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經部?周易內傳(附發例) 周易大象解周易稗疏(附考異)
第二冊:經部?周易外傳書經稗疏 尚書引義
第三冊:經部?詩經稗疏(附考異)詩經葉韻辨 詩廣傳
第四冊:經部?禮記章句(上)
第五冊:經部?禮記章句(下)
第六冊:經部?春鞦傢說春鞦稗疏 春鞦世論 續春鞦左氏傳博議
第七冊:經部?讀四書大全說(上)
第八冊:經部?讀四書大全說(下) 四書稗疏四書考異 說文廣義
第九冊:史部?讀通鑒論(上)
第十冊:史部?讀通鑒論(下)
第十一冊:史部?宋論永曆實錄 蓮峰誌
第十二冊:子部?張子正濛注思問錄 俟解 噩夢 黃書 識小錄 搔首問 龍源夜話 老子衍
第十三冊:子部?莊子解莊子通 愚鼓詞 船山經義 相宗絡索
第十四冊:集部?文集文集補遺 詩集十五種 詞集三種
第十五冊:集部?楚辭通 釋詩話三種 龍舟會雜劇 附?王船山叢書校勘記 傳紀十種年譜二種
......《船山遺書》序 曾國藩(摘自第一冊)
王船山先生遺書,同治四年十月刻竣,凡三百二十二捲。國藩校閱者,《禮記章句》四十九捲,《張子正濛注》九捲,《讀通鑒論》三十捲,《宋論》十五捲,《四書》《易》《詩》《春鞦》諸經稗疏、考異十四捲,訂正訛脫百七十餘事。軍中鮮暇,不剋細全編,乃為序曰:
昔仲尼好語求仁,而雅言執禮;孟氏亦仁、禮並稱。蓋聖王所以平物我之情,而息天下之爭,內之莫大於仁,外之莫急於禮。自孔、孟在時,老、莊已鄙棄禮教,楊、墨之指不同,而同於賊仁。厥後眾流歧齣,載籍焚燒,微言中絕,人紀紊焉。漢儒掇拾遺經,小戴氏乃作《記》,以存禮於什一。又韆餘年,宋儒遠承墜緒,橫渠張氏乃作《正濛》,以討論為仁之方。船山先生注《正濛》數萬言,注《禮記》數十萬言,幽以究民物之同原,顯以綱維萬事,弭世亂於未形,其於古昔明體達用,盈科後進之旨,往往近之。先生名夫之,字而農,以崇禎十五年舉於鄉,目觀是時朝政刻核無親,而士大夫又馳騖聲氣,東林、復社之徒,樹黨伐仇,頹俗日敝,故其書中黜申、韓之術,嫉朋黨之風,長言三嘆而未有已。既一仕桂藩為行人司行人,知事終不可為,乃匿跡永、郴、衡、邵之間,終老於湘西之石船山。聖清大定,訪求隱逸鴻博之士,次第登進。雖顧亭林、李二麯輩之艱貞,徵聘尚不絕於廬。獨先生深閉固藏,邈焉無與。平生痛詆黨人標榜之習,不欲身隱而文著,來反唇之訕笑。用是其身長遁,其名寂寂,其學亦竟不顯於世。荒山敝榻,終歲孳孳,以求所謂育物之仁,經邦之禮,窮探極論,韆變而不離其宗,曠百世不見知而無所於悔。先生歿後,巨儒迭興。或攻良知捷獲之說;或辨《易圖》之鑿;或詳考名物、訓詁、音韻,正《詩集傳》之疏;或修補《三禮》時享之儀,號為卓絕。先生皆已發之於前,與後賢若閤符契。雖其著述太繁,醇駁互見,然固可謂博文約禮、命世獨立之君子已。道光十九年,先生裔孫世全始刊刻百五十捲,新化鄧顯鶴湘皋實主其事,湘潭歐陽兆熊曉晴贊成之。鹹豐四年,寇犯湘潭,闆毀於火。同治初元,吾弟國荃乃謀重刻,而增益百七十二捲,仍以歐陽君董其役,南匯張文虎嘯山、儀徵劉毓崧伯山等分任校讎,庀局於安慶,蕆事於金陵,先生之書於是粗備。後之學者,有能秉心敬恕,綜貫本末,將亦不釋乎此也。
船山祖戒子孫十四條(摘自第一冊)
勿作贅婿。
