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名称】 氧气站设计规范GB 50030-2013 | ||
| 【著译者】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编 | ||
| 【书号】1580242.289 | | |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 | | |
| 【开本】32 开 90 页 | 【装帧】平装 | |
| 【版次】1-1 | 【单位】每本 | |
| 【定价】19.00元 | ||
中国计划出版社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262号公告发布,自2014年7月1日起实施。原国家标准《氧气站设计规范》GB50030-91同时废止。
本规范共11章和4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氧气站的布置,工艺系统,工业设备,工艺布置,建筑和结构,电气和仪表,给水、排水和消防,采暖和通风,氧气管道。
1 总则
2 术语
3 氧气站的布置
4 工艺系统
5 工艺设备
6 工艺布置
7 建筑和结构
8 电气和仪表
9 给水、排水和消防
10 采暖和通风
11 氧气管道
附录A 氧气站内各类房间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及低耐火等级
附录B 厂区架空氧气管道、管架与建筑物、构筑物、铁路、道路等之间的较小净距
附录C 厂区及车间架空氧气管道与其他架空管线之间的较小净距 附录D 厂区地下氧气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地下管线之间的较小净距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指南。我能想象到,对于那些需要设计、建造或维护氧气站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来说,这本书可能就是他们的“圣经”。它不会有多少文学色彩,也没有太多理论探讨,更多的是直接的、操作性的指导。我注意到一些章节标题,暗示着对设备的详细要求,比如关于压缩机、储罐、输送管道等方面的具体规格。它会不会涉及到不同类型氧气站的比较,比如医用氧气站和工业氧气站的设计差异?又或者,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典型的工程案例分析,通过实际项目的经验来阐释规范的应用?我猜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规避设计中的风险,提高工程的效率,并且最终保证氧气站的安全运行。虽然我对其中的具体技术细节并不熟悉,但这种严谨的、以结果为导向的风格,让我感受到了专业的力量。
评分我尝试着去理解这本书的结构,它似乎将一个复杂的工程项目分解成了若干个清晰的模块。从最基础的概念定义,到具体的施工要求,再到最后的安全验收,每一个环节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我看到一些段落,似乎在强调“安全第一”的原则,这让我想到了氧气作为一种易燃易爆物质的特性,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必然需要考虑周全的防火、防爆措施。它会不会详细阐述如何设计通风系统,如何设置紧急泄压装置,或者如何在操作人员的培训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这些都是我在阅读过程中脑海中闪过的疑问。而且,书中提到的“规范”,让我联想到它背后所依据的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这些规范的制定,一定是基于大量的实验数据和长期的工程总结,才能确保最终的设计方案是可靠且高效的。我对书中所提到的各种“标准”和“要求”充满了好奇,想知道它们是如何被量化和界定的,以及它们在实际工程中是如何被应用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一种工业蓝搭配着简约的白色字体,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虽然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但出于好奇心,我还是翻开了它。第一眼扫过去,感觉里面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和图表,像是某种考试的参考书,或者是工程人员案头必备的工具。我猜想,如果是对“氧气站”这个概念有深入了解的人,看到这些文字和图示,脑海里大概会立刻浮现出各种设备、管线、安全装置的画面吧。我看到一些章节标题,比如“总则”、“术语”、“基本规定”之类的,这听起来就像是制定规则的官方文件,每一条都应该字斟句酌,严谨得不能再严谨。我很好奇,在这些条条框框之下,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技术细节和设计考量?它会讲述如何确保氧气的纯度吗?如何计算储存量才能满足不同需求?又或者,是如何在极端环境下保证氧气站的安全稳定运行的?这些问题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猜测,虽然我可能永远也弄不明白其中的专业门道,但光是想象一下,就觉得挺有学问的。
评分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了解“氧气站”这个复杂工程的窗口。它不像科普读物那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概念,而是直接呈现了行业内的专业标准和技术要求。我看到了很多缩写和代号,虽然不理解它们的具体含义,但我能感觉到背后所蕴含的精准和规范。我猜想,这本书会详细说明不同功能区域的划分,比如储氧区、压缩区、充装区等等,并且对每个区域的布局和安全距离都有明确的规定。它会不会提到如何进行环境监测,比如氧气站周围的空气质量和温度变化?又或者,书中是否会涉及到对设备定期维护和检查的要求,以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尽管我无法深入理解书中每一个细节,但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对工程细节的极致关注和对安全的最高承诺,让我对这个行业充满了敬意。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探索一个我从未涉足过的世界。刚开始的时候,我被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和公式弄得有点晕头转向,感觉自己像个闯入了一间精密仪器的实验室,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未知和神秘。但当我试着去理解那些图表和表格背后的逻辑时,又觉得有点意思。我开始琢磨,为什么某个参数会有这样的范围?这个图表又说明了什么特定的工艺流程?我虽然无法立刻领悟到其中的奥妙,但这种试图窥探事物运作原理的冲动,本身就很有吸引力。我想象着,在建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氧气站时,工程师们是如何一步步地根据这些规范来规划布局、选择材料、进行施工的。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将科学原理转化为实际工程的指南。它可能还会涉及一些关于材料选择的标准,比如什么材质的管道才能承受高压氧气而不发生反应,或者说,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设备的耐用性又该如何考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