降解,但其形态学价值无可替代)。 本书将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例如利用高精度CT扫描技术对琥珀内部结构进行无损分析的方法,以及科学家如何通过这些微小化石,推断出当时的气候条件、植被分布乃至生态系统的复杂互动关系。 第二部分:历史的回响——琥珀的文化轨迹 琥珀的旅程,不仅刻在地质的时间线上,更深深烙印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 从史前时代,琥珀便因其易于打磨和独特的温润质感,被视为珍贵的装饰品和魔法材料。书中将追溯琥珀贸易的最早记录。著名的“琥珀之路”,这条连接波罗的海南部与地中海、黑海地区的古老商道,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动脉。我们探讨了腓尼基人、古希腊人如何看待琥珀,它如何成为财富、地位和神圣仪式的象征。 在不同的文化中,琥珀承载了丰富多样的象征意义。在古埃及,它被用于制作精美的陪葬品;在罗马帝国,它被赋予了驱邪避凶的力量,甚至在当时,一块小小的琥珀价值等同于一匹健壮的奴隶。本书还将深入研究琥珀在中古欧洲炼金术和民间信仰中的角色,以及它如何融入宗教艺术和皇室珍藏之中。 艺术的结晶:琥珀工艺的演变 琥珀的温和质地,使其成为极佳的雕刻材料。本书将细致描绘琥珀工艺技术的演变历程。从早期简单的打磨和抛光,到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风格的繁复雕刻,再到现代的光学切割技术,每一件琥珀艺术品都是人类审美情趣和精湛技艺的体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专门辟章探讨了著名的“琥珀屋”(Amber Room)——这座曾经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房间,其失踪至今仍是历史悬案。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线索的梳理,本书试图还原这座艺术瑰宝的辉煌,并探讨其对后世艺术创作的影响。 第三部分:现代的价值与挑战 进入现代社会,琥珀的价值并未减弱,反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呈现出新的维度。 在材料科学领域,琥珀作为一种复杂的有机聚合物,其结构和性能为新型仿生材料和高分子研究提供了借鉴。同时,关于其光学特性和热稳定性,仍在持续被探索。 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激增,仿制和造假行为也日益猖獗。本书将提供一套详实的鉴别指南,帮助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区分天然琥珀、柯巴树脂(未完全石化的树脂)以及各类塑料仿制品。从紫外线反应、密度测试到显微结构观察,我们提供了科学、实用的鉴定方法,以保护这一珍贵自然遗产的纯正性。 最后,本书呼吁对琥珀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地质的馈赠是有限的,如何平衡商业开采与科学研究的需要,确保这些来自远古的“时空飞梭”能够为后代继续揭示地球的奥秘,是当代人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 结语 《琥珀:大自然的时空飞梭》不仅仅是对一种宝石的百科全书式梳理,更是对时间、生命与物质转化的深刻沉思。每一次凝视琥珀内部那清晰的脉络或挣扎的生灵,我们都在进行一次跨越亿万年的对话。这本书,就是那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邀请您一同拾起这块被大地珍藏的时间之石,探寻其中蕴含的无尽奥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大胆且富有哲思。它不是那种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更像一个由无数碎片、观察和冥想交织而成的马赛克。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跳跃,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就会发现其中隐藏的深层逻辑。作者似乎总能从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自然现象中,引申出关于时间、存在和变化的深刻思考。那种将宏大概念融入细微观察的能力,让人不得不佩服。这种写作风格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和开放的心态,去接纳那些不规则的跳跃和意想不到的联结。它更像是一本引导人进行自我对话的工具书,而不是单纯的故事书。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花很长时间回味,思考那些被轻描淡写带过,实则暗藏玄机的哲学意味。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情感层面上也处理得极为微妙。它没有直白地诉说悲伤或喜悦,而是通过环境和物象的变迁,间接烘托出一种深沉的怀旧情愫。比如,对某种季节性消逝的描绘,读起来总会让人联想到失去和不可逆转的改变。然而,这种怀旧并不是沉溺于过去,而是一种带着理解的释然。作者巧妙地在字里行间注入了一种对生命循环的接受和赞美。这种“哀而不伤”的基调,让人在阅读时感到非常舒服,既有共鸣,又不会被压垮。它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带着你温和地走过人生的起伏,最终指向一种平静而深远的智慧。我强烈推荐给那些在喧嚣世界中寻求内心安宁的读者。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其对“时间感”的独特处理。它不是简单地记录事件的发生,而是将时间拉伸、压缩、甚至循环。通过对某些固定场景——比如一块石头、一棵树的长期观察,作者揭示了人类时间观的局限性。我们习惯了以“年”为单位来衡量世界,而这本书却展示了地质学、生物学时间尺度的宏伟与缓慢。这种对比让人产生一种既渺小又与宇宙相连的奇特感觉。它迫使你跳出日常生活的琐碎,去思考更深层次的“永恒”与“短暂”之间的辩证关系。读完之后,我再看日升日落,都会多了一层对时间流逝的敬畏和理解,那种感觉是看再多的科普书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令人着迷的古典韵味,但又不失现代的锐利感。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讲究,选词精确,往往一两个形容词就能勾勒出一个复杂的情绪或景象。句子结构多变,长句的排比营造出史诗般的厚重感,而短句的并列则带来了清脆的节奏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变化时的那种冷静和克制,没有过度的煽情,但情感张力却十足。这种成熟的文字功力,让整本书的格调瞬间拔高。它读起来更像是文学精品而非通俗读物,对于热爱精妙文字表达的读者来说,绝对是视觉和智力上的双重享受。我甚至会特意朗读一些段落,去体会那些音韵和节奏的美妙之处。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感官的盛宴,那种文字的画面感实在太强了!我读的时候,仿佛真的能闻到那种带着泥土和植物芬芳的清新空气,感受到阳光穿过树叶洒下来的温暖光斑。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自然环境的描摹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每一个场景都栩栩如生,无论是山涧的潺潺流水,还是森林深处的寂静,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心神为之一宁。特别是那些关于植物生长的细节描写,简直像是在看一部微观世界的纪录片,那种生命的韧性和缓慢而坚定的力量被展现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闭上眼睛,试图在脑海中构建出书中所描绘的那个世界。这本书不仅是阅读,更像是一次深度的沉浸式体验,让人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景观,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无限奥秘和美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