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收藏系列——玉雕鉴赏(贰 收藏鉴赏 原石鉴赏翡翠 青金石 松石 独山玉 蛇纹石玉 桃

天下收藏系列——玉雕鉴赏(贰 收藏鉴赏 原石鉴赏翡翠 青金石 松石 独山玉 蛇纹石玉 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永魁著 著
图书标签:
  • 玉雕
  • 收藏
  • 鉴赏
  • 翡翠
  • 青金石
  • 松石
  • 独山玉
  • 蛇纹石玉
  • 原石
  • 玉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雅世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印刷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4204766
商品编码:20309538366
出版时间:2012-08-01

具体描述




书名:天下收藏系列:玉雕鉴赏

定价:79元

作者:赵永魁 著

出版社:印刷工业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14204766

字数:200000

页码:18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中国玉雕工艺有长达7000余年持续发展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它发源于中国本土,成熟、昌盛于封建社会,产生过无数名能工巧匠,制作了无数件精美的玉雕工艺品。这些玉雕工艺品不仅为历代帝王、权贵和鉴赏家们使用玩赏,而且还被礼学家们诠释美化,成为具备政治、宗教、道德、文化、财富等内涵的特殊工艺品。
  玉雕工艺是一门较复杂的手工技艺,不同的玉雕工艺品都有不同的制作技艺,因而很难用一种的方式来进行介绍。《玉雕鉴赏》为广大玉雕工艺爱好者着重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玉雕题材内容和造型款式是玉雕工艺品的外在形式,揭示了玉雕工艺品的内容和形式;玉石材料是玉雕工艺品的主题,在玉雕工艺品的艺术审美中占有重要地位;玉雕工具设备及使用技艺是为玉雕工艺品的内容和形式服务;玉雕工艺品终体现的美需要靠前期的设计来完成,扬长避短对材料充分利用;玉雕工艺品市场日趋扩大,指导消费者欣赏、选择、评估其工艺品亦为此书重点。




赵永魁,1937年生人,籍贯河北冀县,1958年入北京玉器厂学习玉器加工工艺,1960年任厂技术委员会秘书,后任技术质量科科员、科长之职,曾于1964年~1968年领导轻工部科研项目-玛瑙改色,对红玛瑙、绿玛瑙科研生产,产生效益,1978年获科学大会奖。1983年~1986年担任轻工部玉器教材编写组主编,编写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玉器工艺学,获专业会议通过,发行。1980年评为工艺美术师。1988调到中信宝石有限公司任总工艺师,己退休。现任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宝玉石协会常务理事,玉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个人专长为玉石、玉器加工工艺理论、评论、鉴定、评估。著作有:《玉石简介》1980年轻工出版社出版,《中国玉石雕刻工艺技术》1994年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玉器鉴赏与评估》地质出版社2001年出版。




