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绘画大师,你的脑海里是否马上会出现毕加索、凡·高、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要问起中国画的大师,除了历史课本曾提到的聊聊数人,你还能想起谁?
  事实上,千年绘画传承,中国拥有数不清的大画家,只是长期以来,这些画作多在博物馆中,图书印刷品又少有高清大图,成系列的就更少。
  “中国美术史·大师原典”丛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从画史上有名有姓的第yi人东晋顾恺之开始,历唐宋元明清,到现代徐悲鸿,遴选中国绘画史上zui优秀的大师及其原典,复制级高精印刷,多彩时尚设计,用细节破解中国元素、中国图像、中国美学的“源代码”,展现华夏民族的美学基因。
  由于传统中国画的尺幅多为长卷、册页、竖轴,因此该丛书采用两种不同的装帧形式:
  以经折装的形式来表现中国长卷画(全套45册已出版);
  以盒装单页的形式来表现册页和竖轴画(2017年陆续出版),并附有画作精彩局部配诗文,可临摹,可装框,亦可诗画共读。
  《中国美术史·大师原典系列:任伯年·花鸟蔬果册八开、花卉册十二开》精选了三套册页共32幅作品,主要包括花鸟册页,任伯年的花鸟画更富有巧趣,早年以工笔见长,“仿北宋人法,纯以焦墨钩骨,赋色肥厚,近老莲派。后吸取恽寿平的没骨法,陈淳、徐渭、朱耷的写意法,笔墨趋于简逸放纵,设色明净淡雅,形成兼工带写,明快温馨的格调,这种画法,开辟了花鸟画的新天地,对近、现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每幅画单独成张,高清大图,纤毫毕现。背面还印有局部小图及与画面意境相似的诗词,方便供广大书画爱好者学习、临摹、研究。还可以装在框中,置于案头或挂在墙上。
花鸟蔬果册八开
花卉册十二开
没骨花卉册十二开
  任伯年(18401895),清末画家。初名润,字小楼,后改名颐,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父鹤声,字淞云,工写照,幼年得其指授。少时曾参加太平军旗手。后遇任熊,被收为弟子,继从任薰学;中年起寓居上海卖画。作画取法陈洪绶、华喦,擅花鸟,重视写生,勾勒、点簇、泼墨交施互用,赋色鲜活明丽,形象生动活泼。工人物,尤精肖像,浅描淡染,笔墨不多而得神情;亦能画山水和塑像,开海上画派新风,在近现代画坛很有影响。
到了晚清,鸦片战争之后,中西文化交融,西风东渐,尤其是在上海,新兴的市民社会日益繁华,文化也发展迅猛。任氏这个大家族出了好些名画家,著名的有“四任”之说,就是任熊、任薰、任颐、任预,成就zui大的无疑当属任颐任伯年。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堪称教科书级别。每一开画作的留白处理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确保了画面主体在视觉上拥有足够的呼吸空间,不会因为页面的局促而显得拥挤或压抑。不同册页之间的过渡也处理得非常自然,仿佛是在翻阅一本精心策划的展览目录,而不是一本简单的画册。这种对“间隔”艺术的运用,使得读者的眼睛和心灵都有时间去消化和沉淀刚刚看到的内容,从而更有效地进入下一幅作品的意境之中。再者,对于那些尺寸较大的作品,出版社采用了跨页或分栏展示的巧妙方式,尽量减少了中缝对主体构图的干扰。虽然跨页处理在装帧上要求更高,但从最终呈现的效果来看,这份额外的努力是完全值得的,它保证了我们能以接近原作的视觉感受去欣赏那些宏伟的布局和精妙的细节。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对艺术原件最崇高的敬意。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不得不对这套“大师原典系列”的学术梳理和编排逻辑给予高度评价。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画作堆砌在一起,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帮助读者理解任伯年这位艺术巨匠在花鸟蔬果这一特定领域内是如何进行探索和创新的。每一组册页的选取似乎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它们不像是在展示画家一生所有的作品,而更像是在选取不同阶段、不同技法成熟期的代表作,形成一种有机的对话关系。这种编排方式,使得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任伯年绘画风格的核心特征——那种融合了写实功底与文人写意精神的独特魅力。书中的导读文字虽然不多,但切中要害,没有冗长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聚焦于对图像本身的解读,引导我们去关注那些常被忽略的细节,比如设色的冷暖对比、线条的提按顿挫,这对于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非常有帮助。可以说,这套书是艺术史研究者案头的必备参考,也是艺术院校学生进行临摹和学习的极佳范本。
评分作为一位长期关注晚清海派艺术发展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图像,更是一套观察时代精神的窗口。任伯年所处的时代,是传统与西风激烈碰撞的时期,他的花鸟蔬果,无疑是他对这种变革最直接、最内敛的回应。从他如何运用更偏向西洋光影的体积感来塑造果实的饱满度,到他如何用传统文人画的笔墨精神来赋予这些形象以生命力,都清晰地反映了一种“师法自然,兼收并蓄”的时代精神。这本书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们理解海派艺术如何从传统中汲取力量,并向未来寻求突破的通道。它强迫我们跳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去欣赏艺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通过对寻常事物的描绘,展现出不朽的生命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这本书,远不止是一本画册,它是一部关于艺术如何适应并超越时代的微型史诗。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惊喜,是它在展示任伯年“蔬果”题材方面的深度和广度。我们通常谈论任伯年,会更侧重于其人物画的传神与动物画的生动,但这本书将大量的篇幅给了那些看似寻常的瓜果蔬菜。然而,正是这些看似日常的题材,反而最能体现任伯年“以俗为雅”的艺术境界。他笔下的茄子、南瓜,不仅仅是果实的描摹,更像是承载了生活气息的生命体,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阳光的温度。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捕捉,超越了单纯的技艺展现。我尤其喜欢其中几幅描绘时令蔬菜的画作,色彩饱和度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有油画般的厚重感,又不失中国水墨的灵动性。这让我重新思考了中国“花鸟蔬果”画科的潜力——它绝非只是小道,而是可以承载深刻人文关怀和高超写实技巧的宏大领域。这本书成功地将我们从对任伯年“名作”的刻板印象中解放出来,看到了他更全面、更生活化的一面。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拿到手里就有一种庄重而典雅的感觉。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触感温润细腻,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这本身就是对艺术品的一种尊重。印刷的色彩还原度极高,尤其是那些花鸟蔬果的细节,无论是花瓣上的脉络纹理,还是叶片上细微的绒毛,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那种对原作气息的捕捉,很多老画册为了追求廉价或者方便,往往会牺牲掉原作中那种微妙的光影和笔触的力度,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就像是把任伯年先生的工作室搬到了你的书桌上,让人能近距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大师的笔墨风神。而且,装帧的工艺也体现了出版社的匠心,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没有过多的花哨装饰,完全聚焦于内容本身,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审美追求。对于一个长期关注中国传统艺术的爱好者来说,这样的实体书体验是数字阅读无法替代的,它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多维度的鉴赏体验,让人忍不住想要反复摩挲、细细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