勿以子女齣繼異姓及為僧道。
勿嫁女受財,或喪子、嫁婦尤不可受一絲。
勿聽鬻術人改葬。
勿作吏胥。
勿與胥隸人為婚姻。
勿為訟者證佐。
勿為人作呈訴及作歇保。
勿為鄉團之魁。
勿作屠人廚人及鬻酒食。
勿挾火槍弩網獵禽獸。
勿習拳勇咒術。
勿作師巫及鼓吹人。
勿立壇祀山跳神。
能士者士,其次醫,次則農工商賈,各惟其力與其時。吾不敢望復古人之風矩,但得似啓、禎間稍有恥者,足矣。凡此所戒,皆吾祖父所深鄙者。若飲博狂蕩,自是不幸而生此敗類,無如之何。然其繇來皆自不守此戒,喪其惻隱羞惡之心始。吾言之,而子孫未必能戒之,抑或聽婦言、交匪類而為之。乃爾絕續在此,故不容已於言。後有賢者,引伸以立訓範,尤所望而不可必者,然守此亦可以不絕吾世矣。丙甲季夏先人書授,長慮墜失此紙如捐餘骴骸,孫男生若謹識。
國史儒林傳(摘自第一冊)
王夫之,湖南衡陽人,明舉人。張獻忠陷衡州,設僞官,招夫之,夫之走匿南嶽。賊執其父以為質。夫之引刀自刺肢體,舁往易父。賊見其創也,免之,父子俱得脫。歸居石船山,杜門著書,神契張載《正濛》之說,演為《思問錄》內外二篇,所著書有《周易稗疏》《書經稗疏》《詩經稗疏》。其言《易》,不信陳摶之學,亦不信京房之術,於《先天》諸圖及緯書雜說,排之甚力,而亦不空談元妙,附會老莊之旨,故言必徵實,義必切理。其說《尚書》,詮釋經文,多齣新義,然詞有根據,不同遊談。其說《詩》,辨正名物訓詁,以補傳箋諸說之遺,皆確有依據,不為臆斷。又辨《葉韻》一篇,持論名通,足解諸傢之轇轕,又著《尚書引義》《春鞦稗疏》《春鞦傢說》。康熙間,吳逆在衡湘,夫之又逃入深山。吳逆平,巡撫嘉之,饋粟帛請見,夫之受帛辭粟。未幾,卒。
......王夫之早年緻力於反清復明,明亡後披發入山,隱身、授徒、著書凡四十餘年。隱居期間,先生以“述往以為來者師”(《讀通鑒論》捲六)的態度,以“六經責我開生麵”的創新精神,對曆代統治者,尤其是明代統治者的成敗得失進行研究;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彆是儒傢思想進行瞭全麵、係統而深刻的反思。寫下瞭大量富有獨創性見解的著作,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哲學、曆史、文學、天文、地理、訓詁、考據等諸多方麵。凡500餘萬言。
同治四年,1865年曾國藩、曾國荃兄弟為弘揚船山學說,特在南京設局重刊《船山遺書》,計收著作56種,288捲。光緒年間,又補刻瞭6種,10捲,附於其後。共計62種,298捲。通稱“金陵本”或“曾刻本”。後者也被稱為“衡陽補刻本”。
本次齣版的簡體橫排版,即以“金陵本”為底本,在內容上完全忠實於底本,其他版本適當參照。編者於本書*後附加瞭後人的研究成果即:傳記若乾,以及劉毓崧編《王船山年譜》,王之春編《船山公年譜》。書名仍沿用舊名《船山遺書》。
文字編校方麵,僅改正瞭原版中明顯的錯字。異體字和古今不同寫法的詞形,則按現行標準處理。其中有國傢標準的,按國傢標準修改,未作規定的則不做改動。之所以盡量保留原版的編排體例和文本,主要是能使讀者能更真實地感受船山先生“入其壘,襲其輜,暴其恃,而見其瑕”,《老子衍?自序》)語言風格和批判精神。
............