玉雕家族

翡翠
青金石
松石
独山玉
蛇纹石玉
桃花石
晶石
芙蓉石
石英质玉石
孔雀石
萤石
欧泊
琥珀
红珊瑚
其他宝石
后记



华夏瑰宝:古代青铜器铭文研究与解读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青铜器铭文这一独特的史料载体,揭示其在研究夏商周至秦汉时期历史、社会、文化、艺术乃至文字演变中的核心价值与丰富内涵。本书不涉及任何玉石雕刻、矿物鉴赏或现代收藏鉴赏理论,专注于青铜器铭文的文献学、金文学、考古学与历史学交叉研究。 第一部分:青铜铭文的载体与生成环境 第一章 铭文的物质载体:青铜器的时代脉络与功能分类 本章首先梳理了自二里头文化晚期至战国晚期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演变历程,重点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青铜器的主要类型,包括礼器(鼎、簋、簠、鬲等)、乐器(钟、磬等)以及兵器、用器和度量衡器。每一类器物在铭文的篇幅、内容和铸造工艺上存在的显著差异,构成了解读铭文的物质基础。我们将详尽考察青铜器在不同场合下的使用情境——祭祀、宴飨、战争、册命——这些情境直接决定了铭文的叙事视角和修辞风格。 第二章 铭文的铸造技术与形制规范 深入探讨铭文的铸造过程,从范模的制作、文稿的书写到合金的配比,分析这些技术因素如何影响铭文的最终形态和清晰度。重点解析了“文”的布局艺术,包括篇章结构(如“篇端之辞”、“主体叙事”、“降语”的固定模式)、字体排列(如横竖、方折、顺逆书)以及锈蚀对文字识别带来的挑战。同时,将对比不同时期铸造铭文的规范性,例如西周早期“朴素实用”到中晚期“典雅工整”再到春秋时期“长篇巨制”的转变趋势。 第二部分:铭文的文字学与语文学研究 第三章 商代铭文:巫史之音与卜辞的投影 本章聚焦于商代(特别是殷墟时期)青铜器上的少量简单符号和早期长篇铭文(如小臣俞鼎、痦鼎)。研究重点在于商代文字的象形性与符号化特征,探讨铭文与同期甲骨卜辞在词汇、语法结构和宗教观念上的关联与区别。分析商代铭文如何初步承担起“昭告祖先”的纪念功能,其文字的庄重感如何体现了早期王权的权威性。 第四章 西周金文的成熟与典范的确立 西周是青铜铭文的鼎盛时期,本章将重点剖析周初“周公制作”的礼乐文明如何固化为铭文的典范。详细解读了如《大盂鼎》、《墙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重磅器物的铭文。研究的重点包括:王室册命制度下“职官名号”、“赏赐清单”、“田土界线”的用语规范;“文辞的铺陈与韵律感”的形成;以及铭文在维护宗法制度和礼制秩序中的作用。 第五章 字体风格的流变与“史籀体”的探究 本章从纯粹的文字形态角度出发,梳理了金文自商末至西周的字体风格演变。探讨了西周中晚期“肥硕匀称”到厉王、宣王时期“瘦劲”的书风变化。着重辨析了关于“史籀体”的争议,尝试通过对特定时期(如周厉王时期)铭文的断代研究,来确立字体风格与政治事件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六章 东方学派:春秋列国铭文的多元化表达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铭文内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本章细致分析了晋、楚、吴、越、齐、秦等主要诸侯国的铭文特征。研究诸侯如何利用青铜器铭文来彰显自己的独立性和政治合法性,探讨各国语言、词汇的地域性差异,以及铭文在“战争叙事”、“诸侯会盟”和“私人德行”等主题上的侧重。 第七章 战国铭文的世俗化与文字的转型 战国时期,礼器制度瓦解,铭文走向世俗化和实用化。本章关注战国中晚期铭文的几个重要转向:实用器皿上(如兵器、度量衡器)的“物勒工名”制度的普及;长篇史诗叙事(如秦系铭文)的成熟;以及向小篆过渡阶段的字体特征。分析了这一时期铭文在“契刻”或“铸刻”技术上的变化及其对文字美学的影响。 第三部分:铭文的历史信息与文化解读 第八章 铭文中的政治史:王权与册命的记录 本章将铭文作为第一手政治文献,系统梳理其中关于王室更迭、分封、征伐的重要信息。重点解读了王对臣属的“赏赐”——赏赐的物品种类、数量、土地范围,是还原西周封建制度运作机制的关键。通过“天命观”在铭文中的表达,解析统治者对自身合法性的论证逻辑。 第九章 铭文中的社会经济史:土地、田邑与契约精神 详细分析了与土地买卖、田邑划分、奴隶授予相关的铭文(如“井田制”相关的器物)。揭示了在缺乏完善法律文书体系的时代,青铜器铭文如何充当了具有神圣约束力的法律契约,以及“子孙万年”的誓约如何构筑了古代的经济传承体系。 第十章 铭文中的礼乐制度与宗法观念 青铜器本身是礼器,铭文则是其礼仪功能的延伸。本章探讨铭文如何记录祭祀的规格、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以及礼器在宗庙制度中的排序。通过对“孝道”、“敬祖”等主题的分析,阐明铭文在强化家族伦理和社会等级秩序方面的作用。 第十一章 铭文中的古代军事活动与战争伦理 集中研究与战争直接相关的铭文,包括俘虏、献捷、赏功等内容。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对“戎”、“狄”等边境族群的称谓,探讨了铭文所折射的古代华夏世界的边疆观念和战争伦理。 结论:金文的文献价值与后世影响 总结青铜铭文作为史料的无可替代性,它不仅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更是研究中国古代国家形态、社会结构与精神世界的最可靠的直接证据。探讨了后世金石学对青铜铭文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并展望其在当代考古学中的持续研究前景。 本书立足于严谨的文献考证和考古实证,力求为历史学者、古文字爱好者及严肃的文物研究者提供一份全面、深入且具有学术深度的青铜铭文研究专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在介绍玉雕艺术时,始终贯穿着一种对“传承”的敬畏感。它没有将玉石鉴赏仅仅视为一种投资行为,而是将其置于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文化脉络中去考察。从新石器时代的礼器,到清宫的仿古陈设,作者总能找到一条清晰的时间线索,将不同时期的审美倾向串联起来。