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天下收藏系列:玉雕鉴赏
定价:79元
作者:赵永魁 著
出版社:印刷工业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14204766
字数:200000
页码:18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中国玉雕工艺有长达7000余年持续发展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它发源于中国本土,成熟、昌盛于封建社会,产生过无数名能工巧匠,制作了无数件精美的玉雕工艺品。这些玉雕工艺品不仅为历代帝王、权贵和鉴赏家们使用玩赏,而且还被礼学家们诠释美化,成为具备政治、宗教、道德、文化、财富等内涵的特殊工艺品。
玉雕工艺是一门较复杂的手工技艺,不同的玉雕工艺品都有不同的制作技艺,因而很难用一种的方式来进行介绍。《玉雕鉴赏》为广大玉雕工艺爱好者着重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玉雕题材内容和造型款式是玉雕工艺品的外在形式,揭示了玉雕工艺品的内容和形式;玉石材料是玉雕工艺品的主题,在玉雕工艺品的艺术审美中占有重要地位;玉雕工具设备及使用技艺是为玉雕工艺品的内容和形式服务;玉雕工艺品终体现的美需要靠前期的设计来完成,扬长避短对材料充分利用;玉雕工艺品市场日趋扩大,指导消费者欣赏、选择、评估其工艺品亦为此书重点。
赵永魁,1937年生人,籍贯河北冀县,1958年入北京玉器厂学习玉器加工工艺,1960年任厂技术委员会秘书,后任技术质量科科员、科长之职,曾于1964年~1968年领导轻工部科研项目-玛瑙改色,对红玛瑙、绿玛瑙科研生产,产生效益,1978年获科学大会奖。1983年~1986年担任轻工部玉器教材编写组主编,编写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玉器工艺学,获专业会议通过,发行。1980年评为工艺美术师。1988调到中信宝石有限公司任总工艺师,己退休。现任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宝玉石协会常务理事,玉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个人专长为玉石、玉器加工工艺理论、评论、鉴定、评估。著作有:《玉石简介》1980年轻工出版社出版,《中国玉石雕刻工艺技术》1994年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玉器鉴赏与评估》地质出版社2001年出版。
玉雕家族
玉
翡翠
青金石
松石
独山玉
蛇纹石玉
桃花石
晶石
芙蓉石
石英质玉石
孔雀石
萤石
欧泊
琥珀
红珊瑚
其他宝石
后记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在介绍玉雕艺术时,始终贯穿着一种对“传承”的敬畏感。它没有将玉石鉴赏仅仅视为一种投资行为,而是将其置于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文化脉络中去考察。从新石器时代的礼器,到清宫的仿古陈设,作者总能找到一条清晰的时间线索,将不同时期的审美倾向串联起来。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对古代匠人那种近乎虔诚的尊重,这种情感是冰冷的仪器和数据无法给予的。它激发了我作为一个收藏爱好者,不仅仅是“拥有”一件玉器,更要努力去“理解”它背后的故事和精神。这本书没有给我一个“快速致富”的秘诀,但它却给了我一个更长远、更有意义的收藏目标——成为一个有学识、有品味的守护者。我准备再买一本送给我的一个年轻朋友,希望他能从这本书中汲取到比我当年更多的营养。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是相当扎实的,读起来有一种老派文人的韵味,遣词造句非常讲究,绝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鉴赏手册”可以比拟的。作者在论述雕刻技法演变时,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考古发现作为佐证,使得整个论述体系非常严谨和立体。比如,它分析唐宋时期玉器线条的力度与明清时期繁复堆砌之间的美学差异,那种对比分析,简直是神来之笔。我尤其喜欢其中对“神韵”的探讨,这是最难量化的部分,但作者却能用精准且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将其描摹出来。读到探讨独山玉作品如何体现“因材施艺”的哲学思想时,我甚至停下来,闭上眼睛想象当时工匠是如何在玉石的天然纹理中寻找灵感的。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收藏指南,更像是一部结合了艺术史、材料学和美学批评的综合性专著。它没有一味地追捧天价珍品,反而花了很多篇幅去解读那些看似普通,却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让人对“美”的定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天下收藏系列——玉雕鉴赏(贰 收藏鉴赏 原石鉴赏翡翠 青金石 松石 独山玉 蛇纹石玉 桃》的封面设计就挺吸引人的,色彩搭配得很有品位,那种沉稳中又不失精致的感觉,让人一看就知道里面是本正经的“干货”。我本来就对玉石雕刻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流传下来的古老器物,总觉得每一刀一刻里都藏着匠人的心血和那个时代的印记。所以当我翻开这本书,最先关注的就是它的整体结构和资料的详实程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不同玉石种类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方式,比如对翡翠的色根、翠性的描述,简直细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完全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泛泛之谈。那些关于原石鉴赏的部分,更是对我胃口,它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观察皮壳、重量、水头这些关键要素,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比直接告诉我“这个是A货,那个是B货”要高明得多。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行家,在茶余饭后,手把手地教你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是一本冰冷的教科书。光是研究完关于青金石的包浆和砂星这一节,我就觉得值回票价了,晚上做梦都在琢磨着怎么在下一个古玩市场淘到一块品相上乘的“帝王蓝”。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我刚才提过封面,但内页的排版和用纸也绝对是行业内的标杆。要知道,鉴赏类书籍的图片质量至关重要,稍有色差,就可能误导读者对玉石颜色的判断。我拿我的放大镜仔细比对了书中几件著名藏品的局部特写,发现色彩还原度极高,尤其是对桃玉那种温润的蜡状光泽的捕捉,几乎可以“以图代实物”,令人赞叹不已。此外,书中附带的一些重要名词的中英文对照和术语解释,对于希望深入研究国际拍卖市场或学术文献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一直觉得,很多国内的鉴赏书籍在“专业工具性”上有所欠缺,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教你“看什么”,还教你“怎么说”,让你的鉴赏表达更专业、更精准。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脱离了普通读物的范畴,晋升为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了。
评分说实话,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正为辨别一块松石的注胶程度而头疼不已。这本书关于松石的处理工艺介绍得相当到位,特别是对不同产地松石的“铁线”特征差异进行了细致的比对,配图的清晰度和对比度都做得极好。很多网络上的教程只会告诉你“看铁线”,但这本书却能告诉你,不同铁线背后代表的是不同的矿物共生状态,以及这些状态如何影响最终的雕刻效果和市场价值。这种层层递进的知识架构,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鉴别能力。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蛇纹石玉的介绍,并没有因为其“相对不那么贵重”而敷衍了事,反而深入探讨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替代作用和艺术表现力,这体现了作者非常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公平的评价标准。这本书的严谨性,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收藏,不应该只盯着那些流光溢彩的“明星玉石”,而更应该关注材料本身的特性与人文历史的结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