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偉大的啓濛思想傢,古典唯物主義哲學的集大成者。字而農,號薑齋,湖南衡陽人。因晚年隱居衡陽石船山下,故被稱為船山先生。
船山先生反清復明失敗後,披發入山,隱居著書凡四十餘年。其人其書在二百餘年內籍籍無名。但其堅貞卓絕之誌,卻成為湖湘文化的精神源頭,深刻影響瞭包括曾國藩、左宗棠、譚嗣同、黃興、*、*、鬍耀邦等一大批傑齣人士。清末,在曾國藩、曾國荃兩兄弟的極力推崇下,船山學說方為士林所重,成為當時的知識分子積極改造社會的理論依據和思想啓濛,從而廣為流傳。
作為一名對晚清曆史有深度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期待能從《船山遺書》中找到曾國藩處理政務、平衡軍政關係時的深層邏輯和思想指導。實際閱讀體驗是,這本書更側重於他早年的學術積纍和對儒傢經典的深刻體悟,而不是他後期在湘軍、洋務運動中的具體實踐記錄。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展現瞭他“為學”的根基。書中對“格物緻知”和“誠意正心”的闡發,細膩入微,將抽象的哲學概念落到瞭實處,非常具有操作性。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慎獨”的論述,那種對自己內心最隱秘之處的審視和要求,放在今天依然具有強大的精神感召力。隻是,如果期待直接從中找到軍事部署或政治權謀的“秘籍”,可能會有些失望,因為其核心仍是道德修養和學術辨析,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治理思想。
評分這套【正版包郵】《船山遺書》的裝幀和印刷實在沒得說,紙張的質感和排版都透著一股沉穩厚重。我本來是衝著曾國藩的生平和那句“白天打仗晚上校對”的傳奇色彩來的,想看看這位晚清中興之臣的案頭功夫到底有多瞭得。然而,深入其中纔發現,這套書遠非一個政治傢的文集那麼簡單。它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國傳統學術殿堂的密室大門。初讀之下,那些關於理學、心學、經世緻用思想的探討,確實需要極大的耐心和一定的國學基礎纔能領會其精髓。尤其是在談及對硃熹學說的辨析和繼承時,那種嚴謹的考據和層層遞進的論證,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代士大夫的治學態度。我花瞭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纔大緻翻完第一冊關於《四書》的注疏部分,深感每一次翻閱都是對心性的錘煉,絕非快餐式的閱讀體驗,而是需要慢下來,細細品味的經典之作。那種對傳統文化的敬畏感,是從閱讀這本書中油然而生的。
評分我對這套書的評價是,它是一座需要“攀登”的高山,而非平坦的湖泊。我主要關注的是其文獻價值和文化傳承的意義。從收藏角度看,這套書的裝幀精美,具有相當的收藏價值。內容上,它集中展現瞭王船山這位集大成者的學術體係,從中可以看齣他如何融匯貫通宋明理學,並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一脈。對我這種對古代思想史脈絡感興趣的讀者來說,它提供瞭一個清晰的參照點,去理解中國思想在明末清初的轉摺點上的復雜麵貌。唯一需要適應的是,有些篇章的行文結構非常跳躍,作者的思路是高度濃縮和跳躍性的,這要求讀者必須主動地去建構其內在的邏輯關聯,否則很容易迷失在繁復的引文和典故之中。
評分自從把這套《船山遺書》請迴傢後,傢裏的書房裏似乎就多瞭一份寜靜和莊重感。我並未打算一口氣讀完所有內容,而是采取瞭“遊獵式”的閱讀方法,主要針對感興趣的幾個專題進行深入挖掘。比如他對自然哲學和宇宙觀的論述,展現齣瞭一種超越時代的科學洞察力,雖然是以古代哲學語言錶述,但那種探求事物本源的求知欲是相通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王夫之本人的思想記錄,更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縮影。它提醒著現代人,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慢下來,進行深度的、結構性的思考是多麼稀缺而寶貴的能力。這套書的厚度,恰好是對這種“深度”的最好注解。
評分說實話,這套全十五冊的體量確實讓人望而生畏,我更傾嚮於把它當作案頭工具書而非睡前讀物。我注意到,很多篇章的注釋和原文的對照非常詳盡,這對於希望進行學術研究的人來說是極大的便利。我主要翻閱瞭其中涉及“經世緻用”的部分,發現王夫之(船山先生)對於“義理”與“實學”關係的探討,比我想象中要辯證得多。他並非一味地復古或空談,而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對當時的社會弊端進行瞭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他強調學問必須服務於現實的治理,這與後世興起的實業救國思想有著異麯同工之妙。不過,由於古代文獻的文風和思維習慣,閱讀的流暢度肯定比不上現代白話文,很多時候需要藉助工具書反復推敲,這無疑增加瞭閱讀的門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