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对古代匠人那种近乎虔诚的尊重,这种情感是冰冷的仪器和数据无法给予的。它激发了我作为一个收藏爱好者,不仅仅是“拥有”一件玉器,更要努力去“理解”它背后的故事和精神。这本书没有给我一个“快速致富”的秘诀,但它却给了我一个更长远、更有意义的收藏目标——成为一个有学识、有品味的守护者。我准备再买一本送给我的一个年轻朋友,希望他能从这本书中汲取到比我当年更多的营养。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是相当扎实的,读起来有一种老派文人的韵味,遣词造句非常讲究,绝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鉴赏手册”可以比拟的。作者在论述雕刻技法演变时,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考古发现作为佐证,使得整个论述体系非常严谨和立体。比如,它分析唐宋时期玉器线条的力度与明清时期繁复堆砌之间的美学差异,那种对比分析,简直是神来之笔。我尤其喜欢其中对“神韵”的探讨,这是最难量化的部分,但作者却能用精准且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将其描摹出来。读到探讨独山玉作品如何体现“因材施艺”的哲学思想时,我甚至停下来,闭上眼睛想象当时工匠是如何在玉石的天然纹理中寻找灵感的。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收藏指南,更像是一部结合了艺术史、材料学和美学批评的综合性专著。它没有一味地追捧天价珍品,反而花了很多篇幅去解读那些看似普通,却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让人对“美”的定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本《天下收藏系列——玉雕鉴赏(贰 收藏鉴赏 原石鉴赏翡翠 青金石 松石 独山玉 蛇纹石玉 桃》的封面设计就挺吸引人的,色彩搭配得很有品位,那种沉稳中又不失精致的感觉,让人一看就知道里面是本正经的“干货”。我本来就对玉石雕刻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流传下来的古老器物,总觉得每一刀一刻里都藏着匠人的心血和那个时代的印记。所以当我翻开这本书,最先关注的就是它的整体结构和资料的详实程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不同玉石种类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方式,比如对翡翠的色根、翠性的描述,简直细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完全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泛泛之谈。那些关于原石鉴赏的部分,更是对我胃口,它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观察皮壳、重量、水头这些关键要素,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比直接告诉我“这个是A货,那个是B货”要高明得多。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行家,在茶余饭后,手把手地教你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是一本冰冷的教科书。光是研究完关于青金石的包浆和砂星这一节,我就觉得值回票价了,晚上做梦都在琢磨着怎么在下一个古玩市场淘到一块品相上乘的“帝王蓝”。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我刚才提过封面,但内页的排版和用纸也绝对是行业内的标杆。要知道,鉴赏类书籍的图片质量至关重要,稍有色差,就可能误导读者对玉石颜色的判断。我拿我的放大镜仔细比对了书中几件著名藏品的局部特写,发现色彩还原度极高,尤其是对桃玉那种温润的蜡状光泽的捕捉,几乎可以“以图代实物”,令人赞叹不已。此外,书中附带的一些重要名词的中英文对照和术语解释,对于希望深入研究国际拍卖市场或学术文献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一直觉得,很多国内的鉴赏书籍在“专业工具性”上有所欠缺,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教你“看什么”,还教你“怎么说”,让你的鉴赏表达更专业、更精准。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脱离了普通读物的范畴,晋升为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了。

评分

说实话,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正为辨别一块松石的注胶程度而头疼不已。这本书关于松石的处理工艺介绍得相当到位,特别是对不同产地松石的“铁线”特征差异进行了细致的比对,配图的清晰度和对比度都做得极好。很多网络上的教程只会告诉你“看铁线”,但这本书却能告诉你,不同铁线背后代表的是不同的矿物共生状态,以及这些状态如何影响最终的雕刻效果和市场价值。这种层层递进的知识架构,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鉴别能力。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蛇纹石玉的介绍,并没有因为其“相对不那么贵重”而敷衍了事,反而深入探讨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替代作用和艺术表现力,这体现了作者非常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公平的评价标准。这本书的严谨性,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收藏,不应该只盯着那些流光溢彩的“明星玉石”,而更应该关注材料本身的特性与人文历史的结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